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究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尊、孤独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提高个人自尊,降低孤独感提供实证依据。采用社交焦虑量表、自尊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285名在校全日制大学生进行测量。本研究发现:1社交焦虑、自尊、孤独感水平在性别、年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自尊与社交焦虑呈负相关(P<0.01);自尊与孤独感呈负相关(P<0.01);社交焦虑与孤独感呈正相关(P<0.01)。3自尊、孤独感水平对社交焦虑有良好的预测作用。本研究认为社交焦虑与自尊、孤独感水平有紧密联系,并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4~6年级小学生好奇心的基本情况,探讨其好奇心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某两所普通小学452名4~6年级的学生进行自编的好奇心量表测试,并取得两次语文、数学和英语成绩。结果:(1)好奇心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在思索性因子(F=3.605,P0.05)和主动性因子(F=3.701,P0.05)上;(2)好奇心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其中思索性因子与语文、数学、英语以及成绩总和呈正相关,主动性因子与语文、英语以及成绩总和呈正相关(P0.05);(3)思索性能显著预测总成绩(β=0.143,P0.05)、语文成绩(β=0.155,P0.05)、数学成绩(β=0.103,P0.05)以及英语成绩(β=0.121,P0.05)。结论:好奇心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状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新乡医学院在校大学生67名,对其施测内隐联想测验(IAT),测评其内隐自尊水平;并分别采用Leary交往焦虑量表(IAS)、Rosenberg自尊量表(SES)评价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和外显自尊水平。结果:筛选出有效被试58名,有效率为86.6%。大学生外显自尊与社交焦虑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427,P0.01),内隐自尊与社交焦虑无显著相关,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ZIAT-ZSES)与社交焦虑水平之间有显著正相关(r=0.375,P0.01)。结论:大学生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对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外显自尊对社交焦虑有缓冲作用。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外显自尊水平对社交焦虑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4.
社交焦虑与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目的 探索社交焦虑与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的关系。方法 以“交往焦虑量表(IAS)”、“自尊量表(SES)”和“自我接纳问卷(SAQ)”,对487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IAS有5个条目和阳性率在40以上,IAS与ESS、SAQ呈显著性负相关(P〈0.001)。结论 大学生在社交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自尊与自我接纳是影响大学生社交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北京市四到六年级小学生社交焦虑的现状特点,为后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抽取北京市两所公立小学四到六年级小学生共213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进行调查.结果:①213名四到六年级小学生中,高社交焦虑小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27.23%,社交焦虑水平总体较高;②在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小学生社会焦虑水平与其自尊、社会期望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长沙市某小学138名四年级学生、140名六年级学生进行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S)、儿童社会期望量表(CSD)测评.结果 ①按照SASC量表总得分分组,总得分≥8分为焦虑组,总得分≤5分为对照组,焦虑组与对...  相似文献   

7.
大学新生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尊量表SES,内隐联想测验(IAT)以及社交焦虑量表(IAS)对88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 大学新生社交焦虑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均有显著关系;外显自尊和独生子女状况对社交焦虑有更好的预测作用.结论 大学新生社交焦虑和自尊有关,在咨询和治疗中更应帮助来访者重建自信,提高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网络社交态度是否通过影响信任进而影响社交情感,具体的,本研究关注网络社交态度、网络信任、人际信任、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五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网络社交态度量表》《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量表》《人际信任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和《孤独量表》对456名成年人进行了测试。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建立五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向的网络社交态度可以直接促进网络信任,进而影响并提升现实人际信任,降低社交焦虑,并且减轻孤独感;网络社交态度对孤独感有直接作用;现实人际信任的提升可以直接降低孤独感。结论:本研究揭示了网络社交态度对焦虑与孤独感的影响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为干预与网络社交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虐待经历与小学生抑郁情绪、睡眠质量的关系。方法:分层抽取重庆市主城3区的9所小学校(重点、普通及农民工小学各3所)的1523名在校4~6年级小学生。运用儿童受虐量表评定小学生的受虐待状况,量表总分中负的分值代表虐待;儿童抑郁自评量表(DSRSC)评定小学生的抑郁情绪,总分≥15分表示有抑郁症状;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小学生的睡眠状况,量表总分>7分表示有睡眠质量问题。共收回有效问卷1417份。结果:小学生虐待、抑郁情绪、睡眠质量问题检出率分别为41.7%、23.2%、26.2%。受虐者的PSQI总分、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得分均较非受虐者高(均P<0.05);抑郁者的PSQI总分、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得分较无抑郁者高(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PSQI总分和抑郁总分与躯体虐待、言语虐待的总分呈负相关(r=-0.06~-0.72,P<0.05);PSQI总分、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得分与抑郁总分呈正相关(r=0.13~0.14,P<0.01)。结论:小学生受虐待、抑郁情绪、睡眠质量问题的检出率均较高,且受虐程度特别是躯体虐待、言语虐待程度越严重其情绪和睡眠质量也越差,值得学校和家长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依恋、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依恋的自我-他人模型、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依恋类型问卷对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孤独感高于女生.②依恋的自我-他人模型与孤独感及自尊间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自我模型与孤独感、自尊的关系更密切.③依恋自我-他人模型对大学生孤独感具有显著预测效应,在控制依恋的预测作用后,自尊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仍然显著,自尊在依恋的自我模型与孤独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依恋的自我工作模型、自尊能显著预测大学生孤独感,自尊在二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自尊和孤独感的现状,探讨自尊、孤独感与手机依赖间的关系。方法:利用手机依赖、自尊、孤独感量表对600名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结果:大学生手机依赖者达33.8%;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和生源地上差异显著(t=-2.62,P<0.05;t=3.41,P<0.01),自尊水平在生源地上差异显著(t=-2.23,P<0.05);孤独感在性别、生源地上差异显著( t=-2.32,2.02;P<0.05);大学生自尊与手机依赖显著负相关( r=-0.114,P<0.05),孤独感与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r=0.120,P<0.05);大学生自尊和孤独感能显著预测手机依赖(P<0.05),预测量为13%和14%。结论: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总体情况较差;自尊水平低、孤独感高的大学生可能会有更高的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初一新生内隐、外显自尊状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方法对50名初一新生施测内隐联想测验(IAT),同时填答自尊量表(SES)和社交焦虑量表(IAS)。结果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ZIAT-ZSES)与社交焦虑有显著正相关。外显自尊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对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外显自尊对社交焦虑有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学生错失焦虑与社交媒体使用、自尊的关系。方法:选取山东某高校大学生732名,采用错失焦虑量表(FoMOs)、社交媒体使用强度量表(SNSIS)、自尊量表(SES)进行测查。结果: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FoMOs、SNSIS得分均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均P<0.05)。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了居住地和年级后,社交媒体使用与自尊的交互作用负向预测大学生的错失焦虑(β=-0.02)。简单斜率分析表明,高自尊的个体(B=0.22)能够缓解社交媒体使用带来的错失焦虑,低自尊的个体(B=0.38)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其错失焦虑水平会提高。结论:自尊在社交媒体使用和错失焦虑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在社交焦虑中高、低分组间的性格、自尊、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差异,以及不同的自尊水平、性格和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方法 540名大学生,完成自我意识量表-社交焦虑分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自尊量表及认知性情绪调节问卷。结果被试社交焦虑得分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性格的内外向、稳定程度及部分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低社交焦虑组大学生在自尊、性格特征两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上,自我责难、沉思、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理性分析、灾难化、责怪他人等策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与自尊、人格特征内外向维度呈显著的负相关(r=-0.34、-0.46,P<0.001),而与性格特征情绪稳定性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r=0.38,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内外向、情绪稳定性、自我责难策略及重新关注计划策略进入方程的预测变量中。结论不同性别的社交焦虑表现并无明显差异,而高社交焦虑人群表现出内向不稳定的性格特征且低自尊,倾向于选择理性分析的积极策略,沉思、自我责难、灾难化及责怪他人的消极策略。内向不稳定的性格特征、对自我责难和重新关注计划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倾向,可以显著增加社交焦虑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不同社交地位小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和社交焦虑的特点及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测量法、问卷法对272名3~5年级的小学生的社交地位、自我意识和社交焦虑进行评定。结果:(1)3~5年级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有显著的性别、社交地位差异。女生的自我意识水平(58.0±10.7)显著高于男生(53.4±11.3)(t=-3.49,P<0.01),受欢迎组的自我意识水平(59.2±11.1)显著高于被拒绝组(51.2±12.3)和被忽视组(54.2±11.0)(P<0.05)。(2)受欢迎组儿童的社交焦虑水平(6.4±3.2)高于被拒绝组儿童的社交焦虑水平(4.8±3.5,P<0.05)。(3)综合模型中,社会喜好是通过社交自我知觉的中介作用与社交焦虑产生联系,不存在直接效应。结论:小学生的社交地位与其自我意识水平和社交焦虑水平存在一定关联性;社交自我知觉在社交地位和社交焦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自尊对自尊需要与社交焦虑、社交回避之间关系的调节和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自编的自尊需要问卷、M.Rosenberg自尊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534名福州市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用逐步多元分析,当回归方程纳入自控后,自尊对社交焦虑、社交回避的影响下降,说明自尊对自尊需要与社交焦虑、社交回避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而自尊对自尊需要与社交焦虑、社交回避之间的关系不具有调节作用。结论提高大学生自尊水平来降低其社交焦虑体验、社交回避行为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农村小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农村小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和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对江西省176名小学生施测。结果:(1)随着年级升高,小学生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各维度得分逐步下降(F=8.61—25.64,P〈0.001),社交焦虑量表的害怕否定评价(F=4.34,P〈0.01)、社交回避及苦恼(F=9.42,P〈0.001)也均随年级升高而下降;(2)父母养育方式与农村小学生的社交焦虑呈正相关(r=0.17—0.37,P〈0.05-〈0.001);(3)父亲养育方式、母亲养育方式分别解释了社交回避及苦恼总方差的8.3%、3.6%,解释害怕否定评价总方差的10.4%和0.9%。结论:农村小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与其社交焦虑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大学生孤独感、社交焦虑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方法:采用孤独感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952名大学生开展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结果:(1)大学生孤独感、社交焦虑和手机依赖呈正相关(P<0.01);(2)交叉滞后分析表明,前测孤独感对后测社交焦虑有预测作用,前测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均能预测后测手机依赖。结论:孤独感可以预测社交焦虑,两者均可以预测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19.
李亚栋 《校园心理》2022,(4):307-310
目的 了解河北省某大学大学生群体孤独感的现状并探讨大学生群体中孤独感与自尊、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以及社会支持是否可以预测孤独感水平。方法 采用孤独感量表、自尊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250名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河北省某大学大学生孤独感程度偏高,自尊与孤独感之间呈正相关(r=0.563,P<0.01);社会支持和孤独感之间则呈负相关(r=-0.456,P<0.01);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中,主观支持(r=-0.421,P<0.01)、客观支持(r=-0.144,P<0.05)以及支持利用度(r=-0.419,P<0.01)与孤独感之间呈负相关;社会支持可以预测孤独感水平(t=-8.079,P<0.01)。结论 大学生孤独感处于较高水平;且与大学生自尊和社会支持密切相关;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支持利用度之间均存在密切关系;大学生社会支持可以预测孤独感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4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毛笔书法成绩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量表》为测量工具,对182名3~4年级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素质测量,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斯皮尔曼等级相关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不同毛笔书法成绩等级组被试的心理健康素质存在极显著差异( F=12.722;P<0.001),且较高毛笔书法成绩等级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明显高于较低毛笔书法成绩等级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②心理健康素质、认知维度、个性维度、适应性维度、元认知、抱负、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乐观性、学习适应性与毛笔书法成绩呈极显著正相关(ρ=0.363,0.257,0.373,0.298,0.346,0.304,0.293,0.287,0.218,0.193,0.262;P<0.01)。人际适应性、情绪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与毛笔书法成绩呈显著正相关(ρ=0.168,0.171,0.152;P<0.05)。创造性与毛笔书法成绩的相关性不显著(ρ=0.107;P>0.05)。结论:3~4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毛笔书法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