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谈谈人体的津液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一种比较重要的物质叫津液.实际上它包括了血液、精液、髓液、汗液、唾液……,它们皆可统称之为津液.津液是一个相互联接又能相互转化的有机体,好像一条链联在一起,所以,我把它叫做津液链. 津液的来源,是从饮食分解出来的,例如:《灵枢·邪气篇》说:“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可见饮食变成津液而带有原始物质的意义.严格地讲,津与液还有分别,《灵枢·决气篇》说:“何谓津?……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为液?……谷入气满,淖泽注入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相似文献   

2.
治汗刍言     
汗是人体极为重要的津液,为五液之一。《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汗为津液所泄,津液化生心血,大汗必伤津而损及心血。《灵枢·决气篇》:“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素问·阴阳别论》云及作汗的机理:“阳加于阴谓之汗”。景岳进一步阐明:“然汗发於阴出於阳,其根本则由阴中  相似文献   

3.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汗液、关节液等),具有滋润和濡养的功能。正如《灵枢.决气》篇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津液耗损,就会导  相似文献   

4.
血和水同属阴液,均为饮食水谷精气所化,它们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脏腑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必须得到血、水的充养滋润,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血证论·吐脓篇》说:“血得气之变蒸,亦化而为水。”指出在生理状态下,一部分血液经过脏腑气化作用,渗出脉外,遍布于组织间隙之中而成为津液,血足则津液亦充,如出血过多,则可影响到津液,即所谓“血不足以济水则气热。”另一方面,《血证论》说:“水与血相为倚伏”,血水“互相维系”,提示水能生血。《灵枢·邪客篇》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灵枢·痈疽篇》亦云:“津液和调,  相似文献   

5.
浅论温病治疗中的顾护津液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建君  张葆花 《河北中医》2003,25(5):361-361
温病过程中 ,无论病邪在卫、在气、入营、入血 ,或在上、中、下三焦的不同脏腑 ,最易伤津损阴 ,酿生他变。因此 ,温病伤津是温病最突出的病理特征。吴鞠通云 :“温热阳邪也 ,阳盛伤人之阴也。”[1 ]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与气血有着密切联系 ,气旺生津 ,气可摄津 ,亦可随液而脱 ,津合脉内则为血 ,血渗脉外则为津。《灵枢·邪客》曰 :“营气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灵枢·痈疽》曰 :“津液和调 ,变化而赤为血。”《灵枢·营卫生会》曰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故有津血同源之说。由…  相似文献   

6.
液脱症絮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脱为津液耗伤重症.液属阴精,与津同源于水谷,津液可互相转化,故常津液并称.津清稀易流动,充溢肌肤,隶于胃、肺,属阳;液稠厚粘涎,不易流动,濡泽筋骨髓脑,隶于肾、肝,属阴.《灵枢·决气篇》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其病变分留滞与耗损两端.留滞者为肿、为痰.耗损者如该篇所云:“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临床见汗出、口渴、目陷、螺瘪.转筋等症,常屡见不鲜.可生津养阴以治标,益气扶阳以治本,使津速还.”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临床见口不渴、形瘦、肉脱、枯槁、肉(目闰)、蠕、颤等症.多由津伤干涸过甚,久病大病,高热稽留过久所致.液脱多兼津伤,津伤未兼液脱.液脱多难速复.凡津伤液脱者舌多光红少苔、少津,脉多细弱而数.  相似文献   

7.
谈“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及其在体內的生化概况“津液”是指人体所吸收的水谷精微,它是人体在正常生理状况下体內一切水液的总称。它的組成是水分以及飲食物中精微物質,是維持机体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質。“津液”在概念上原是两种东西。《內經》說:“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謂津,……谷入气滿,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洩泽补益脑髓、皮肤潤泽是謂液”;“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又說:“夫水也,循  相似文献   

8.
略谈中医之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熊杰 《江西中医药》1999,30(4):60-60
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之阴谓之汗。”汗为五液之一,是阳气蒸腾津液从腠理出于体表的代谢产物。而汗出是机体功能活动中的生理现象,如《灵枢·决气篇》所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兹就生理、病理之汗等浅谈如下:1 生理之汗《素问·评热论》:“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言谷气化为精,精气胜乃为汗。可见汗为津液所化生,以津液为物质基础,是津液的组成部分。有云:“汗为心液。”源于《素问·宣明五气》:“心为汗。”乃心血由津液所化,汗由津液所泄,故大汗不但散热过多而耗气,也会伤及津液而损于心血。…  相似文献   

9.
“出三入一”一语,出自《灵枢·五味篇》,历代医家对其意义解释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种看法:马莳、张介宾等人认为指谷食之气呼出三分,天地之气吸入一分而言;任谷庵氏认为:“出三”指糟粕、津液、宗气三者,“入一”指“所入者谷”。笔者认为这两种解释均于理不当,前说毫无根据,且于理不顺,姑不论之。后说之主要根据为《灵枢·邪客篇》:“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然而,若联系《灵枢·五味篇》上下文来看,这种解释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出  相似文献   

10.
三焦谷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雄志  陈丹 《陕西中医》2002,23(1):92-92
三焦学说古今颇多争议。《难经·三十一难》曰 :“三焦者 ,水谷之道路”:笔者求之《内经》、《难经》,提出三焦谷学道说 ,探讨如下。《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出于胃上口 ,并咽以上 ,贯膈而布胸中”,《难经·三十一难》亦曰 :“上焦者 ,在心下 ,当胃上口 ,主内而不出”,故口、咽、食管皆属上焦 ,主受纳饮食 ,如雾露之降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如雾”是也。《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中焦亦并胃中 ,出上焦之后所受气者 ,泌糟粕 ,蒸津液 ,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脉 ,乃代而为血。《难经·三十一难》曰 :“中焦者 ,在胃中脘 ,不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