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抗肿瘤新药紫杉醇及其注射液的研究和开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方起程  韩锐 《中国肿瘤》1997,6(6):22-23
紫杉醇(PaClitaxel)是近年来发现的化学结构新颖、作用机理独特的新型抗肿痛药物。它在癌细胞分裂时能与细胞微管蛋白结合,促进细胞中微管聚合,抑制其解聚,使细胞有丝分裂受到阻断,从而抑制肿瘤生长。1988年美国开始11期临床试验。1992年12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rpA)正式批准紫杉醇用于转移性卵巢癌的治疗,以后又批准可用于治疗转移性乳腺癌。中国医科院药物研究所是国内第一个用国产红豆杉植物作原料研究成功并生产紫杉醇的单位,早在19M年就开始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一、紫杉醇的提取、分离和纯化工艺在对各种红豆杉植物进…  相似文献   

2.
紫杉醇耐药与β微管蛋白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紫杉醇依赖于促进微管聚合,抑制微管解聚,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但肿瘤细胞对紫杉醇的耐药性是限制其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一些基础、临床研究均证实β微管蛋白Ⅲ高表达与紫杉醇耐药、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紫杉醇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州三角研究所的Wall博士和Wani博士于1967年发现的。他们从太平洋红豆杉中分离出了这种化合物并发现它具有广泛的抗恶性肿瘤作用。紫杉醇分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四环二萜类化合物,它是继长春新碱之后又一类具有新作用机制、抗微管解聚的细胞毒类药物。1992年经FDA批准紫杉醇作为治疗卵巢癌的新药应用于临床,随后又批准用于治疗乳腺癌。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制的紫杉醇注射液(商品名为紫素),于1995年8月通过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审核,取得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并开始投入生产。1971年,美国科学家就从太平洋红豆杉的树皮中分离出其成分,并测定了化学结构。80年代初发现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它能在癌细胞分裂时与细胞微管蛋白结合,促使细胞中微管稳定和聚合,并阻止它的解聚,使细胞有丝分裂受到阻断,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经过一系列研究及1、!期临床实验,1992年底,美国研制的紫杉醇注射液被批准上市,用于卵巢癌的治疗,特别是对癌症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5.
沈双乐  黄俊星 《癌症进展》2010,8(3):259-262
紫杉醇(Taxol,Paclitaxel)是从太平洋紫杉树树皮中分离出来的广泛使用的一种化疗药物,是目前已知的最有效的抗肿瘤化疗药物之一。它同形成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微管上的B微管蛋白结合,通过促进微管蛋白组装和稳定微管,阻止微管解聚,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肿瘤都对紫杉醇敏感,而敏感和耐药的肿瘤特征又不能很好的判断,所以对紫杉醇疗效的预测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本文试对各种分子对紫杉醇的疗效预测作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 紫杉醇是用于肺癌临床一线治疗的作用于微管蛋白的化疗药物,而耐药是影响其疗效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应用蛋白组学技术整体比较紫杉醇耐药细胞与敏感细胞分泌蛋白表达谱,以期发现肺癌紫杉醇耐药相关分泌蛋白标志物,为临床选择有针对性的化疗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A549亲代及耐药细胞培养液中的蛋白,应用差异凝胶电泳(DIGE)进行分离,Decyder 6.5软件分析后获得的差异蛋白点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进行鉴定.结果 应用DIGE进行分离后,成功获得了蛋白质组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Decyder 6.5软件分析获得差异>2倍以上的蛋白质点共有76个,经质谱鉴定了19种蛋白,鉴定的蛋白涉及代谢酶类、细胞外基质降解酶类、粘附分子、细胞因子和信号转导相关蛋白质.结论 本研究首次应用双向电泳技术整体展示了紫杉醇耐药细胞株及敏感细胞株的分泌蛋白表达谱,并分析、鉴定、筛选出与紫杉醇耐药相关的差异分泌蛋白.该研究为非小细胞肺癌血清耐药标志物的筛选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候选分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国内外关于β-tubulin与紫杉醇类耐药在肺癌治疗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方法:应用Medline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系统,以"肺癌"、"微管蛋白(tubulin)"、"紫杉醇"、"化疗"为关键词,检索2010-2011年前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371篇,中文文献82篇。纳入标准:1)微管蛋白分子研究;2)肺癌细胞系与tubulin及紫杉醇类化疗耐药研究;3)与tubulin及紫杉醇类化疗耐药相关肺癌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基础与临床研究均揭示β-tubulinⅢ与紫杉醇类耐药存在明确的负相关性,其可通过突变、过表达、多药耐药等机制诱发紫杉醇类化疗耐药,β-tu-bulinⅢ高表达预示肺癌患者预后不佳。结论:β-tubulinⅢ与肺癌含紫杉醇类化疗方案耐药相关,对其抑制或逆转为肺癌提高化疗效果提供了重要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肺癌紫杉醇耐药与微管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杉醇(taxol,paclitaxel)是红豆杉树皮的提取物,自1987年作为一种新型的化疗药物进入临床,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大量研究证明,其对肺癌及其他肿瘤具有切实有效的治疗作用。紫杉醇的化学结构是紫杉烷类中一种四环二萜类化合物,是一种微管蛋白结合药物。而微管(microtubule)在肿瘤细胞染色体的分裂、位移及肿瘤细胞的运动上起重要作用。紫杉醇通过结合在微管特定位点上,能促进并稳定微管蛋白的聚合,防止解聚,导致  相似文献   

9.
多西紫杉醇(Taxotere,泰索帝)是由法国罗纳普朗克、乐安公司生产的一种新型紫杉醇类抗肿瘤药物,已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进入中国市场。1998年3月27日和4月15日分别在深圳和北京举办了“泰索帝上市临床研讨会”。泰索帝和其它紫杉醇类药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在细胞内停留的时间更长(是其它紫杉醇类药物的2倍),因此,对肿瘤细胞的破坏力更强。泰索帝能促进微管蛋白合成稳定的微管,并抑制其解聚,从而导致自由的微管蛋白明显减少。体外试验表明,泰索帝可以破坏微管系统,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体内、体外试验均证明泰索帝具有…  相似文献   

10.
泰素、奥沙利铂动脉介入治疗进展期胃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渝  时德  蒲庆华 《肿瘤》2006,26(12):1139-1139,1140
紫杉醇(paclitaxel)是抗微管蛋白药物,美国FDA已正式批准其为治疗晚期乳腺癌和卵巢癌的第一线或第二线用药。临床研究表明,紫杉醇是治疗肺癌、头颈部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的有效化疗药物。日本已将紫杉醇(泰素)作为胃癌化疗的第一线用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2001年3月-2004年10月以泰素(taxol)+奥沙利铂(oxalipatin)动脉介入治疗进展期胃癌11例,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体外建立的人结肠癌紫杉醇(paclitaxel,TAX)耐药细胞株LoVo/TAX为模型,探讨结肠癌紫杉醇获得性耐药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对LoVo亲本细胞及LoVo/TAX耐药细胞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药物敏感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凋亡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多药耐药相关基因、微管蛋白相关基因以及凋亡和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水平。结果:与亲本细胞相比,LoVo/TAX对紫杉醇高度耐药,细胞形态也有明显变化,其G2/M期阻滞降低(P<0.05),凋亡率显著下降(P<0.01),MRP、MAP-Tau和CDK1基因表达水平提高(P<0.05)。结论: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1、微管相关蛋白MAP-Tau以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过表达可能是引起结肠癌细胞对紫杉醇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晚期胃癌中β-微管蛋白Ⅲ表达与多西紫杉醇疗效关系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以多西紫杉醇方案为主要治疗方案的200例晚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肿瘤组织中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情况,并对β-微管蛋白Ⅲ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200例晚期胃癌患者中,β-微管蛋白Ⅲ阳性患者的有效率低于β-微管蛋白Ⅲ阴性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中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在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后,其耐受性良好,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微管蛋白Ⅲ表达情况可以作为以多西紫杉醇为主要治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预测指标之一,但此结论还需更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3.
微管蛋白与多药耐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药耐药(MDR)涉及细胞功能的多个方面,微管蛋白是构成细胞骨架和纺锤体的主要成分,并参与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器组成与运输及信号传导等,也是许多药物作用的位点。因此微管蛋白变化可导致与药物相互作用的改变而引起耐药产生。现综述微管蛋白与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微管不稳定蛋白Stathmin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对微运动力平衡的调节发挥重要作用。多种恶性肿瘤中Stathmin都有高水平表达,抑制其表达可以干扰恶性细胞的细胞分裂、Stathmin的过表达可干扰紫杉醇与微管的结合,但增加长春碱类药物与微管的结合能力,临床用药时应予考虑。另外.Stathmin为肿瘤基因治疗提供了一个分子新靶点,腺病毒介导抗stathmin核酶治疗联合察素药物治疗可能获得更强有力的抗增殖和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15.
紫杉烷类化合物是最具有潜力的抗恶性肿瘤药物之一。紫杉醇属于紫杉烷类化合物,是目前被批准用于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恶性肿瘤的一线化疗药物。紫杉醇为从太平洋紫杉树皮中提取的二萜类化合物,其产量低、结构复杂、不易提取和合成以及不溶于水的特性大大限制了紫杉醇的临床应用研究。多西他赛是半合成紫杉醇类似物,水溶性略大于紫杉醇,是有潜力的细胞微管蛋白抑制剂,临床应用较多。传统的紫杉醇采用聚氧乙烯蓖麻油作为药物载体,会引起多种不良反应,限制了该药的使用。2003年我国研制成功的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力扑素)  相似文献   

16.
《肿瘤学杂志》2007,13(6):516
紫杉醇是一种从红豆杉树皮中提取的对许多类型肿瘤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的药物。它通过干预癌细胞微管蛋白、停止有丝分裂过程、中断细胞的生长,促使癌细胞发生凋亡。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目前在治疗进展期及晚期胃癌方面称之为第三代化疗新方案,另外对转移性食管癌、肝癌、鼻咽癌、前列腺癌、头颈部鳞癌以及对顺铂、阿霉素耐药的癌细胞也有效。由于紫杉醇不溶于水及多种药用溶媒,目前市售紫杉醇注射液均采用聚氧乙基代蓖麻油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溶媒(50∶50v/v),而聚氧乙基代蓖麻油因其本身对人体具有多种毒性以及会引发部分病人产生严重过敏反应,使紫杉醇注射液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相似文献   

17.
新型抗肿瘤药埃坡霉素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明媛  张频 《癌症进展》2009,7(1):44-51,11
埃坡霉素(epothilones)是一类非紫杉烷类促微管蛋白聚合剂,其作用机制与紫杉醇相似,但结构完全不同,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其细胞毒活性较紫杉醇强,对紫杉类耐药的细胞株和小鼠肿瘤移植模型显示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近来合成或半合成了很多埃坡霉素类似物,目前已进入临床抗肿瘤治疗研究的埃坡霉素类似物主要有ixabepilone、patupilone、BMS-310705、ZK—EPO、KOS-862及KOS-1584。现有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部分接受过紫杉类药物治疗的晚期乳腺癌、卵巢癌、膀胱癌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埃坡霉素治疗有效。本文就埃坡霉素的化学结构,作用机制、药理活性及毒副作用等临床研究的进展进行了回顾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耐药是影响紫杉类药物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回顾与紫杉类耐药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指标,并从多药耐药(MDR)机制、微管、凋亡因子、细胞周期蛋白监控、HER-2、BRCA-1、BRCA-2、紫杉醇耐药相关基因-3等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9.
Docetaxel为法国 Rhforse-PoulenceRorer研究中心开发的新药,是半合成的紫杉烷衍生物,它能促进微管蛋白的装配和抑制微管蛋白的正常解聚,其作用是紫杉醇的2倍,Ⅰ期临床试验表明docetaxel对卵巢癌  相似文献   

20.
多药耐药(MDR)涉及细胞功能的多个方面,微管蛋白是构成细胞骨架和纺锤体的主要成分,并参与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器组成与运输及信号传导等,也是许多药物作用的位点。因此微管蛋白变化可导致与药物相互作用的改变而引起耐药产生。现综述微管蛋白与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