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痹证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痹证多为实证、寒证、热证,治疗上多从散寒、祛风、通络、除湿、清热等立法。笔者体会到,痹证虽属外邪所致,然究其病机,实与肝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肝是人体中的一个重要脏腑。人体气血之运行,气机之升降,正气之盛衰,筋骨之强弱,均与肝脏休...  相似文献   

2.
情志痹初探     
痹证源自《素问·痹论》,原文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流于关节,而导致气血痹阻成为痹证。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继承创新,将正气不足、饮食失常、情志失调、瘀血痰浊等归入痹证的致病因素,使痹证的辨证治疗更加完善。古人的侧重点在于祛风散寒除湿,将祛除外邪作为  相似文献   

3.
刘宗莲  高荣林 《中医杂志》1997,38(4):209-210
1 产后痹证产后痹证是指产后百脉空虚,气血不足,复受风寒湿邪,气血运行不畅,致筋脉拘挛疼痛,不能屈伸的一种病证。路老认为,产后痹证不同于一般的痹证,有多虚多瘀的特点。其气血亏虚乃病之根本,只有正气强盛,人体才能在药物的协同下驱逐病邪。因此治疗上宜大补气血,濡润筋脉,通利关节,而不宜过用辛烈刚燥,更伤阴  相似文献   

4.
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痛风”“痹证”等范畴。李应存教授认为,该病病因病机为素体正气不足,感受外邪,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痰湿留滞于经脉,气血运行受阻,浊毒流注于骨节。治疗应标本兼顾,肝、脾、肾三脏同调,以泄浊通络止痛为主,临床常用大泻肝汤、大补脾汤和大补肾汤,收俱佳效。该文介绍李应存教授肝、脾、肾三脏同调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  相似文献   

5.
对米子良教授治疗痹证的临证思路进行简要总结。认为痹证以瘀血为核心、以疼痛为特征,其主要病理变化为邪阻经脉、气血阻滞,"瘀"贯穿痹证始终。据此将痹证分为成瘀前期、瘀成期、瘀后期三期论治。瘀前为痹证前期或早期,由风、寒、湿热等外感邪气入侵,导致机体气血不和、血行不畅,故治疗主张以祛邪为主;瘀成为痹证中期或晚期,外邪与气血相搏于经脉,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已成,治疗强调"通",以活血行气、逐瘀止痛为主;瘀后为痹证晚期、终末期,正气已伤,出现虚象,尤以血虚、肝肾亏虚为主,但瘀血仍未尽,治疗宜补养化瘀,在补益之时必同时兼顾化瘀。  相似文献   

6.
痹证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临床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特征.笔者自1997年以来,辨证治疗痹证9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痹证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临床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特征。笔者自1997年以来,辨证治疗痹证9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痹证是因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热等邪气的侵袭,气血被病邪闭阻而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胀、灼热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痹证的发生,不外乎内因、外因两方面。内因即人体正气不足,俗称为“虚”,指人体因自身的构成或功能不足而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9.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在五行中属土,对人体有滋养作用,治疗中运用补脾健胃法可以扶助人体正气,以助病人恢复健康。本文把补脾健胃法在肺、心、肝、肾四脏疾病应用中取得的疗效,分别举例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临证指南医案》痹证门虽仅83案(其中复诊27案),但审证之细、用药之巧颇具匠心。特浅析如下,供同道参考。治痹明辨病位痹证因于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甚则痰浊淤血阻于经隧,深入脏腑。叶氏治痹在宣通祛邪,扶助正气的同时,明辨病位,使治疗更有针对性。一、辨表里痹证患者受病之初,病多在表,日久则痹  相似文献   

11.
调理脾胃在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主消化吸收,是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脏腑.故称之为"后天之本".脾与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在整个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李东垣在他的代表作<脾胃论>中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说明脾胃功能强则正气充足,脾胃功能弱则气血不足,正气受损.正气不足则不能抵抗外邪而致病.因此,在临床卜,调理脾胃、维护正气,成为中医临床治疗疾病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浅谈痹证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指外邪侵袭于肌表、经络、关节 ,气血运行不畅 ,引起肢体、关节、肌肉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屈伸不利的一类病证。涉及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疾病 ,临床应用辨证施护的方法配合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 ,浅淡体会如下。1 病因病机痹证的发生主要由于正气不足 ,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 ,内因是痹证发生的基础 ,素体虚弱、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①风寒湿外袭。由于正气不足 ,风寒湿三气乘虚内袭 ,气血为之凝滞 ,久而成痹 ,风胜者为行痹 ,寒胜者为痛痹 ,湿胜者为着痹。②邪留化热 …  相似文献   

13.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阳气如同自然界的太阳,普照万物,生机勃勃,阳气的温煦作用是人体生存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脏腑、经络、气血保持稳定的源泉。吴生元教授根据多年的临证经验,总结痹证的病因以正虚与风寒湿热痰瘀同时存在,正气旺盛,感邪后不易发病;正气不足,气血两虚,感邪后易发为痹证,所以治疗以“温扶阳气”为主,同时结合八纲辨证中阴阳、虚实、寒热、体质及舌脉综合论治。  相似文献   

14.
解玉庆  唐强 《黑龙江中医药》1997,(1):56-56,F003
类风湿性关节炎(Rhrumatio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小关节损害为主的进行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其病因病机孙氏认为主要是人体正气虚弱,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正气为邪所阻,气血凝涩,久而成痹。其概括为“虚”“邪”“瘀”。针灸治疗RA的临床报道较多,并均取得一定疗效,本文仅就针灸治疗RA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张春晖  韩贵清 《陕西中医》2004,25(9):862-863
1 水肿与脾的关系。1.1 脾在生理上的重要性人体的五脏气血,四肢百骸的滋养,皆赖于脾胃摄化水谷精气之濡养。脾为后天之本,脾气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体内正气亏虚,终至邪气入侵,百病由生。因此,脾的功能正常与否,对人体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莹 《河北中医》2009,31(7):1007-1008
痹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或由内生痰、瘀、热毒,出现以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变形,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的总称。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相当于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等疾病,为临床常见病。轻则肢体关节疼痛,影响工作,重则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甚至造成脊以代头,尻以代踵等严重残废状态。病机为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复感受风寒湿邪,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痹证。气虚是患痹证的先决条件,瘀阻是痹证的重要病理变化,治疗宜用益气活血法。  相似文献   

17.
痹证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痹证之概念 痹乃闭阻不通之意。痹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腠理疏豁,风、寒、湿、热等外邪袭入,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变生痰浊、瘀血等邪,留滞于筋骨与关节,导致肢体疼痛、重着、麻木、曲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僵直、畸形,甚则肌肉萎缩或累及脏腑的一类病证。也就是说,痹证不是一个病,而是一类疾病的总称。  相似文献   

18.
治痹一得     
痹证是临床常见疾病,当痹证表现为以正气亏虚为主要矛盾,需要用补法为主对其进行治疗时,有的医家只强调补肝肾、强筋骨,而对补脾则相对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9.
李明廉教授治疗痹证临床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明廉教授、主任医师、项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五十年,精于岐黄,学验俱丰,擅治风湿痹证。现就先生治疗痹证临床经验总结如下。痹证,也称“痹”、“痹病”、“风湿”等,是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痰、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出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变形。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常见病症。  相似文献   

20.
中医痹证,包括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范围,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炎和关节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中医也称之为痹证。其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感受风寒湿热之邪,痹阻于肌肉、骨节、经络之间,使气血运行不畅,目久形成痹。气血不通,经络痹阻所致肢体关节疼痛,是痹证的证侯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