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髋关节成形术是应用一种手术的方法使一个强直或畸形、疼痛的髋关节转变为一个灵活的、无痛的、比较符合生物力学解剖结构和恢复接近较正常功能的髋关节。在开展髋关节成形术的早期,往往于修整了关节面以后,在股骨头与髋臼之间置入某种隔置物(如阔筋膜或皮肤等),以防止手术后两关节面之间重新粘连融合,但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3.
与全髋关节置换的一般患者相比 ,年轻患者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必然要涉及进行更长期的功能重建这一难题 ,而一般认为年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远期效果较差。为明确该年龄段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远期效果 ,回顾了该院进行的 5 0岁及 5 0岁以下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后远期效果 ,并回顾了年轻患者全髋置换的相关文献。 1982年至 1997年期间总共对此年龄段的 488位患者实施 5 6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时年龄为 16~ 5 0岁 (平均 40岁 ) ,术前诊断包括骨关节炎 ( 2 2 5例患者 2 49髋 ,占 44 % )、骨坏死 ( 95例患者 111髋 ,占 2 0…  相似文献   

4.
与全髋关节置换的一般患者相比,年轻患者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必然要涉及进行更长期的功能重建这一难题,而一般认为年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远期效果较差。为明确该年龄段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远期效果.回顾了该院进行的50岁及50岁以下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后远期效果.并回顾了年轻患者全髋置换的相关文献。1982年至1997年期间总共对此年龄段的488位患者实施56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时年龄为16~50岁(平均40岁).术前诊断包括骨关节炎(225例患者249髋,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全髋表面置换术(HRA)和传统全髋置换术(THA)后的下肢长度、股骨偏心距和髋臼偏心距等恢复的情况,确定HRA是否更有利于恢复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结构。方法选择单侧施行HRA或THA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各20例(对侧髋关节均健康)。术前、术后摄等比例X线正位片,测量患者双髋的下肢长度、股骨偏心距和髋臼偏心距指标,与对侧髋比较患髋术后的改变。将HRA和THA术后改变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HRA组各项生物力学参数差值恢复明显比THA组更接近正常。术后HRA组和THA组患侧和健侧比较下肢长度差分别为(-2.1±1.1)mm和(3.5±2.6)mm(P〈0.05),HRA组为轻度短缩而THA组为轻度延长;股骨偏心距差分别为(-1.8±1.4)mm和(3.1±1.9)mm(P〈0.05),HRA组股骨偏心距降低,而THA组偏心距增加;髋臼偏心距分别为(1.6±1.8)mm和(-2.3±2.1)mm(P〈0.05),THA组髋臼偏心距增加较大。结论 HRA可以更加精确地恢复股骨近端解剖结构,大直径股骨头假体增加了髋关节的稳定性,避免了THA容易导致的下肢延长和偏心距增加,有利于改善软组织张力。但HRA还是有轻度缩短下肢长度和股骨偏心距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硬膜外阻滞麻醉在全髋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 ,笔者将 1998年 1月~ 2 0 0 1年 1月在我院施行全髋置换术的 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硬膜外阻滞组 (实验组 )、丁卡因腰麻组 (对照组 )。现将麻醉效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 80例 ,男 5 0例 ,女 30例 ,年龄 2 5~ 85岁 (其中 70岁以上者 34例 ) ,体重 45~ 76kg ,身高 15 4~ 176cm。ASAⅡ级者 5 5例 ,ASAⅢ级者 2 5例。实验组 40例 ,对照组 40例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比例及ASA分级差异无显著性。1.2 麻醉方法 术前患者常规用药 ,麻醉前 30min…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全髋表面置换术(HRA)和传统全髋置换术(THA)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探讨两种术式不同的失血机制及其对手术创伤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选择67例髋关节骨病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施行HRA和THA,HRA组34例(34髋),THA组33例(33髋)THA,两组均为初次单侧关节置换。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变化差值算出所有患者的总失血量,记录显性失血量(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推算出隐性失血量。记录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将以上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HRA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都与THA组有统计学差异。总失血量HRA组和THA组分别为(1048.0±134.2)ml和(1466.0±167.4)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42.0±68.9)ml和(625.0±86.3)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P〈0.05);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66.0±93.9)ml和(379.0±162.7)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P〈0.05);平均隐性失血量分别为(240.0±43.4)ml和(462.0±71.5)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P〈0.05);平均术后住院时间HRA组也明显缩短,HRA为(4.6±0.9)d,THA为(6.1±0.9)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P〈0.05);平均手术时间HRA组则比HA组延长,HRA组为(114±13.9)min,THA组为(87±18.5)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P〈0.01)。结论尽管HRA比THA手术时间和手术切口都有延长,但总出血量明显降低,尤其是隐形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也缩短,说明HRA出血相对偏少,创伤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报告关节强直髋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长期结果。方法 对45例强直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平均年龄为55.8岁(28~80岁)。20例系自发性髋关节强直,25例为术后强直。关节强直的平均时间36年(3~65年),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6.5年。结果根据Merled Aubigne评分标准在最近的随访评价中,髋关节平均分数是165±1.5分。髋关节功能45例中41例疗效满意。在最近的随访中平均屈曲范围是88°(30°~130°)。大多数病人在邻近关节有减轻疼痛的效果。积累8年的生存率,随访最后分数的修定是96.7%(95%可信度,间隔90.2%~100%)。结论作为治疗强直髋的手术方法,全髋关节置换的长期疗效在该关节和邻近关节的最近研究中获得证明。当考虑手术时,应仔细的评价术前和术中臀中肌的功能,这是预测最后行走能力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强直髋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10):674-676
  相似文献   

10.
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短期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短期疗效,探讨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技术要求和手术指征。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37例(43髋)行全髋表面置换术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进行随访,男25例,女12例;年龄21~67岁,平均44.5岁。按照ARCO进行分期:3A期3髋,3B期6髋,3C期16髋,4期18髋。根据Harris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畸形矫正及功能的改善进行对比,用Charnley法比较术后假体松动X线改变。结果:失访3例,34例(40髋)获得随访,37髋疼痛完全缓解,3髋行走后有酸痛不适。随访时间16~53个月,平均32.4个月。术前Harris平均评分(51.5±1.7)分,术后32.4个月平均(94.3±1.4)分,较术前提高。优37髋,良3髋,差0髋。34例都恢复了正常生活或工作,术后疼痛明显缓解,其中3例(髋)长距离行走后有轻度酸痛不适,休息后缓解。1例异位骨化BrookerⅢ型,无疼痛,不影响正常行走和生活。无术后股骨颈骨折,无脱位,无松动和翻修。结论:经过适当患者选择、术中的精细操作,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可以获得满意的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人工髋关节有一定的使用期限,且大多数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中老年人,骨质条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差,可能出现脱位、骨折、磨损、松动等远期并发症,需定期复查。另一方面,虽然国外关于人工关节治疗的随访报道较多,但目前国内仍缺乏中远期报道,且国人在身体特点及生活习惯等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差异,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中远期效果是否与国外相似还需进一步研究。因此,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病外科对1996~2002年在该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各种类型的先天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置换术前、术后偏心距数据变化的对比研究。方法对国人78例先髋患者(Ⅰ~Ⅲ型)术前、术后股骨偏心距的测量,比照前后数据,对所测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78例患者全部纳入研究结果分析。术前偏心距:(33.27±8.36)mm、术后偏心距数据:(39.09±7.10)mm;测量结果存在正相关,P<0.001。结论术后偏心距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术后髋周恢复了接近正常的生理解剖。各型先髋(Ⅰ~Ⅲ型)数据统计显示脱位数据越多,术后恢复的偏心距数值越大,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许多学者均认为全髋置换术不适合应用于年轻患者.Chandler等(1981)报告29例30岁以下的患者,作全髋置换术后5年随访时,有57%患者的假体松动或可能要发生松动.Dorr等报告一组45岁以下患者,作全髋置换术后4.5年随访,显示小于30岁患者的结果较大于30岁者为差.因此,他认为不宜在30岁以下患者作全髋置换术,但他们没有提到30~50岁患者,是否适用此手术.作者于1971~1978年作了600次用骨水泥的全髋置换术,其中43例(51髋)患者的年龄小于50岁: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全髋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疗效,作者利用新西兰关节登记中心的数据,分析比较了1 205例DDH患者和40 589例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全髋置换术。早期随访结果显示,两组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和翻修率无显著差异。因此可以认为,全髋置换术治疗DDH继发关节退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total 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THR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继发骨关节炎的中期疗效。方法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采用THRA治疗DDH患者25例,女18例,男7例;30~59岁,平均48岁;双髋1例,共26髋。根据Hartofilakidis分型,半脱位22髋,低位脱位4髋。采用Conserve-plus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假体,髋臼假体为非骨水泥固定,股骨头假体采用低黏骨水泥固定。临床随访采用Harris评分,测量髋臼外展角、垂直距离、水平距离、股骨柄干角、髋臼假体覆盖率;记录髋臼和股骨假体周围透亮线及骨溶解;以各种原因所致翻修或影像学松动为随访终点。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以上,平均随访3.5年。截至随访终点无翻修或影像学松动。患者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6分提高至术后平均92.1分,26髋均为优。术后轻度跛行2例,所有患者均无迟发感染、术后股骨颈骨折、术后残余股骨头坏死、术后假体松动、脱位、术后异位骨化。髋关节活动度:屈曲由97.5°增加至127.5°,外展由19.3°增加至40°,外旋由23.2°增加至42.5°,内旋由4.2°增加至28.5°。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正常,髋臼假体平均外展角为41.6°,髋关节旋转中心位置平均下移6.2 mm、内移15 mm,股骨柄干角平均146.4°。宿主骨对臼杯的平均覆盖率为94.4%,1例宿主骨与臼杯界面在2区出现透亮线,宿主骨与股骨假体柄界面无一例出现透亮线。结论THRA治疗成人半脱位型及低位脱位型DDH继发骨关节炎具有良好的中期疗效,熟练的手术技术和正确的适应证选择是降低中远期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与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手术方法的优势并比较两者的短期疗效。方法从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笔者对年轻活跃的髋关节疾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对79例患者(85髋)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同期对128例患者(145髋)进行大直径股骨头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平均年龄54.7岁(39-69岁);男119例,女111例,术前诊断包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4,29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26,51例),强直性脊柱炎(9,14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20,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输血比例以及术后深静脉血栓、术后脱位和感染的发生率,同时分别评估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输血比例,使用的股骨头直径,术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活动度方面无显著差异。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的比较上优于髋关节表面置换组,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和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年轻髋关节疾患患者中都能获得满意的近期效果,近期效果的比较中显示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上具有优势;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在保留骨量和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上具有优势。其远期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的随访。  相似文献   

17.
18.
动力髋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 ,手术治疗仍是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主要手段。方法仍以内固定术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为主 ,但这些术式的适应证及利弊尚存在诸多争议。将 1992~ 2 0 0 1年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 4 6例 ,在年龄、骨折类型、合并症和伤后入院时间相近的情况下 ,分别用动力髋 (DHS)和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治疗 ,并进行疗效比较。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4 6例。致伤原因 :跌伤 32例 ,撞伤 9例 ,高处跌落伤 5例。A组 (DHS组 ) 2 7例 ,其中男 11例 ,女 16例 ;年龄 6 0~ 79岁 ,平均 6 5 4岁。Garden分类 ,Ⅱ型 6例 ,Ⅲ型 12例…  相似文献   

19.
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结果比较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完全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1995~2001年在我院治疗的262例60岁以上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随访12~78个月,平均37个月。结果 按Harris评分标准,A组术后优良率达到93.8%;B组术后优良率达78.4%,单极与双极股骨头置换组之间结果没有明显的差别;人工股骨头置换后有5例需行全髋翻修手术;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中有2例发生双极之间脱位,7例出现假体周围骨溶解。结论 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全髋关节置换结果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20.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resurfacing arthroplasty of the hip,HRA)采用人工髋臼帽和股骨头杯重建髋臼一股骨头关节面,恢复髋关节功能。 1 HRA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