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咏 《中国实用医药》2008,3(13):122-123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加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应用疏血通注射液加尿激酶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尿激酶治疗,并检测血液流变性、进行患肢静脉系统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治疗组疗效及再通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而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加尿激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明显疗效,并能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性,且安全可靠,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
3.
丛晓荣  潘维亮 《中国医药》2012,7(12):1568-1569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预防胫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将89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6例),研究组于术后第1天给6ml加入5%葡萄糖或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0次/d。对照组术后12h起使用低分子肝素钙4000U皮下注射,1次/d,2组疗程均为7d。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抗凝;研究组采用疏血通注射液行中药抗凝。术后第14天行下肢血栓B超检查,观察DVT的发生率。结果术后第14天,研究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1.6%(5例)比13.0%(6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日平均抗凝费用低于对照组[(73.3±9.1)元比(149.3±14.5)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14天内皮素分别为(30±9)、(80±9)、(454-9)ng/L,对照组分别为(32±9)、(83±9)、(52±9)ng/L,2组术后第14天内皮素水平明显低于术后第3天,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能有效预防胫骨髓内钉术后DVT的发生,且治疗费用更低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尿激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将患者分为尿激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组(A组)与常规治疗组(B组),观察2组治疗后患肢周径差以及相关治疗指标效果。结果 2组治疗后患肢周径差以及相关治疗指标效果等方面的对比,A组患者明显优于B组。结论临床上使用尿激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患者,更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血溶栓出现复生从而改善症状,延缓患者病情的恶化发展,值得临床上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5.
张建萍  吴卫新 《中国药房》2012,(20):1851-1853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尿激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采用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钙抗凝,阿司匹林祛聚,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治疗后观察、比较2组疗效及相关指标。结果:2组患者溶栓后下肢静脉通畅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溶栓后血液黏度较溶栓前显著下降,同时治疗组患者血液黏度下降更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皮下出血、内脏出血、皮肤过敏、发热反应发生率均略高于对照组,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于随访期内下肢浅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发生率高于治疗组(P<0.05);对照组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下肢行走时疼痛发生率也高于治疗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挥较好的协同作用,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骨科术后发生DVT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肢周经缩小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DVT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优于单纯低分子肝素治疗。  相似文献   

7.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临床疗效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牛晓 《中国新药杂志》1999,8(11):759-761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用随机法将6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患者分为葛根素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在常规中药治疗的同时,前者给予葛根素400~600mg静滴,后者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相关理化检查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葛根素注射液可明显降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患者的肢体肿胀,疼痛等症状,改善下肢静脉的血液循环,对患者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用中西医结合方法 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法 应用中药口服及外敷配合西医抗凝、溶栓等方法 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 本院用中西医结合方法 治疗的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恢复良好,下肢瘀肿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无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能有效地降低血液粘度,促进静脉再通,改善肢体血运,防止血栓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静脉顺行性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价值。方法对经X线造影或血管B超确诊的21例患者,采用止血带结扎踝部浅静脉,从足背静脉注入尿激酶,使其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来溶解血栓,同时监测PT或FB。结果全部病例症状减轻或消失,影像学显示全部有效,完全再通率达53%。无出血症状发生。结论经静脉顺行性尿激酶溶栓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溶栓疗法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对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的14例患者穿刺患肢足背浅静脉,用输液泵持续交替滴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脉络宁注射液、口服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结果:痊愈10例,显效4例(经第2个疗程治疗后痊愈显效各2例)。结论:溶栓疗法治疗血栓效果确切,对错过手术最佳时期尤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 1998年 3月~ 2 0 0 2年 5月 ,应用国产降纤酶治疗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例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 1 资料  12例病人 ,年龄 18~ 2 5岁 ,产后 2~ 10d发病 ,其中剖宫产术后 4例 ,分娩后 8例。发病距入院治疗时间3h~ 1 5年 ,右下肢 2例 ,左下肢 10例。临床表现患肢肿胀明显 ,皮肤呈深青紫色 ,下肢及同侧腹部皮下浅静脉显露 ,患肢皮温高于对侧 ,皮肤张力大 ,凹陷性浮肿 ,压痛明显。患者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未能触及。经彩色多普勒检查提示 :髂股血栓形成。检查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四项均正常。近期无消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治疗要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患者产后发生DV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发生DVT后早期予以大剂量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等,效果满意。结论高危妊娠产妇是DVT的高危人群,溶栓抗凝治疗对DVT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发生不正常的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其临床表现有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严重者可造成肢体功能不全和并发肺栓塞,威胁患者生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分为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周围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和混合型。我科于2007年2月至2012年3月收治6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通过实施准确治疗和整体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纳5000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每天1次,10d为一疗程。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4.3%,对照组为6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症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期间在我院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0例的资料,治疗前后分别统计患者的平均全血黏度高切值,平均全血黏度低切值,平均血浆黏度值和平均凝血因子值,最后统计学方法检验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以此评价中西医结合法治疗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结果 20例患者治疗前平均全血黏度高切值(5.21±0.67)η/(mPa s),平均全血黏度低切值(14.01±2.32)η/(mPa s),平均血浆黏度值(1.92±0.32)η/(mPa s),平均凝血因子值5.03±1.12ρ/g/L,与治疗后数值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按文中疗效标准计算总有效率为95%(19/20)。结论中西医结合法治疗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高雷  郭大乔  颜骅 《上海医药》2012,(20):33-35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疏血通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6例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疏血通注射液的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单独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对照组)。评估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治疗组痊愈14例,显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47%;对照组痊愈12例,显效1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6.3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疏血通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确切,可增加局部血栓处的血液灌注,防止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尿激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效果。方法:对35条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尿激酶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5条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的症状消失。有19条静脉出院前顺行静脉造影复查。其中15条静脉血栓已完全消失。另4条静脉血栓已明显缩小。结论:尿激酶治疗早期下肢静脉血栓,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例1,患者女,43岁,18-11因患右乳癌入院。在全麻下行右乳癌根治术,患者于术后第六天离床活动时,自觉左下肢运动受限,酸胀感,而发现左下肢肿胀。初为小腿渐至膝上大腿,患肢大腿周径较对侧增粗为6cm。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及瘀斑,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血流变学检查均正常,诊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给予腹蛇抗栓酶静点2周后治愈。例2,患者女,65岁,11-03因患右乳癌入院。在全麻下行右乳癌根治术,手术后第10天离床活动时发现右下肢肿胀伴酸痛,小腿腓肠肌压痛(+),患肢较对侧大腿周径增粗为4cm。全身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及瘀斑,出凝血时及凝血酶原时间正常。诊断: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静点3周后治愈。  相似文献   

19.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多发病,严重时可以并发股青肿导致截肢或并发肺栓塞危及病人的生命.本病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到慢性期大多发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和血栓复发,使患肢长期处于病废状态.因此,探讨其发病原因、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非常必要.我院血管外科自1997-01~2006-03诊治1246例DVT病人,现将其发病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试验组用疏血通注射液,缓慢静脉滴注,对照组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疗程均为2周.分别记录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及纤维蛋白原的检验结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APTT和PT延长,而对照组治疗前后APTT和PT变化不明显,试验组纤维蛋白原降低,但仍在正常范围内,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和93.5%(P=0.10).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凝血功能和降低纤维蛋白原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