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术中淋巴结清扫方式。方法 480例行根治术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标记各部位清扫淋巴结分别送检,进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结果本组386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全组清扫淋巴结5 424枚,平均每例清扫11.3枚,689枚淋巴结有转移。22例患者出现跳跃性淋巴结转移,其中胸上段3例、中段9例、下段1例。胸上段食管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47.6%,高于胸中段(10.5%)和胸下段(1.3%),P均〈0.05。胸下段食管鳞癌向腹腔淋巴结转移率为33.1%,高于胸中段(19.4%)和胸上段(3.8%),P均〈0.05。胸中段食管鳞癌有上纵隔淋巴结(23.5%)及下纵隔淋巴结(29%)和腹腔淋巴结(19.4%)的双向转移趋势,隆突下淋巴结转移多见,转移率54.2%。结论 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颈段食管旁、锁骨上、上中纵隔转移多见,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的上下双向转移和跳跃性转移特点,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腹部、中下纵隔转移多见。胸上段食管癌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重点清扫颈段食管旁及锁骨上、下界包括隆突下淋巴结;胸下段食管癌可行胸、腹两野淋巴结清扫,重点清扫隆突下、下胸段食管旁、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清扫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设定。  相似文献   

2.
钱涛  周松阳 《山东医药》2013,(34):72-73
目的 探讨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病理资料.根据转移淋巴结的分布分析转移规律,并分析淋巴转移与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44例患者共清扫淋巴结633个,其中阳性淋巴结241个,转移率38.1%.阳性淋巴结中,胃小弯组淋巴结最为常见,约占55.6%.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均与淋巴结转移率有关.结论 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淋巴结转移主要为腹腔淋巴结转移,尤以胃小弯组淋巴结转移为甚.肿瘤的直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均与淋巴结转移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李体平  程太平 《山东医药》2006,46(26):55-56
用SPSS统计学方法分析101例贲门癌患者淋巴结部位、总数、阳性分布情况及浸润、转移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关系。结果各部位转移率、转移度分别为下段食管旁3.2%、71.3%,下肺韧带旁1.6%、70%,贲门旁39.9%、26%,小弯24.9%、37.2%,胃左动脉旁25.9%、40.9%。贲门癌N2、N2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9.4%、3.2%,高分化淋巴结转移率显著低于低分化者,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认为病变旁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高,转移度较低;远离原发病灶部位淋巴结转移率较低,转移度却相对较高;贲门癌N2、N2有跳跃性转移,是否可作为第一站“前哨淋巴结”(SN),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怀阳 《山东医药》2009,49(40):59-60
目的探讨贲门癌保留胰腺及脾动脉No.11淋巴结清扫的可行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贲门癌保留胰腺及脾动脉No.11淋巴结清扫143例患者手术结果。结果全组病例围手术期死亡率0.7%,并发症发生率8.4%;共清扫No.11淋巴结395枚,平均2.8枚/例;37例检出No.11淋巴结转移癌,转移率25.9%;其中,肿瘤大小、T分级、N分级影响No.11淋巴结转移率。结论保留胰腺及脾动脉可以安全、有效、较彻底清扫No.11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12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方法对112例肺癌患者施行手术切除并行广泛肺门、叶间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共清除898组淋巴结中,单纯N1淋巴结转移率为24.1%,N2(包括N1+N2)淋巴结转移率30.4%。原发肺癌(T)分期T1、T2、T3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跳跃式转移占N2转移的35.3%。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T分期有关,具有较多的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肿瘤部位及肺癌的病理学类型与淋巴结的转移无明显关系。外科治疗中应注意广泛清扫肺内、同侧纵隔淋巴结才有可能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6.
448例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回顾448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在清除的2 001枚淋巴结中,共有445枚(22.2%)发生转移。第11、10、7、5、4、3组淋巴结的转移率相对较高(〉20%),第9、8、6、2、1组淋巴结的转移率相对较低(〈20%),P〈0.05。T分期不同的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不同,T1期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最低(P〈0.05)。鳞癌、腺癌、小细胞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2.9%、41.9%、34.8%、18.8%,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最低(P均〈0.05)。中心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5.9%和34.9%(P〈0.05)。右肺叶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比左肺叶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略高(P〉0.05)。肺上叶癌易发生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肺下叶癌易发生上、下纵隔淋巴结转移(P〈0.05)。结论肺癌淋巴结转移与其T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原发部位及所在肺叶有关。纵隔淋巴结转移多呈跳跃式。为术中行淋巴结廓清和放疗靶区设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T1肺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1肺癌淋巴结转移频度、分布范围及特点,为淋巴结清除术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215例T1肺癌施行了手术及广泛肺内、叶间、纵隔淋巴结清除术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清除淋巴结1 674组.N1转移率11%,N2转移率6%.肿瘤最大直径≤1.5 cm㎝和1.6~3.0 cm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和8%.肿瘤最大直径≤1.5 cm的鳞癌N1、N2均无转移.N2转移在鳞癌、腺癌、小细胞癌分别为5%、23%和3/9,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N2转移鳞癌为某一组淋巴结转移的为3/4,腺癌≥3组转移占40%,跳跃式转移占N2转移的41%.N2阳性上叶肺癌下纵隔转移占14%,N2阳性下叶肺癌上纵隔转移占60%.结论瘤体增大,淋巴结转移频度增加,腺癌比鳞癌转移活跃,小细胞癌最活跃,肺癌可跨区域纵隔转移.除肿瘤最大直径≤1.5 cm的鳞癌不进行淋巴结清除亦有可能达到根治外,其余类型T1肺癌均应广泛清除肺内及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8.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指导手术清扫范围,以期提高根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19例进展期胃癌的住院资料、手术记录以及病理检查结果,按照性别、年龄、解剖部位、大体类型、肿瘤直径、分化程度以及临床病理分期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因素。结果胃癌淋巴结转移与Borrm ann分型、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明显相关浸润性胃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限局型;肿瘤直径≥5 cm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直径〈5 cm者;pT3-pT4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pT1-pT2(P〈0.05),未分化型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分化型(P〈0.05)。性别、年龄以及肿瘤部位不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论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直径≥5 cm、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细胞分化程度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好发因素。手术应根据淋巴结转移规律合理地清除淋巴结,以尽大可能地去除转移的淋巴结和潜在的微转移灶。  相似文献   

9.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手术治疗中,对纵隔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国内外学者仍有较大争议。本研究目的在于总结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为手术治疗NSCLC时正确处理纵隔淋巴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Naruke等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168例NSCLC施行肺叶(全肺)切除加同侧纵隔淋巴结系统性廓清术,分析病理证实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频度及分布情况。结果手术共清除纵隔淋巴结1143组,平均每例清扫6.8组,病理证实有纵膈淋巴结癌细胞转移(N2)的332组,N2转移率29.0%。最大径≤3cm(T1)肿瘤和最大径〉3cm(T2)肿瘤间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腺癌发生3组或3组以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33.3%、42.4%。N2跳跃式转移发生率为14.3%。结论在上叶癌以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居多,中下叶癌则跨区域转移居多。淋巴结转移具有跳跃性、跨区域性和多发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老年直肠癌患者直肠癌扩大根治术的可行性,并分析各组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方法 接受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97例,其中传统开腹直肠癌扩大根治术85例,腹腔镜辅助下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12例,清除淋巴结以常规病理学方法(HE染色)观察.结果 97例患者中有39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有10例发生了侧方淋巴结转移,共取出淋巴结2 036枚,平均清除淋巴结21.0枚,转移淋巴结169枚,总淋巴结转移率为40.2%(39/97),侧方淋巴结转移率10.3%(10/97).结论 直肠癌的淋巴转移以肿瘤旁直肠系膜转移为主,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及侧方淋巴结转移率低.中、老年直肠癌患者中分化较差及T3、T4的患者侧方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明显增加,TME基础上加行侧方淋巴结清扫,无论是传统开腹扩大根治术还是腹腔镜辅助下的扩大根治术对于老年患者都安全可行,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胃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是其最主要的转移方式,亦是影响根治性切除术后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与患者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月在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72例病例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性别、年龄和肿瘤部位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均不相关(P0.05);胃癌的TNM分期越晚,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1);脉管内有癌栓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脉管内无癌栓者(84.2%对52.8%,P0.05):肿瘤浸润浆膜和浆膜外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肿瘤浸润浆膜以内者(86.4%对28.6%,P0.01);低分化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高中分化胃癌(75.0%对39.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和肿瘤浸润深度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RR分别为9.000和9.335。结论:肿瘤的TNM分期和浸润深度是影响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988年3月-2009年3月于外科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103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部位、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7.5%(18/103),其中黏膜内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1%(2/49),黏膜下层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29.6%(16/5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浸润至黏膜下层(P=0.001)及肿瘤>2 cm(P=0.003)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子.黏膜内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2例均为直径>2 cm的印戒细胞癌;黏膜下层癌中,≤2 cm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6.1%(5/31),>2 cm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率高达47.8%(11/23)(P=0.012).高分化程度的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0(0/13),中分化癌转移率为18.2%(4/22),低分化癌转移率为16.7%(5/30),印戒细胞癌转移率为23.7%(9/38),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4).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胃上部、中部、下部)和大体分型(隆起型、平坦型和凹陷型)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 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决定早期胃癌治疗方案时,可参考上述因素判断淋巴结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对胸段食管鳞癌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该外科收治的290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术前的CT影像资料,记录每位患者隆突下淋巴结的长径、短径及平均CT值,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通过ROC曲线分析,CT下隆突下淋巴结长径≥10.8 mm时考虑转移,曲线下面积为0.860,敏感性为93.0%,特异性为67.5%;隆突下淋巴结短径/长径≥0.61时考虑转移,曲线下面积为0.776,敏感性为83.7%,特异性为69.5%;隆突下淋巴结平均CT值≥37.30 HU时考虑转移,曲线下面积为0.781,敏感性为90.7%,特异性为65.9%。隆突下淋巴结是否转移与肿瘤位置、肿瘤长度、浸润深度(肿瘤T分期)和其他站淋巴结是否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当CT显示,隆突下淋巴结长径≥10.8 mm,短径/长径比值≥0.61或平均CT值≥37.30 HU时,应考虑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此时应行经右胸、颈、腹三切口的三野清扫;胸部中段食管肿瘤长度≥5 cm、肿瘤浸润超过黏膜层或其他站淋巴结有转移为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的264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比较淋巴结转移组(转移组)与淋巴结非转移组(非转移组)的关系,分析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与肿瘤长度、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相关(均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肿瘤长度≥5 cm,肿瘤为低分化癌以及肿瘤浸润深度为T2~T4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应尽可能选择右胸入路胸腹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并清扫双侧喉返神经淋巴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常规病理学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贲门癌淋巴结的微转移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用细胞角蛋白19(CK19)单抗和CD44v6单抗检测48例贲门癌患者常规病理学检查阴性的323枚淋巴结的微转移情况。结果本组9例14枚淋巴结发现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与贲门癌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无关(P均〉0.05),与贲门癌的Lauren分型有关(P〈0.05)。45例随访患者中,有淋巴结微转移者3、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微转移者(P均〈0.01)。结论常规病理学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贲门癌患者淋巴结常存在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有助于贲门癌患者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4v组淋巴结转移与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D2根治术中清扫14v组淋巴结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9月采用D2根治术+14v组淋巴结清扫治疗的25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14v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25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中出现14v组淋巴结转移39例,阳性率15.12%。14v组淋巴结转移与胃癌患者肿瘤位置、肿瘤直径、B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均密切相关(P均<0.05)。第6组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14v转移阳性率高于第6组阴性患者(P<0.05)。结论对于胃窦部癌、肿瘤长径>3 cm、组织学分型为浸润型、分化程度低或侵犯至浆膜层的胃癌,D2根治术中行14v组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术中行第6组淋巴结活检可以作为14v组淋巴结是否需要清扫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胃镜下活检病理确诊,并实施外科根治手术的早期胃癌病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与各组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64例早期癌患者中,34例出现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最大径、脉管浸润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2 cm(OR=3.2,95%CI:2.305~4.187)、浸润至黏膜下层(OR=2.5,95%CI:2.091~3.859)、病理分化不良(OR=1.7,95%CI:1.029~2.933)及脉管侵犯(OR=2.1,95%CI:1.817~3.176)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上部癌中转移率较高的淋巴结依次是第1组(66.7%)、第3组(33.3%);中部癌中转移率较高的淋巴结依次是第3组(75.0%)、第4组(25.0%);下部癌中转移率较高的淋巴结依次是第6组(33.3%)、第3组(25.9%)、第4组(25.9%)及第7组(14.8%)。从转移站别看,分化良好且肿瘤直径≤2 cm的黏膜内早期癌,各部位癌第1站均未见淋巴结转移。结论早期胃癌肿瘤最大径>2 cm﹑浸润至黏膜下层﹑病理分化程度低及脉管受侵犯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上、中、下部癌均有其各自的高发区域,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胃周转移基本符合由近及远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背景:手术是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淋巴结转移是早期胃癌的关键预后因素,术中淋巴结清扫虽可降低术后复发率,但清扫过度可能导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降低。目的:分析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1982年1月~2009年2月于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行胃癌根治术且淋巴结清扫〉15枚的376例早期胃癌患者纳入研究,分析性别、年龄以及6项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2cm、大体类型为隆起型、黏膜下浸润、分化差和有淋巴管癌栓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而性别、年龄和肿瘤部位与淋巴结转移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医师术前可通过内镜超声、CT和活检病理检查确定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肿大情况以及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组织学类型.据此推测有无淋巴结转移倾向.从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探讨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华山医院行胃癌根治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的30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收集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变部位、大体分型、有无溃疡、分化类型、有无印戒细胞、有无脉管侵犯、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指标。对单因素分类变量使用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03例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45例(14.9%)。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率为7.1%(14/198),侵及黏膜下层时淋巴结转移率为29.5%(31/1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大体分型、浸润深度、脉管累及、分化类型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的浸润深度(OR=3.701,95%CI:1.748~7.836,P=0.001)、脉管累及(OR=2.929,95%CI:1.090~7.870,P=0.033)、分化类型(OR=0.352,95%CI:0.164~0.757,P=0.008)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肿瘤浸润深度、脉管累及和分化类型为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选择内镜切除的早期胃癌患者,应警惕上述危险因素,对于淋巴结转移高风险患者密切随访,必要时追加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对519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19例中手术切除450例,胃食管弓上吻合33例,胃食管弓下吻合115例,食管三切口颈部吻合302例,分析不同手术方式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结果术后并发癌44例,全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28.4%,其中食管弓上吻合,食管胃弓下吻合,食管三切口颈部吻合5年生存率分别为25.0%,23.5%和27.3%,腺癌、鳞癌、小细胞未分化癌、其它癌分别为31.3%,34.9%,12.5%和0,单因素分析显示,食管贲门癌不同手术方式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未发现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早发现和早治疗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