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乳腺增生是妇女的常见病 ,多发病。祖国医学对乳腺病的记载在隋唐时代 (公元 581~ 90 7年 )已有颇多。王焘外台秘要记有乳症痛 14首。乳腺增生属于“乳癖”范畴 ,文献称“乳粟”、“乳痞”等。现代医学则认为乳腺增生是由于组织形态的多种多样 ,分别称为“小叶增生”、“乳腺囊性增生”、“纤维囊性乳腺病”、“乳腺结构不良”、“乳腺痛”等等。我们自1988年 10月至 2 0 0 0年 5月 ,共治疗乳腺增生 50 0例 ,效果尚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均系女性 ,门诊治疗 ,年龄最大者 4 0岁 ,最小者 2 0岁。经针吸细胞学检查确诊。2 诊…  相似文献   

2.
乳腺增生病的概念颇有争论,包括单纯乳腺增生病和乳腺囊性增生病,是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乳腺增生病与祖国医学中“乳癖”、“乳中结核”、“乳痞”相类似,《外科正宗》谓:“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重坠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或由思虑伤脾,郁结而成。”《外科真铨》谓:“乳癖,乳房结核坚硬,始  相似文献   

3.
乳腺增生病,包括乳腺小叶、腺泡上皮、乳管、纤维组织的单项或多项增生。乳腺增生病有囊性改变的,据报道有癌变的可能。对乳腺增生病有主张手术切除的,我组采用“内消法”治疗乳腺增生病,以具有疏肝活血作用的“乳一方”为主。现将1975年在门诊、病房和治疗点上连续用“郛一方”观察3个月以上而资料较完整的病例74例,初步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乳腺增生病属“乳癖”范畴,笔者自拟乳必安治疗50例,疗效颇佳,现总结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50例患者中,年龄最21岁,最大50岁,以31~45岁者居多,占30例。病程最短18天,最长10年,大多在1~5年之间。单纯性乳腺上度增生32例,囊性乳腺上皮增生18例。双侧患者20例.单侧患者30例。2治疗方法乳心安组成:鹿角片15g.赤芍、白芍、柴胡、青皮、郁金、生蒲黄、炮山甲各10g.生山楂、生谷芽、生麦芽各30g。随症加减:单纯性乳腺增生,胀痛明显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制香附、橘叶、橘络;囊性乳腺增生,加仙灵脾、仙茅、巴戟肉;乳腺增生纤维…  相似文献   

5.
观察乳痛消浸膏对实验性大鼠乳腺增生病的作用。方法:制备大鼠乳腺增生模型,灌胃给予乳痛消,观察功能学、血液流变学、组织细胞学变化和性激素水平变化。结果:乳痛消(1.35g生药/kg~5.40 g生药/kg)能明显改善大鼠乳腺组织增生性病理形态学变化,使乳腺腺泡直径和腺泡数明显减少,乳头高度和乳头直径明显减小,同时全血粘度明显降低,血清孕酮、雌二醇水平明显降低。结论:乳痛消对试验性乳腺增生病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6.
逍遥蒌贝汤治疗乳腺增生60例梅河口市第二医院(136200)高希贤【关键词】乳腺增生中药临床应用乳腺增生又名乳腺囊性增生,多发生在成年妇女,临床以乳痛、乳房肿块为主,本病属于中医“乳癖”、“乳疠”、“乳核”的范畴。目前西医尚缺乏满意的疗效。笔者运用逍...  相似文献   

7.
“乳康煎”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290例南京市玄武医院(210018)龙家俊,李琳[关键词]乳腺囊性增生病,乳康煎乳腺增生病为妇女常见病。我们在乳腺专科门诊1700例乳腺增生中,发现乳腺囊性增生病人485例(占28.5%)。现从中整理出经“乳康煎”系统治...  相似文献   

8.
补肾调周法治疗乳腺增生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魏 《河南中医》2007,27(12):84-85
乳腺增生病是以乳腺腺泡、导管的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属祖国医学“乳癖”范畴。中医学中的肾气—天癸—冲任相互影响,构成了独特的女子“生理生殖性轴”,成为妇女月经乳房周期性变化的调节中心,肾气是这个性轴的核心,冲任是这个性轴的枢纽,而乳房是这个性轴的靶器官。所以,乳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肾,治疗时必须结合月经长期治“肾”,以期调周补肾而顾全身,疏肝运脾以治局部。1传统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乳腺增生属中医学“乳癖”、“乳中结核”等范畴。冲任之气,上行为乳,下行为经,乳、经乃一脉之源…  相似文献   

9.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2):128-131
目的:观察乳络通胶囊(乳络通)对实验性大鼠乳腺增生病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乳康片(0.53g/kg)和乳络通高、中、低剂量组(0.60g/kg、0.30g/kg、0.15g/kg)。以肌注苯甲酸雌二醇及黄体酮的方法复制大鼠乳腺增生模型,测量血清中激素水平(E2、LH、PRL、FSH、P),光镜下观察乳腺形态学变化及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乳络通0.60g/kg、0.30g/kg剂量组能显著改善动物体内激素水平,使它们接近正常水平;乳络通0.60g/kg、0.30g/kg剂量组能够使大鼠乳腺增生模型乳腺组织中的ER、PR的阳性表达水平显著或者明显降低,显著抑制乳腺小叶增生。结论:乳络通通过调整激素水平,降低实验大鼠乳腺组织ER、PR含量,抑制乳腺小叶增生而起到抑制乳腺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活血化淤法治疗乳腺增生8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用活血化淤方剂加减治疗乳腺增生 89例疗效较好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共 89例 ,年龄 14~ 5 8岁 ,平均 4 1.5岁 ;病程最短 3个月 ,最长 4年。诊断标准 [1] :1临床有乳腺肿块 ,伴有乳房疼痛 ,连续 3个月不能自行缓解。 2排除经前乳房胀痛、青春期乳痛及仅有乳痛而无肿块的乳痛症。 3乳腺诊断仪排除乳腺癌、乳腺纤维瘤等乳腺其他病。2 治疗方法处方 :当归、丹参各 30 g,莪术、三棱各 12 g,穿山甲、王不留行、元胡、乳香、没药各 9g。肝气郁滞者加青皮、柴胡、香附、郁金、川楝子各 12 g;痰凝血淤者加茯苓、昆布各 15 g,生牡蛎、海藻…  相似文献   

11.
乳腺增生病在祖国医学对其称之为乳癖,因为乳癖是一种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病变,它既包括乳腺腺体的小叶性增生及囊性增生,又包括乳腺腺瘤样增生结节,正如《疡科心得集》所言:“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其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此名乳癖。”乳癖发病多以乳腺结块伴胀痛为主,病因每与月经周期、情志因素有关,由于情志内伤、冲任失调、痰瘀凝结而成。病位多与肝、肾、胃及冲任关系密切,乳腺增生病从现代医学内分泌角度,认  相似文献   

12.
乳腺增生是中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 ,目前虽有很多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仍不甚理想。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 ,自 1990年以来 ,用乳增汤 (自拟经验方 )治疗乳腺增生患者 10 0余例 ,其中资料完整的 98例 ,有效率 10 0 % ,治愈率 89%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98例均为女性 ,年龄最大 4 9岁 ,最小30岁 ,平均 4 3岁 ;单侧乳腺增生 5 7例 ,双侧 4 1例。均排除了乳腺肿瘤所致的乳内肿块、乳腺炎症、经前期综合征引起的乳内肿块。1.2 治疗方法1.2 .1 处方 :柴胡 9~ 12 g、郁金 12 g、桔梗 9g、当归12~ 15 g、…  相似文献   

13.
乳癖消减方抗实验性大鼠乳腺增生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乳癖消减方对实验性大鼠乳腺增生的治疗作用.方法:用苯甲酸雌二醇和黄体酮致大鼠乳腺增生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乳癖消片组(生药4 g·kg-1)、乳癖消减方高、中、低剂量组(生药8,4,2 g·kg-1),模型对照组15只,其余每组各10只.大鼠连续ig给药9周,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并对第二、三对乳房常规固定染色后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乳癖消减方低剂量组治疗效果不明显,乳癖消减方中、高剂量组不仅可以使乳腺增生大鼠雌二醇与孕酮的比值恢复正常(P<0.01),且能显著改善模型大鼠乳腺增生引起的病理改变.结论:乳癖消减方对大鼠乳腺增生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乳腺增生病属于祖国医学的“乳癖”,“乳痞”,“乳中结核’等范畴,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以上。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可分为气滞、痰凝、血瘀等3方面。作者在长期运用冷光透照检查乳房疾病中发现乳腺增生呈现3种图像。搜集桂林市中医院门诊729例乳腺增生病患者乳房冷光透照图像,按其特征分气滞、痰凝、血瘀3型,使其与临床辨证分型相吻合。本文拟对乳腺增生病冷光透照所见的气滞、痰凝、血瘀3型图像作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乳癖2号汤治疗乳腺增生病的药理作用。方法:将实验豚鼠造成乳腺增生模型,灌胃给实验豚鼠乳癖2号汤水煎剂,取血清检测雌二醇、孕酮;取乳腺做病理切片,观察乳腺的病理形态。结果:乳癖2号汤12g/kg、6g/kg剂量组雌、孕激素含量较模型组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乳腺腺泡数、导管上皮细胞层数以及腺泡腔直径较模型组也有明显的减少。结论:乳癖2号汤通过调节雌、孕激素水平,使增生的乳腺得到复原,从而达到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乳腺增生症又称慢性囊性乳腺病、乳腺小叶增生,属中医“乳癖”范畴。多发生于25—40岁妇女,以乳外上方为多见,是妇外科常见病。  相似文献   

17.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4):160-165
目的: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探讨消乳增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雌性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消乳增1. 3 g/kg组,每组10只。采用雌二醇联合黄体酮制备乳腺增生模型。测定小鼠乳头直径、血清中雌二醇和黄体酮含量以及观察乳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给药30天后,采集小鼠血样用于GC-MS代谢组学的分析,并寻找差异性代谢物。结果:消乳增胶囊显著缩小小鼠乳头直径,使雌二醇和黄体酮含量向正常水平调节,改善小鼠乳腺增生病理形态,并通过代谢组学技术鉴定出15个潜在的特征代谢物。结论:消乳增胶囊可能是通过调节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磷酸肌醇代谢、色氨酸代谢等途径改善氨基酸代谢、糖代谢、脂肪代谢及能量代谢来协同发挥抗乳腺增生的作用,具有多靶点性。  相似文献   

18.
乳腺增生病又称乳腺囊性增生,是以乳房周期性疼痛,乳房肿块为临床特点。现代医学认为此病是乳腺实质和间质的非炎性和非肿瘤性增生性病变,属中医“乳癖”、“乳痞”等范畴,多由于肝气郁结,痰凝血瘀,冲任失调所致。现代医学对该病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有独特优势,现将近五年来中医治疗该病的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王本余 《河北中医》1993,15(1):36-38
乳腺增生病与中医的“乳癖”相似,我国最早见于《中藏经》,国外1829年Cooper首先记述此病。国內常见的名称有乳腺小叶增生病,慢性纤维囊性乳腺病。百余年来国内外对本病的研究较多。1972年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定名为“乳腺增生病”1978年我国将此病列为乳  相似文献   

20.
按摩手法治疗乳腺增生病35例临床报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乳腺增生病是西医的病名,是一种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乳腺疾病,是中青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居全部乳腺疾病的首位。其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伴有疼痛。本病属中医“乳癖”“乳中结核”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