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选用大肠杆菌k-12及其耐利福定菌株,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发现利福定明显抑制~3H-尿苷掺入敏感菌,而耐药菌掺入则不受抑制,加用膜通透剂EDTA后,~3H-尿苷掺入耐药菌受到明显的抑制;~3H-利福定透入耐药菌的量明显低于透入敏感菌的量,用EDTA后,透入耐药菌中的~3H-利福定显著增加。结果提示:细菌包膜屏障通透性降低使药物进入菌体减少是细菌对利福定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3.
4.
5.
6.
1952年第一个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问世以来,该类药物迄今已研制70余种,此类抗生素应用较为广泛,仅次于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在日趋增多和不断变异的感染性疾病治疗和预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国药典2000年版的要求。对利福霉素钠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样品经稀释后对为0.25Eu/ml的鲎试剂无干扰作用。且与兔法热原检查结果一致。可用细菌内毒素检查代替热原检查。 相似文献
8.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情况与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我院住院患者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情况、病例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6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总消耗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治疗费用和病原茵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期内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总用药频度增长26.07%;药物的DDDs排序前4位大多数为限制使用的二线抗茵药物;大多数抗生素在调查期内细菌耐药率的差别不显著.对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最低者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其次为头孢克洛、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最低者为美罗培南,其次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吡肟.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有较明显的改善,部分细菌耐药性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药物用量呈上升状态,表明仍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 相似文献
9.
利福霉素的药效动力学目前已知Rif抗菌机制是,抑制细菌RNA聚合酶;而其抗肿瘤作用是,抑制病毒逆向转录酶和DNA聚合酶,这三种酶统称Rif的靶酶。 Rif和细菌RNA聚合酶,容易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使RNA合成停止。利用RNA之放射性前体物之一~3H尿苷掺入菌体速度,可以间接测定菌体RNA聚合酶活性;研究中发现利福定(RFD)和利福平(RFP)与 相似文献
10.
1957年Sensi等人发现利福霉素,1963年Prelog等人阐明其分子结构以来,至今已发展成一族中等规模的抗生素。 利福霉素族中某些成员对革蓝氏阳性菌的强烈毒杀作用,尤其是对结核杆菌的杀灭过程和特异的生理作用,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关注。世界上已有几种利福霉素被广泛用于治疗疾病,并取得显著疗效。 但是,人们在使用利福霉素过程中很快发现了耐药菌株,进一步研究利福霉素衍生物时又发现随衍生物上取代基的不同,其抗菌谱和生理作用均有相应改变。提示药物、细菌和人体三者间存在相关因素,因此人们必须探求新一代的利福霉素,以解决临床上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利福霉素生物合成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家惠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3,(3)
引言利福霉素产生菌于1957年首先由意大利米兰 Leptit 研究室从法国南部拉斐尔植物园的土壤中分离获得。该菌经鉴定为地中海诺卡氏菌(Nocardia mediterranea),在普通的培养基中至少可产生5个组份,称为利福霉素 A、B、C、D 和 E,其中仅 B 可被精制。它的活性较小,但通过化学方法使其“活化”,包括氧化利福霉素 B 为利福霉素 O,然后水解为活性高的利福霉素 S,并继续还原为利福霉素 SV,它们的结构见图1。 相似文献
12.
郭伽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3,(6)
利福霉素 S 是 Senti 等在1959年首次从地中海诺卡氏菌发酵液中分离出的一类抗生素,它们的结构特征是一个芳香核的两个不相邻的位置通过脂肪桥联结起来,Prelog 称具有这种结构的抗生素为安莎霉素。安莎霉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脂肪桥(或柄型桥)与一个萘醌或萘核相联,如利福霉素 S;另一类是脂肪桥与一个苯醌或核相联,如美登木素。对于敏感的细菌来说,由于利福霉素是 相似文献
13.
唐爱莲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1,(6)
本文介绍以反相薄层层析法和红外光谱法分离测定利福霉素O和利福霉素S。实验采用硅胶G(Merck)薄层板,将预涂板浸入尿素的无水乙醇饱和溶液中约60秒取出,温热后使用。对照标准用氯仿溶液制备,样品中含利福霉素O和利福霉素S的比值可高达1:10到1:100。点样后,将层析板放入用乙醚饱和2小时的层析缸中,乙醚作流动相,展层10cm后取出,即用氨蒸气显色,利福霉素S显紫色。利福霉素O的红外光谱在1820cm处有吸收,是由于五节杂环上的羰基振动所致,用Perkin Elmer 180 相似文献
14.
整合子与细菌耐药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耐药性是临床用药的一大难题,对其耐药机制探讨也就成为医学界研究热点,近年研究发现细菌耐药性产生与一种克隆表达载体——整合子密切相关。整合子是一种可移动基因元件,在整合酶的作用下捕获外源基因盒并使之表达,同时整合子又可整合到质粒上,或自身作为转座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参与转移,使耐药基因在不同种属间传播,目前整合子已成为革兰阴性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机制。本文就整合子与细菌多重耐药性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的1821株G~-菌和G~+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以供临床合理用药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8月临床分离的1821株细菌进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敏试验,并对耐药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大多数G~-菌有强抗菌活性,尤其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分别为6.2%和3.8%)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分别为13.6%和9.6%)有强抗菌活性;G~+菌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耐药,耐药率均大于78%。结论我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现象明显,采取有效措施延缓耐药株的出现从而控制院内感染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某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使用及病原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统计分析某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用药频度(DDDs)、总消耗金额、日治疗费用(DDC)和病原菌耐药率.结果 调查期内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最为广泛;青霉素钠的日治疗费用最低,序号比最大;大多数抗生素在调查期内耐药率的差异不显著,但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率.结论 某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加强抗生素的监管及用药前的药敏监测以减少抗生素不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7.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菁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3):170-172
头孢类抗生素由于其广泛应用和不注意合理应用 ,常引起致病菌谱型的变异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据报道 ,除头孢他啶外 ,其它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一般在 5 0 %左右[1] 。另有报道 ,1993年分离菌株对 3种三代头孢的综合耐药率为9.2 % ,至 1994年即升至 11.4% ,一年间增长 2个百分点[2 ] 。细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常会给临床治疗造成困难。本文就国内临床分离致病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及现状综述如下1 耐药机制头孢类抗生素为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病原菌对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发生耐药 ,主要通过下列途径 :(1)阻止抗生素通过细菌外膜… 相似文献
18.
董庆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5,(2)
为了揭示安莎霉素类的构效关系,对有活性和非活性的利福霉素类进行了x-衍射结构研究.Lancini和Zanchelli曾发表过较详尽的有关安莎霉素类构效关系的评述.本文报道了对环合利福霉素SV(图1)进行首次x-衍射研究的结果.揭示了由于环合而引起安莎链构象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细菌包膜通透性的分子基础与细菌耐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现象日益严重,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重视,许多学者从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出发,从细菌学、生物化学及遗传学角度对细菌的耐药机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指出细菌发生耐药的本质主要有下列几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20.
结核杆菌耐利福定与细菌RNA聚合酶变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结核杆菌H_(37)Rv,于体外诱导筛选获得耐利福定(1250μg/ml)菌株,检测了利福定抗结核杆菌活性及其与6种常用抗结核药物的交叉耐药性;以~3H-尿苷进行掺入实验,发现利福定明显抑制~3H-尿苷掺入敏感菌,而对掺入耐药菌则无抑制;提取及分析结核杆菌RNA聚合酶,发现敏感菌酶活性受利福定明显抑制,耐药菌酶活性则未见抑制。结果提示:结核杆菌耐利福定与耐药菌RNA聚合酶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