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对相邻节段的影响:3年随访结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背景:尽管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短期临床效果已经完全得到了肯定,但是中长期临床效果,尤其是避免相邻节段的病变,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有待观察.目的:观察颈椎人间盘置换后中期效果及对相邻节段间盘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2003-12/2005-03北京积水潭医院.对象:对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33例患者进行了超过3年的随访.单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25例,双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8例.随访时年龄35~73岁.方法:对比分析忠者置换前及置换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主要观察指标:①临床指标:JOA评分,NDI指数,Odom's评分,SF-36评分.②影像学指标:Kellgren X-ray颈椎退变分级,X-ray相邻节段颈椎高度和颈椎活动度,Pfirrmann椎间盘分级,脊髓矢状径,脊髓前后方压迫分级.结果:JOA评分置换前13.62±2.31,置换后15.75±1.5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Kellgren X-ray颈椎退变分级发现,在人工间盘置换后的上方相邻节段,置换后10个节段出现了一定程度退变,约占33%(P=0.004).在人工间盘置换后的下方相邻节段,置换后9个节段出现了一定程度退变,约占32%(P=0.011).其余影像学指标置换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①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叶期随访临床效果优良.②颈椎人工间盘置换后相邻节段可能出现退变,这种退变在中期主要表现为相邻节段椎体前缘的新生骨赘.③相邻节段的退变不影响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脊柱椎体间植骨融合被公认为治疗颈椎疾患的一种疗效较好、并发症较少的手术方式,但远期并发症尤其是相邻上下节段退行性改变逐渐显现。本文介绍颈椎融和后相邻节段退行性改变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诊断、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颈椎前路融合固定后颈部活动受限、远期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的并发症等问题。文章从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历史、现在假体的类型、相关的适应证、并发症等方面做一综述,进一步探讨微创下置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人工椎间盘置换对颈椎临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内压力的影响。方法应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20例,于术中椎间盘置换前后分别测量临近节段椎间盘内压力,并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半年分别摄颈椎动力位x线片,观察上下临近节段的活动度。结果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颈椎临近节段椎间盘内压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上下临近关节活动度未显著增加(P〉0.05)。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在治疗颈椎病的同时保留正常的椎间运动而不影响邻近节段,从而防止邻近节段继发性退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后路、单侧椎间孔、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后相邻节段的力学性能.方法:新鲜的雄性小牛L1~L5节段脊柱标本15个.随机取5个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在非破坏状况下测试其力学指标后,再将15个标本随机分为3组,按要求制作L4/5前路椭圆形碳纤维Cage 1枚融合(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组)、后路长方体碳纤维椎间Cage 2枚融合(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组)和侧方椎间钛合金Cage 1枚融合(单侧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组)模型.测试完成后,每个标本附加L4/5节段双侧Moss-miamiTM椎弓根螺钉测试.结果:3种融合方法在附加内固定前后应变和位移都高于正常对照组,强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3组间以单侧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组变化最大,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组最小(P<0.05);在内固定前后配对比较,附加内固定后各组应变、位移增加,强度降低(P<0.05).结论:3种融合方法在附加内固定前后都有加速上位相邻节段退变的趋势,附加内固定比单纯融合更易导致相邻节段退变,单侧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退变趋势更加明显,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的趋势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背景:随着脊柱手术方法的成熟及内固定器械的发展,脊柱内固定融合术已成为许多脊柱疾患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远期出现的邻近节段退变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目的:回顾分析脊柱内固定后邻近节段发生退变的相关因素,有助于改善脊柱内固定的方法,减少远期并发症。方法:分别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Pubmed数据库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关于脊柱融合内固定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文章,检索词分别设定为“脊柱融合内固定、邻近节段退变、单侧cage椎间融合固定”和“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spine fusion、unilateral single cage”。筛选资料,选取脊柱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的文献,筛除非随机试验的研究,将随机对照试验作为纳入标准,排除重复性研究文献。主要从术式、融合方式及邻近节段破坏等方面讨论脊柱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结果与结论:筛选得到27篇符合纳入标准文献,从中得出融合节段数目、方式、部位及手术时对邻近节段小关节破坏是引起邻近节段退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工椎间盘置换、单侧cage椎间隙植骨内固定在预防、延缓邻近节段退变上有一定作用。在决定融合固定术前,应综合考虑内固定材料、手术方式可能带来的影响,避免或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背景:传统“金标准”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颈椎病的方式。大量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希望通过颈椎体外标本实验研究脊柱生物力学,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数据。
目的:对现有颈椎体外标本生物力学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方法:以“Cervical Spine, Fusion, Replacement, Hybrid, Biomechanics, In vitro, Adjacent-level Degeneration, Review”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颈椎,融合,置换,混合术,生物力学,体外,相邻节段退变,综述”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2007年1月至2013年3月有关颈椎前路融合与置换体外生物力学实验研究进展的文献,主要整理近3年来相关研究,排除陈旧文章和重复性工作,最后对40篇文献进行归纳与讨论。
结果与结论:文章对现有的颈椎体外标本融合、置换实验进行总结,集中体现在手术多节段、运动控制条件差异化、颈椎耦合运动测试和新型植入器械4个方面,对比总结融合与置换治疗对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关节内压力、髓核内压力和椎间孔形态的影响,探讨融合、置换后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临床的需求,展望颈椎体外标本实验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单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并椎间融合对邻近椎间盘节段退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坚强内固定和良好融合存在严重缺陷和不足。目前还未见临床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对邻近节段退变影响的相关报道。目的:回顾分析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后对固定融合邻近上下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6-03/2009-12对收治的部分腰椎管狭窄症、腰椎失稳及腰椎间盘脱出症患者22例,进行了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中不显露对侧。在固定融合后3,6,12,20个月及取出内固定钉棒后3,6个月,随访X射线片及MRI。针对X射线片运用角平分线法测量固定融合邻近上位椎间隙高度变化,MRI测量椎间盘髓核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患者椎管狭窄症状及神经根性症状消失,并且在随访期间内没有新的临床症状出现。固定融合前、固定融合后3,6,12,20个月邻近节段上位椎间隙高度分别为(7.420±0.0354),(7.4266±0.0369),(7.4533±0.0369),(7.5166±0.0369),(7.4308±0.0369)mm,结果表明,腰椎单侧固定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变化(P>0.05)。MRI测量结果显示,固定融合邻近上位椎间盘髓核信号在T2加权像无明显退变。提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能有效预防固定融合邻近上下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9.
背景:相邻近节段病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后的一种长期并发症,在近些年逐渐受到重视,其发病原因主要有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大、椎间隙高度丢失、椎间盘内压过高等多方面因素。在实际临床中,颈椎非融合与融合手术相比,是否能有效降低相邻近节段病的发生率,目前还没有明确定论。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融合和非融合治疗对相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Medline、PubMed、Embase和Cochrane等数据库中关于比较颈椎融合与非融合技术修复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比两种修复方法对相邻近节段病的影响,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利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为术后因相邻近节段病行二次手术。
结果与结论:经过筛选,5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有1602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因颈椎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785例,椎间盘置换817例。1066例患者完成了所有随访,总随访率为66.54%,其中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患者494例,椎间盘置换患者572例,共有68例因相邻近节段病接受了二次手术,总二次手术率为6.38%(68/1066),其中椎间盘置换后28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后40例。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等级均较高,5篇文献评价等级均为A级,且异质性较小(I2=14%)。Meta分析结果显示,颈椎非融合术后相邻近节段病的二次手术率低于融合手术,差异有显著性意义(OR=0.58,95%CI:0.35,0.96)。提示颈椎融合术后相邻近节段病的二次手术率高于非融合治疗,融合手术所造成的颈椎生物力学改变对相邻近节段病发生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融合和非融合治疗对相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Medline、PubMed、Embase和Cochrane等数据库中关于比较颈椎融合与非融合技术修复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比两种修复方法对相邻近节段病的影响,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利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为术后因相邻近节段病行二次手术。
结果与结论:经过筛选,5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有1602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因颈椎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785例,椎间盘置换817例。1066例患者完成了所有随访,总随访率为66.54%,其中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患者494例,椎间盘置换患者572例,共有68例因相邻近节段病接受了二次手术,总二次手术率为6.38%(68/1066),其中椎间盘置换后28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后40例。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等级均较高,5篇文献评价等级均为A级,且异质性较小(I2=14%)。Meta分析结果显示,颈椎非融合术后相邻近节段病的二次手术率低于融合手术,差异有显著性意义(OR=0.58,95%CI:0.35,0.96)。提示颈椎融合术后相邻近节段病的二次手术率高于非融合治疗,融合手术所造成的颈椎生物力学改变对相邻近节段病发生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背景:单节段颈椎病的融合治疗可导致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异常加大及退行性表现等并发症。近年来许学者开始探索用非融合技术来替代传统融合治疗。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作为一种新型的前路非融合方案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不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还能使颈椎椎体接近生理性稳定、延缓相邻节段退变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
目的:比较单节段颈人工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修复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了59例影像学显示颈椎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并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合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因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置换组)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组(融合组),其中置换组32例,融合组27例。治疗后5 d及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测量脊髓功能JOA评分以及颈痛、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观察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及对相邻节段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后各时间段的JOA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减少(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组治疗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为(11.6±3.0)°,与治疗前(8.8±2.7)°。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融合组治疗后3个月融合基本上无明显活动。随访时置换组相邻节段活动度小于融合组(P <0.05);置换组治疗前后相邻节段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而融合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活动度明显增大。提示与前路减压融合比较,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恢复神经功能,还能保持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和稳定性,且对手术临近节段活动度无明显影响,可有效的维持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目的:比较单节段颈人工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修复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了59例影像学显示颈椎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并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合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因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置换组)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组(融合组),其中置换组32例,融合组27例。治疗后5 d及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测量脊髓功能JOA评分以及颈痛、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观察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及对相邻节段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后各时间段的JOA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减少(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组治疗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为(11.6±3.0)°,与治疗前(8.8±2.7)°。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融合组治疗后3个月融合基本上无明显活动。随访时置换组相邻节段活动度小于融合组(P <0.05);置换组治疗前后相邻节段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而融合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活动度明显增大。提示与前路减压融合比较,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恢复神经功能,还能保持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和稳定性,且对手术临近节段活动度无明显影响,可有效的维持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11.
背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是目前治疗退变性颈椎病手术方案中的"金标准".但是,随着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技术使用的增加和随访资料的不断丰富,一些不良结果开始暴露出来.近20年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技术在国外和国内逐步推广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文献报道治疗效果令人满意.目的:系统评价颈椎间盘置换与传统的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颈椎病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09-06),荷兰医学文摘(EMbase1966,2009-06),Cochrane 图书馆(2009年第2期)、Cochrane协作网背痛专业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截止2009-06),CNKI(截止2009-06),手工检索中文文献,收集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比较治疗退变性颈椎病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利用RevMan4.2.2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5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比较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2年再手术率颈椎间盘置换组低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手术满意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颈椎间盘置换组术后颈部功能异常指数较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明显改善,术后SF-36评分改善显著优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术后手术节段运动幅度颈椎间盘置换组显著大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术后邻近节段运动范围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明显较颈椎间盘置换组增大.但上述结果可能存在各种偏倚,因此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椎间融合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背景:国内外有许多相关报道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取得了非常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但因其刚刚开展不久,缺乏长期随访结果。目的:观察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情况,并与椎间融合治疗方法比较。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4—10/2006-04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完成。对象和方法:22例患者行Bryan假体置换(置换组),同期行常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患者30例(融合组)。在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进行随访,在每一次随访中拍摄颈椎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射线片,观察置换组假体稳定性及融合组融合节段骨性融合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②临床疗效评估。结果:全部病例随访最短24个月,平均30.6个月。①融合组患者术后6个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的发生。置换组患者置换后无假体移位、脱落等并发症发生。②两组患者随访时神经功能均得到明显恢复,两组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置换组1例患者随访2年发生椎间自发融合,置换节段活动丢失;其余21例患者置换节段活动度与置换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融合组术后邻近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而置换组置换前后邻近节段活动范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与前路融合方法比较,中期随访结果显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在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的同时能保留置换节段的活动,且避免了置换后上下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背景:比较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资料来源: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01/2009-04)、Embase(1989-01/2009-04)、Cochrane图书馆(2009,Issue 2)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01/2009-0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01/2009-04)、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89-01/2009-04)及所有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随机对照试验.②经CT或MRI证实为单一节段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所致的颈椎病患者,且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者.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症.②影像学上手术节段严重不稳定.③创伤.④感染.⑤肿瘤.⑥全身代谢性疾病.⑦金属过敏.⑧有颈椎解剖异常.⑨严重颈椎管狭窄或多节段病变的颈椎病.⑩颈椎曾经手术治疗或有严重器质性疾病.由2名评价者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及提取资料,并按Cochrane Handbook 5.0.1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及数据分析.结局评价指标:制作统一资料提取表提取数据,内容包括研究的人口统计学资料、颈部活动范围、手术总成功率、颈部功能异常评分指数、上肢疼痛评分、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由2名评价者独立提取资料并填入表格.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 400例患者.所有研究存在不同程度的选择性偏倚、实施偏倚、测量性偏倚及其他偏倚的可能性.7篇随机对照试验多数没有提供完整的原始数据且存在临床异质性,故未能进行Meta分析.4篇研究提示颈椎间盘置换优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2篇研究肯定颈椎间盘置换近期临床疗效优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同时建议延长随访时间;1篇研究提示颈椎间盘置换对比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疗效相似.结论:颈椎间盘置换近期临床疗效优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然而纳入研究均未报告长期随访的相关资料,所以尚不能肯定颈椎间盘置换能否防止毗邻节段的退变. 相似文献
14.
15.
背景:颈椎前路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现象已引起临床重视,半弹性内固定系统可能较目前通用的坚强内固定对邻近颈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小.目的:通过融合节段邻近颈椎间盘压力监测,在除外撑开强度影响的前提下,比较生物椎间融合器与钢板内固定系统置入对犬施术节段邻近颈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杂种犬23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其中预实验组5只,测量犬颈椎间盘压力正常参考值;生物可降解椎间融合器组9只;钢板置入内固定组9只.生物可降解椎间融合器组及钢板置入内固定组均经前路行C3~4椎间盘摘除,相应置入物置入内固定.术中测量邻近颈椎间盘C4~5压力,并计算置入前后C4~5椎间盘压力差作为撑开压力.置入后6个月处死动物,行Pearce分级及组织学观察,评价置入节段上位颈椎间盘(C2~3)退变程度.结果与结论:生物可降解椎问融合器组与钢板置入内固定组压力差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两组组内邻近颈椎问盘压力差与置入后6个月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组织学分级均呈正相关(r=3.13,2.78,P<0.05).生物可降解椎间融合器组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组织学分级均低于钢板置入内固定组(P<0.05).提示过高的撑开压力易导致犬置入节段邻近颈椎间盘退变,与钢板内固定系统相比,应用生物椎间融合器置入内固定可以有效防止邻近节段的退变. 相似文献
16.
Cherry C 《AORN journal》2002,76(6):996-1004, 1007-8; quiz 1009-12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 is a surgical procedure proven successful in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s caused by 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that is unresponsive to conservative therapy. Retrospective studies of patients who have undergone ACDF indicate that this procedure has a high rate of success for relieving symptoms and a low rate of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normal cervical spine anatomy, the pathology of degenerative cervical disc disease, and perioperative nursing care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ACDF. Cortical ring allograft bone grafting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cervical locking plates also is discussed. AORN J 76 (Dec 2002) 998-1008. 相似文献
17.
Faizan A Goel VK Biyani A Garfin SR Bono CM 《Clinical biomechanics (Bristol, Avon)》2012,27(3):226-233
Background
Studies delineating the adjacent level effect of single level disc replacement systems have been reported in literatur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adjacent level biomechanics of bi-level disc replacement, bi-level fusion and a construct having adjoining level disc replacement and fusion system.Methods
In total, biomechanics of four models- intact, bi level disc replacement, bi level fusion and fusion plus disc replacement at adjoining levels- was studied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effects of various instrumentation systems on cranial and caudal adjacent levels using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73.6 N + varying moment).Findings
The bi-level fusion models are more than twice as stiff as compared to the intact model during flexion-extension, lateral bending and axial rotation. Bi-level disc replacement model required moments lower than intact model (1.5 Nm). Fusion plus disc replacement model required moment 10–25% more than intact model, except in extension. Adjacent level motions, facet loads and endplate stresses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in the bi-level fusion model. On the other hand, adjacent level motions, facet loads and endplate stresses were similar to intact for the bi-level disc replacement model. For the fusion plus disc replacement model, adjacent level motions, facet loads and endplate stresses were closer to intact model rather than the bi-level fusion model, except in extension.Interpretation
Based on ou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usion plus disc replacement procedure has less severe biomechanical effects on adjacent levels when compared to bi-level fusion procedure. Bi-level disc replacement procedure did not have any adverse mechanical effects on adjacent levels. 相似文献18.
背景:近年来,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为代表的非融合技术不断改进,在重建受累节段间盘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使得术区节段颈椎结构显著接近天然生理系统所要求的动静态负荷应力分布,在保护退变节段椎间小关节及邻近节段颈椎结构功能及维持颈椎动态稳定性方面作用显著,表现出较节段融合技术明显的方法学优势。 目的:评价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与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间盘退变性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43例单节段退变的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加椎间植骨融合组(融合组)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治疗前后通过X射线影像学检查观察颈椎整体及目标间隙上下邻近椎间活动度的变化;随访期间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进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评估。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术后整体颈椎及邻近关节活动度较融合组有所改善;术后各组患者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较融合组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除颈痛目测类比评分两组间有差异外,其余神经功能两组恢复情况相同。随访期间未见假体下沉、偏移及异位骨化现象。提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能有效保持颈椎节段活动度,并对邻近节段间盘退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中期随访可取得与融合手术相当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非融合技术在单节段颈椎病的中短期疗效优于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