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并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中肿瘤原发肠系膜患者1例,肿瘤原发大网膜患者1例,肿瘤原发肾上腺患者1例,腹腔肿瘤2例,腹膜后肿瘤5例。恶性肿瘤检出患者6例,交界性肿瘤检出患者2例,良性肿瘤检出2例,肿瘤直径大小在4.0~33 cm,肿瘤表现不规则患者4例,肿瘤形态表现为分叶状患者3例,肿瘤形态表现为圆形患者3例。结论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定性、定位准确率高,在临床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3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门诊收治的6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这60例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检测及病理学检查确诊患有胃肠道间质瘤。结果:这60例患者的CT诊断结果为:有31例患有胃肿瘤的患者,有2例患有小肠肿瘤的患者,有26例患有结肠肿瘤的患者,有1例患有十二指肠瘤的患者。我院结合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这60例患者进行了确诊,结果显示,除了8例小肠内发生病变的患者被确诊为淋巴瘤或腺癌、2例胃窦部内发生病变的患者被确诊为胃窦癌外,其余50例患者的诊断结果均与其病理学诊断结果相一致。可见用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肿瘤的准确率可达80%以上。结论:用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可较全面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结构、形态及肿瘤与周围器官、组织的关系,较准确地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从而为临床进行肿瘤分级和治疗提供较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我院 4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病灶均为单发 ,其中胃部 17例 ,小肠 2 0例 ,结肠 5例 ;病理诊断良性 2 0例 ,交界性 6例 ,恶性 16例。 42例均手术切除 ,术后复发 4例、肝转移 1例、并发肠瘘 1例。结论 :GIST是一类具有恶性倾向的肿瘤 ,局部切除常可达到治愈目的 ,对复发转移灶仍主张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 ,随着各种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现已证实以前临床及病理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并不是平滑肌瘤 ,而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肿瘤 (Stromaltumor)。所以以前的胃肠道平滑肌肿瘤所包括的胃肠道平滑肌瘤 (Leio myosarcoma)和平滑肌肉瘤 (Leiomyosarcoma)的概念逐步被胃肠道间质肿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所取代 ,为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治 ,对我院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 1 2例胃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 2例胃间质瘤中 ,男性 7例 ,女性 5例 ,年龄 40~ 75岁 ,平均 52岁。2 临床表现上腹部疼痛 1 1例 ,…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诊断进行探讨,进一步明确CT对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分析及对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6月在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通过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小肠处17例、胃部14例、直肠与食管部分别为5例和8例、肠系膜6例。全部患者恶性肿瘤27例,良性23例;CT主要表现:肿块直径>5cm15例、瘤体内伴低密度坏死现象9例,肿瘤边缘出现分叶6例;5例CT值高于40Hu,6例患者的瘤体内出现簇状血管;患者肿块直径<5cm9例,且肿瘤边界清楚、密度较为均匀。CT检查敏感性较高,定性准确率达54%(27/50)。结论运用CT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诊断,可以很好的将患者体内的肿瘤范围及结构显示出来,提高了临床诊断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小肠恶性肿瘤仅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5%[1],而胃 肠道恶性间质瘤更是少见。胃肠道恶性间质瘤是一种间叶源 性软组织肿瘤,在过去的临床工作中,常被误诊为平滑肌瘤、 平滑肌肉瘤等。近年来,随着病理免疫组化技术的开展,才陆 续有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报道。2002年4月~2004年4月, 我院收治胃肠道恶性间质瘤患者1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 回顾分析,旨在达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地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11例患者中,男7例,女4例;年龄48~81岁,平均 56岁。经病理免疫组化技术CD117和CD34测定,部分表达 SMA或S-100或NSE[2]。腹部扪及包块…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 17例中食管问质瘤1例,胃间质瘤10例,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空肠间质瘤1例,回肠间质瘤1例,腹腔内肠道外间质瘤2例.17例中恶性者12例,良性者4例,不能确定良恶性者1例.17例肿瘤CT表现为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体积多较大,肿块最大径范围3~17.3 cm,<5 cm者4例,≥5 cm者13例.肿块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轻到中度强化,瘤内点状钙化灶2例,8例高度恶性肿物表现边缘强化,中心大片低密度.病理所见:肿瘤实性部分为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变性、出血、囊变及坏死在CT均表现为低密度.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定位,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嗣组织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郭影  员永生  王甜甜 《海南医学》2009,20(5):146-147
目的讨论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发生、形态学特点和生物学行为。方法选择5例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患者,复习其病理形态学并应用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结蛋白、S-100等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合4例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中胃肠道间质瘤3例,平滑肌肉瘤1例(直肠),神经鞘瘤1例(胃)。镜下观察:瘤细胞呈长、短梭形和圆形,胞质呈弱嗜酸性,排列呈漩涡状、栅栏状或弥漫巢状。免疫组织化学:5例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波形蛋白均为阳性,其中4例表达CD117,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表达形式有弥漫胞膜/胞质强阳性、散在阳性、胞质点状着色等。1例表达CD34。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CD117阳性对诊断有确定作用,CD34表达对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照病理结果,对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多排螺旋CT资料,对照病理结果,评价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32例肿瘤均表现为单发肿块,其中良性者5例,潜在恶性者10例,恶性者17例。良性者肿块大多小于5cm,恶性者大多大于5Cm:增强后扫描良性者强化多较均匀,境界清晰,潜在恶性及恶性者多强化不均,边界不清,可有邻近脏器肿瘤侵犯。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性判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最终确诊仍依赖于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4年收治的27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表现以腹痛及消化道出血为主,发生部位以小肠及胃最为常见,术后均经病理学诊断为恶性.术后复发10例,死亡3例.结论 肿瘤的大小、位置、核分裂像及免疫组化指标是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正确地诊断及合理地手术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建科  赵健 《吉林医学》2011,32(27):5777-577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对36例经病理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48~76岁;肿瘤原发部位:胃19例,小肠11例,直肠3例,腹膜3例。肿瘤体积:直径2~5 cm 17例,5~10 cm 16例,>10 cm 3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较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首选的治疗措施,新辅助治疗可使肿瘤降级并可降低手术风险及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问质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及疗效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 39例患者中食管间质瘤2例,胃间质瘤23例,十二指肠间质瘤7例,空肠间质瘤4例,回肠间质瘤2例,结肠间质瘤1例.39例中高度恶性25例,低度恶性11例,不能确定良恶性者3例.39例肿瘤CT表现为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肿块最大径线范围约3~45cm,<5cm者12例,≥5cm者27例,27例直径大于5cm肿瘤中23例为恶性间质瘤;肿块密度不均匀,中心伴有坏死囊变,实性成分轻到中度强化,瘤内点状钙化灶6例,17例高度恶性肿物表现为边缘强化,实性成份增强扫描后出现延迟强化.其中6例不能手术切除的间质瘤经化疗后肿块明显缩小伴有肿瘤坏死囊变.结论 CT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定位、定性诊断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胃间质瘤1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3例,小肠间质瘤7例,直肠间质瘤1例,结肠间质瘤5例,腹膜后、肠系膜间质瘤2例。分级为极低危险性3例、低危险性8例、中危险性12例、高危险性9例。本组均行手术切除治疗。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病变定位有重要作用,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外科手术仍然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秦福双 《当代医学》2011,17(28):80-81
目的探讨MRI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01月~2011年05月期间,诊断的40例胃肠道间质瘤,对其进行手术治疗,将MRI检查表现与术中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MRI图像所示的最大截面上,病灶大约直径在2.5~22cm之间。影像表现为圆形或者不规则分叶形,病灶边界比较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较为清楚,没有明显消化道梗阻表现。40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其中胃部肿瘤有21例,小肠肿瘤有15例,回盲部肿瘤有3例,横结肠系膜肿瘤有1例。处于消化道腔内的肿瘤有5例,消化道腔外的肿瘤有28例,消化道腔内外混合生长的肿瘤有7例。MRI表现为不均匀的肿块密度及信号,可出现囊变、坏死、出血等,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强化。坏死、囊变区无明显强化。4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病理结果显示:肿瘤切面平坦,肿瘤颜色为灰白或者灰红色,呈圆形或者不规则分叶状,侵犯相邻组织或与之不粘连或者部分粘连,瘤体表面供血血管异常增粗,甚至迂曲。结论胃肠道间质瘤MRI对其诊断价值较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主要发生于胃,是一组具有非定向分化特征的间质肿瘤。本文收集近3年在我院诊治、手术的9例胃间质瘤患者,分析其影像表现,探讨螺旋CT对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T检查,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41-75岁,平均为53岁。临床表现为腹痛者3例,腹部不适者4例,黑便者1例,无明显症状者1例;体检示腹部及包块者3例。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诊断、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前均未获明确诊断,均有腹痛、黑便症状,其中消化道大出血6例,腹部包块6例,幽门梗阻3例,合并穿孔1例。发病部位:胃部16例中1例失去手术机会,余15例均手术治疗;空肠2例为术中探查发现。术后随访15例,随访率为83.3%,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3%、66.7%、46.7%。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较困难,术中应常规仔细探查空肠近端,谨防漏诊,完全彻底切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消化道间质瘤18例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择 1 998~ 2 0 0 2年本院与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消化道间质瘤 ( Digestive tractstromal tumor,DTST) 1 8例 ,并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 ,将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8例 ,其中男 1 3例 ,女5例 ,年龄 40~ 71岁。本组均有完整的 X线胃肠道双重对比造影 ,CT检查资料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及腹痛 1 0例 ,消化道出血 7例 ,肠梗阻3例 ,并全部经手术和病理 (免疫组化 )确诊。2 方 法 应用岛津 32 0胃肠道造影机进行 X线胃肠道气 -钡双对比造影 (包括钡餐钡灌肠 )。常规肠道准…  相似文献   

18.
26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T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6例胃肠道间质瘤,观察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肿物直径1.5~14cm不等,发生于胃壁18例,小肠6例,大肠2例;肿瘤直径大于5cm者常出现囊性变、出血及坏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RIST表达CD117(96.2%),Vimentin阳性(100%),CD34(65.4%),SMA(19.2%),S-100(3.8%)。26例胃肠道间质瘤中极低、低度、中度及高度危险病例数分别为2例、13例、8例及3例。侵袭行为危险程度与发生部位相关(P〈0.05)。结论GR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叶性肿瘤,CD117是其特征性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必须依据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29例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29例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其中胃间质瘤9例,小肠间质瘤13例,结肠间质瘤4例,直肠间质瘤3例。肿瘤直径最小2 cm,最大22 cm。15例呈圆形或椭圆形;14例呈不规则分叶状。良性11例,恶性18例。钡餐造影显示:5例显示黏膜变平、撑开或移位,6例表现为充盈缺损,2例表现为外压性改变。CT表现: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均实者5例,囊变并有坏死者8例,有钙化的2例。增强扫描肿块均有显著强化,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15例。。结论:多种影像手段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前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25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胃肠道恶性间质瘤 (GIST)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5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资料、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该组胃肠道间质瘤 2 5例 ,其中 14例位于胃 ;8例发生在小肠 ,其中 2例位于小肠系膜 ;结肠 2例 ;直肠 1例。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出血 (占 6 4 % ) ;腹部包块 (占 2 4 % ) ;体检发现贫血 (占 8% ) ;B超检查发现肝转移病灶 (占 4 % )。术前均行内窥镜、B超及CT检查。术前仅 3例病理确诊 (占12 % )。均行手术切除 ,无手术死亡。其中局部切除 18例 ,7例扩大切除 淋巴结清扫。 2 1例患者获得随访 3~38 6个月 ,术后 1年内复发 7例 (其中肿瘤大于 7cm 6例 )占 33%。死于GIST 8例 (均为肿瘤大于 7cm及伴肝转移病例 )占 32 %。 4例患者术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格列卫 )辅助化疗 3~ 7个月 ,至今全部存活。结论 GIST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性 ,术前确诊率低 ,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确诊率。预后与肿瘤大小及是否转移有关。治疗以手术局部切除病灶为主 ,有条件的患者建议辅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 ,有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