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肿Ⅰ号外敷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癌痛是中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进程,是当今世界卫生组织治疗晚期肿瘤的主要目标之一。近年来,笔者在导师指导下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癌性疼痛3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大部分肿瘤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所以姑息治疗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姑息医学早期介入并贯穿治疗全程已成为晚期肿瘤的治疗趋势。"带瘤生存"是中医治疗肿瘤的特色,也是中医学肿瘤姑息治疗的理论核心;中医药的早期介入并全程治疗是姑息治疗的一种表现,两者的共同点是均可控制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结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临床实践,总结分析中医药治疗在晚期肺癌、肝癌、癌痛治疗及不良反应处理方面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适合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的疗效评价体系,同时倡议中医药在晚期肿瘤的治疗中应早期介入,并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评定标准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邓海滨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0):815-816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但是如何正确评价中医药在治疗肿瘤中的作用 ,是多年来诸多专家 ,特别是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总结了长期中医药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经验 ,认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评定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活质量评定 ;②生存时间评定 ;③肿瘤缓解率评定 ;④药物毒副反应评定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是人类健康的大敌,它与心血管疾患同为医学两大难题,居疾病导致死亡原因的前两位。目前,恶性肿瘤一般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早中期以根治性手术、放化疗为主,并结合中药以减轻毒副作用,预防复发和转移;晚期患者则利用中药缓解病痛,提高生活质量。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傅风霞教授为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长期以来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恶性肿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晚期肿瘤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24例,随机分为两组,就中西医结合和单纯西医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Karnofsky 评分、CEA值和体重增加变化明显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冶疗肿瘤能延缓病情进展,康复过程安全有效,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收集近十年来中医药在肝细胞癌术后干预治疗方面的临床文献资料,发现中医药在改善肝癌术后肝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复发与转移、降低毒副作用、增强疗效、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应充分挖掘祖国传统医学优势,中西医结合,为肝细胞癌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primaryhepatocellularcarcinoma)简称肝癌,是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恶变引发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控制肿瘤,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本文就中医药治疗肝癌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作用机制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卵巢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和子宫体癌而居第3位,病死率占各类妇科肿瘤的首位,是危害女性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1])。由于目前缺少有效的筛查方法,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失去了手术的最佳时机,中西医结合治疗有良好疗效,受到重视。林洪生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治疗研究所副所长、全国中医肿瘤医疗中心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  相似文献   

9.
癌性发热是晚期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中医学治疗癌性发热多以气虚、阴虚、阳虚及血瘀及痰热为治。长期临床实践发现癌性发热患者以阴虚气郁型为主,阴虚则内热,气郁化火伤阴致热,二者易互相胶结,故临床治疗当以滋阴理气为治。临床用滋阴至宝丹治疗癌性发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癌性发热是晚期肿瘤的常见临床表现,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有一定的优势。本文以临床验案为例,介绍运用柴胡芍药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的经验体会,临床效用较为显著,以期对传承中医药学术、提高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卵巢癌是发生于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我国患者病理类型以上皮癌多见,手术时大多已处于恶性肿瘤晚期。目前针对晚期卵巢癌大多以化疗为主要方法,但存在化疗副作用大,甚至难以控制病情而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近些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卵巢癌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有显著疗效,本文就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卵巢癌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胃癌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发生于胃部上皮组织,常以疼痛、呕吐、反胃、呕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胃癌早期诊断难、手术切除率低、5a生存率低、术后常见复发或转移,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2007年6月-2009年1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晚期胃癌取得了满意的短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分析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晚期癌痛的疗效。方法:将重度癌痛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西药基础上加用中药及针刺镇痛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使用西药),比较两组的止痛疗效、止痛持续时间、毒副作用及患者生存质量。结果:治疗组止痛效果、止痛持续时间及减轻毒副作用反应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癌痛能明显提高止痛效果,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发热是恶性肿瘤病人最常见的全身症状之一,肿瘤晚期衰弱者即使是低热也会增加全身的慢性消耗,使生存质量下降,生存期缩短,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癌性发热15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癌性疼痛(癌痛)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呈持续性或阵发性疼痛,其发生率可高达75%~9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导致其病情进一步恶化,而有效控制恶性肿瘤晚期疼痛是患者及家属的迫切愿望,也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1])。控制癌性疼痛可提高肿瘤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迄今为  相似文献   

16.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经过贾英杰等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家的不懈探索,提出了以中医药立体疗法治疗恶性肿瘤的理念。近年来,应用该立体疗法治疗肺癌、肝癌、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使许多被确诊为晚期癌症的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生存期得到延长。男性乳腺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本文报道1则应用中医药立体疗法理念治疗的男性乳腺癌伴肺转移、胸腔积液患者,并对该病的中医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癌性发热是指肿瘤本身引起的非感染性发热,是中晚期恶性肿瘤常见症状之一。长期发热会造成能量和体力消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常采用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但此类药物均因不良反应较大且停药后容易复发而在临床应用上受到限制。我科采用自拟癌热清汤剂治疗癌性发热54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正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造成很重的医疗卫生负担[1]。西医对胃癌的治疗,早期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中晚期以放化疗和靶向治疗为主。由于胃癌术后容易复发转移,且胃癌发现时多为晚期,导致中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中医药在治疗胃癌方面有独特的疗效。李佩文教授为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专业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李佩文教授认为,脾胃损伤为百病之源,治疗肿瘤当从  相似文献   

19.
<正>结直肠癌为我国高发肿瘤,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显示,结直肠癌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第3位、我国城市恶性肿瘤发病第2位、我国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第5位[1]。大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为结直肠癌常见首发症状,腹痛或腹部不适的发生率大约为40%。晚期结直肠癌合并疼痛高达7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为了更好地开展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临床协作能力建设项目,项目组在《癌痛规范治疗中成药合理使用专家共识》[3]的基础上,结合肠癌疼痛特点,制定了《结直肠癌疼痛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杜洪涛  田永贞 《光明中医》2013,(12):2606-2607
目的 探讨四君子汤加减配合化疗对提高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确切功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肿瘤科住院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60例,分为研究组34例,对照组26例,研究组根据不同的肿瘤类型以及患者个体情况给予四君子汤加减配合化疗,对照组单纯给以化疗,配合常规支持治疗.观察临床疗效、降热的疗效、体重情况、食欲情况以及临床不良反应.结果 ①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研究组中食欲增加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③研究组中体重增加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④研究组患者较对照组副作用明显减少.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化疗带来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