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伴动脉导管未闭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29岁。因反复头晕5a、胸闷10d于2006-05-29入院。5a前因头晕来我院检查,发现上肢BP160/90mmHg左右,当时门诊检查胸片、双肾、双肾上腺、尿索氮、肌酐、尿常规等未见明显异常,给患者口服卡托普利,此后患者常于血压高、头晕时服用药物。大约10d前开始出现反复胸闷,常在生气时或活动时出现,  相似文献   

2.
1995—03/2006-10我们共手术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8例,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超声心动图指导Amplatzer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中的侧重点及其临床价值,以提高先心封堵成功率。方法:6例PDA、8例ASD及2例VSD待外科手术患者。经胸或/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符合条件而行经导管以Amplatzer封堵器封堵。结果:Amplatzer封堵器除1例患者因双孔ASD,最大伸展径较大而放弃封堵外,6例PDA、7例ASD及2例VSD在超声指导下以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成功,均无残余分流,总的成功率为93.75%(15/16)。结论:超声心动图对于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PDA、ASD及VSD术前病例选择,术中指导监测,封堵器型号的选择与术后疗效评价等均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均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分别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3%和15%,可单独存在,亦常为其他复杂性心血管畸形的组成部分。家族性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也不少见。  相似文献   

5.
患儿,男,13岁,出生后不久即检出心脏杂音,不伴紫绀,蹲踞及其他不适。发育障碍,参加体力活动不受限。查体:上腭裂。颈静脉无怒张,心前区隆起,未及心尖搏动。心率100次/分,律齐,心前区胸骨左缘第三肋间近左锁骨中线1cm处可收缩期轻微震颤,胸骨左缘第三肋间闻及Ⅲ级全收缩期粗糙杂音,背部左肩胛下区可及连续性双期杂音(Ⅲ级收缩杂音和Ⅱ级舒张期杂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动脉导管未闭(PDA)及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动图对准备行PDA、ASD封堵术患者进行术前筛选,术中监测,引导封堵伞释放。术后随访,评价疗效。结果:7例PDA患者,5例ASD患者封堵伞放置成功,术后即刻超声检查PDA、ASD封堵伞位置稳定,7例PDA患者均无残余分流,5例ASD患者,2例可见少量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复查,残余流分完全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心动图在病例选择。术中引导。术后疗效评价。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患儿男,13岁.因患儿自幼发育迟缓,身高体质量较同龄儿低,在外院体检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为求进一步治疗,故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6.5℃,脉搏100次/min,上肢血压140/20 mm Hg(1mmHg=0.133kPa,下同),下肢血压140/70 mm Hg,脉压差大,周围血管征(一),颈动脉搏动增强.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闻及连续机器样杂音,背部可闻及收缩期喷射性血管杂音.腹部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8.
室间隔缺损(venterit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临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占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25%-50%。以往外科手术修补是唯一的治疗方法,自1988年Lock等成功封堵了肌部室间隔缺损后,经导管V SD封堵术成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热点,介入技术也日臻完善。但对一些特殊病例治疗仍有一定困难。我院2006-10以来应用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对脊内型室间隔缺损18例进行了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经导管闭合6例PDA、8例ASD及3例VSD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经胸或/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6例PDA、8例ASD及3例VSD在经胸超声引导下均成功置入封堵器且无并发症。仅1例ASD、1例PDA术后即刻存在少许残余分流,分别于1周及3个月后消失。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于用封堵器封堵PDA、ASD及VSD术前病例选择,术中指导监测,封堵器型号的选择与术后疗效评价等均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果.方法 PDA患者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3~55岁,体重10.5~56 kg,肺动脉平均压33~49 mm Hg,4例患者左心室扩大.降主动脉侧位造影显示病理解剖类型为管型10例,漏斗型5例,最窄处直径2~9 mm,均经股静脉途径行封堵术,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封堵,术后即刻完全封堵13例,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 h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分流消失,随访3~36月,肺动脉压均有下降,左心室内径较前缩小,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PDA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患者使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性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探讨术后护理要点,以提高护理质量及成效.7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和2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及全面实验室检查,在X线透视、胸降主动脉造影及胸壁超声心动图监测下行经导管置人Amplatzer封堵器治疗.9例患者技术成功率100%,术后24 h、3 d行胸壁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无残余分流.1例病人在术后8 h出现溶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PDA是一种较外科开胸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技术成功率高、安全、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术后良好的护理是预防、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2.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堵闭术中主动脉造影投照角度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不同体位造影寻找暴露动脉导管形态的最佳投照方法,为堵闭术顺利进行提供必备条件。方法:对695例动脉导管未闭病例行主动脉造影,其中包括左侧位造影,左、右前斜造影、正位造影,必要时加头尾角投照。分析各种造影体位对显示动脉导管的利弊。结果:能充分显示PDA形态、大小、长度的投照角度分别是侧位605例,占87.1%,左前斜60例,占8.6%,右前斜22例,占3.2%其它位8例占1.1%。结论:暴露动脉导管最好投照位置是左侧位。当动脉导管开口较高,走向向上、向前时往往与主动脉重叠,用侧位加尾头角更合适,至于怀疑导管从降主动脉侧壁发出者宜采用斜位。  相似文献   

13.
脉导管未闭(PDA)与主肺动脉间隔缺损临床听诊不易区别,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则对其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1].自1992年2月至2002年2月,作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了120例拟诊为PDA者,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17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术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17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术后护理经验,术后护理重点为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及时处理高血压;严密观察胸腔引流量和颜色,及时发现出血征象;术后早期保持患儿绝对安静,积极防治肺动脉高压危象;同时加强呼吸道护理,预防肺不张的发生。全组患儿无死亡,术后1例发生大出血,经再次开胸止血后好转,12例出现高血压,3例出现肺不张,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后均好转。随访4~60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无主动脉再缩窄。术后早期严密监测,及时处理并发症是减少病死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4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小婴儿,首次尝试经升主动脉径路,一期球囊血管成形术加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动脉导管未闭 (PDA)与主肺动脉间隔缺损临床听诊不易区别 ,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则对其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1] 。自 1992年 2月至 2 0 0 2年 2月 ,作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了 12 0例拟诊为PDA者 ,其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12 0例中 ,有 3例是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证实 ,女 96例 ,男 2 4例 ,平均年龄 10 .5 (4~ 2 1)岁。1.2检查仪器与方法仪器为多尼尔 5 2 0 0型彩超 ,探头频率 3.5MHz。检查方法 :①心底短轴切面观 ,可清楚地显示肺总动脉、左右肺动脉及主动脉短轴、降主动脉的横断面…  相似文献   

17.
动脉导管未闭(PDA)与主肺动脉间隔缺损临床听诊不易区别,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则对其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1].自1992年2月至2002年2月,作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了120例拟诊为PDA者,其结果报道如下.   ……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观察了17例室间隔缺损和1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的左心室功能。除计算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左室容积、“每搏出量”和射血分数外,还计算了左室长轴内壁周长及其缩短率、短轴周长及其缩短率。对比分析二种容量负荷过度的先心病表明,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左室功能是一可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室间隔缺损(VSD)及动脉导管未闭(PDA)虽然都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但在VSD合并PDA时,两种病变互相混淆,缺乏单一心脏疾病典型的临床特征,术前容易漏诊、误诊,术中经常发生遭遇战,为手术矫治带来困难。因此,术前的明确诊断十分重要。自1988年1月至2000年2月,我们共收治VSD病人308例,其中合并PDA21例,全部在体外循环辅助下施行了手术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总结了本组病例术前检查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术中直视所见,对该病的诊断问题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20.
赵兰  李迎春  周莲 《当代护士》2006,(11):89-90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伴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先天性心血管复杂畸形。我科收治1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伴动脉导管未闭病的患者,采用带膜支架植入术治疗,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病例介绍患儿男性,9岁,因发现心脏杂音7年,反复晕厥3月于2005年8月3日收入院。入院查体:血压:右上肢165/110mmHg;左上肢160/110mmHg;左下肢95/80mmHg;右下肢不能测及血压,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双下肢皮温正常。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闻及收缩期及舒张期3~4/6级连续性杂音,水冲脉、毛细血管搏动征( )。入院心脏彩超提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瓣回声增强增厚,主动脉瓣狭窄伴轻度关闭不全;#二尖瓣局限性返流;$左室大;%升主动脉内径增宽明显。左心室及主动脉造影提示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缩窄。于全麻下行主动脉带膜支架植入术并封闭未闭的动脉导管。术后造影示缩窄基本消失,动脉导管完全封闭。术后血压:右上肢125/95mmHg;左上肢130/110mmHg;左下肢115/80mmHg;右下肢115/95mmHg;心脏杂音消失,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好。术后予禁食、禁水6h,抗凝、抗感染及补液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