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爱飞  陈华燕 《山东医药》2012,52(10):45-46
目的 观察骨科损伤控制(DCO)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5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根据DCO原则行一期抗休克治疗,骨盆骨折均采用骨盆带固定止血,在ICU复苏治疗后,再做确定性内固定手术.先行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再做骨盆骨折内固定术.结果 5例均成功救治,骨折复位固定满意.随访6 ~18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呈骨性愈合.未发现骨折畸形愈合者,5例均无远期并发症.结论 合理采用DCO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长骨骨干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后原位再发骨折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长骨骨干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后原位再发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初次内固定方式均为加压钢板螺钉内固定,固定后未见大量骨痂形成。2例采用闭合复位前臂夹板外固定治疗后治愈;余9例均行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可见大量骨痂形成,骨折愈合。结论长骨骨干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后原位再发骨折,多与固定方法选择不恰当有关。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林红 《山东医药》2008,48(21):97-97
2004~2007年,我们共治疗下肢骨折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FES)8例,经及时治疗、护理,均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44岁;其中单纯股骨干骨折2例,双侧胫腓骨骨折伴骨盆骨折1例,股骨干骨折伴腰椎骨折3例,骨盆骨折伴一侧胫腓骨骨折2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频(1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选择入住我院康复科的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伴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伪刺激+FES组(伪刺激组,45例),低频rTMS联合FES治疗组(低频rTMS组,47例)。连续治疗3周,治疗前后对患者采用Fugl-Meyer (FMA)量表评估下肢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下肢痉挛严重程度,并进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结果:治疗3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FMA评分均显著提高,MAS评分和MEP值显著降低(P均=0.001);且治疗后,与伪刺激组比较,低频rTMS组FMA评分[16.0(13.0, 23.5)分比19.0(16.0, 27.0)分]提高更显著,MAS评分[1.5(1.3, 1.5)分比1.0(0.5, 1.5)分]和MEP值[(24.64±0.39)ms比(24.43±0.31)ms]降低更显著(P0.05或0.01)。结论:低频rTMS联合FES治疗较伪刺激联合FES治疗能显著改善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1998年2月~2006年1月,我们共收治长骨干骨折并脂肪栓塞综合征(FES)患者25例。现将治疗经验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25例中,男22例,女3例;平均年龄31.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7例,坠落伤5例,钝器伤3例;骨折部位:股骨干21例,胫骨干11例,肱骨干6例,尺桡骨4例,其中肢端骨折8例,合并  相似文献   

6.
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附3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爱东 《山东医药》2009,49(34):67-68
目的探讨骨折及骨折术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本组37例患者中,骨折并发DVT 23例,骨折术后并发DVT 14例;均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尿激酶溶栓,辅以血栓通、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治疗。结果治愈10例,显效17例,有效8例,无效2例;随访28例血栓无复发,无肺栓塞和明显出血者。结论早期活动及抗血小板聚集可预防DVT;早期发现并积极抗凝、溶栓、祛聚治疗可有效治疗DVT。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重建下肢力线在治疗合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及骨质疏松(OP)老年股骨远端骨折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合并KOA与OP的老年股骨远端骨折患者42例,均采用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进行治疗,按照术中是否重建下肢力线进行分组,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详细记录两组骨折影像学愈合时间及Ha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骨折均达骨性愈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下肢力线组膝关节功能高于未重建下肢力线组(P<0.05)。结论 LISS在治疗合并KOA与OP的老年股骨远端骨折中,重建下肢力线对改善术后膝关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老年下肢骨折术后并发肺栓塞(PE)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利于该病的早期防治。方法对12例老年下肢骨折术后并发肺栓塞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胸闷,呼吸困难,心悸为临床主要症状,少数出现胸痛、咯血、喘憋;查体,部分患者出现肺部湿啰音,肺栓塞发生时间以1~3周最多;血管超声检查有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CT肺动脉造影阳性率100%;治疗后PaO2、PaCO2、SaO2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肺栓塞是老年下肢骨折术后严重的并发症,由于缺乏特异性,为早期诊断造成困难,重视动脉血气分析及D-二聚体检查,及时溶栓治疗可迅速稳定病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伴或不伴有心血管病的同类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及相关情况。方法选取骨折患者584例,根据伴或不伴有冠心病和(或)高血压,将其分为伴有心血管病组235例和无心血管病组349例,心血管病组患者中,仅伴有原发性高血压89例,仅伴有冠心病53例,同时伴有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93例,比较心血管病组与无心血管病组下肢DVT的发生率、骨折后不同时间段下肢DVT的发生率,不同年龄段骨折患者DVT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无心血管病组比较,心血管病组下肢DVT发生率明显升高(22.55%vs 12.89%,P<0.01)。2组骨折后07d下肢DVT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骨折后87d下肢DVT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骨折后814d及>14d(P<0.01)。2组年龄≥60岁患者DVT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60岁患者。结论伴有心血管病且年龄≥60岁的下肢骨折患者更易于发生下肢DVT,骨折后1周内是其好发时间段,加强对高危人群的重视并尽早采取预防措施有可能降低骨折后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黄宁  柳卫芳  毕正 《山东医药》2010,50(51):99-100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26例下肢骨折并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栓组)、22例同期发生下肢骨折但未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骨折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均抽取清晨空腹血分别测定血浆Hcy和LP(a)水平。结果血栓组血浆Hcy及LP(a)水平均显著高于骨折组及对照组P〈0.05,后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下肢骨折并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Hcy及LP(a)水平均显著升高,检测二者水平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深静脉血栓并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1.
周宗波  周利民 《山东医药》2008,48(37):97-98
将50例长骨干骨折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能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认为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长骨干骨折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疗效明显,能明显改善脑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检测及双下肢静脉彩超诊断老年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老年下肢骨折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后根据下肢CT静脉造影(CTV)结果确诊为DVT的患者12例作为观察组,另将82例未发生DVT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 d检测患者的Fib及D-D水平,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测,记录两组出现血流缓滞的患者比率。结果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测显示,观察组的血流缓滞率4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79,P=0.005)。两组术前血浆Fib、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对照组血浆Fib、D-D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血浆Fib、D-D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显著高于Fib、D-D单独检测(P0.05)。结论老年下肢骨折并发DVT患者血浆Fib、D-D水平存在异常升高,二者联合检测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血浆Fib、D-D水平及双下肢静脉彩超对老年下肢骨折并发DVT患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开放性下肢长骨骨折并发肺血栓栓塞临床特点及干预效果。方法选取110例开放性下肢长骨骨折手术患者,对其术后是否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开放性不同长骨骨折静脉血栓形成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体重指数偏高、血脂异常、受伤程度评分、卧床时间长等有关(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是开放性长骨骨折并发肺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而加强干预则有助于降低肺血栓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凝血功能及纤溶活性指标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接受下肢骨折手术治疗并于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60例为观察组,同期接受下肢骨折手术治疗且未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6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术前与术后3 d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纤溶活性指标水平,并分析其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结果术前及术后3 d,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血小板聚集率(PAg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D-D、TAT均是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凝血功能及纤溶活性指标水平密切相关,临床工作中可通过对患者D-D、TAT水平进行检测,从而为深静脉血栓的预测及防治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50例,均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5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随访成功率为100%(50/50),平均随访(11.3±1.6)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5.8±0.7)周;优秀42例,良好5例,一般2例,较差1例,优良率为94.0%;下胫腓关节固定20例,其中螺钉断裂发生率为10.0%(2/20)。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康复出院,未出现畸形愈合。结论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近远期疗效较好,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外固定架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吸引(VSD)治疗骨折术后骨及钢板外露的效果。方法下肢骨折术后钢板及骨外露患者11例,拆除原内固定钢板,使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架固定骨折端,缺损创面采用VSD。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皮肤愈合良好,骨折愈合,患肢功能恢复满意,未发生骨不愈合、骨感染或伤口感染。结论外固定架固定联合VSD治疗骨折术后骨及钢板外露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膨胀型椎弓根钉(EPS)结合伤椎普通椎弓根钉固定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7例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行后路EPS结合伤椎普通椎弓根钉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椎体前后缘高度改善情况、伤椎Cobb角、术前及术后视觉疼痛评分(VAS)、椎弓根螺钉稳定性及脊柱融合情况,术后Beaujon-Lassale功能评分。结果 27例患者术后随访18~31〔平均(24±2.7)个月〕,其中5例于术后18~24〔平均(21.5±2.2)个月〕行内固定取出术;所有患者螺钉稳定性及骨融合良好;术后1 w伤椎前、后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而末次随访时各项指标与术后1 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Beaujon-Lassale功能评分为(19.2±2.7)分。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等;1例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症状,予以局部理疗、药物治疗等对症治疗,术后1个月症状完全恢复。结论经后路EPS结合伤椎普通椎弓根钉固定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在促进骨折愈合、改善疼痛及减少术后后凸畸形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下肢长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3-01~2019-12收治的34例下肢长骨骨折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及手术方式不同,将2013-01~2017-02的17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7-03~2019-12的17例采用闭合复位小儿弹性髓内针固定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观察组骨折断端在术后4周拆除石膏时复查X线即可见到骨痂生成,髓内钉钉眼处均未见感染、松动、皮肤过敏等现象。观察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3.25±5.36) d,未见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未见骨折对线畸形,无肢体短缩,未见内固定物感染,6个月后随访所有患儿肢体活动功能恢复正常,骨折周围关节活动无受限。对照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70.49±8.41) d,3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内固定物感染,予再次手术后骨折愈合,未见骨折对线畸形及肢体短缩畸形。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或少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弹性髓内针应用于儿童下肢长骨骨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以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三踝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35例进行分析,对骨折采用手术复位固定治疗方案,对糖尿病进行药物和饮食运动治疗。观察患者的近远期疗效,以及血糖控制情况。结果 35例患者中有33例血糖控制情况良好,均达到预期目标,占比94.3%。空腹血糖值(7.8±0.4)mmol/L,餐后2h血糖值(10.2±0.3)mmol/L。患者住院时间平均(28.6±3.9)d,术后随访1年时间,踝关节功能优22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共计优良率为91.4%;发生心、脑血管突发事件2例,骨折不愈合1例,共计8.6%。结论三踝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属于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方案能够保证关节面的平整,从而最大程度上恢复关节功能。胰岛素和饮食运动疗法能够控制血糖值,促进患者的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VancouverB2、VancouverB3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行关节翻修手术时的假体选择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手术治疗的3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Vancouver分型及股骨峡部皮质骨完整情况采用不同治疗方法:14例VancouverB2型假体周围骨折患者以及2例VancouverB3型假体周围骨折,而且两种类型假体周围骨折16例患者其股骨峡部完整皮质骨均≥4 cm,应用生物型全涂层远端固定长柄假体翻修+钢丝或捆绑带环扎固定;13例VancouverB3型假体周围骨折患者和2例骨缺损虽然不严重但股骨峡部完整皮质骨4 cm的VancouverB2型患者,应用生物型组配式锥柄假体翻修,其中8例同时应用同种异体骨板捆绑固定,1例VancouverB 3型假体周围骨折患者应用骨水泥长柄假体+钢丝或捆绑带环扎固定。随访时记录Harris髋关节评分,通过骨折部位的疼痛情况及X线片来判断骨折是否愈合。结果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5±0.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5±0.5)个月,8例使用异体骨板的患者中,均与宿主骨发生骨性愈合。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4.0±1.2)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78.6±1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P=0.018)。并发症:双下肢不等长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并发症发生率12.5%(4/32)。随访期间未出现大腿疼痛、假体周围感染、无菌性松动及再骨折病例。结论根据Vancouver分型,综合考量股骨峡部骨质条件,对于股骨峡部完整皮质骨4cm的假体周围骨折老年患者,应用生物型组配式假体柄可以取得良好的早中期临床疗效;而对于股骨峡部完整皮质骨≥4 cm的假体周围骨折老年患者,在行翻修手术治疗时,应用一体化全涂层远端固定长柄假体甚至骨水泥假体,术中操作简单、省时,在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较生物型组配式锥柄更具有实际应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