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前后抑郁焦虑情况及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CHD患者226例,随机分组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13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干预组给予心理干预,比较两组PCI术治疗后抑郁焦虑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SAS与SDS评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均P<0. 05)。对照组治疗后焦虑、抑郁比例及SAS、SD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 05)。干预组治疗后焦虑、抑郁比例及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患者抑郁症患病率较男性高;高龄患者焦虑抑郁的患病率较低龄患者低;家庭人均年收入低的患者焦虑抑郁症的患病率较高;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患者焦虑症的患病率较其他患者高;社会支持情况差的患者焦虑抑郁患病率较高(均P<0. 05)。结论 CHD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状态;性别、年龄、家庭人均年收入、教育程度和社会支持情况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心理干预对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3.
患者,男,69岁。因“反复胸痛半年,再发加重5小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吸烟史、脑栓塞病史。人院查体:血压150/100mmHg,两肺呼吸音清,末闻及干湿性哕音,心脏叩诊不大,心率80次/分,心脏各瓣膜区末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末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不肿,神经体征阴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患者行PCI术89例,术后均对患者随访6~12个月。嘱患者术后1年来院复诊,根据冠脉造影的结果,依据是否在支架内发生再狭窄,将患者分为A组(狭窄组)和B组(未狭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植入支架直径,结合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和生活习惯差异,探讨引发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成功行PCI术患者89例,平均年龄(69.6±7.8)岁。术后1年复诊86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组情况为:A组52例,B组34例。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血压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但在吸烟、运动与否,既往糖尿病史,植入支架直径、生化指标(脂蛋白a、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总胆红素)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可能影响PCI术后再狭窄的因素中,吸烟,既往糖尿病史和高的脂蛋白a、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危险因素,运动、植入支架直径及血清总胆红素为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临床需对高危患者加强生化指标监测和饮食控制和降脂药物治疗,并在行PCI术时根据患者个体病情选择合理的支架,则有望预防和减少PCI术后的再狭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应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老年AMI并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96例,根据年龄分为低龄老年组(65~74岁) 59例和高龄老年组(≥75岁) 37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相关指标及术后症状、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梗死发生率、吸烟率及胸痛类型、肾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房颤发生率、不同性别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Killip分级及入院血小板计数、静脉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比例、门-球时间、住院时间(排除死亡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高龄老年组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低龄老年组(P<0. 04),血红蛋白浓度低于低龄老年组(P<0. 05)。两组心电图梗死图形比较,低龄老年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率显著高于高龄老年组(P<0. 05),其余类型〔前壁、下壁(包括右心室及正后壁)、高侧壁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左主干病变、病变血管平均数、"罪犯"血管、"罪犯"血管完全闭塞、非"罪犯"血管慢性闭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侧支循环建立率、术前TIMI分级<3级、术后TIMI分级<3级发生率、单纯球囊扩张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 05)。高龄老年组多支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低龄老年组(P<0. 05),术中使用升压药比例明显高于低龄老年组(P<0. 05),"罪犯"血管支架植入数量明显高于低龄老年组(P<0. 05)。两组术后胸痛症状均明显缓解,再发心绞痛、急性左心衰、出血及死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急诊PCI治疗AMI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住院接受PCI治疗的高龄冠心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负荷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比较两组PCI术前、术后24hCKMB、cTnI、CRP的水平及PCI术前、术后1个月LDL、TC的水平并随访观察两组患者1个月期间药物主要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1)常规剂量组PCI术后CKMB、cTnI、CRP水平均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组PCI术后24h的CKMB、cTnI、CRP水平均高于负荷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在用药后1个月LDL和TC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荷剂量组下降幅度更加显著(P<0.05)。(3)负荷剂量组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肝转氨酶升高负荷剂量组3例,常规剂量组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肌痛、骨骼肌溶解及肾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PCI围术期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有效减轻心肌损伤,降低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四维应变成像 (4D-SI) 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PCI术前后左室舒张功能。方法 根据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术及左心导管检查结果,选取44例患者分为病例组:冠心病并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需行PCI术)26例;对照组:冠心病并左室舒张功能正常18例。分别采集对照组及病例组PCI术前、术后3个月的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指标,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LVEDV) 、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LVESV)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运用 4D-SI 技术测得收缩末期纵向应变(GLS)、径向应变(GRS)、面积应变(GAS)、圆周应变(GCS)、纵向应变显像舒张指数(LSI-DI)、面积SI-DI (ASI-DI)、 径向SI-DI(RSI-DI)、圆周SI-DI(CSI-DI)。 结果 1.病例组GLS、GCS、GAS、GRS、LSI-DI、CSI-DI、ASI-DI、RSI-DI均小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术后3月各参数均大于病例组术前(P<0.05);2. 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SI-DI的曲线下面积(AUC)0.921,截值为50.107%,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9.2%、81.3%;ASI-DI的AUC 0.887,截值为49.233%,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6.4%、79.1%。 结论 PCI术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4D-SI的相关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受损及PCI术后左室舒张功能的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低辐射剂量模式对肥胖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PCI)术后血清miR-133a和miR-208a表达和远期预后影响。 方法选取化州市人民医院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并接受PCI手术治疗的肥胖患者8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所有患者均行PCI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低辐射剂量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hs-CRP、miR-133a、miR-208a表达水平、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经PCI手术治疗后的近期康复情况和远期预后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血清中hs-CRP、miR-133a、miR-208a表达水平均有显著降低(P<0.05),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与手术前相比,研究组患者PCI术后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心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1年的心绞痛评分显著的改善(P<0.01)。两组手术成功率和1年随访期主要不良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低辐射剂量模式能够保证肥胖患者PCI手术的临床疗效,减轻放射性损伤,有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微小RNA(miR)-19b、视黄醇结合蛋白(RBP)4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因行PCI术住院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15例,根据PCI术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分为预后不良组24例,预后良好组91例。收集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饮酒史、吸烟史、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多支病变、病程、支架长度、支架直径,病变部位(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分别于PCI术前、术后3 d采集外周静脉血5 ml,分离血清,检测血清ICAM-1、RBP4水平及miR-196表达。PCI术后进行6个月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预后不良组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多支病变比例、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3 d血清ICAM-1、RBP4浓度明显低于术前,血清miR-19b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1)。预后不良组血清ICAM-1、RBP4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血清miR-19b表达水...  相似文献   

10.
于立峰  李敬田  杨建美 《山东医药》2011,51(17):100-101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拟诊及确诊CHD患者186例,根据其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无明显狭窄43例(正常组)、稳定型心绞痛(SA)51例(SA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92例(ACS组),其中行PCI术97例。检测各组入院时及行PCI术患者术后1、6、12、24 h的血清H-FABP。结果 SA组、ACS组血清H-FABP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行PCI术患者术后6 h H-FABP明显高于术前(P均〈0.01),24 h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CHD患者血清H-FABP升高与冠脉病变程度有关,PCI术可影响H-FABP变化,检测H-FABP有利于判断患者的心肌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其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在冠心病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择2005年10月至2007年0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7例为研究对象。检测入选患者治疗前和随访6个月后的IMT、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等指标。结果 (1)IMT从术前(1.13±0.27)mm降至术后的(1.04±0.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阳性率(≥1.00 mm)从术前73.68%(42/57)降至术后54.39%(3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分别为(5.43±1.29)mmol/L、(1.93±1.01)mmol/L、(3.75±1.20)mmol/L、(1.03±0.35)mmol/L,术后则分别为(5.08±0.67)mmol/L、(1.80±0.79)mmol/L、(3.36±0.58)mmol/L、(1.08±0.29)mmol/L;术前、术后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PCI治疗联合应用调脂药物能有效改善IMT和控制血脂,改善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病情,提示IMT对冠心病发生及其严重程度有一定预测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向老龄化社会的发展,由冠心病引起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死亡率逐渐增加。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肌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现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病变重要的、安全有效且可接受的治疗措施。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心内科作为全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培训基地,收治了大量的此类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min步行试验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康复治疗中的意义。方法:64例PCI术后冠心病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术后2周及3个月时两组6min步行试验时的距离及心绞痛诱发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治疗3个月后6min步行距离均较2周时明显增加(P0.05),且术后2周及3个月时康复治疗组6min步行距离[435±56)m,(465±52)m]均较对照组[420±39)m,(440±45)m]明显增加(P均0.05),另外,术后3个月6min步行距离试验诱发的心绞痛:康复组的显著少于对照组(0%:9.4%,P0.05)。结论:康复治疗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运动能力、减少心绞痛的发生。6 min步行试验对术后康复效果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冠心病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焦虑抑郁状态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PCI手术的患者247例,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进行自行问卷调查,了解PCI术前、术后给予心理干预治疗后两种量表的总分和心理问题发生率变化。结果:与心理干预前比较,干预后患者焦虑(74.1%比26.7%)、抑郁(58.7%比21.5%)发生率明显降低,HAMA[(16.83±4.25)分比(10.57±3.38)分]、HAMD[(17.92±5.42)分比(11.68±3.76)分]总分明显减少,P均〈0.01。结论:冠心病择期介入治疗前大部分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障碍,心理干预可明显减少其发生率,并降低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的原因,为预防再狭窄发生提供根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冠脉支架置入300例中冠脉造影随访的74例的临床、血管造影及处理资料。并根据随访结果有、无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42例),无再狭窄组(32例),分析病人年龄、性别、冠心病易患因素,靶病变形态学及术后最小管腔开放直径(MLD)等因素与再狭窄的关系。结果: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的男性(34.4%比76.2%)、吸烟(46.9%比71.4%)、PCI术后管腔直径〈3.5mm(40.0%比62.2%)显著增加。结论:男性、吸烟、支架直径〈3.5mm与PCI后冠状动脉再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吸烟控制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吸烟的控制情况,分析其与循证医学指南的差距。方法选择在北京华信医院急诊科接受介入治疗并且出院后随访时间在180d的所有冠心病患者,分析其入院时与随访期吸烟情况的变化。结果在总共337例患者中,299例接受了6个月的随访(随访率为88.7%)。入院时与随访时的吸烟比率分别为47.5%(142/299)和23.1%(69/299,P=0.003);入院时吸烟的患者在随访时仍吸烟者为35.9%(51/142),入院时无吸烟的患者随访时吸烟率为11.5%(18/157);在随访期间将患者按年龄分组分析,结果显示:非老年组(≤65岁)患者的再吸烟率为52.8%(47/89),老年组(〉65岁)患者为41.5%(22/53),非老年组患者高于老年组(P=0.023);老年组在随访期内戒烟率为49.1%(26/53),高于非老年组患者32.6%(29/89,P=0.012);老年组随访期新发吸烟率为5.4%(5/93),低于非老年组20.3%(13/64,P=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在介入治疗后的吸烟控制情况不理想。应加强对冠心病患者的戒烟宣传教育,努力缩小临床实践与循证指南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a(TNF-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脂联素(APN)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58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h检测患者外周血TNF-a、hs-CRP及APN水平,与3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再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①冠心病患者术前外周血TNF-a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术后外周血TNF-a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APN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0.05);②术后发生再狭窄患者与未发生再狭窄患者相比,术前外周血TNF-a、hs-CRP及AP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外周血TNF-a、hs-CRP及APN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NF-a水平与hs-CRP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r=0.611,P〈0.01),与APN水平呈显著性负相关(r=-0.529,P〈0.01)。外周血hs-CRP水平与APN水平呈显著性负相关(r=-0.499,P〈0.01)。结论外周血TNF-a、hs-CRP及APN水平是反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早期炎症反应及评估病情的敏感指标,其可能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比较正常人与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平滑肌前体细胞(SPCs)数量的差异,以及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外周血中SPCs数量的变化。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正常对照组(NC)。SPCs以CD14和CD105双阳性确定,利用流式细胞仪双色分析技术筛选各组在PCI术前、术后即刻、术后72 h SPCs占外周血有核细胞的百分比。结果: PCI术前,外周血中SPCs数量在SAP组为(0.20±0.13)%、UAP组为(0.28±0.18)%,均明显高于NC组[(0.12±0.10)%](均P<0.01),UAP组外周血中SPCs数量明显高于SAP组(P<0.01)。UAP组外周血中SPCs的数量在PCI术后72 h较术前明显增加[(0.34±0.25)% vs. (0.28±0.18)%,P<0.01]。结论: 外周血中SPCs数量的变化及PCI对外周血SPCs数量的影响可能与冠心病的临床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吸烟状况。方法:采用上海公共卫生研究所设计的戒烟调查表,对109例一年前因冠心病行介入治疗,且介入治疗前为吸烟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09例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中有81例尝试戒烟,其中成功戒烟者39人,占戒烟者48.2%(39/81),占总例数的35.78%(39/109);复吸者42例,占戒烟者51.8%(42/81);仍在吸烟者70例(包括戒烟复吸者),占总例数的64.22%(70/109)。42例复吸者复吸原因:认为戒烟很痛苦36例(85.7%),疾病已好5例(11.9%),医师没强调,自己没认识吸烟危害1例(2.4%);复吸时间:介入术后3个月内40例(69.23%),6个月内20例(28.57%),9个月内10例(14.29%)。结论: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仍吸烟者仍占很大比例,若戒烟有困难,建议药物辅助戒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次血运重建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78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分为再次血运重建组(血运重建组)55例,无再次血运重建组(无血运重建组)223例,比较2组的病史、症状和冠状动脉造影等临床资料。对复发胸痛再次血运重建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与无血运重建组比较,血运重建组第一次入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50.9%vs 14.3%,P=0.030)、心功能≥Ⅱ级(34.5%vs9.0%,P=0.020)、室壁运动异常(72.7%vs 26.9%,P=0.03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89.1%vs 40.4%,P=0.010)等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复发胸痛(OR:2.49,95%CI:1.16~5.00,P=0.020)、左心室舒张末内径(OR:1.12,95%CI:1.00~1.22,P=0.043)是血运重建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冠状动脉单支病变(OR:0.25,95%CI:0.15~0.90,P=0.040)和双支病变(OR:0.22,95%CI:0.07~0.53,P=0.006)较冠状动脉3支病变再次血运重建治疗风险低。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年的随访提示,复发胸痛、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和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增大是再次血运重建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