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王意兰主任医师治疗血液透析患者汗症的经验。王老认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汗症可分为透时汗症与透析间期汗症,病因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提出防重于治、标本同治、治汗需治血的"治汗三法"。对于透时汗症急以益气养阴或回阳救逆法治之,透析间期汗症则善于将"补、敛"二法合用辨证施治。并举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
云南因特殊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较其他省份更容易出现燥邪致病,属温病学"温燥"范畴,魏丹霞教授师从于云南省荣誉名中医陆家龙教授,传承陆老"益气养阴生津、清肺润燥"之法,结合叶天士"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学术思想,主张以生津止汗以养阴润燥,因津与汗都属于人体阴液的组成部分,津汗亏则阴伤燥生,生津止汗养阴则燥除,运用这种治疗思路,临床在治疗咳嗽尤其是慢性咳嗽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杨明会教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和保健工作,中西医知识兼备,治疗汗证经验丰富,现将杨明会教授治疗汗证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汗证的病因病机出汗有常态和病态之分[1],常态出汗属于人体的生理现象,包括天气炎热、剧烈运动、情绪紧张时汗出。《素问·评热病论》云:"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汗者,精气也。"张景岳注解:"谷气内盛则生精,精气外达则为汗。"人体的津液,存于阳者为津,存于  相似文献   

4.
<正>汗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汗为心液,属五液之一。正常出汗是机体功能活动的表现,凡异常出汗者皆属于中医的"汗证"。按汗出时间的异常,汗证分为"自汗"与"盗汗";按汗出部位的异常,则分为"头汗"、"半身汗"与"手足心  相似文献   

5.
汗证,出自<医学正传·汗证>以全身或局部非常出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关于汗的机理最早可见于<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1]但详细论述则见于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汗>:"阳加于阴谓之汗,由是推之,是阳热加于阴,津散于外而为汗也."[2]吴瑭亦云:"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内经>云:"从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所以,无论生理性病理性的汗之有无多少,都应从阴阳盛衰及其相互关系是否协调来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6.
<正>汗证,出自《医学正传·汗证》以全身或局部非常出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关于汗的机理最早可见于《素问·阴阳别论篇》曰:"阳加于阴谓之汗。"但详细论述则见于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汗》曰:"阳加于阴谓之汗,由是推之,是阳热加于阴,津散于  相似文献   

7.
<正>汗是人体活动、气血运行、新陈代谢的产物~([1]),既是生理产物、又是病理产物。汗证则是由于气血阴阳不调,腠理不固所致的汗出异常。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伤寒论》中"病自汗出,此为荣气和",首次出现"自汗"病名。明代《医学正传·汗证》将诸汗统一,统称汗证。汗证是现代糖尿病、甲亢等内分泌科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现择验案3则(冉颖卓主治)介绍如下。1益气养阴敛汗范某某,女,67岁。2017年7月24日初诊。  相似文献   

8.
<正>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全文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为此二浯出现在暑病这样一个前提下,所以历来学者对此争议最多.王冰云:"必以汗出,乃热气施散,此重明可汗之理."朱丹溪等人知暑病不可发汗,疑为错简,主张将其移至"因于寒"句下.张景岳则以前二句(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为阳暑,此二句为阴暑,阳  相似文献   

9.
历代医家对于《伤寒论》中"目合则汗"一症的病机病位观点迥异。为进一步理解把握"目合则汗"的病机病位,通过查阅文献,明确本症病位为阳明卫分,病机为阳明经卫分为风热邪气侵犯,目合则风热邪气与卫气入营,内迫营阴外泄为汗。  相似文献   

10.
多汗症是指皮肤出汗异常过多的现象,属于中医汗证的范畴,是机体的某些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身体大量出汗.分全身性和局限性两种.《素问》:"阳加于阴谓之汗."《景岳全书》:"汗发阴而出于阳,此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温病条辨》:"汗出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多汗症的病因病机为阳气虚弱,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汗液外泄形成表虚不固证;脾胃湿热,蕴蒸肌肤,追津外泄形成湿热蕴阻证;气血运行不畅,易挟寒湿,阻滞经脉形成气血瘀阻证.治以益气固表、健脾除湿、理气活血、止汗[1~3].  相似文献   

11.
略论自汗与盗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汗与盗汗。均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历代医家多认为自汗属阳虚,治以益气固表;盗汗属阴虚,治以滋阴敛汗。笔者认为这种划分和治疗是欠全面的,现略书管见,以就正于同道。1 自汗盗汗临床鉴别对于汗证的认识,最早见于《内经》,而对自汗、盗汗的记载,则分别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太阳篇》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这是指太阳病汗自出之意,与后世杂病自汗之意有别。《金匮·血痹虚劳脉证并治》云:"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在《景岳全书·汗证》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了二者的临床鉴别:"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盗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觉醒渐收。"把自汗  相似文献   

12.
汗出是人体的生理现象,在天气炎热。衣着过厚、渴饮热汤、情绪奔走、劳力奔跑等情况下,可以见到较多的出汗量。但是,超过生理调节范围的出汗程度,则反映出了体内一定的病理变化。可见,汗是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如清朝医家何梦瑶写的《医碥》一书中指出:"汗者,水也,肾之所主也,内藏则为液,上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汗。"所谓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也。《红楼梦》中描写公子、小姐和丫环的汗出情况对临床诊治有一定的意义。兹归纳几种情况如下:一是梦中惊汗。在第五回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与可卿作儿女…  相似文献   

13.
林榕  李吉彦  武娜 《光明中医》2013,28(9):1921-1922
汗证是指汗出异常的证候。临床常有自汗、盗汗之分。盗汗是指寐则汗出,寤则汗收,历版教材多将盗汗归于阴虚证,历代医家亦多从阴虚立论,如《丹溪心法·盗汗》说:"盗汗属血虚、阴虚。"又如《医学正传·汗证》云:"若夫自汗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濈濈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  相似文献   

14.
治疗八法在临证应用中,一定要掌握以下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汗法:要当汗而汗,汗不伤正。使用汗法要做到当汗则汗,使病邪随周身微汗而解;不当汗而汗,为误汗;当汗不汗则为失表。应用汗法,不能汗之太过,大汗必伤阳,过汗亦耗液。治疗外感热病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为度。一般而言,“咽喉干燥”、“淋家”、“衄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李七一教授治疗自盗汗、盗汗、潮热出汗的三则医案,体现了李七一教授治疗汗证的辨证论治方法与选方用药经验。强调汗证病因"以热为主",突出汗证治疗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或表里同治,或气血同调,或寒温并用,或脏腑兼顾的特点。以供同道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李时珍称该药为"补药之长"。张元素总结其补的功用,曰:"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又曰:"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由"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可以看出:黄芪具有双向性作用。细究经方用药和历代医家对黄芪的运用可知:黄芪的双向性功用不仅限于"无汗则发,有汗则止",而且既能通便又能止泻,既能利尿又能缩尿,既能活血又能止血,既能补气又能清热,既能透疹又能收敛,既能升阳举陷又能降逆平喘、降阴火、降浊阴。对经方用药和历代医家对黄芪双向性作用的运用进行探讨,以便将黄芪更好的灵活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正>"七损八益"一词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云:"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  相似文献   

18.
胡献国 《中医杂志》2005,46(7):553-553
答:汗证是指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临床以自汗、盗汗多见.肺气不足,肌表疏松,卫外不固,腠理开泄,或阴液不足,虚火内扰,心液不藏,皆可发生汗证.故前人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其时时汗出,动则益甚者为自汗,睡中汗出,醒来即止者为盗汗,当以补脾益肺,养阴清热为治.  相似文献   

19.
汗液产生和流出的平衡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的运转和相关功能至关重要,若破坏汗液的平衡则人的生理功能将受到损害。临床上某些疾病或特定体质不宜使用汗法或过分发汗。将相关疾病以仲景六经辨证的角度划分,三阳经中太阳属于可汗而少阳阳明忌汗,三阴经中太阴慎汗而少阴厥阴忌汗。特定体质如疮家、亡血家、汗家、淋家、衄家不宜发汗。仲景大致从4个不同角度分析了不可汗之病,分别是重脉轻症、重症轻脉、脉症合参、从经络辨不可汗。另外,结合临床上比较典型的案例如太阳误汗、误诊伤寒及其种种后果均可说明辨证论治"不可汗之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蔡蕊 《江苏中医药》2016,48(12):15-16
江苏省名中医王顺贤主任中医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对汗证的病因病机有自己独到的认识,认为"汗者多虚,重当益气养阴,调和营卫"。临床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当归六黄汤治疗,效果满意。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