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们在 7例需阻断下腔静脉的肝叶切除手术中 ,阻断下腔静脉后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支持循环功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7例病人的一般情况见表 1。表 1 病人的一般资料病例性别年龄(岁 )体重(kg)  诊断 实施手术1男 32 4 9肝右叶癌肝右叶部分切除2男 56 66肝尾状叶癌肝尾状叶切除3男 3767肝右叶癌右半肝切除4男 2 979右肾上腺肿瘤右肾上腺肿瘤切除5女 66 65肝右叶巨块型肿瘤右半肝切除术6男 54 56右肝肾上腺转移癌转移癌切除术7男 4959肝尾状叶癌肝尾状叶切除  方法 病人入手术室后 ,开放静脉 ,测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全肝血液转流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肝脏血管隔离技术的硬变肝脏切除术的死亡率高达75%[1,2]。可是,绝大多数肝脏恶性肿瘤病人均伴有慢性肝炎、肝硬变、脂肪肝或瘀胆等弥温性肝实质病变,在我国约80%以上的肝癌合并有程度不同的肝硬变。因此,这一技术在复杂肝切除术中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近年来,在肝移植中常用的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技术已用于复杂的肝门区手术[3]。在肝脏血管隔离时,采用生物泵来转流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的血液,可避免内脏及躯干下部的血液淤滞,从而保证全身循环稳定,并减轻门静脉淤血后的肝脏再灌流损害。这种全肝血液转流技术显著提高了肝脏对全肝血流…  相似文献   

3.
全肝血液转流及冷灌注下的离体肝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手术的原理对于侵及主肝静脉汇入腔静脉处及肝后段腔静脉的肝脏深部癌灶,在原位进行手术处理时的困难和危险性极大。随着肝脏外科技术的进步,原位肝移植中的体外静脉一静脉转流及肝脏低温灌注技术已用于困难的肝切除。由于体外静脉一静脉转流技术克服了长时间肝脏血管隔离所致门静脉和下腔静脉的血液淤滞以及继发性全身循环生理紊乱、肝脏低温灌注技术则可充分延长全肝血流阻断后肝脏耐受缺血的安全时限,因而允许从容地在原位、肝脏半离休或完全离休后进行复杂的肝切除手术,于80年代末产生了基于全肝血液转流及冷灌注下的体外肝脏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胆胰管体外接通转流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行PD术的100例患者,消化道重建均采用Child术式,均放置胰管和T管外引流,其中45例术后7d将引流的胆胰管接通(观察组),55例采取常规7d夹闭T管并保持胰管持续外引流(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胰瘘发生;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水电解质失衡发生率、补液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0d拔除胰管引流管后的营养指标优于对照组(部分P0.05)。结论:PD术后胆胰管体外接通处理是安全可行的,该处理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进而有利于PD术患者术后早期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生物反应器的建立及体外转流试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由微载体培养的L-02人肝细胞和中空纤维舱构成的生物反应器的生物效能。方法 采用微载体培养高浓度L-02人肝细胞,同时使用中空纤维型生物反应器和血泵等共同构成生物人工肝系统。在体外转流试验中观察循环液中游离胆红素、葡萄糖、白蛋白、谷草转氨酶浓度的变化以及实验对肝细胞的影响等。结果 L-02肝细胞能很好地粘附于cytodex 3微载体上形成微载体诱导的肝细胞聚集体;移入生物反应器内进行体外循环,4h后可见循环液中游离胆红素和葡萄糖浓度显著降低,分别为27.1μmmol/L和1.75mmol/L;白蛋白含量明显增加,为15.21mg/L;肝细胞仍有较高活力达75%。结论 本实验所建立的生物反应器作为生物人工肝系统的核心组件具备一定的生物合成和解毒代谢功能,为进一步建立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非转流冷灌注下的离体肝切除术,治疗位于肝门和肝静脉下腔静脉汇合处的巨大肝脏肿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常规手术方法难以完整切除的1例巨大血管瘤和2例胆管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评估非转流冷灌注下的离体肝切除术的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3例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6.6h、6.4h、7.3h,无肝期时间分别为3.8h、2.8h、4.0h。例1术后肿瘤无复发生存时间60个月例2术后复发生存25个月;例3因术后流出道狭窄,急诊行流出道扩大术,亲体辅助性肝移植术,最后于二次术后死于肝、肾功能衰竭。结论冷灌注非体外静脉转流下离体肝切除技术拓展了外科治疗复杂肝脏肿瘤的思路,为常规手术无法切除的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缩短了手术时间和无肝期、减少了对肝移植的需求,将来能否普及仍有待于临床进一步的论证。  相似文献   

8.
体外静脉转流下的肝叶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历史回顾中央型肝癌当其侵及肝后下腔静脉或主要肝静脉时,手术中可能损伤以上静脉,导致手术大出血及空气栓塞,长期以来成为肝脏手术的一大难题。1966年Heaney等〔1〕首次提出了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totalhepaticvascularexclu...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手术中的体外静脉转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体外静脉—静脉转流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生化和体温的影响。方法 施行原位异体肝移植术 8例 ,术中使用离心泵、血液变温器、部分肝素化方法行体外静脉转流。结果 体外静脉转流时间为 :(10 9± 35 )min ;灌注量 30 0~ 10 0 0ml/min ,平均动脉压 (MAP)维持在 6 0~ 96mmHg(1mmHg =0 .133kPa) ,中心静脉压 (CVP) 4~ 14cmH2 O ,鼻咽温 (35 .9± 0 .8)℃ ,激活凝血时间 (ACT)为 :(2 38± 45 )s ,血气及生化结果基本正常。停止转流后血流动力学稳定 ,未出现心律紊乱。结论 采用离心泵 ,血液变温器和部分肝素化的静脉转流方法可减少患者无肝期血流动力学、生化等方面的影响 ,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我院于 2 0 0 1年 9月为一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成功施行了不经体外静脉转流的经典式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 ,目前患者存活 1 2个月。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 .受者情况 :男性 ,2 0岁 ,体重 53kg ,临床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 ,于 2 0 0 1年 9月 2 9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原位肝移植术。术中见病肝呈重度结节样硬变 ,无腹水 ,血管无变异。2 .供肝切取 :供肝取自于一体重 50kg、2 2岁之男性尸体 ,与受者同为B型血。供肝切取采用快速多器官联合切取技术 ,肠系膜上静脉和腹主动脉插管 ,以UW液灌洗 ,灌洗液总量约为 2 0 0 0ml,离体后经门静脉灌…  相似文献   

12.
肝移植术无肝期体外静脉转流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自体胆汁体外转流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临床上对实施“T”管引流、空肠造瘘术病人的胆汁 ,通常采用先从“T”管人工收集 ,然后经造瘘管输入回肠的方法来利用 ,此方法操作繁琐 ,且易污染。自 2 0 0 0年以来 ,我科先后为 13例此类病人采用自体胆汁体外转流方法 ,进行胆汁回收利用 ,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13例中 ,男 9例、女 4例 ,年龄 5 6 78岁 ,平均(6 7 32± 2 0 5 )岁。其中乏特氏壶腹癌 6例 ,晚期胰头癌 7例。均施行“T”管引流、空肠造瘘术。术后胆汁色泽正常 ,无絮状物或泥沙样结石 ,胆汁涂片无脓球 ,均符合体外转流指征 ,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肝脏移植治疗直硬化的原发性肝癌。方法 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供肝发取,4℃UW液灌注和保存。手术采用体外静脉转流肝脏移植技术。结果 手术历时12小时,无肝期100分钟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肾功能正常。结论肝移植治疗肝硬化肝癌本外静脉转汉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体外静脉-静脉转流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原位异体肝移植患者14例,术中使用离心泵,部分肝素化方法行体外静脉转流。结果体外静脉转流时间(98.9±23.6)min,转流量(1168±260)ml/min,转流期及新肝5分钟心排血量(CO)明显下降,但仍维持在正常水平,体循环阻力(SVR)、肺循环阻力(PVR)转流30分钟后明显增加,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等在转流期均无明显变化,新肝早期MAP明显下降,SVR明显增加。结论无肝期采用离心泵行体外静脉转流,有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但新肝早期仍有明显血压下降,主要通过适量快速泵灌注全血来纠正。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体外肝切除自体余肝原位再植术中采用门腔-心房体外转流技术对无肝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9只健康幼猎麻醉后经脾静脉,右股静脉置管。全肝血流阻断后,经体外循环泵将血液转液至右心房。左颈外静脉置Swan-Ganz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7.
位于肝门区的肿瘤,由于其瘤体邻近出入肝脏的大血管,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切除是极为困难的,手术的主要危险是难以控制的大血管破裂出血,采用全肝血液转流及冷灌注下的半离体肝脏切除术成功地除了1例侵及右肝静脉理中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及肝后腔静脉的巨块型肿瘤,此例病人伴有轻度肝炎后肝硬变,但肝脏功能储备良好,病人的术后病程不平稳,发生急性功能障碍,初步经验提示,全肝血液转流及冷灌注下的离体肝切除了可应用地伴早期  相似文献   

18.
肝切除术     
随着对肝脏解剖学感性认识的不断深入,肝切除术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在第一阶段,不管肝内的叶、段平面行肝部分切除术,当时认为肝脏仅仅沿着镰状韧带划分.第二阶段缘于对肝脏解剖学的重新认识.1898年Cantlie通过对肝脏灌注标本的研究,证实肝脏的主叶裂大约起自前下方的胆囊床,向后上方延伸抵于下腔静脉的右侧.Hj?rtsjo等进一步研究证实肝右叶分为前、后两段;肝左叶被镰状韧带分为内、外两段.对肝脏解剖学的这一认识,导致了肝脏外科平面的产生和沿着这些叶、段平面行解剖性切除.近代,Couinaud进一步提高了对肝脏解剖的认识.他证实肝脏的两叶实际上是由八段组成的,在理  相似文献   

19.
肝切除术     
  相似文献   

20.
肝切除术     
肝切除术是否就是肝叶切除术?这两个概念不一样。肝切除术是总称,肝叶切除术是其中应用得最多的一类。可以这样说:为治疗目的而切除一定量肝实质的手术统称肝切除术,它一般不包括作原位肝移植时的全肝切除,也不包括仅为弄清病理诊断而切取小块肝脏的活体组织检查。临床上肝切除术可分为四类:1.典型肝叶切除术:即解剖学式的切肝,又称规则性肝叶切除术,实际上是以肝静脉为界的一种切肝术。肝右静脉右侧肝切除为右后叶肝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