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牙周组织再生的基础是牙周膜细胞,牙周膜细胞的来源非常有限,以致牙周组织很难有效再生和重建,而组织工程技术有望解决这一难题.文章分别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生物材料和细胞因子对牙周膜细胞的影响,以探讨组织工程技术对牙周组织再生、修复的影响和意义,为组织工程在牙周领域的应用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林仰东  赵博  殷恺 《中国临床康复》2014,(20):3184-3189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具有多功能的细胞生长因子,对来源于中胚层及神经外胚层的细胞有明显的促进增殖作用。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人牙周膜细胞的作用。方法:将第5代人牙周膜细胞,以1×108 L-1的浓度分别接种到96孔板,随机分成4组,分别加入含0,1,10,100μg/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体积分数为15%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在第1,3,5,7天测定细胞的增殖情况,在第1,7天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结论:4组之间人牙周膜细胞增殖情况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586,P=0.024),随着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质量浓度的增大,吸光度值均增大,其中10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吸光度值均大于其他组(P 〈0.0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各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00),浓度越大,活性越低(P 〈0.05)。结果显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1-100μg/L范围内质量浓度越高,促进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和抑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low 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LIPUS)对人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Cs)增殖和碱性磷酸酶(alkali phosphatase,ALP)活性的影响.方法 不同参数(按辐照强度IsATA 30、60、90 mW/cm2,时间10、20、30 min/d分组)LIPUS辐照干预hPDLCs培养,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hPDLCs增殖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酶化学法测定ALP活性.结果 LIPUS辐照时间20 min/d、强度90 mW/cm2时可促进hPDLCs增殖;辐照后hPDLCs增殖指数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各组ALP活性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不同辐照强度组间及不同辐照时间组间的ALP活性差异显著(Fi=226.391,P<0.05,Ft=145.572,P<0.05);不同辐照强度和辐照时间的交互作用也有统计学意义(F=448.540,P<0.05);其中90 rmW/cm2、20 min/d组促进作用最强.结论 LIPUS具有促进hPDLCs增殖及成骨分化作用,90 mW/cm2、20min/d为促进hPDL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适宜参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细胞水平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波对体外分离培养的人骨膜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分析低强度脉冲超声波可能的作用途径,为合理化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05/11在香港中文大学矫形外科学系完成。选取香港中文大学威尔士亲王医院矫形外科收治的1例27岁尺骨骨不连患者,以其尺骨骨膜培养的传2代细胞用于实验。按低强度脉冲超声波(30mW/cm^2)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骨膜细胞的时间剂量分为4组:5min/d组,10min/d组,20min/d组,空白对照组。在超声波作用1,2,4d&;#183;后检测各组DNA合成量、四甲基偶氮唑蓝摄取情况、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分泌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5min/d组,10min/d组,20min/d组给予低强度脉冲超声波后,骨膜细胞DNA合成及四甲基偶氮唑蓝摄取量无明显变化(P〉0.05);10min/d组与20min/d组骨膜细胞单位质量蛋白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20min/d组骨膜细胞受1,25-二羟基维生素D3刺激后分泌骨钙素显著增加,形成钙结节能力显著增强(P〈0.01)。结论:20min/d以内剂量的低强度脉冲超声波对人骨膜细胞的生长增殖无明显影响,但能够增强人骨膜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表达,促进细胞分泌骨钙素及钙盐沉积,具有显著促进人骨膜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0.14T的直流电磁场处理培养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后,测定了细胞内碱性磷酸酶的含量。结果发现,磁场作用后细胞内碱性磷酸酶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6.
背景:羧甲基壳聚糖或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均可促进对体外培养人牙周膜细胞的增殖。目的:观察羧甲基壳聚糖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联合应用对体外培养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取生长良好的第4或5代人牙周膜细胞,分组培养:对照组(仅含体积分数2%FBS的DMEM培养液)、10μg/L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组、100mg/L羧甲基壳聚糖+10μg/L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组、800mg/L羧甲基壳聚糖+10μg/L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组、100mg/L羧甲基壳聚糖组、800mg/L羧甲基壳聚糖组。结果与结论:①MTT检测: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均能促进人牙周膜细胞增殖,且100mg/L羧甲基壳聚糖+10μg/L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800mg/L羧甲基壳聚糖+10μg/L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组细胞增殖高于其他组(P<0.05),100mg/L羧甲基壳聚糖+10μg/L血小板生性生长因子BB促增殖作用最显著(P<0.05)。②细胞周期检测:与MTT检测结果相符。③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组比较,除10μg/L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组降低外,其余组均增强(P<0.05)。表明羧甲基壳聚糖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联合应用可促进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和骨向分化。  相似文献   

7.
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具有促进成纤维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同时具有促进牙周细胞生长、分化及合成细胞外基质的作用。 目的:观察负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壳聚糖胶原支架对于人牙周膜细胞增殖的作用。 方法:将人牙周膜细胞分别接种于负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壳聚糖胶原支架与普通胶原支架上,于接种的1 h、24 h及1周检测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释放,于第1,7,28天检测两组细胞的黏附和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负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壳聚糖胶原支架组第1,24小时和第1周的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释放率明显低于普通胶原支架组(P 0.05),负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壳聚糖胶原支架组接种第7,28天的细胞黏附和增殖情况优于普通胶原支架组(P 〈0.01)。表明负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壳聚糖胶原支架可显著促进人牙周膜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 2D3]在人牙周膜干细胞体外骨向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人牙周膜干细胞(PDLSC)进行细胞膜抗原鉴定;实验分为三组:A组为PDLSC未诱导组,B组为PDLSC成骨诱导组,C组为1,25(OH) 2D3+PDLSC成骨诱导组。21 d后利用化学定量法检测三组钙含量及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相关蛋白骨钙素(OCN)、RUNX2、Ⅰ型胶原(COLⅠ)和ALP mRNA表达。结果PDLSC高表达CD29和CD44,而低表达CD31和CD45;且21 d后三组细胞钙含量及ALP含量:C组 B组 A组;OCN、RUNX2、COLⅠ和ALP mRNA表达为C组 B组 A组。结论 1,25(OH) 2D3可促进PDLSC的体外骨向分化,并可加速PDLSC细胞基质的矿化。  相似文献   

9.
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毕迎春  杨连甲  董绍忠  顾玲  李鑫 《中国临床康复》2004,8(8):1598-1600,F003
目的:观察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RGDS)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PDL)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RGDS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于牙周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固相结合分析等方法,观察RGDS对PDL细胞的黏附、伸展以及增殖、ALP的影响。结果:RGDS可促进PDL的黏附、伸展,在浓度为25~100mg/L时作用显著(P&;lt;0.01),在浓度为50~100mg/L时可明显促进PDL细胞增殖(P&;lt;0.05),浓度为25~100mg/L时显著提高PDL细胞的ALP活性(P&;lt;0.05)。结论:RGDS对PDL细胞的黏附、伸展、增殖及ALP活性均有促进作用,且其促黏附、伸展的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釉基质蛋白(EMPs)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rMSCs)合成Ⅰ、Ⅲ型胶原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法培养rMSCs;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EMPs对rMSCs合成Ⅰ、Ⅲ型胶原的影响.结果:实验组胶原合成明显强于对照组.其中,以100 mg/L EMPs促Ⅰ、Ⅲ型胶原合成作用最明显,且这种促进作用有一定的时间性.结论:一定浓度的EMPs可以有效促进rMSCs合成Ⅰ、Ⅲ型胶原.  相似文献   

11.
背景:已有研究证实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植骨效果较好,然而尚未有文献报道此复合材料与自体骨移植效果的对比评价。目的:检测自体髂骨移植与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植骨在单侧完全性腭裂大鼠模型中的愈合效果。方法:首先建立32只SD大鼠单侧完全性腭裂模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于裂隙处移植自体髂骨,实验组移植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生物材料,于移植后的第1,2,3,4周,检测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新生上腭骨骨密度、成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骨钙素、骨保护素、核心结合因子及破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破骨细胞分化因子等基因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随时间的推移,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升高,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逐渐降低,实验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始终高于对照组(P<0.05,P<0.01),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始终低于对照组(P<0.05,P<0.01);骨密度逐渐增高,实验组始终高于对照组(P<0.01);骨钙素、骨保护素、核心结合因子基因水平逐渐上升,实验组始终高于对照组;破骨细胞分化因子逐渐降低,实验组始终低于对照组。表明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复合生物材料植骨方式较自体植骨方式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背景:人工合成生物陶瓷作为良好的生物支架材料与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并联合诱导成骨物质移植的骨组织工程为大段骨缺损的患者带来了新希望。目的:观察生物陶瓷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及骨形态发生蛋白修复兔大段桡骨骨缺损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实验植入兔双上肢桡骨中段制造长约1.5 cm的大段骨缺损模型,将左侧骨缺损区作为实验组,植入生物陶瓷与骨髓基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右侧骨缺损区作为对照组,单纯植入生物陶瓷。建模后4,8,12,24周各时间点对各组动物行标本大体观察、X射线片观察及组织学观察,比较其骨缺损区修复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建模后4,8,12,24周,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兔桡骨骨缺损区修复较快,新骨形成量多,塑性完全,原生物陶瓷破碎吸收现象明显。建模后24周,桡骨骨缺损区与骨端完全桥接,骨质基本得到修复。结果证实,生物陶瓷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及骨形态发生蛋白作为复合移植材料治疗兔桡骨大段桡骨缺损疗效较好,效果优于单纯生物陶瓷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3.
背景:牙周膜干细胞生物作用是目前牙周病治疗研究的热点,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是其分化的终末功能细胞之一,也是其主要的支持细胞,两者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研究鲜有报道。目的:比较牙周膜干细胞与牙周膜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方法:用组织块法体外对牙周膜细胞以及单细胞克隆分离纯化后的人牙周膜干细胞两种细胞分别进行显微镜下形态观察,CCK8法检测并绘制2种细胞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分析比较2种细胞的细胞周期以及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实时PCR对2种细胞碱性磷酸酶、增殖细胞核抗原和Scleraxis基因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牙周膜干细胞与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外观差别明显,人牙周膜干细胞的生长曲线培养前5d要低于牙周膜细胞,但在5 d后明显高于牙周膜细胞。人牙周膜干细胞与牙周膜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别为41.1%和23.9%。表面标记物检测结果显示2种细胞虽有相似的表达,但在表达率差异有有显著性意义。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人牙周膜干细胞在碱性磷酸酶、增殖细胞核抗原以及Scleraxis基因的表达检测均高于牙周膜细胞。表明牙周膜干细胞在成骨增殖等生物学功能上比牙周膜细胞具有更强的潜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53在低氧抑制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PDLCs)成骨分化中的作用。 方法体外正常氧(20% O2)和低氧(1% O2)中培养PDLCs细胞48 h,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12、24与48 h时p53与HIF-1α的表达水平;小干扰RNA(Si-HIF1α)转染PDLCs,验证敲低HIF-1α表达后p53水平变化;进一步通过小干扰RNA(Si-p53)转染PDLCs,检测低氧下PDLCs中p53表达水平,比较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成骨标志物ALP、I型胶原(COL1)、成骨特异性转录因子(RUNX2)的mRNA表达量变化。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相比正常氧培养后HIF-1α/GAPDH蛋白比值0.309±0.052,PDLCs在低氧培养12、24、48 h后HIF-1α/GAPDH蛋白水平显著升高为0.801±0.049、0.881±0.037与0.936±0.0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901、9.041、9.704,P=0.002、0.0008、0.0006);同时p53/GAPDH蛋白比值分别为0.463±0.036、0.612±0.040与0.858±0.034,相较常氧的0.233±0.035显著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95、7.140、12.84,P=0.010、0.002、0.0002)。Si-HIF1α转染PDLCs并在低氧培养后,HIF1α-Si1、Si2转染组比阴性NC-Si组的HIF-1α在蛋白水平分别下降64.57%与59.94%,在mRNA水平分别下降66.67%、63.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蛋白=9.326、6.985,P蛋白=0.0007、0.002;tRNA=5.319、5.015,PRNA=0.006、0.008);同时p53在蛋白水平分别下降36.47%与38.41%,在mRNA水平分别下降33.43%、30.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蛋白=4.645、4.135,P蛋白=0.011、0.029;tRNA=4.373、3.912,PRNA=0.012、0.017)。PDLCs经p53-Si1、Si2转染后p53蛋白表达较NC-Si阴性组分别下降56.41%与51.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194、6.621,P=0.0012、0.0027),但HIF-1α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7、1.391,P=0.308、0.237)。将PDLCs转染p53-siRNA后继续在低氧培养48 h,p53-Si1、Si2组中PDLCs的ALP活性较NC-Si组升高2.05倍与2.17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889、4.346,P=0.008、0.012);成骨标志物ALP的mRNA水平分别升高2.14倍与2.05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23、4.078,P=0.006、0.015);COL1的mRNA水平分别升高2.86倍与3.03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6、6.89,P=0.002、0.002);RUNX2的mRNA水平分别升高3.41倍与3.71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15、12.21,P=0.001、0.0003)。 结论低氧可上调HIF-1α与p53表达,进而抑制PDLCs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发现人来源的骨髓细胞外基质能促进人牙周膜干细胞增殖并保持干细胞的特性。目的:初步观察人骨髓来源的细胞外基质对人牙周膜干细胞增殖能力影响。方法:分离人正常牙周膜细胞及颌骨骨髓细胞,制备骨髓细胞外基质膜片。采用有限稀释法克隆培养纯化人牙周膜干细胞,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取P2代人牙周膜干细胞与骨髓细胞来源细胞外基质共同培养,以普通培养基对照,采用CCK8法及细胞周期流式技术检测人骨髓细胞来源细胞外基质对人牙周膜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实验组人牙周膜干细胞较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增强(P<0.05),且细胞符合其生物学形态及生物学特性,生长状态良好。说明实验建立起的骨髓细胞外基质能够促进牙周膜干细胞的增殖,是一种扩增干细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学术背景:自从发现釉基质蛋白具有诱导牙根部无细胞性牙骨质形成并诱导牙周组织再生的作用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釉基质蛋白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价值展开深入研究.目的:综述釉基质蛋白促进牙周组织生理性再生的机制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牙周组织工程寻求实验依据.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维普1997-01/2006-12相关文献,检索词"釉基质蛋白,牙周组织再生",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计算机检索PubMed、BlackWell数据库1997-01/2006-12相关文章,检索词"Enamel Matrix Proteins,periodontal regeneration",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手工检索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工程索引>、荷兰<医学文摘>(EM),初检索文献195篇,其中机检174篇,手检21篇.包括中文97篇,英文98篇.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实验研究文章中采用随机、盲法、对照等条件的限制;观察对比研究、经验总结、个案报告等不同文献无限制条件.排除标准:研究目的与本综述目的无关、重复研究的文献.对所得文献进行提炼,按上述标准纳入中文7篇,英文25篇.文献评价:对于初检索文献195篇,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因研究目的与本研究无关者17篇,内容重复性的研究22篇,保留156篇中英文文献进一步分析.其中动物实验和在体、离体、细胞学实验76篇,综述、述评、讲座类文献14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8篇,临床研究58篇.最终纳入32篇文章进行综述.资料综合:牙周组织再生是牙周病学研究中的一个难点.传统的一些治疗方法难以达到生理性的牙周再生.自发现釉基质蛋白可诱使牙囊细胞向成牙骨质细胞方向分化并在根表面形成无细胞性牙骨质以来,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釉基质蛋白能有效诱导牙周组织的再生,且这种再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更接近于健康的牙周组织,并且再生过程也与牙周组织的胚胎发育过程类似.这些研究和报道均肯定了釉基质蛋白对牙周组织再生的活性,且试图从不同角度对其机制进行阐释.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方法的发展,发现釉基质蛋白具有更多的功能,因而关于其作用机制及应用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结论:釉基质蛋白在牙周病和牙创伤的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其具体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其远期临床效果也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临床上需要进行根管治疗的牙齿多数有较大牙体缺损,甚至是残冠、残根,而且永久性修复体需要在治疗后一段时间才能完成,故根管治疗后冠修复前暂时封固对冠方微渗漏的影响已经被临床医生所重视。目的:评价不同暂封材料对根管治疗后牙冠方微渗漏的影响,探讨根管治疗后牙冠方微渗漏发生情况及与时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人离体牙126颗,其中120颗为实验组,3颗为阳性对照组,3颗为阴性对照组。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牙齿进行根管治疗,而后采用牙齿牙胶尖和AH-plus根管糊剂冷侧压充填实验组根管,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以Coltosol、Caviton、ZOE、Ceivitron暂封材料暂封根管治疗后的牙冠方,阳性对照组不充填根管,阴性对照组牙齿保持完整。分别于暂封1,2,4周观察各组样本染料微渗漏情况。结果与结论:阴性对照组未见染料渗入根管,阳性对照组可见整个根管被染色。暂封1周时,Coltosol组、Caviton组微渗漏长度短于ZOE组和Ceivitron组(P<0.05);暂封2周时,Coltosol组微渗漏长度短于Ceivitron组(P<0.05);暂封4周时,Coltosol组、Caviton组和ZOE组微渗漏长度短于Ceivitron组(P<0.05)。随暂封时间的延长,4种材料组微渗漏长度均增加,组内不同时间点微渗漏长度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Coltosol和Caviton材料的暂封效果较好,其次为ZOE,Ceivitron最差,Coltosol和Caviton用于暂封的适宜时间为一二周,ZOE和Ceivitron为1周。  相似文献   

18.
钛表面粗糙度对牙周韧带细胞骨钙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以骨钙素为细胞分化指标,观察牙周韧带细胞在不同粗糙度纯钛表面的分化特征。方法:实验于2005-01/12在赣南医学院科研中心完成。①将纯钛棒制备成直径10mm、厚2mm的钛片,共24个,分为A、B、C、D4组,每组6个样品。4组样品分别采用100目、280目、400目、800目水砂纸进行打磨,然后采用如下方法对钛片进行处理:A组:单纯的机械处理;B组:单纯的机械处理 65%的硝酸(100℃,1h)处理;C组:单纯的机械处理 100μm的Al2O3喷砂处理;D组:单纯的机械处理 100μm的Al2O3喷砂处理后 65%的硝酸(100℃,1h)处理。所有样品均经过灭菌处理。②取无龋坏、无牙周病的正畸牙,磷酸盐缓冲液冲洗3遍,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体外培养。刮取牙根中1/3处的牙周膜,剪成大小为1mm3的组织块,均匀地铺于培养瓶底面。待组织块贴牢瓶底后轻轻翻转培养瓶,继续培养。待细胞从组织块边缘游离出后,胰蛋白酶分散,消化传代。观察牙周韧带细胞的体外培养特征。③将传至第3代的牙周韧带细胞,以2×108L-1的浓度分别接种于4组样品表面,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在不同粗糙度的商用纯钛表面的牙周韧带细胞骨钙素的表达。结果:①4组样品的粗糙度分别是(0.5995±0.0083),(0.4065±0.0046),(0.3588±0.0118),(0.0087±0.0022)μm,经方差分析,P<0.01。组与组之间比较经q检验,P<0.01。②牙周韧带细胞在形态上为长梭形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5~6d后,细胞从组织块边缘游离出来,游离细胞呈长梭形。传代后的牙周韧带细胞呈长梭形,少量呈多角形。③免疫学显示细胞抗角蛋白抗体阴性,抗波形蛋白阳性,证实细胞为中胚层来源的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牙周韧带细胞在纯钛表面培养第7天,细胞在各组样品的纯钛表面增殖良好。在每组纯钛表面上的细胞均形成与钛片的条形生长,生长方向与钛片最终打磨方向一致。A组纯钛表面上的细胞形态清晰,部分荧光染色呈颗粒状,细胞表达骨钙素;B组纯钛表面上的细胞以树突状突起融合在一起,细胞表达骨钙素;C组纯钛表面上的细胞密度增加。D组纯钛表面上的细胞间隙难以区分,呈片状生长,细胞染色增强。结论:纯钛表面粗糙度越小,牙周韧带细胞可能表达骨钙素越高,牙周韧带细胞矿化能力可能越强。  相似文献   

19.
钛表面粗糙度对牙周韧带细胞骨钙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晓婷  邓炜  高振  陈水亲  刘新征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1):38-40,I0003
目的:以骨钙素为细胞分化指标,观察牙周韧带细胞在不同粗糙度纯钛表面的分化特征。 方法:实验于2005—01/12在赣南医学院科研中心完成。①将纯钛棒制备成直径10mm、厚2mm的钛片,共24个,分为A、B、C、D4组,每组6个样品。4组样品分别采用100目、280目、400目、800目水砂纸进行打磨,然后采用如下方法对钛片进行处理:A组:单纯的机械处理;B组:单纯的机械处理+65%的硝酸(100℃,1h)处理;C组:单纯的机械处理+100μm的Al2O3喷砂处理;D组:单纯的机械处理+100μm的Al2O3喷砂处理后+65%的硝酸(100℃,1h)处理。所有样品均经过灭菌处理。②取无龋坏、无牙周病的正畸牙,磷酸盐缓冲液冲洗3遍,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体外培养。刮取牙根中1/3处的牙周膜,剪成大小为1mm^3的组织块。均匀地铺于培养瓶底面。待组织块贴牢瓶底后轻轻翻转培养瓶,继续培养。待细胞从组织块边缘游离出后,胰蛋白酶分散,消化传代。观察牙周韧带细胞的体外培养特征。③将传至第3代的牙周韧带细胞,以2×10^8L^-1的浓度分别接种于4组样品表面,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在不同粗糙度的商用纯钛表面的牙周韧带细胞骨钙素的表达。 结果:①14组样品的粗糙度分别是(0.5995±0.0083),(0.4065±0.0046),(0.3588±0.0118),(0.0087±0.0022)μm,经方差分析,P〈0.01。组与组之间比较经q检验,P〈0.01。②牙周韧带细胞在形态上为长梭形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5-6d后,细胞从组织块边缘游离出来,游离细胞呈长梭形。传代后的牙周韧带细胞呈长梭形,少量呈多角形。③免疫学显示细胞抗角蛋白抗体阴性,抗波形蛋白阳性,证实细胞为中胚层来源的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牙周韧带细胞在纯钛表面培养第7天,细胞在各组样品的纯钛表面增殖良好。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