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HT)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脑卒中患者,分析出血性脑梗死与非出血性脑梗死在年龄、性别、住院天数、治疗方法的不同;同时通过量表进行评分,比较两组预后的差别。结果:HT患者的平均年龄(50.1±16.8)岁,非HT患者的平均年龄(58.6±21.3)岁。HT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24.5±17.2)d,非HT患者为(25.9±18.6)d。所有患者同时接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水肿治疗、及这些方法的联合治疗。HT住院前后的FIM评分改善21.8,非HT住院前后的FIM评分改善19.3。结论:年龄是HT发生的影响因素;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水肿治疗、及这些方法的联合治疗对HT的发生没有影响;两组患者临床预后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弗斯兰(活脑灵)添加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康复的影响。方法:将附和人选条件的128例首发脑梗死患者按入院次序依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4例,采用单盲法分别给予基础治疗及基础治疗加用弗斯兰治疗3周。所有患者出院后均随访至治疗后第90天。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标准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4,28,90天各评定1次,Barthel指数(BI)于治疗后第28,90天各评定1次。结果:治疗前两组间C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SS:18.67&;#177;8.45比17.78&;#177;8.64,t=0.573,P=0.568&;gt;0.05)、治疗后第14,28天及第90天两组间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CSS:910&;#177;662,6.49&;#177;5.56,433&;#177;3.51比12.73&;#177;8.54,10.33&;#177;7.35,7.38&;#177;6.06;t=2.618,3.242,3.405;P均&;lt;0.05),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第28天及治疗后第90天的BI在弗斯兰组亦优于对照组(BI:75.49&;#177;23.09,82.30&;#177;21.61比61.33&;#177;26.29,72.00&;#177;21.83;t=3.149,2.607;P均&;lt;0.05)。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用药后综合疗效分析弗斯兰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1.8%比83.3%;基本控制率:31.1%比18.3%:X^2=8.239,P=0.041&;lt;0.05)。结论:弗斯兰添加治疗有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及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背景:动物实验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过程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是否可作为反应脑梗死患者梗死体积大小及近期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目的:探讨MMP-9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大小,预后关系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非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选自2002-01/2003-04暨南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科住院的、经临床诊断为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24例,男88例,女36例,平均年龄为(62.34&;#177;14.32)岁。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74例。腔隙性脑梗死组50例。干预:起病后24h抽取肘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清MMP-9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NFDs)对患者入院以及发病两周后进行评分。主要观察指标:血清MMP-9,CRP水平,白细胞计数,血脂,脑梗死体积,预后。结果:脑梗死组MMP-9水平【(731.55&;#177;226.18)mg/L】,CRP水平【(8.65&;#177;3.77)mg/L】,三酰甘油水平(1.91&;#177;0.96)mmol/L】及白细胞计数【(9.17&;#177;1.99)&;#215;10^9L^-1】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622.64&;#177;196.72)mg/L,(6.97&;#177;4.36)mg/L,(1.52&;#177;0.85)mmol/L,(8.38&;#177;1.84)&;#215;10^9L^-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6,0.024,0.023,0.027);MMP-9水平与CRP水平、白细胞计数呈直线正相关(r=0.224,P=0.013;r=0.289,P=0.001),与预后呈等级正相关(r=0.180,P=0.046)。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清MMP-9水平可作为反应脑梗死患者梗死体积大小以及近期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卒中单元治疗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3-01/2004-12大连市友谊医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70例(发病72h以内),将2003-01/12未成立卒中单元时住院的8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进行传统神经内科治疗,2004-01/12住院进入卒中单元治疗的88例患者设为卒中单元组,分别于入院时,治疗15d和1个月时评估3次,评估内容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Barthel指数越高,提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强。结果17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入院时两组评分比较无差异,治疗15d时,卒中单元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至治疗1个月时差距更大(18.77&;#177;9.68,23.22&;#177;16.33,P&;lt;0.05;11.24&;#177;7.63,18.32&;#177;10.23,P&;lt;0.01)。(②barthel指数:入院时两组比较无差异,治疗15d和1个月时,卒中单元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5d:50.23&;#177;38.66,42.33&;#177;34.26;1个月:66.23&;#177;36.66,51.36&;#177;34.33,P&;lt;0,01)。结论卒中单元治疗能促进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蒋中凤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343-5343
为探讨高压氧早期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脑电生理及神经功能的影响,将168例急性脑梗死的住院患者,分为治疗组86例,对照组82例,治疗前、后做脑电图并对神经功能进行评分。两组治疗后脑电图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但治疗组好转明显,异常率由治疗前的98%降为5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13.64,P&;lt;0.01)。发病12h前介入高压氧治疗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治疗前的29.38&;#177;7.21变为9.46&;#177;8.23,12h后介入治疗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28.13&;#177;8.97变为12.11&;#177;6.64,两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说明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背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观察到血液流变学参数异常,这种变化虽然不是发生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但血液流变学改变仍不能忽视。目的:研究不同性别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价值。设计:以患者和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学物理研究所和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2000—01/1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91例,男64例,女27例,平均年龄(64&;#177;9)岁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177;11)岁。同期选择84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男52例,女32例,平均年龄(56&;#177;10)岁。方法:晨起空腹采肘静脉血2mL,肝素抗凝。血液黏度测定用NXE-1锥板式粘度计(中国成都仪器厂生产)。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性别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和对照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男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0.01);女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0.01)。女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血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升高是造成血液黏度增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亚低温技术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的影响,探讨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46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亚低温治疗,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清SOD和丙二醛的测定。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治疗组(13.67&;#177;6.24)分;对照组(18.64&;#177;8.67)分,P&;lt;0.05],血清SOD活性显著提高[治疗组(1.91&;#177;0.26)nkat/L;对照组(1.56&;#177;0.24)nkat/L.P&;lt;0.01],丙二醛水平明显降低[治疗组(9.54&;#177;1.42)μmol/L;对照组(11.46&;#177;1.63)μmol/L,P&;lt;0.01]。结论:亚低温治疗技术可以明显改善重症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与其清除自由基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偏瘫患者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方法:3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60.75&;#177;12.84)岁。其中脑出血16例,脑梗死10例,脑梗死伴出血4例。平均病程(5.4&;#177;9.6)个月。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方法评定患者运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30例患者全身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平均为40.96&;#177;32.04,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平均为21.78&;#177;22.87,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均为18.43&;#177;10.29。30例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平均为39.46&;#177;25.94。全身总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的相关系数为O.65,其中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62,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6l。结论: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有一定的相关性,且上、下肢运动能力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几乎相等。  相似文献   

9.
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对脑梗死患者预后判定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众多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有很高的判定价值,但对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判定是否有同样的价值目前尚无定论。目的:探讨和比较CRP和纤维蛋白原(fibinogen,FIB)对脑梗死预后判定的价值。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全部患者均来自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94例脑梗死患者,男58例,女36例,平均年龄(58&;#177;11)岁。干预: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空腹状态下血浆中CRP和FIB水平.试剂盒由福建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发病后3d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随访3个月统计脑梗死患者的残疾率、病死率。主要观察指标: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残疾率、病死率。结果:根据血中CRP水平,将脑梗死患者分为高CRP组和低CRP组;根据血中FIB水平,将脑梗死患者分为高FIB组和低FIB组。高CRP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失评分(18.12&;#177;8.96)分,残疾率74%(40/54),病死率20%(11/54);低CRP组分别为(10.52&;#177;4.42)分,38%(15/40).5%(2/40)。高CRP组显著高于低CRP组(t=3.82,r=12.66,4.56,P&;lt;0.001)。高FIB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失评分(17.69&;#177;5.12)分,残疾率70%(35/50);低FIB组分别为(14.32&;#177;4.65)分,45%(20/44),高FIB组显著高于低FIB组(t=2.19.r=7.1,P&;lt;0.001),而病死率差异却无显著性意义。CRP水平与患者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残疾率、病死率存在明显相关性(r=0.742.0.812,0.681);FIB水平与患者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残疾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669,0.613),但与病死率却无明显相关性(r=0.317)。与FIB相比,CRP能更准确地反映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轻重和预后。结论:CRP和FIB可作为脑梗死预后判定指标之一,在脑梗死预后判定方面CRP优于FIB。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社会支持评分对初发性脑梗死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寻求其规律性。方法:85例初发性脑梗死患者住院康复治疗结束后1周内分别接受了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和社会支持状态评估。结果:全部患者治疗后的FMA和ADL评分分别为62.46&;#177;22.14和62.31&;#177;13.18,FAM改善明显组(FMA评分≥62.46分,46例)社会支持评估中的“您与朋友”(2.88&;#177;0.52),“您与家庭成员”(12.53&;#177;4.72),“遇到困难时获得经济支持来源”(2.91&;#177;0.44)和“获得精神安慰来源”(4.33&;#177;0.56),“遇到烦恼时的求助方式”(1.99&;#177;0.42)等条目评分均明显高于FMA改善不明显组(FMA评分&;lt;62.46分,39例,t=2.556~4.269,P均&;lt;0.01~0.05)。ADL改善明显组(ADL评分≥62.31分,44例)的“您与家庭成员”,“遇到困难时获得经济支持来源和获得精神安慰来源”,“遇到烦恼时的倾吐方式和求助方式”等条目评分明显高于ADL改善不明显组(ADL评分&;lt;62.31分,41例,t=2.248.3.349,P&;lt;0.01~0.05)。结论:初发性脑梗死患者社会支持评估中与家庭功能相关的社会支持条目得分明显影响着康复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本体感觉障碍对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大脑顶叶、内囊病损均可引起病变对侧肢体本体感觉障碍,导致感觉性共济失调,使患者对运动的速度、力量、方向不能及时感知和调整,造成平衡障碍、姿势异常、动作不协调.从而影响各种动作的准确完成,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目的:研究脑卒中后本体感觉障碍对脑卒中后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设计:非随机化的同期对照研究。单位:一所省级医院的神经康复中心。对象:2001-01/2003-01年黑龙江省康复医院神经康复中心收治的住院脑卒中患者67例。纳入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标准;颅脑CT或MRI证实。排除标准:意识障碍、失语、痴呆和严重并发症患者。患者入院后通过寻指试验及健侧闭目模仿试验对患者进行本体感觉(关节位置觉、运动方向觉)检查,将有本体感觉障碍者32例作为A组,无本体感觉障碍者35例为B组。A组中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63.4&;#177;8.3)岁;病程(43.31&;#177;5.02)d;脑出血13例,脑梗死19例。B组中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9.8&;#177;7.4)岁;病程(41.54&;#177;4.98)d;脑出血16例,脑梗死21例。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运动疗法(PT)、作业治疗(OT),针灸、按摩、理疗。使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对患者入院及住院8周对ADL能力进行评估。主要结局观察指标: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结果:A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为28.6&;#177;11.3,治疗后为43.2&;#177;10.8;B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为31.4&;#177;13.7,治疗后为62.7&;#177;15.6。B组ADL恢复优于A组。结论:脑卒中后本体感觉障碍发生率较高,对脑卒中后的综合运动功能恢复及ADL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阻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提示应及时检查发现,并积极进行本体感觉训练,以促进ADL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肿瘤坏死因子(tumot nectosis factor,TNF)与自由基在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变化与患者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为脑梗死的康复干预提供参考数据。方法:84例脑梗死患者为2002—03/10大连市友谊医院收治,年龄32~75岁,在发病48h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84例脑梗死患者及30例同期门诊体检健康对照组的血清SF,TNF和自由基水平的变化。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SF,TNF,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及皮质醇水平,脑梗死组数据分别为:(96.33&;#177;53.49),(2.16&;#177;0.18)μmol/L,(114.84&;#177;14.55),(17.16&;#177;16.28),(253.25&;#177;97.93)mg/L,对照组以上指标分别为(46.58&;#177;53.49),(0.93&;#177;0.16)μmol/L,(94.37&;#177;8.79).(125.01&;#177;85.77).(125.01&;#177;85.77)m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且不同梗死体积,不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时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结论:SF的升高可能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参与了脑梗死后的脑组织病理损伤过程,SF浓度越高,脑梗死体积越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高。TNF在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中也起了重要作用,它们均可促进自由基的释放,加剧缺血后脑损伤,  相似文献   

13.
尼麦角林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20%~30%,临床亟待开发防治有效的药物。目的:了解尼麦角林防治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效果以及探讨其作用机制。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医科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选择1999-10/2001-04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尼麦角林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方法:入院1周内和3个月后分别进行MMSE评分和经颅多普勒检查,用SPSS 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主要观察指标:尼麦角林对脑梗死患者MMSE评分及脑血流速度的影响,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3个月后对照组MMSE评分在记忆力、计算能力和回忆能力方面显著下降,分别为(1.2&;#177;1.3),(2.2&;#177;2.1),(1.0&;#177;1.7)分,而治疗组的评分下降则不明显,分别为(3.9&;#177;1.4),(44&;#177;1.9),(4.0&;#177;1.6)分;3个月后对照组大脑血流速度明显下降,而治疗组大脑血流速度明显提高,右侧大脑中动脉速度分别为(5831&;#177;10.15),(65.79&;#177;9.74)cm/s,结论:尼麦角林在防治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方面有显著的效果。改善脑的血供可能是尼麦角林改善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孙伟  马璐璐  李新宇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5):137-137,190
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的早期介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2001-01/2003-06神经内科住院的有肢体瘫痪生命体征平稳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分为运动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患者在急性期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并发症治疗,运动组早期介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①评估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②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Barthel指数。结果 按实际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73例,运动组36例,对照组37例。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运动组治疗前:(9.018&;#177;1.024)分,治疗后(63.129&;#177;2.571)分;对照组治疗前(9.192&;#177;1.781)分,治疗后(45.913&;#177;2.097)分,P〈0.01。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指数评分:运动组治疗前:(14.328&;#177;1.874)分,治疗后(64.862&;#177;1.987)分;对照组治疗前(15.129&;#177;1.714)分,治疗后(40.508&;#177;3.187)分,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介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能提高和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脑功能及其智力、记忆力特点。方法:采用成人成套神经心理测验[HRB(A)-RC]及龚耀先修订的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及韦氏记忆测验(WMS-RC)对42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DI组)及相匹配的60例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Ⅰ组)以及43例无脑梗死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测定及比较分析,同时就脑梗死灶的大小、数目、部位对脑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HRB(A)-RC结果:DI组连线测验2.22&;#177;0.43,触摸时间33.62&;#177;3.61,脑功能成绩和总智商FIQ(75.64&;#177;8.59)及记忆商M(65.40&;#177;10.27均明显低于Ⅰ组(1.75&;#177;0.14,29.72&;#177;3.23,96.67&;#177;9.61,86.20&;#177;7.59)和对照组(10.55&;#177;0.11,20.38&;#177;3.19,104.49&;#177;5.68,97.33&;#177;6.2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大片脑梗死(FIQ≤79占46.9%,MQ≤79,62.5%)比小片脑梗死(22.9%比35.7%)、皮质下脑梗死(40.1%比57.9%)特别是基底核、脑室旁、丘脑处脑梗死比皮质脑梗死(16.3%比25.6%)更易产生脑功能障碍(χ^2=5.9882~10.3864,P<0.05~0.01),多灶脑梗死与单灶脑梗死功能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DI组中大片脑梗死及皮质下脑梗死较Ⅰ组多(χ^2=11.5069~18.2021,P<0.01)。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可引起明显的脑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济因素对儿童哮喘防治的影响。方法:1996—01/2004—04将86例儿童哮喘分为两组,治疗组51例为接受糖皮质激素(giucose corticosteroid,GCS)吸人治疗的患儿,对照组35例为因经济因素拒绝接受GCS吸入治疗的患儿,对两组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轻度哮喘患儿治疗1个月后临床症状评分治疗组2.21&;#177;1.80,对照组3.60&;#177;1.35;中度哮喘患儿治疗1个月后临床症状评分治疗组2.98&;#177;1.59,对照组4.96&;#177;1.68;重度哮喘息儿治疗1个月后临床症状评分治疗组3.76&;#177;1.82,对照组6.69&;#177;1.89。经GCS吸人治疗1、3、6个月后,临床症状评分及肺功能治疗组较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改善(P&;lt;0.01),随访1年,喘息次数、住院天数、医疗花费、活动受限天数,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lt;0.01)。治疗组6例随访5年,3年未复发。结论:GCS吸入治疗儿童哮喘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减少哮喘的复发、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实践证明,儿童哮喘如坚持缓解期的治疗是完全可以康复的。  相似文献   

17.
加味四妙勇安汤并电针治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加味四妙勇安汤配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观察病例抽签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加味四妙勇安汤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用补阳还五汤治疗、采用Fugl-Meyer法评定患者的功能,ADL评价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进行统计分析。结果:Fugl-Meyer积分:观察组治疗前(135.25&;#177;23.22)分,治疗后(180.31&;#177;19.56)分,对照组治疗前(137.22&;#177;25.31)分,治疗后(164.33&;#177;21.43)分,治疗前两组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1)。FIM积分:观察组治疗前(36.25&;#177;21.36)分、治疗后(85.42&;#177;18.23)分,对照组治疗前(38.35&;#177;20.21)分,治疗后(61.32&;#177;17.65)分,治疗前两组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1)。观察组功能评定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1)。结论:加味四妙勇安汤配合电针能更好的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早期应用静舒氧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及其安全性,为脑梗死的综合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2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高压氧组和静舒氧组,3组均按常规治疗配合康复训练,静舒氧组加用静舒氧治疗,每次250mL,2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高压氧组加用高压氧治疗,将患者置于高压氧舱中,0.2MPa,1h/次,1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不进行静舒氧及高压氧治疗。应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FD)程度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和Bather指数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ADL进行评价。结果:各组冶疗后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评分均有增高,NFD减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组间比较以静舒氧组改善最明显,治疗后FMA评分:上肢(38&;#177;9)分,下肢(75&;#177;10)分,Barthel指数(83&;#177;8)分,高于高压氧组:上肢(29&;#177;8)分,下肢(60&;#177;10)分,Barthel指数(74&;#177;10)分;NFD评分:静舒氧组(13&;#177;6)分,低于高压氧组(17&;#177;6)分(P&;lt;0.05);而高压氧组治疗后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又明显高于对照组,NFD低于对照组(P&;lt;0.01)。结论:早期应用静舒氧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及ADL,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在国内,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是一个薄弱环节,不利于患者肢体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恢复。目的:探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ADL及认知功能的影响。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西南医院神经内科。对象:2000-01/2002-09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康复组25例,对照组25例。干预:干预者:丁宇,陈贞芳,郑绘春,刘晓铃,陈康宁。具体方法:康复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正规的系统化康复护理,对照组仅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分别于系统化康复护理前当天和治疗后6周采用简式Fugl-Meyer评估(FMA)及Banhel指数分别评定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主要观察指标:①FMA评分。②ADL评分。③MMSE评分。结果:经6周系统化康复护理后,康复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上、下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上肢35.82&;#177;10.28,下肢22.89&;#177;6.3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肢20.13&;#177;6.63,下肢16.52&;#177;4.10。t=6.413.4.233,P&;lt;0.01);与对照组(28.12&;#177;14.65)比较,康复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52.70&;#177;18.28)增高显著(t=5.246,P&;lt;0.01);康复组认知功能评分(16.70&;#177;8.28)与对照组(13.83&;#177;7.2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康复组定向力及记忆力(8.69&;#177;3.31)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5.32&;#177;3.10,t=3.716,P&;lt;0.01)。结论: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ADL。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脑卒中亚急性期阶段内不同康复强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人选急性脑卒中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强化的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普通康复治疗,康复治疗为期6个月。所有患者在康复治疗前行简式h蚪.Meyer(FMA)动功能评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MBI)评定,合并失语者另行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在治疗后第6个月末再次进行上述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各项功能评分之间无差异[FMA为(29.35&;#177;22.67)比(30.26&;#177;19.19)分;NIHSS为(8.94&;#177;3.64)比(8.75&;#177;4.26)分;MBI为(23.82&;#177;13.84)比(25.47&;#177;15.57)分;WAB为(60.23&;#177;18.50)比(57.33&;#177;16.79)分,P&;gt;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均有明显的功能恢复,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比较,FMA,NIHSS和MBI评分差异显著性意义[FMA为(85.84&;#177;19.68)比(71.59&;#177;25.21)分;NIHSS为(2.01&;#177;0.034)比(3.53&;#177;0.54)分;MBI为(88.24&;#177;17.95)比(74.42&;#177;24.70)分,P&;lt;0.051,WAB评分差异呈非常显著性意义(87.74&;#177;13.9比71.24&;#177;15.63,P&;lt;0.01)。结论:适当强化康复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在失语的改善方面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