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7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和结果。方法 采用CT/MRI双重影像学定位,术中行微电极记录技术靶点监测,对71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行丘脑腹外侧核,苍白球腹后内侧部射频毁损,其中12例A型患者行单侧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1例A型患者行双侧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51例行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1例行同期双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1例行同期单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及丘脑腹外侧毁损术,5例行延期双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术前及术后12个月应用MotorUPDRS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12例单侧、1例双侧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后12个月,肢体静止性震颤完全或基本消除,其中2例下颌静止性震颤有明显缓解,58例行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6例双侧),术后静止性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均有较大改善。结论 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仍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帕金森病 (PD)在微电极导向下行丘脑腹外侧核 (Vim核 )和苍白球腹后部 (PVP核 )毁损术的CT影像学定位作用及术后 CT表现。方法 术前对 1 80例 PD患者行 CT定位 ,并与术中微电极记录电生理定位靶点对比分析。术后 2 4小时内 CT复查。 1 0例 6~ 8月内 CT复查。结果  1 CT定位靶点吻合率为 34% ,更正率为 66% ,更正范围为 2± 1 .5mm。 2术后靶点毁损灶及周围水肿 CT表现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区 ,其范围波及内囊区 (1 0 0 % )或 /和视束 (2 5% ) ,平均大小分别为 :单靶点毁损为 486± 1 0 8mm3 ,双靶点毁损为 977± 2 34mm3。1 0例术后 6~ 8个月 CT复查 ,毁损灶大小为 2 9.5± 1 9.8mm3 。 3术后并发症 :毁损灶出血 1 0例 ,针道出血 4例。结论 影像学定位是手术成功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术后 CT表现对了解和评价术后情况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靶点毁损术技术在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微电极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进行术中靶点监测 ,对 12 0例帕金森病患者行内侧苍白球腹后部 12例 ,丘脑腹外侧核 16例 ,苍白球腹后部和丘脑腹外侧核 92例毁损术 ,患者术前、术后评估采用Webster积分。结果 :手术效果优良率 98.4 % ,原有症状显著改善率平均达 98.4 % ,无永久并发症。结论 :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手术并发症少 ,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潘鹤鸣 《海南医学》2006,17(9):138-138,162
目的研究CT扫描结合术中微电极刺导向定向毁损治疗帕金森病.方法对226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CT扫描确定影像学位置后,再用术中微电极刺导向,电生理刺激的方法验证然后进行丘脑腹中间核(Vim)和(或)苍白球(PVP)射频毁损术.观察术前术后对药物反应情况和症状改善程度.结果定向射频毁损术对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均有明显的改善,其中对震颤的缓解率为100%.Hoehn-Yah分级显著改善.结论CT结合术中微电极定向毁损治疗帕金森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王鹏程  刘健  赵建农  黄垂学 《海南医学》2004,15(6):47-47,50
目的 探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例帕金森病患者行单侧丘脑vim核毁损、PVP或PVP 同侧丘脑Vim核毁损术,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6例震颤、肌强直等症状术后均得到缓解,服药剂量明显减少。2例(33.3%)术后出现嗜睡,声音变小,经治疗1周后神志清醒,1例(16.7%)声音变小没有恢复。5例随访。1例在1年后部分症状复发,其余4例随诊1~3年手术效果稳定。结论 微电极引导立休定向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亚群  高国栋  王学廉  张华 《医学争鸣》2001,22(10):939-941
目的:探讨选择性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的手术方法及对震颤型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CT解剖定位,微刺激,微记录及放大刺激进行神经电生理校对,行小灶性毁损,手术前后行UPDRS分项计分,手指拍击实验和行走试验并计算改善率,结果,33例震帕金森病患者术中完体控制震颤,UPDRS分项计分,手指拍击实验和行走试验及改善率均显示术手疗效显著,2wk后复发1例,轻度构音障碍1例,结论:选择性丘脑Vim毁损术对震颤型帕金森病有显著疗效,严格掌握手术造应证,合理应用 微电极技术,适当的毁损体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总结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技术行脑内核团毁损和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经验.方法:1999~2004年期间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510例和DBS治疗帕金森病62例,其中脑核团毁损术组中行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385例,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91例,行同期同侧PVP和Vim毁损术12例,进行同期双侧PVP 8例,分期双侧PVP 10例,分期双侧PVP Vim术4例.DBS组中,刺激靶点为丘脑底核(STN)61例和Vim 1例,其中单侧31例,双侧31例.结果:脑核团毁损组于术后进行UPDRS运动评分,在"关"状态下症状改善率为47.3%;在"开"状态下症状改善率为23.4%.开-关症状和异动症均消失.220例平均随访11.6个月,其中显效130例(59.9%),改善75例(34%),无效15例(6.8%).DBS组术后UPDRS运动评分,在"关"状态下改善率为45.2%,在"开"状态下改善率为25.7%,平均随访11.8个月,其中40例于1个月内调整参数后再无调整,12例术后需再次调整参数.结论:根据患者的症状合理选择不同的脑核团毁损靶点,可明显控制患者症状.DBS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可调节参数,已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重要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通过立体定向方法进行精确定位,在脑内特定的靶点,如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苍白球内侧核(globus pallidus internas,GPI)和丘脑腹中间核(ven-tral intermediate nucleus,VIM)植入高频微电极进行电刺激,从而抑制相应核团以达到改善帕金森氏病症状,控制癫痫发作,缓解疼痛的一种神经外科的新疗法.  相似文献   

9.
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通过立体定向方法进行精确定位,在脑内特定的靶点,如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苍白球内侧核(globus pallidus internas,GPI)和丘脑腹中间核(ven-tral intermediate nucleus,VIM)植入高频微电极进行电刺激,从而抑制相应核团以达到改善帕金森氏病症状,控制癫痫发作,缓解疼痛的一种神经外科的新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帕金森病立体定向脑深部刺激术(DBS)和射频热凝毁损术中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以降低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分别对626例帕金森病患者行DBS和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其中DBS 108例,射频热凝毁损术507例,一侧DBS+另一侧射频热凝毁损术11例.共手术治疗靶点774个,其中丘脑底核(STN)DBS术184个,丘脑腹中间核(Vim)DBS术1个,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行DBS或射频热凝毁损术)474个,Vim射频热凝毁损术115个.结果 术后无症状性脑出血14例,症状性脑出血10例.有高血压病病史者的脑出血发生率为7.5%,显著高于无高血压病病史者的3.1%(χ2=4.77,P<0.05).微电极记录2~4条针道靶点的脑出血发生率为7.1%(12/170),显著高于微电极记录1条针道靶点的2.3%(10/443,χ2=8.19,P<0.01).PVP、Vim射频热凝毁损术的脑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DBS(χ2=4.65、6.81,P值分别<0.05、0.01);Vim射频热凝毁损术的脑出血发生率略高于PVP,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6,P>0.05).结论 高血压病是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并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微电极记录针道数与脑出血发生率呈明显正相关,DBS是较射频热凝毁损术更安全的帕金森病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FHC微电极记录仪对丘脑底核 (STN)的细胞放电进行记录 ,研究其细胞放电的模式和电生理特点以及在帕金森病 (PD)定向手术治疗中的定位作用 ;利用植入性刺激电极植入至STN核团内 ,研究脑深部刺激(DBS)对PD的治疗作用 ,观察术中丘脑底核刺激对PD的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的缓解效果以及对语言的影响 ,探讨电极在丘脑底核内的解剖位置与刺激效果的关系 ,以寻找植入性刺激电极在STN内的最佳位置。方法  2 6例帕金森病患者 ,利用MRI影像导向的立体定向方法将微电极植入丘脑底核 ,其解剖靶点 :X =1 1~ 1 3mm ,Y =-1~ -3mm ,Z =-7mm。记录从靶点上 1 0mm开始 ,进行连续记录直至靶点下 3mm(黑质网状区 )。将植入性刺激电极植入至STN核团内并给予高频刺激 (频率 1 3 0~ 1 5 0Hz,脉宽90~ 1 5 0 μs,电压自 0 .5V开始 ,逐渐增至 8V) ;利用电极的不同触点分别进行刺激 ,根据刺激效果和副反应的出现情况 ,确定电极在STN中的最佳位置。其中有 3例进行了STN电极永久性植入慢性电刺激 ,术后随访 6~2 3个月。结果  2 6例术中微电极记录发现 ,未定带区其细胞放电呈现为规则节律的低幅放电 ,STN核团内可记录到高频的紧张性放电 (3 5± 1 3 .3 )Hz、爆发性单细胞放电和簇状放电三种类型的细胞放电。黑质 (SN  相似文献   

12.
丘脑腹中间核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治疗帕金森病1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国栋  赵亚群  王学廉 《医学争鸣》2001,22(16):F003-F003
0 引言 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做为常规毁损手术的替代方法在国外已开始用于治疗帕金森病 [1 ] ,1999年 11月我科行丘脑腹中间核 (vim)慢性脑深部电刺激 (DBS)植入术 1例 ,手术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病史 :患者男性 ,71岁 ,主因右侧肢体震颤 7a,左侧肢体震颤 2年入院 .患病 6a后美多巴不能控制症状 ,1998年行左侧丘脑毁损术后右侧震颤基本消除 ,为治疗左侧症状就诊 .查体 :一般状况良好 ,轻度构音障碍 ,四肢肌力正常 ,左侧肢体肌张力轻度升高 ,重度静止性震颤 ,右上肢轻度姿势性震颤 ,肌张力正常 ,未见病理反射及小脑体征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脑立体定向术磁共振靶点定位最佳方式。方法 对 68例帕金森病患者行磁共振结合微电极记录定位 ,立体定向脑核团 (Vim或 Gpi)毁损术。随机分为两组 ,靶点分别采用中反转恢复序列 (IR)扫描直视定位和常规自旋回波 (SE)序列扫描解剖间接定位。以术中微电极记录和射频刺激验证确定的毁损靶点为标准 ,观察毁损靶点与影像定位靶点坐标的一致性 ,统计两种 MRI定位方式下预定靶点与毁损靶点坐标符合率 ,结合疗效分析评价两种定位法。结果  32例行 IR扫描直视定位 ,36例行 SE扫描间接定位。术中靶点符合率前者均为 87.5% (Vim和 Gpi) ;后者为 33.33% (Vim)和 37.93% (Gpi)。两种定位法靶点符合率存在显著差异 (P<0 .0 5)。MRI直视定位较解剖间接定位电生理靶点符合率高。结论  IR序列是 MRI帕金森病立体定向靶点定位的优选扫描方式。其个体化直视定位靶点对提高疗效、减少手术损伤、避免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现代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以震颤为主的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方法及解剖定位和微电极功能定位的价值。方法 应用手术计划系统和微电极导向技术对22例病人进行丘脑腹中间核(Vim)定位,然后行靶点损毁术和电刺激(DBS)手术。结果 22例病人,术中有21例震颤完全消失,有13例肌张力不同程度缓解。随访6-12个月,有18例患者震颤完全消失,其中包括3例DBS手术的病人,3例明显缓解,1例轻度改善,术中有17例1次记录到典型的震颤细胞放电。结论 定位准确是手术成功的关键,DBS手术可以达到和损毁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电极记录技术在帕金森病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微电极电生理记录技术监测术中靶点,对帕金森病31例进行手术治疗,其中苍白球毁损术14例、丘脑毁损术6例、深部脑电刺激术11例。结果最终毁损靶点较MR定位靶点位置更换率为80.6%,手术效果优良,有效率100%,原有症状术后改善率达87.1%,无永久并发症。结论微电极记录技术的应用能显著提高定位精度,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别应用脑深部核团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和核团射频毁损术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对照研究DBS和射频毁损术对PD患者的肢体僵直、震颤、运动迟缓等症状的疗效。方法应用CT影像学与微电极电生理定位结合的方法进行靶点定位。25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丘脑底核电极植入,其中18例为一侧,7例为双侧同期植入;25例患者进行射频毁损术,其中21例行一侧毁损,4例行分期双侧射频毁损。两组患者术前UPD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经过6个月~5年的随访并行UPDRS评分。结果丘脑底核(STN)慢性电刺激及丘脑腹中间核(Vim)或/和苍白球腹后内侧部(Gpi)射频毁损术患者术后的肢体僵直、震颤、运动迟缓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术后1个月、6个月、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UPD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年、3年、5年比较两组的UPD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DBS手术和射频毁损术是治疗PD有效的方法,二者在近期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远期疗效方面DBS较射频毁损术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0 引 言1998年3月至1999年8月,我院采用ZD立体定向仪及配套射频仪,行CT直接定位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 81例,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震颤及肌强直,提高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本文总结81例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81例患者中,男50例,女31例,年龄为36~72岁.临床表现以震颤为主,伴有肢体僵直和(或)运动不能.64例患者生活上需依赖他人照顾,17例正常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78例行一侧毁损术,3例行双侧毁损术.术后震颤消失达100%,肌强直完全改善,所有患者均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并发症:穿刺部位皮质小血肿1例,肢体无力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电极记录技术在帕金森病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微电极电生理记录技术监测术中靶点,对帕金森病31例进行手术治疗,其中苍白球毁损术14例、丘脑毁损术6例、深部脑电刺激术11例。结果:最终毁损靶点较MR定位靶点位置更换率为80.6%,手术效果优良,有效率100%,原发有太术后改善率达87.1%,无永久并发症。结论:微电极记录技术的应用能显著提高定位精度,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介绍立体定向微电极导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 采用CT定位,立体定向微电极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进行术中靶点监测,对240例帕金森病人的苍白球和(或)丘脑腹外侧核进行射频毁损术治疗。结果 手术效果优良,原有症状术后改善率97.6%。结论 立体定向微电极导向射频毁损术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丘脑腹外侧Vim核中与震颤症状相关的神经细胞电活动撮律,总结丘脑切开术治疗原发性震颤(ET)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42例ET患者行单侧微电极导向丘脑切开术。采用FAHN临床震颤评分法对其中11例患者手术前后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结果 Vim核中神经细胞簇状电活动节律与肢体震颤节律一致,毁损这些与震颤症状相关的神经细胞后,所有ET患者手术对侧肢体的震颤完全消失;震颤整体改善率52%,特殊动作和功能改善率54%,功能残疾改善率77%;长期随访疗效稳定,其中40例患者术后随访已3个月以上,无复发;一过性并发症12例,无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结论 丘脑“震颤细胞”与ET患者震颤症状密切相关,毁损这些细胞能完全永久性地消除震颤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