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郁合欢汤出自清·费伯雄《医醇賸义》,原为“所欲不遂,郁极火生,心烦虑乱,身热而躁”者立。刘英锋深悟其义,认定其为“心肝血亏,气郁化火,上扰神魂”之主方,以此指导灵活化裁,辨治多种神经紊乱性疑难杂症,疗效显著。基于跟师期间所学及部分验案,简要介绍其运用解郁合欢汤的思路与经验,以启发后学。  相似文献   

2.
茵陈玉露饮出自费伯雄的《医醇賸义》,由茵陈蒿、玉竹、石斛、天花粉、葛根、山栀子、萆薢等11味药物组成,诸药合用,共奏养阴清利,健脾和胃之效。文章通过临床典型病案,论述邵铭教授运用茵陈玉露饮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经验。文章所述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虽病症不同,但均有津亏夹湿之象,皆可用茵陈玉露饮加减取效,从而获得了异病同治的治疗效果,拓展了中医中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疾病的思路和范围。  相似文献   

3.
《医醇賸义》是晚清孟河名医费伯雄的著作。其中《劳伤》一篇提及,七情内伤必定损及心神,治疗在调治相应脏腑气机功能时当合以养心调神。本文在解析、比较原文及分析治疗方剂用药特点的基础上,对作者调神理论、治疗思路及遣方要领进行探析,以盼裨益临床。  相似文献   

4.
费伯雄是清代孟河医家的代表医家,其作《医醇媵义》中所载治肝诸方包含了疏肝、柔肝、清肝、潜肝、温肝等方法。今重拾文献,探其精要,复习诸方,以期更好的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张仲景治肝思想对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书中治疗肝病思想的影响。【方法]通过对王旭高治肝病方法经验的总结,分析其对于仲景治肝思想的传承。[结果】在深入理解仲景治肝思想的基础上,王旭高在书中根据自己治疗肝病的方法经验创立“治肝三十法”,并在治疗上确立“肝气、肝风、肝火”三纲论治体系。[结论】王旭高书中的医学思想中有诸多方面都深受张仲景学术思想的影响,尤其在对肝病的辨证论治上影响最甚。  相似文献   

6.
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之核心、肝在人体脏腑中,尤具十分重要的作用,肝主一身之里就是其高度概括。《知医必辨》云:“治病能治肝气,则思过半矣。”现代名医岳美中亦云:“临床所见杂病,肝病十居六七。”故探讨这一命题不仅有理论意义,且具重要的临床意义。一、寄生相火生发温煦天人相应的思想,贯穿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筋,筋生心……”《素问六节脏象论》:“肝……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肝属木,气通于春,主少  相似文献   

7.
费伯雄治疗燥证经验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伯雄对于燥证具有独特的见解和治疗经验。他在《医醇媵义》中,根据致燥的病因、易发部位、以及对温燥、凉燥、内燥等不同性质的认识,将燥证分为肺燥、心燥、肝燥、肾燥等多个证候,自制多首治燥验方。其立法严谨,颇切临床,润燥而护卫正气,体现费氏“和法缓治”的学术思想。由于其言简意赅,不易被读者所领会,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阐述,提其要领。  相似文献   

8.
目的:发掘《医醇賸义》中治疗咳嗽的经验和方法,为临床治疗内伤咳嗽,特别是晚期肺癌反复咳嗽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运用频数描述结合聚类分析的方法,发掘费伯雄治疗咳嗽的用药特点和诊疗思路。结果:费伯雄治疗内伤咳嗽重视痰的病理因素,看重肺为娇脏的生理特点,着眼肺主肃降的生理功能。有痰咳嗽必先治痰,温开辛宣为主;无痰咳嗽养肺为先,甘润苦降为要;重视调理中焦气机,以脾胃升降辅肺之宣降;治疗咳嗽以肺为中心,善从五行乘侮,脏腑表里着眼。结论:肺癌咳嗽的治疗应充分借鉴费伯雄治疗内伤咳嗽的用药特点和思路,不断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关于肝病的治法,历代医家的论述繁多,但是一直到清代对肝病治法才有了比较丰富的内容,其中王旭高的《西溪书屋夜话录》中仅存的《肝病证治》一篇,专门阐述治肝三十法,可以说是总结了历代肝病的治法。现将其归纳为四类八法,笔者以其中的清肝法、泻肝法、养肝法、温肝法作研究。笔者遵循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四诊八纲,脏腑辨证,以“整体观念”分析彼此之间的逻辑与哲理,达至临床上选用适当的“治肝法”。  相似文献   

10.
《医賸》为日本著名考据学家丹波元简所撰的一部医学笔记,汇聚了其十余年的读书心得.现从《医賸》的著书背景、命名、刊印、主要内容、考据方法以及学术价值等方面加以论述,以期进一步认识和评价《医賸》的学术价值,并对当今古籍整理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论《金匮要略》肝病证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面总结了《金匮要略》肝病证治的有关内容,指出六淫疫毒、内伤虚损皆可导致肝的阴阳气血失和而发病,且内伤因素在发病中占重要地位,“虚实夹杂”是肝病共同的病机特点。系统地阐述了《金匮要略》论治肝病的诸多方法,将其概括为疏肝、清肝、镇肝、温肝、化肝瘀、缓肝、补肝等七法,并结合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研究进行了探讨,认为“疏养并重”、“健脾补肝”、“痰瘀并重”为仲景治肝之精华,这些治则对慢性肝病的临床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并进一步阐释了“助用焦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肝病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对肝病证治内容虽未列专篇论治,但书中有30多条原文阐述了近20种肝病的证治,实开后世治疗肝病之先河。在病因方面,《金匮》认为外感和内伤皆可导致肝及其经络的病变,但以内伤者居多;具体病证包括肝脏本病、肝的经络病变及肝病连及它脏;治法分为疏肝、暖肝、补肝、清肝、镇肝。整理归纳其中有关肝病证治内容,有助于我们理解仲景对肝及其经络病变进行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临床相应病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被后世宗为“方书之祖”,该书提出的肝病及其治疗大法运用很广,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对后世的启发很大,本文试就其治肝大法浅述如下: 一、调肝安神法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久。”仲景对肝阴不足,心血亏虚则不能藏魂,魂不归肝则失眠,肝阴虚则生内热,虚热内扰心神,神难守舍,而且虚烦不眠、情志不宁、心烦易怒、坐立不安、精神恍惚、多梦等精神症状,主张  相似文献   

14.
“亚健康状态”是机体由健康状态向疾病状态转变的中间状态,此时虽没有疾病发生,但已不是健康状态,中医虽然没有“亚健康”病名,但其相当于中医的“未病”,历代医家十分重视和强调“治未病”,“治未病”的理论和实践非常丰富。在《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著作中有系统论述,其基本认识是: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在这里,把“亚健康”分为“未生”、“未成”“未发”三个层次。唐代孙思邈提出:“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明确地把“未病”、“欲病”、“已病”区分开来。对于“治未病…  相似文献   

15.
费伯雄对痰饮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经验。费氏在《医醇剩义》中,创六首新方,立法严谨,体现费氏和缓思想,本文引摘主症原文,并略加方解。  相似文献   

16.
论“恶血必归于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代医家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提出“恶血归于肝”的观点,揭示了瘀血与肝相关,本文就肝脏生理、病理等方面与瘀血的联系进行探讨,认为:“肝病治瘀”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肝脾的生理、病理关系,及在肝病实证、虚证临证中的应用实脾法的必要性探讨,认为肝病实脾法-这一中医经典治肝之法不论在实证、虚证肝病的临床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内经云:“厥阴不治,求之阳明。”又《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古代医家皆谓治肝当先调补脾胃,并认为此乃治肝病之大法则。  相似文献   

19.
治肝拾零     
肝藏血而主疏泄,体阴用阳。其经脉自足贯巅,循行分布较广,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亦较复杂,临床所见杂病中,肝病十居六七。前贤尝有“肝为百病之贼”诸说。现将临证治疗肝病的点滴体会浅识于后,敬请指正。一、“疏泄”与疏肝肝的“疏泄”作用,泛指其具有舒展、宣通、条畅等综合性的生理功能,即具有疏通全身气机的作用。肝之疏泄功能正常,气机条达,气血冲和,则病邪欲乘无隙。故周学海认为:“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籍肝胆之气化以鼓午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读医随笔》)若肝之疏泄功能失常,则  相似文献   

20.
[原文 ] 经言上工治未病 ,中工治已病者 ,何谓也 ?然 :所谓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则知肝当传之与脾 ,故先实其脾气 ,无令得受肝之邪 ,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 ,见肝之病 ,不晓相传 ,但一心治肝 ,故曰治已病也。(《难经·第七十七难》[注译 ] 医经上说 ,技术上等的医生能够预防尚未发生的疾病 ,技术中等的医生只能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 ,这是什么意思呢 ?答 :所谓治未病 ,例如见到肝脏有病 ,就知道肝病往往会影响到脾脏。因此预先充实脾气 ,不让它受到肝脏病邪的侵犯 ,这就叫做治未病。技术中等的医生 ,见到肝脏有病 ,不懂得肝病容易影响脾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