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800例脑卒中患者(进展性脑卒中450例与非进展性脑卒中350例)与健康对照组800例分别检测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同时对影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回归性分析。结果进展性脑卒中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和非进展性脑卒中组,非进展性脑卒中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者P<0.05)。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均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能够反映脑卒中的疾病严重程度,也可作为其诊断的判断标志,同时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与临床意义。方法对144例复发性脑梗死和378例初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梗死首次发病与复发组危险因素比较,复发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斑块、年龄、吸烟与首发组有着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脑梗死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颈动脉斑块。结论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间本院收治的3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3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糖,血压,同型半胱氨酸进行测定,同时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比较两组数据。结果两组患者在高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及降压后的病情进展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的高血压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影响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是高血糖,不合理的降压状况,高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出现不稳定的斑块以及中、重度的颈动脉狭窄,这对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进展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12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性卒中组(SIP组)及非进展性卒中组(非SIP组),对两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SIP组血糖、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颈动脉斑块形成伴有狭窄均高于非SI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颈动脉斑块形成伴狭窄是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早期进行积极干预,可降低发病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9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及非颈动脉斑块组,对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斑块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长期大量饮酒者均高于非颈动脉斑块组;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炎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长期大量饮酒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应进行积极干预,以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青年女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分析43例青年女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同期45例青年女性非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比较;卒中组患者根据脑梗死灶面积大小分为3个亚组比较组间血清Hcy的差异。结果卒中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卒中组患者亚组间血清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hcy是青年女性缺血性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临床应将血清Hcy作为青年女性缺血性卒中的一项常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7.
积极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并寻找相应的干预措施,对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同型半胱氨酸( Hcy)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Hcy)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相关性引起临床重视。hHcy血症是脑梗死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众多学者对脑梗死、脑动脉狭窄、颈动脉斑块与Hcy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现将两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综述,研究及其可能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以达到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H型高血压的相关性和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3月1日—2013年2月28日的新发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15例。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并根据tHcy检验结果和有无高血压病史分为H型高血压组、单纯高血压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组和两者均正常组(无高血压病史和tHcy正常)4个亚组,对斑块组和对照组进行4个亚组检出率方面的比较。结果:斑块组与对照组各组危险因素分析:年龄、高血压病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斑块组内4个亚组的发生率:H型高血压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HHcy发生率>两者均正常发生率。结论:H型高血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性均大于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两者之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LDL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很多,不可干预的包括年龄、种族、性别和家族史,而众多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是防止脑血管病的靶点。传统的可干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狭窄、镰状细胞病、心房颤动、肥胖、吸烟和酗酒,新近发现的可干预因素包括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小血管病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的相关分析。方法收集确诊的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114例作为观察对象,同期114例非小血管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的发病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观察组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血同型半胱氨酸、吸烟、酗酒等因素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小血管病变导致的脑梗死患者中临床表现有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患者明显较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长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酗酒是引起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缺血性小血管病变多为腔隙性脑梗死,在临床上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血管性痴呆的患者较多,故控制上述危险因素是降低脑小血管病发病率及预防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