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病理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0例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病例进行病理形态观察,EnVision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行网状纤维染色和PAS染色,1例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有其特征性血管瘤样结节,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结节内内皮细胞异质性表达,即小叶状分布毛细血管免疫表型为CD34~+/CD31~+/CD8~-,窦岸样细胞免疫表型为CD8~+/CD31~+/CD34~-,小静脉样血管免疫表型为CD31~+/CD8~-/CD34~-,结节内梭形细胞混合表达CD31、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CD68,结节间梭形细胞混合表达SMA和CD68.网状纤维染色显示结节轮廓和结节内血管,PAS染色显示结节周围胶原沉积物.电镜显示淋巴窦扩大,胶原丰富等特征.结论 该病是一种少见的脾脏良性病变,可能是一种反应性病变,与血管瘤出血坏死机化关系密切.尤其需要与脾脏交界性或恶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肾透明细胞癌鼻腔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透明细胞癌鼻腔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灰褐色碎组织一堆,7 cm ×7 cm ×2 cm大小,部分呈息肉状,切面灰褐色,质软。镜下见肿瘤细胞呈泡巢状或腺泡状分布,巢间有纤细薄壁的血管包绕,形成丰富的血管网,肿瘤细胞膜界限清晰。免疫表型:肿瘤细胞 CD10、vimentin 和 CK 均(+), CD34(血管+)。随访43个月未见其他部位新发病灶。结论肾透明细胞癌鼻腔转移病例非常罕见。既往有肾透明细胞癌病史的患者,当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时,应高度警惕少见部位的转移性病变,引导病理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病理形态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临床病理表现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进行常规HE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观察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最大特征是在纤维硬化间质中形成多个血管瘤样结节。结节为单个或多个融合,周围为增生纤维组织包绕。结节中央可见裂隙样或不规则形或略为扩张的血管腔构成,内衬肿胀的内皮细胞。血管腔隙之间为梭形细胞和卵圆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结节内为CD34阳性表达的小血管及少量CD8阳性表达的窦性腔隙,CD31阳性表达的内皮细胞数量多,并构成复杂的网状结构,局灶性内衬细胞CD68亦为阳性,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成簇分布在血管腔隙之间,结节间梭形细胞局灶性肌动蛋白阳性,但结蛋白、CD21、CD35阴性。结论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有其特征的临床病理表现,应注意与脾脏其他类型肿瘤及瘤样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4.
130例颈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130例颈淋巴结转移癌从部位、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组织学特点等方面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旨在发现原发部位与转移癌之间的关系,以便及早查出原发癌。1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1980~1997年经病理诊断的颈淋巴结转移癌130例,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直肠转移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结直肠转移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部分病例行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明确累及结直肠肠壁者53例,其中43.4%(23/53)仅累及浆膜/浆膜下,侵至黏膜层者占37.7%(20/53)。受累肠段以乙状结肠、直肠为主(24/53,45.3%),原发肿瘤来源以女性生殖系统最为多见(33/53,62.3%),其次为消化系统(15/53,28.3%)。组织学类型以卵巢浆液性癌为主(22/53,41.5%)。96.2%(51/53)的转移肿瘤中心位于浆膜/浆膜下或肌层,26.4%(14/53)可见广泛脉管内癌栓。累及黏膜层时,35%(7/20)的转移肿瘤局灶缺乏间质结缔组织反应,20%(4/20)可见“原位生长”及“反向分化成熟”现象。17例术前活检标本中,2例被误诊为腺瘤或慢性炎症。结论肿瘤自浆膜面侵向黏膜面的“自外而内”的生长方式,以及广泛的脉管内癌栓,均高度提示转移肿瘤。“原位生长”及“反向分化成熟”现象在肠镜活检标本中易被误诊,日常工作中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6.
乳头状肾细胞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5例PRCC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按WHO(2004)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器官肿瘤中的标准进行诊断。结果 5例患者平均53岁,临床无症状或患侧腰痛、无痛血尿。PRCC均具有乳头、乳头/管状结构,衬以单层或假复层瘤细胞。瘤细胞胞质嗜酸或淡染,核圆或椭圆、偶见核仁。乳头轴心或间质中均出现泡沫样巨噬细胞和砂粒体。免疫表型:4例肿瘤细胞CK弥漫阳性,5例间质内泡沫样巨噬细胞KP-1阳性。结论 PRCC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是一独立的疾病单元。该病需与具有乳头结构的肾透明细胞癌、集合管癌、后肾腺瘤和乳头状腺瘤鉴别。  相似文献   

7.
肾上腺皮质癌18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癌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重点在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常规10%福尔马林液固定标本,HE染色或LSAB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结果:肾上腺皮质癌标本18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6-65岁,平均40岁,功能性8例,无功能性10例,病理组织学特点,肿瘤体积大,可有包膜,出血坏死常见,核异型,核分裂象多见,嗜酸细胞>70%,有包膜,血管及周围组织浸润,远处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未发现肾上腺皮质癌特异性标记抗体。结论:对于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断,应将临床和病理组织细胞形态学主要特征与肿瘤浸润及转移的生物学行为相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管状囊性癌(tubulocystic carcinoma,TCC)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起源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TCC行HE、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77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4年。眼观:肿瘤位于肾皮质,边界清楚,实性,散在大小不等囊腔,部分呈泡状。镜检:肿瘤完全由密集的管状和大小不等的囊腔构成,小管和囊腔内衬扁平至柱状嗜酸性上皮细胞,部分细胞呈鞋钉样,核圆形至卵圆形,核仁明显,Fuhrman核分级3级,核分裂少见。免疫表型:瘤细胞呈vimentin、CKpan、CD10、P504S、CK18和CK19弥漫强阳性,EMA局部强阳性,CK7、34βE12局灶阳性,KSP-cad局灶弱阳性,PAX-2弱阳性,Ki-67增殖指数<5%。结论 TCC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罕见肾细胞癌,组织起源目前尚存在争议。诊断时需与其他肾囊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CK7单克隆抗体在鉴别卵巢原发性癌和来源于胃肠道的卵巢转移性癌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对46例卵巢原发性癌、34例原发灶在胃的卵巢转移性癌和30例原发灶在肠的卵巢转移性癌进行了CK7单克隆抗体表达的检测。结果46例卵巢原发性癌CK7均呈阳性表达,而30例来源于肠的卵巢转移性癌CK7均为阴性,34例来源于胃的卵巢转移性癌50%呈CK7阳性表达。两组卵巢转移性癌的CK7阳性率与原发癌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CK7单克隆抗体作为一个原发性卵巢癌的特异性标记,对鉴别卵巢原发性癌和来源于胃肠道的卵巢转移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collecing duct carcinoma,CD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CDC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位于肾髓质内,镜下为管状、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呈靴钉样,伴间质纤维化及炎症细胞反应,肿瘤旁集合管上皮细胞可见异型增生;免疫表型示肿瘤细胞CKpan、CKL、CKH及CK7均(+),vimentin部分(+)(2/4),CK20、CD10、RCC均(-)。结论 CD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肾上皮性肿瘤,临床罕见,易误诊,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和总结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SMZL)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8例原发性SMZL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组织切片的形态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染色分析,并对部分病例行基因重排克隆性检测,获得4例随访资料.结果 8例SMZL的中位年龄为61.5岁(36~75岁),男女比例为1.7:1.患者均因脾大就诊,5例伴血象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均低于正常,其中2例全血细胞下降.脾切除后3例血象全部或部分恢复正常.3例福达华联合化疗后,2例完全缓解,1例死亡.随访4例的平均生存期21.5个月(6~60个月).在病理形态上,8例脾脏均呈白髓结节状增生,其中6例由经典的两种细胞组成,其分布表现为结节中央密集而深染的小淋巴细胞,周围为不典型单核细胞样细胞.2例增生结节全部由形态一致的不典型单核细胞样细胞组成.红髓区片状浸润8例.肿瘤细胞CD20+(8例);bcl02+(6/6),IgD+(2/4),CD5+(1/4),CD43-(516),cyclin D1-和bcl-6/CD10-(6/6).核增殖指数<15%.结论 SMZL为惰性淋巴瘤,以脾大伴血象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脾切除治疗有效,FCD化疗可完全缓解,预后较好.病理形态以白髓结节状增生为主,呈不典型单核细胞样细胞形态,大部分标本结节中央见较小密集的淋巴细胞,同时存在红髓区片状浸润.诊断需除外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和脾白髓增生.  相似文献   

12.
骨转移癌临床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骨转移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在确定原发肿瘤部位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1998年至2004年间141例骨转移癌的临床表现、放射学改变以及病理形态学表现,并对原发部位不明确的肿瘤,采用细胞角蛋白系列标记物以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囊泡病液体蛋白(GCDFP)15单克隆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结果在141例骨转移肿瘤患者中,男:女为1.7:1,发病年龄23~86岁,平均年龄56.5岁,中位年龄57岁.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病变部位的疼痛及功能障碍.骨转移瘤发生部位依次为:脊柱58例,骨盆骨46例,长管状骨34例,其他部位3例;其中23例为多发骨病变.放射学特征显示99例(70.2%)的骨转移癌病例可通过X线平片发现病灶,其中85例(85.9%)表现为溶骨性病变.有90例(63.8%)通过临床病史及典型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可以明确其原发病灶,另有51例来源不能确定,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其中的40例可以确定其组织来源.最终有130例(92.2%)骨转移癌可以确定原发部位,原发病变部位依次为:肺37例,女性生殖系统及乳腺25例,肾脏18例,胃肠道17例,肝脏12例,甲状腺11例,前列腺7例,膀胱2例,皮肤1例.结论骨转移癌好发于老年男性患者.中轴骨(脊柱及骨盆)为转移癌好发部位.骨转移癌最常见的原发部位是肺及女性生殖系统(包括乳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于确定不明来源的骨转移癌的原发部位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散发性肾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010和2013年收集的2例散发性肾血管母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等进行观察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例1为40岁男性,例2为45岁女性,体检发现右肾占位.大体均为右肾中极外突性肿物,切面灰红灰褐色,边界清楚.镜下由两种成分构成:即不同成熟阶段的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网之间丰富的间质细胞.例1为细胞亚型,以间质细胞为主;例2为网状亚型,以毛细血管网为主.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间质细胞波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及α抑制素均为阳性,CK以及HMB45、Melan A、CD56、突触素、上皮细胞膜抗原均为阴性,Ki-67阳性指数<1%,CD34血管壁阳性.结论 散发性肾血管母细胞瘤是肾原发性良性间叶性肿瘤,临床罕见,诊断主要依赖特征性的形态学表现,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与临床检查除外其他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T)临床病理学特征和恶性转移潜能相关性.方法 收集45例SPT标本,利用光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依据形态学综合评分,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波形蛋白、α-1-抗胰蛋白酶、α-1-抗胰糜蛋白酶、CD1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PR、嗜铬粒素A、突触素、AE1/AE3、β-catenin、p53、cyclin D1、CD34、Ki-67表达,将以上结果同临床随访资料(分为非转移组和转移组)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 非转移组和转移组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平均直径和大体包膜情况比较,没有明显差异.单独形态参数(核分级、核分裂象、细胞异型性、血管内瘤栓、渐进性坏死巢、凝固性坏死)并不能区分非转移组和转移组,但核分裂象、血管内瘤栓和渐进性坏死巢在转移组较非转移组更为常见.依据形态学综合评分,非转移组41例中,39例(95.1%)综合得分<5分,转移组综合得分全部≥5分.免疫组织化学非转移组与转移组比较,β-catenin、p53、cycli D1、CD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核增殖指数Ki-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例SPT患者中,平均随访37.4个月,8例失访,33例无瘤生存,4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肝转移,目前无死亡.结论 SPT的核分裂象、血管内瘤栓和渐进性坏死巢对于预测肿瘤的恶性转移潜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形态学综合评分对于预测SPT的恶性转移潜能具有重要价值;核增殖指数Ki-67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细胞角蛋白7和20在卵巢转移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Dai L  Song Q  Li L  Zhong D  Hui Y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1,30(2):114-117
目的 观察卵巢转移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改变,为鉴别卵巢转移癌与原发癌提供依据。方法 对27例卵巢转移癌(其中胃癌12例,结肠癌11例,其他4例)进行了临床和病理形态观察,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其分别进行细胞角蛋白[CK(AE1/AE3)]、细胞角蛋白7(CK7)、细胞角蛋白20(CK20)、癌胚抗原、波形蛋白、nm23抗原检测。结果 卵巢转移性胃癌12例中11例为双侧实性,卵巢转移性结肠癌11例中7例为单侧囊实性,组织学检查胃癌卵巢转移12例全部以印戒细胞癌或低分化腺癌散在分布为特征,而结肠癌卵巢转移则11例中8例与子宫内膜样癌相似,CK20阳性染色使卵巢转移性胃癌7例及结肠癌8例得到明确诊断,在转移性结肠癌中CK20有稳定的表达,卵巢转移性胃肠道癌中CK7多数阴性,癌胚抗原、波形蛋白、nm23的联合使用使转移性胃癌11例,结肠癌10例得到明确诊断,结论 CK7和CK20在鉴别来自胃肠道的卵巢转移癌中具有重要意义。当几种抗体联合使用时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This is the first clinico-pathological report of hepar lobatum carcinomatosum (HLC), the rarest form of metastatic liver disease. The primary lesion was a scirrhous breast carcinoma. HLC closely resembles its syphilitic counterpart macroscopically,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multifocal cancer-bearing scars and compensatory hyperplasia of the spared liver parenchyma. Multifocal carcinomatous obstruction of portal and hepatic venous vessels as well as rather slow progression of the clinical course may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of HLC. In addition to the possible association of portal hypertensio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from other types of unusual liver metastasi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应用光镜行HE、网状纤维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具有特征性的横纹肌样细胞,伴有不同程度的原始神经外胚叶、上皮和间质分化。肿瘤组织富于网状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示波形蛋白、CD99、上皮细胞膜抗原、细胞角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蛋白、神经微丝蛋白、结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突触素、肌调节蛋白、胎盘碱性磷酸酶和HMB45阴性。结论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儿童,偶见于成人,呈异源性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其诊断需与脑内其他多形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间叶性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 复习23例骨及软组织间叶性软骨肉瘤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对其中14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结果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范围12~47岁,其中原发于骨的病变13例,原发于软组织5例,早期症状以局部肿块和疼痛为主.镜下组织学特点为含有原始间叶性小细胞和分化良好的软骨成分,二者有移行过渡,可见"骺板样软骨".原始间叶性小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表达Sox9(14/14)、CD99(12/14)、波形蛋白(6/14)、CD56(4/14)、CD57(4/14)、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3/14)、结蛋白(1/14);Ⅱ型胶原、S-100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PCK、突触素、嗜铬粒素A、CD34、c-erbB2均阴性.结论间叶性软骨肉瘤少见,结合组织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病理鉴别诊断有较大帮助.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opathologic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 of mesenchymal chondrosarcoma.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histologic features of 23 cases of mesenchymal chondrosarcoma were analyze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was also performed in 14 of the cases. ResultsThe age of patients ranged from 12 to 47 years. Fourteen of them occurred in males. Thirteen cases involved the bony skeleton and 5 cases affected the soft tissue. The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pain and/or swelling. Histologically, the tumor consisted of a mixture of undifferentiated small round cells and hyaline cartilag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two components was demonstrated and growth plate-like cartilage was observe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showed that the small round cells were positive for Sox9 (14/14), CD99(12/14), vimentin (6/14), CD56 (4/14), CD57(4/14), neuron-specific enolase (3/14) and desmin(1/14). They were negative for Coll-Ⅱ, S-100 protein, 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pan-cytokeratin, synaptophysin, chromogranin A, CD34 and c-erbB2. Conclusions Mesenchymal chondrosarcoma is a rare malignant tumor. Thorough histologic examination, when coupled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findings, is helpful in arriving at a correct diagn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