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复合手术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7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行复合手术治疗的复杂破裂动脉瘤患者14例,其中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动脉瘤13例,复发动脉瘤栓塞术中出血1例。12例动脉瘤行塑形夹闭术,术中均行DSA造影评估动脉瘤夹闭效果。2例动脉瘤行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并动脉瘤孤立术,DSA造影评估桥血管通畅性后行血管内球囊闭塞术孤立动脉瘤。结果 14例患者,11例造影后急诊行复合手术,2例择期手术,1例栓塞术中出血急诊行抢救性手术。12例动脉瘤夹闭术中造影提示3例需要调整动脉瘤夹,其中2例载瘤动脉狭窄,1例夹闭不全,调整后均夹闭满意。2例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中造影均通畅,一期行动脉瘤孤立术。术后1例患者因严重血管痉挛,自动出院。1例术后出现灌注压突破,行血肿清除并减压术,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3分。余患者术后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对13例患者术后3~24个月行临床随访,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GOS 5分8例,4分5例。6例患者行DSA复查,其中4例动脉瘤夹闭未见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2例血管旁路移植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及吻合血管通畅。结论初步观察,应用复合手术方式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一治疗方法(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不能完全治愈颅内动脉瘤的再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影像学结果、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13例患者中,4例初次治疗选用开颅夹闭,9例初次治疗选用血管内栓塞。共患有动脉瘤18个,其中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8个,后交通动脉动脉瘤4个,胼周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尖端动脉瘤1个。13例中4例有多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后,7例复发或残余动脉瘤行再次开颅夹闭术;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栓塞处理颅内多发动脉瘤3例;开颅夹闭后残余动脉瘤3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临床随访1个月至3年,患者临床症状无复发表现。结论开颅夹闭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初次处理复发、残余动脉瘤以及颅内多发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开颅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65岁以上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74例,分为开颅手术组(26例)和血管内栓塞组(48例).评价术后并发症及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结果,采用电话及门诊随访6个月至4年.结果开颅手术组术后有症状血管痉挛10例;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5例,因迟发性血管痉挛性脑梗死和脑水肿死亡2例;出院时GOS评分恢复良好19例,较差5例,死亡2例.血管内栓塞组有症状血管痉挛17例;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5例;死亡3例,其中2例死于迟发性血管痉挛性脑缺血和肺部感染,另1例死于弹簧圈脱出致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出院时GOS评分恢复良好33例,较差12例,死亡3例.两组比较GO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开颅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临床疗效相似,但由于血管内栓塞是微侵袭治疗,应成为治疗老年动脉瘤的首选.老年动脉瘤患者两种治疗方式术后迟发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均较高,应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早期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60岁以上早期行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或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病人的疗效。结果开颅手术组(n=38)术后迟发性有症状性血管痉挛8例;术后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死亡4例,其中2例因脑血管痉挛,2例因肺部感染;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恢复良好28例,较差6例,死亡4例。血管内栓塞组(n=24)迟发性有症状性血管痉挛和脑梗死6例;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2例,死亡患者2例,其中1例为脑梗死、脑水肿,另1例为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出院时GOS评分恢复良好19例,较差3例,死亡2例。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开颅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应根据患者Hunt-Hess分级生理状况、动脉瘤的特征及患者和(或)病人意愿为依据,争取早期行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或介入栓塞手术治疗,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DSA结合容积再现技术(VRT)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7月入住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9例,均行开颅夹闭术。夹闭后即刻行DSA并利用VRT处理相关图像,对夹闭效果欠佳者调整动脉瘤夹后,直至造影证实夹闭满意。将动脉瘤无复发且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为4~5分评价为治疗效果良好。结果 19例患者共计26个动脉瘤,显微镜下观察均完全夹闭。经造影证实,18个动脉瘤首次完全夹闭,1个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其对侧大脑后动脉夹闭并伴有瘤颈残留,1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将对侧A2夹闭,1个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将脉络膜前动脉完全夹闭,3个瘤颈部残留,1个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夹闭后上干血管狭窄,1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后前交通动脉及对侧A2起始处狭窄。2个因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未能调整外,其余经调整后夹闭理想。2例严重脑血管痉挛中,1例经导管缓慢注射罂粟碱后好转,1例应用罂粟碱脑棉片局部湿敷后好转。术中DSA及VRT图像处理时间30~100 min,未发生造影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3~16个月,CT血管成像示均无动脉瘤再生长及狭窄血管闭塞,1例偏瘫,18例恢复良好。结论术中DSA结合VRT有助于术中实时观察夹闭效果、调整动脉瘤夹,可减少瘤颈残留、载瘤动脉和瘤周血管闭塞,从而改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三维脑血管造影(3D-DSA)检查评估脑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外科夹闭术的效果,为合理选择脑动脉瘤显微外科夹闭后的评估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25例行显微外科夹闭术后的脑动脉瘤患者行3D-CTA、3D-DSA复查,分别对有无动脉瘤夹闭不全、动脉瘤颈残留/成角、载瘤动脉狭窄、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5种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赋值和计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中,术后3D-CTA复查显示载瘤动脉狭窄2例,未见动脉瘤夹闭不全、动脉瘤颈残留/成角、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3D-DSA复查显示动脉瘤夹闭不全1例、动脉瘤颈残留/成角1例、载瘤动脉狭窄2例,未见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两种检查方法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D-CTA对显微外科夹闭术后的总体评价效果与3D-DSA具有可比性,但其对动脉瘤夹闭不全和动脉瘤颈残留/成角的显示不及3D-DSA.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开颅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开颅手术组40例和血管内栓塞治疗组40例,分别采用开颅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根据GOS开颅手术组临床疗效良好28例、较差8例、死亡4例,血管内栓塞组良好37例、较差2例、死亡1例。开颅手术组术中出现血管痉挛19例、动脉瘤破裂6例、下视丘反应9例、癫痫发作3例,血管内栓塞组分别为10、0、2、1例。两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P均<0.05。结论与传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相比,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开颅手术治疗19例前交通动脉瘤病例。术中采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评估动脉瘤夹闭情况以及载瘤动脉的血供情况,根据造影结果必要时调整动脉瘤夹。术后复查3D—CTA判断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19例前交通动脉瘤夹闭ICG荧光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颈残留1例,误夹穿通血管1例,经重新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后,均再次行荧光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颈夹闭满意,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通畅,余17例ICG造影示夹闭满意。术后3D-CTA检查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通畅,与术中ICG造影显像一致。结论术中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简便易行,具有理想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具有可重复、安全性高等特点,对术中判断动脉瘤颈是否夹闭完全、载瘤动脉是否狭窄,远端分支是否通畅有重要参考价值,增加了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单侧翼点入路一期显微外科手术夹闭颅内双侧后交通动脉动脉瘤(BPcoAA)的可行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BPcoA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行头部CT扫描、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检查。全部经一侧翼点入路行开颅显微外科手术夹闭BPcoAA。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复查头部3D—CTA及患者的一般情况,并以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1)3D—CTA术前良好显示28例的56个动脉瘤,动脉瘤被完全夹闭的有24例,对侧动脉瘤夹闭不完全的有3例,入路侧动脉瘤夹闭不完全的有1例,无一例死亡。术中入路侧动脉瘤破裂的有8例。②术后7例出现脑积水,5例人路侧及3例对侧发生脑血管痉挛,3例发生肺部感染,2例对侧动眼神经损伤。③平均随访1.7年。GOS评分:5分10例,4分7例,3分9例,2分2例。无动脉瘤复发及新动脉瘤形成,动脉瘤夹闭不全者无再发破裂出血。结论根据3D—CTA检查,采取单侧翼点入路,针对视交叉位置及对侧动脉瘤的指向,一期显微夹闭BPcoAA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例术中行ICG造影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16例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1例手术切除动脉瘤,3例行动脉瘤切除或孤立+血管重建术。术中造影时,将即时稀释的对比剂(25mg的ICG加入到2ml注射用水中)一次性快速注入肘静脉,荧光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造影血管。术后行DSA造影。评价术中ICG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结果16例行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中,1例小脑下后动脉动脉瘤患者,夹闭后ICG造影发现动脉瘤残余,经调整动脉瘤夹后再次ICG造影,证实动脉瘤夹闭完全;1例颈内动脉动脉瘤夹闭后术中造影发现颈内动脉狭窄,调整动脉瘤夹后再次造影证实无狭窄。1例大脑后动脉瘤患者,术中ICG造影发现动脉瘤内完全血栓形成,载瘤动脉近端闭塞,远端通过血管吻合支供血,遂术中决定行动脉瘤切除术。3例动脉瘤切除或孤立+血管重建手术患者中,2例术中ICG造影证实吻合口通畅,远端血供良好;1例术中造影发现吻合口功能不良,但同侧额叶脑组织供血良好,故未进一步调整吻合口,术后患者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症状,DSA证实同侧大脑中动脉侧支供血。16例术后行DSA检查者,均证实术中ICG造影结果。结论ICG血管造影是颅内动脉瘤术中监测动脉瘤是否残留、载瘤动脉是否狭窄及吻合血管是否通畅的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梭形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而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VA-PIGA)梭形动脉瘤更为罕见,并且PICA常开口于动脉瘤上,进行开颅直接手术塑形夹闭或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都十分困难。2005年2月至6月,作者采取颅内外血管搭桥加动脉瘤孤立术治疗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3例VA-PICA梭形动脉瘤患者,现将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血泡样动脉瘤(BBA)的临床特点及探讨其治疗策略,比较开颅手术治疗与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9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68例BB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开颅手术治疗组和血管内治疗组。开颅手术治疗组:27例患者行开颅手术治疗,分别采用夹闭、包裹及孤立等方式。血管内治疗组:41例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分别采用单或多支架、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等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与临床预后,出院时预后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 结果开颅手术治疗组:直接夹闭22例,包裹夹闭4例,孤立+搭桥1例;术中破裂出血18例,术后脑梗死21例,术后再次出血补救治疗7例,术后血液高凝状态19例;出院时mRs评分0~2分8例,3~5分10例,6分(死亡)9例。血管内治疗组:单或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32例,血流导向装置9例;术中破裂出血17例,术后脑梗死22例,术后再次出血补救治疗5例,去骨瓣减压11例,术后血液高凝状态26例;出院时mRs评分0~2分30例,3~5分6例,6分(死亡)5例。随访6~84个月,开颅手术治疗组存活18例,失访2例,复发3例;血管内治疗组存活36例,失访3例,复发3例。 结论重建和加固载瘤动脉壁是治疗BBA的关键。围手术期监测凝血功能对及时处理高凝状态、防治脑血管痉挛、降低严重脑梗死发生率极为重要。相对于外科手术方法,血管内治疗似乎能带来更低的复发率、死亡率和更好的预后结果。  相似文献   

13.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79例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海  王运杰 《山东医药》2010,50(31):48-49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对79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行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结果 61例手术顺利。18例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经采取控制血压,吸清术野,载瘤动脉临时阻断,调整瘤夹的位置后再行夹闭。术后出现脑积水6例,短暂尿崩2例。60例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13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5例严重神经功能障碍;1例死亡。结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疗效确切,可以减少术中动脉瘤的破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介入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行介入栓塞治疗的30例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经CT或腰穿脑脊液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DSA下全脑血管造影确诊有颅内动脉瘤后,于出血8 ~72 h内立即全麻下行介入栓塞治疗,同时根据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宽度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判断是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还是需要球囊辅助技术或支架辅助技术栓塞.术后均常规停用止血药,应用尼莫地平及“3H”疗法预防脑血管痉挛.同时选择同期保守治疗的3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对照.结果 介入栓塞组成功栓塞27例,其中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19例,采用球囊辅助技术7例,采用支架辅助技术1例.3例因载瘤动脉严重狭窄迂曲,导致导管不能到位,栓塞失败,改行开颅夹闭术.随访3~6个月,介入栓塞成功的27例患者存活26例,死亡1例,存活率为96.3%;保守治疗组存活20例,死亡10例,存活率为6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栓塞成功27例患者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梗死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分别为3.7%(1例),7.4%(2例),3.7%(1例);保守治疗组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梗死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分别为26.7%(8例),23.3%(7例),23.3%(7例);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梗死性脑积水的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安全、有效,蛛网膜下腔出血明确由动脉瘤引起后应尽早介入栓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的手术中,动脉瘤夹的选择规律和使用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开颅手术夹闭的46例PCoA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动脉瘤进行分型,分析瘤颈的位置、术中动脉瘤夹的型号及放置方式等。术后对患者以门诊、电话、DSA进行随访4个月至4年。结果①将46例PCoAA分为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分叉型3种类型。其中分叉型22例、颈内动脉型19例、后交通动脉型5例。动脉瘤的位置(按时钟模式的12个钟点方向)位于1个钟点的2例,跨2个钟点的34例,跨3个钟点的10例。②对37个动脉瘤选用弯型动脉瘤夹、6个选用直型、2个选用成角度跨血管型(90°)、1个选用枪型。瘤夹长度54.3%(25/46)的为6~7 mm,另有21.7%(10/46)的长度为5~7 mm。对后交通动脉型及分叉型动脉瘤夹放置均采用平行于血管方向,而对颈内动脉型动脉瘤,垂直血管放置瘤夹13例,平行于血管放置瘤夹6例。③术后随访显示,患者均无动脉瘤复发及破裂的临床表现。对12例行DSA随访,显示动脉瘤颈均夹闭完全,无动脉瘤残留。结论 PCoAA夹闭术中,确认动脉瘤颈的位置,辨别瘤周血管的解剖关系,对动脉瘤夹的选择和放置至关重要。首选弯型动脉瘤夹,能提高完全夹闭PCoAA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手术操作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60例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60例中有58例行瘤颈夹闭术,2例行瘤体包裹加固术,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分级结果良好51例,较差8例,死亡1例.结论 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应用广泛、术式成熟,术中仔细解剖前交通动脉复合体,选择合适的动脉瘤夹,保护重要穿通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部分病例可应用冀点、纵裂联合入路或对侧冀点入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行血管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35例(41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72h内)患者中,19例(20个动脉瘤)采用开颅血管夹闭术(夹闭组),其中Hunt-HessⅠ-Ⅱ级14例,Ⅲ级4例,Ⅳ级1例;16例(21个动脉瘤)行血管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s)栓塞治疗(栓塞组),其中Hunt-HessⅠ-Ⅱ级13例,Ⅲ级2例,Ⅳ级1例。两组Hunt-Hess分级相似(P〉0.05)。结果夹闭组血管完全闭塞率为100%,预后良好率为89.5%,术后发生脑积水0例、脑梗塞3例;栓塞组分别为76.2%、89.5%和1例(P均〉0.05)。夹闭组住院时间(18.21±10.72)d,住院费用为(4.14±1.38)万元;栓塞组分别为(11.2±4.67)d和(7.72±1.94)万元(P〈0.05和0.01)。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行血管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疗效相近,两种手术方式各有所长,应根据患者病情及经济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8.
旋转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旋转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3D-DS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DSA及3D-DSA检查。比较二者在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中的作用。对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介入栓塞或开颅夹闭术,应用3D-DSA对术后部分患者评价诊治效果。结果常规DSA发现139例(64.1%)153个动脉瘤;3D-DSA检出156例(71.9%)177个动脉瘤(检出率提高7.8%,P<0.01),其中有常规DSA漏诊的、直径<2mm的微小动脉瘤3个,发现5例常规DSA呈假阳性的患者;3D-DSA在显示动脉瘤瘤颈、瘤体形态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方面明显优于常规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弹簧圈栓塞97例,夹闭52例,保守治疗7例;应用3D-DSA随访术后84例介入栓塞和45例开颅夹闭患者,效果良好。结论3D-DSA技术显著提高动脉瘤检出率,能多角度立体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为治疗和评价诊治效果提供精确丰富的数据信息。  相似文献   

19.
逆向抽空减压法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和评价逆向抽空减压法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逆向抽空减压法对3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对其手术方法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对3例巨大动脉瘤均采用标准的翼点入路联合颈部颈动脉抽吸顺利夹闭。其中1例患者术后拒绝DSA复查,术后9个月随访患者偶有头晕,左眼视力略有好转,GOS(glasgow outcome scale)预后分级为V级;1例患者术后有左侧肢体不完全偏瘫,头颅CT显示右基底核缺血性改变,DSA复查示右颈部颈总动脉阻断处略狭窄,载瘤动脉通畅;术后6个月随访.GOS预后分级为Ⅳ级;另1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头颅CT复查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显影良好;GOS预后分级为V级。结论:逆向抽空减压法使部分不可直接夹闭或难以直接夹闭的颅内巨大动脉瘤变为可夹闭动脉瘤,是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开颅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脑动脉瘤患者8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开颅组与介入组,每组各40例,开颅组给予开颅夹闭术,介入组给予血管介入栓塞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1年后的Glasgow结果。结果介入组较开颅组相比手术时间缩短、住院费用增加,住院天数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组与介入组相比再出血、脑积水、肺血管痉挛、肺部感染、库欣溃疡、尿路感染、尿崩症及严重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较开颅组相比恢复良好率及轻度残疾率增高,中度残疾率、植物生存率及死亡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显著,远期效果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