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发生房室传导阻滞(AVB)的情况。方法:521(男189,女332)例,年龄1.0~65(27±19)岁住进我科行ASD封堵术的患者,对封堵术后发生AVB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13(男5,女8)例(2.5%)封堵术后发生AVB,年龄4~44(23±12)岁。其中2例在发生AVB后撤出封堵器,其余11例均成功植入封堵器。3例为Ⅰ°AVB,4例Ⅱ°ⅠAVB,4例Ⅱ°ⅡAVB,2例Ⅲ°AVB。7例植入的封堵器在38mm以上;3例4~8岁幼儿,植入的封堵器在22~28mm;1例为15岁青少年,所植入封堵器为34mm;另2例为成人,植入的封堵器分别为30mm和34mm。所有患者AVB均恢复正常。结论:ASD介入封堵术有发生AVB的可能,AVB多见于植入大型号封堵器的患者,多数AVB是能够恢复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折返性的缺血性室性心动过速(VT)绝大多数发生于左心室并表现为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本文报道1组VT折返环位于左心室但出口在右心室且表现为左束支阻滞(LBBB)的病例。方法32例因陈旧性心肌梗死伴VT而接受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的患者,其中4例临床有LBBB形态的VT。使用非接触等电位和虚拟单极标测判断VT起源,结合舒张中期电位(MDP)和拖带标测确定折返关键通路和消融靶点。用盐水冲洗电极导管在折返环的关键峡部行线性消融。结果全部32例患者中,4例临床有LBBB型VT者均成功被诱发,其中1例有两种LBBB型VT,1例同时有RBBB型VT但周长与LBBB型相同;另有1例共有6种形态的VT,包括RBBB和LBBB型。在右心室内的非接触式等电位标测可迅速确定VT在右心室的传出部位,该处的虚拟单极标测显示rS型提示左心室起源。3例在左心室成功拖带并消融成功,靶点均紧邻左心室间隔,其中1例位于下壁,1例在前壁,1例两种LBBB型VT分别在前壁和下壁间隔旁消融成功。随访1~4.2年,未服抗心律失常药无VT发作。而1例诱发出6种单形(包括RBBB和LBBB型)VT患者因巨大室壁瘤及心功能障碍不能耐受而中途放弃消融。结论紧邻室间隔的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后的左心室起源VT可能因在右心室有出口而表现为LBBB型,需要在标测和消融时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3.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2:1房室阻滞的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研究探讨电生理检查时诱发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伴2:1AVB的机制和阻滞部位。方法 回顾分析电生理检查中遇到的9例AVNRT伴2:1AVB患者的资料。结果4例希氏束记录不全的不作分析,其余5例患者中,3例在阻滞的激动上见到H波,在发生AVNRT伴2:1AVB起始阶段出现H-V文氏传导阻滞伴LBBB或RBBB,另外2例在阻滞的激动上未见H波,但有一例2:1AVB过程中突然出现一次H-V3:1文氏传导阻滞。结论 电生理检查诱发的AVNRT伴2:1AVB可能是功能性的希-浦系统阻滞。  相似文献   

4.
本文收集急性心肌梗塞(AMI)并房室传导阻滞(AVB)32例,对AVB发生的有关因素、转归及治疗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985-1996年住院确诊的AMI 185例,并AVB者32例(17.3%)。32例中,广泛前壁梗塞2例;单纯下壁梗塞20例,下壁并正后壁梗塞5例、并侧壁3例、并右室梗塞2例。其中Ⅰ'AVB 6例(18.75%);Ⅱ'AVB 20例(62.50%),Mobitz Ⅰ型18例,MobitzⅡ型2例;Ⅲ'AVB 6例(18.75%)。AMI后第一天发生AVB者17例(55.13%),前4天共发生28例(87.5%);两周内恢复窦性心律者27例(84.4%)。32例中并急性心衰者5例,休克2例,伴阿斯发作者4例。死亡3例。  相似文献   

5.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的心电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共同的心电特征是:1.反复发作LBBB型室速;2.右胸导联QRS波示右室肥大或呈RBBB,或形态介于两者之间(3例有J波);3.Tv_1-3倒置;4.心室晚电位阳性;5.电生理检查可诱发LBBB型室速。这些特点可为本病的诊断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探讨电生理检查时诱发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伴2∶1 AVB的机制和阻滞部位.方法回顾分析电生理检查中遇到的9例AVNRT伴2∶1AVB患者的资料.结果 4例希氏束记录不全的不作分析,其余5例患者中,3例在阻滞的激动上见到H波,在发生AVNRT伴2∶1 AVB起始阶段出现H-V文氏传导阻滞伴LBBB或RBBB,另外2例在阻滞的激动上未见H波,但有一例2∶1 AVB过程中突然出现一次H-V3∶1 文氏传导阻滞.结论电生理检查诱发的AVNRT伴2∶1 AVB可能是功能性的希-浦系统阻滞.  相似文献   

7.
任珍  王永权 《心脏杂志》2006,18(2):F0003
Ⅳ位相传导阻滞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很少单独出现,常与Ⅲ相传导阻滞相偕出现。作者报告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伴阵发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考虑阻滞部位可能位于左束支),最后导致Ⅲ度AVB。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2岁,冠心病。因胸闷,一过性眼前发黑3 d来院就诊。心电图显示P-P间期0.70~0.84 s。窦性频率为71~86次/m in,P-R间期0.24 s。QRS时限为0.12 s,为窦性心律不齐,Ⅰ度AVB,完全性RBBB。心电图显示P-R间期逐渐延长,终于导致P波下传受阻,脱落一组QRS波群,形成典型的文氏现象呈4∶3房室比值传导的Ⅱ度1型AVB。入院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选择我科年龄小于12岁VSD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发生高度AVB的患儿,共计9(男4,女5)例,连续观察所有患儿封堵术前以及发生高度AVB后ECG的变化及其处理。结果①术中发生高度AVB5例,分别在AVB后10min~46h恢复正常窦性心律。其中3例为持续Ⅲ度AVB,经处理后2例转为持续Ⅱ度Ⅱ型,1例仍为持续Ⅲ度AVB;间歇性Ⅱ度Ⅱ型和Ⅲ度AVB各1例。②4例在术后12h~10d出现AVB,3例在AVB后1~12d恢复;1例未恢复,给予永久起搏器治疗。其中3例为间歇性高度或Ⅲ度AVB,1例为持续性Ⅲ度AVB。③术后AVB恢复的3例,在高度AVB时,ECG均表现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AVB后3~5d,ECG电轴左偏进一步加重,以后电轴左偏逐渐减轻,左前分支阻滞逐渐消失,至恢复时ECG仅遗留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小儿膜周部VSD介入治疗有发生高度AVB的危险。对于高危患者,应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术中及术后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发生、发展、转归与防治。方法2005年3月至12月,共行VSD介入封堵术157例,术中及术后发生Ⅱ度及以上AVB8例。其中术中发生Ⅲ度AVB2例,术后予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术后发生Ⅱ度AVB3例,Ⅲ度AVB3例,发生时间为术后4h至术后第8天,其中2例伴阿-斯综合征,1例给予临时起搏治疗,其余给予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利尿、脱水等治疗。结果2例术中发生Ⅲ度AVB的患者术后未再出现AVB;3例术后发生Ⅲ度AVB的患者分别于术后第7、8、18天恢复窦性心律,但有2例出院后再次出现Ⅲ度AVB,1例经转回我院积极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另外1例因院外治疗不及时,未能恢复;3例Ⅱ度AVB分别于术后第5、7、8天完全恢复,期间均出现Ⅱ度Ⅰ型和Ⅱ度Ⅱ型交替现象。结论AVB是VSD介入封堵术中及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对于AVB应积极治疗,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转为永久性AVB。改进和提高导管技术及操作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AVB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20例左束支阻滞(LBBB)型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按病因可分三组:组Ⅰ9例,为原因不明的室性心动过速(VT);组Ⅱ8例,是器质性心脏病伴 LBBB 型 VT;组Ⅲ3例,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见,LBBB型心动过速并非单一独立的临床实体。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9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呈上升趋势。由于临床表现及多数辅助检查均缺乏特异性,使其早期诊断相当困难,为了探讨心电图在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现就我院2000年-2005年9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患者,男55例,女35例,年龄3~46岁,所有病例均符合1994年重新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心电图改变:期前收缩(早搏)36例,其中室性早搏10例,房性早搏12例,结性早搏2例,室性早搏 结性早搏5例,室性早搏 房性早搏5例,房性早搏 结性早搏2例。传导阻滞:50例(占55%)。Ⅰ度AVB 15例,Ⅱ度Ⅰ型AVB 6例,Ⅱ度Ⅱ型AVB 3例,Ⅲ度AV…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心电图(ECG)示WPW并BBB者较为少见。我们在168例WPW中发现两例并BBB,其中一例为中间型WPW并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例1 男患,36岁,因心慌、胸闷3年,加重1周就诊。就诊时记录的ECG示:P—P及R—R间期规则,P—R间期为0.07秒;QRS波群明显宽大畸形,除起始部可见明显Delfa波外,Ⅰ、Ⅱ、aVL、V_4—V_6导联,其顶端可见一明显的钝挫,其时限达0.12秒;V_1—V_3S波时限达0.12秒。QRS主波V_1—V_2向下,V_1—V_6向上;Delta波Ⅰ、aVL直立,Ⅱ、Ⅲ、aVR倒置,aVF等电位线。ECG符合B型WPW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例2 女患,19岁,因头痛、呕吐10余天,加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42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前、后心电图的改变.方法:42例VSD患者在x线透视、经胸超声的监测下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对所有患者封堵术术前、术后即刻、3、7 d、直至出院后1,2个月的12导联心电图作连续观察和分析.结果:42例患者术后即刻出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AVB)4例、Ⅱ度AVB 1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3例.3 d出现IRBBB 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2例、Ⅰ度AVB 4例、Ⅱ度AVB 1例;术后7 d出现IRBBB 4例、CRBBB 3例、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Ⅲ度AVB 2例.所有AVB经治疗后均痊愈.结论:VSD封堵术过程中可能会对房室传导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射频消融治疗病例,比较应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3指导PSVT导管消融的疗效及安全性,着重分析永久性Ⅱ°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发生率。方法自199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间,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心血管内科共完成PSVT导管消融治疗且资料齐全的病例2098例。使用Carto3前称为二维组,使用Carto3后称为三维组,比较使用Carto3指导PSVT导管消融的疗效及安全性,着重分析永久性Ⅱ°以上AVB的发生率,总结发生AVB的病例特点,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共完成PSVT导管消融治疗病例2098例,其中发生永久性Ⅱ°以上AVB 5例,发生率0.24%。二维组1443例,发生永久性Ⅱ°以上AVB 5例,发生率0.35%;三维组655例,未发生永久性Ⅱ°以上AVB。发生AVB的病例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例,后间隔部旁道2例,希氏束旁旁道1例。发生AVB时消融术者手术年限情况:二维时代术者2名,发生并发症时术龄分别是7年和15年,三维时代术者2名,发生并发症时术龄分别是1年和3年。结论间隔部旁道消融和房室结慢径改良有发生AVB的风险,应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阵发性室上速消融治疗可显著降低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左束支前分支传导阻滞(以下简称LAH)可部分地掩盖右束支传导阻滞(以下简称RBBB),使RBBB在Ⅰ导联及左胸前导联中的S波消失。本文报道3例LAH完全掩盖RBBB诊断的患者,其中1例RBBB为不完全性,2例为完全或高度阻滞者;2例LAH系间歇性,为研究及确定上述诊断提供了条件,另1例LAH为持续性,由于同时描记了高一肋间的胸导联而使被掩盖的RBBB获得确诊。一般而言,LAH程度越严重,Ⅱ、Ⅲ导联中S波越深,Ⅰ、aVL导联中S波就越小。本文3例中LAH不仅消除了Ⅰ、aVL导联中S波,并使V_1导联中终末R波也消失,因而完全掩盖了RBBB的诊断。其中2例同时进行心向量检查,也无法肯定RBBB的存在,只因在横面图中可见有迟缓的指向右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的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及相关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3674例心脏瓣膜术后9例发生持续性Ⅲ°AVB并行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心脏病因: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主动脉瓣二叶畸形2例(其中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退行性主动脉瓣病变1例,先天性房室管畸形1例(既往有心脏手术史),二尖瓣脱垂及非对称性肥厚性心肌病各1例.行主动脉瓣置换4例、二尖瓣置换2例、二尖瓣置换及三尖瓣成形1例、Bentall术1例、左室流出道疏通及二尖瓣置换1例.结果 本组9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Ⅲ°AVB 7例,术后24~48 h出现Ⅲ°AVB 1例,术后4年出现Ⅲ°AVB 1例.出现Ⅲ°AVB持续时间超过2~3周不能恢复者,均行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其中采用DDD起搏器4例、VVI起搏器5例.无晚期死亡患者.结论 心脏瓣膜术后出现Ⅲ°AVB大多发生于术后早期,与手术部位有一定关系.术中注重心脏瓣膜结构与房室结及传导束的解剖关系,是预防术后出现Ⅲ°AVB的关键.Ⅲ°AVB持续时间超过2~3周者需行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  相似文献   

17.
射频消融术后发生迟发性房室阻滞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道射频消融术(RFCA)后发生迟发性房室阻滞(AVB)发生的时间、心电图特征及用大剂量激素治疗的体会。9例迟发性AVB者中7例于放电过程中出现一过性Ⅲ度AVB。每日氢化考的松用量平均为500(300~800)mg,用药时间最短5天、最长15天。9例中8例完全恢复,平均恢复时间为8.3(5~15)天;1例遗留Ⅰ度AVB。平均随访5.6(0.5~9)年,1例出院时有Ⅰ度AVB的患者,于3年后复查显示Ⅱ度Ⅰ型及Ⅱ度Ⅱ型AVB,并安置心脏起搏器治疗。结论:RFCA后发生的迟发性AVB与放电时发生的一过性Ⅲ度AVB有关;经大剂量激素治疗后绝大多数可完全恢复,预后一般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传导阻滞患者应用过渡起搏器(TPPM)技术减少非必要永久起搏器植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连续筛选2021年10月至2022年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TAVR的所有患者, 纳入TAVR术后出现传导阻滞并应用TPPM者。TPPM术后随访4周, 每次随访时进行起搏器程控。研究终点为1个月时成功拔除TPPM, 无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成功拔除的标准为1个月时12导联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无起搏信号, 同时最后一次起搏器程控提示起搏比例为0。拔除TPPM后继续常规随访心电图至6个月。结果共纳入10例患者, 年龄(77.0±11.1)岁, 女性7例。其中7例患者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 1例为二度AVB, 2例为一度AVB(PR间期>240 ms)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QRS间期>150 ms)。TPPM放置时间为(35±7)d。8例高度AVB患者中, 3例恢复窦性心律, 3例恢复窦性心律伴束支传导阻滞, 2例仍存在三度AVB并接受了永久起搏器植入;2例一度AVB伴LBBB患者PR间...  相似文献   

19.
静脉注射氨茶碱治疗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氨茶碱治疗下/后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即时效应及其安全性。方法24例下/后壁AMI并发AVB(1°AVB5例)患者,在心电监护下静注氨茶碱0.25~0.5g(5mg/kg,5~10分钟注完),30分钟后无效者重复一剂或半剂,连续观察2小时。结果首剂2小时后Ⅰ°AVB9例中有7例恢复,Ⅱ°AVB7例中有4例恢复,Ⅱ°AVB5例中有2例恢复,2例变为21房室传导,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静脉注射氨茶碱治疗下/后壁AMI并发AVB具有较好的即时效应,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20.
自1990年以来,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277例,其中54例出现缓慢心律失常,现报告分析如下。 1 资科与方法 本组54例(均符合WHO规定的诊断标准)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36~78岁,平均59.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1~34小时,平均16小时。其中下壁心梗20例。下壁 后壁11例,前间壁8例。广泛前壁6例。前壁 下壁4例。心内膜下5例。并发窦性心动过缓21例。窦房阻滞2例。房室传导阻滞(AVB)39例次(Ⅰ度16例。Ⅱ度Ⅰ型9例,Ⅱ度Ⅱ型5例,Ⅲ度6例,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