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鹿金  褚庆民  金政  魏伟超  吴伟 《安徽医学》2019,40(4):472-473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5岁,因反复晕厥2个月,于2017年3月31日入院。患者于2017年1月27日15∶00在公司办公桌前工作,准备起身走动时,突发心悸伴冷汗出,并出现黑朦后扑倒在办公桌上,意识丧失不能唤醒。同事诉约30 s后患者可唤醒,全身乏力但可对答,无言语不利、抽搐等。休息数分钟后,患者自觉已无明显不适,患者随即前往就医,当地医院以"晕厥"收治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Bru.gada综合征(BS)的随访资料。方法和结果:进行了一项回顾性单中心研究,其中包括47例年龄44.5±15岁的BS患者,这些患者均接受了一级预防性ICD植入。所有患者在基线时均呈自发性(23例患者)或药物诱发性(24例患者)下斜型即Ⅰ型ECG改变。由于出现过晕厥(26例患者)和(或)有猝死家族史(2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被认为属于高危人群。在中位期为47.5个月的随访期间,有7例患者经历了适当的电击。经Kaplan-Meier分析,ICD数据记录中自发性I型ECG表现和非持久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出现均提示患者的无适当电击生存期有缩短的趋势(分别为P=0.037和P=0.012)。17例患者经历了不适当的电击(IS);[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Brugada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俊夫  王达开 《海南医学》2006,17(10):136-138
西班牙学者Brugada.P和Brugada.J于1992年首先报告了8个病人[1],均出现有快速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意外事件,平时心电图QT间期正常,但是呈右束支阻滞及STV1-V3抬高,而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及心肌活检均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证据,1996年日本Miyazaki[2]等首次将此独特的临床电生理病症称之为Brugada综合征.现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7岁,因突发胸闷,心前区紧缩感伴气促、乏力及全身大汗10min,无胸痛及晕厥。心电图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含服硝酸甘油2片无效,遂急诊入解放军306医院。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等检查,未发现心脏器质性改变。BP150/80mm Hg,给予拜阿司匹林、络活喜等药物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2个月后患者再发胸闷、心前区紧缩感,  相似文献   

5.
Brugada综合征     
目的 增加医务人员对Brugada综合征的认识。方法 参阅国外有关文献 ,就Brugada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治措施等作一综述。结果 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新的病种 ,属心血管急症。其发生机制与一过性显著外向电流 (Ito)有关 ,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心电图表现为正常QT间期 ,右束支阻滞 (RBBB)和右胸前导联 (V1~V3)ST段持续性抬高。临床上存在心脏性猝死的高危险 ,尚无药物可以明确预防猝死的发生 ,ICD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结论 临床医生和心电图医生在工作中 ,应提高对本病的识别能力 ,作出相应判断 ,并对高危患者植入ICD以控制恶性心律失常发作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Brugada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增加医务人员对Brugada综合征的认识。方法 参阅国外有关文献,就Brugada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治措施等作一综述。结果 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新的病种,属心血管急症,其发生机制与一过性显著外向电流(Lto)有关,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心电图表现为正常QT间期,右束支阻滞(RBBB)和右胸前导联(V1-V3)ST段持续性抬高,临床上存在心脏性猝死的高危险。尚无药物可以明确预防猝死的发生,ICD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结论 临床医生和心电图医生在工作中,应提高对本病的识别能力。作出相应判断,并对高危患者植入ICD以控制恶性心律失常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1991年至1992年,Brugada和Brugada首先报道了8例元器质性心脏病变,但临床上有多形性室速或室颤发作,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阻滞(RBBB)和右胸前导联(V_1~V_3)ST段持续性抬高的研究报告,后称为Brugada综合征。国内罕见报道,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患者及随访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8岁,因反复胸闷9个月余,多次晕厥1天,2001年7月1日入我院急诊科。患者在4月份曾发生2次晕厥,伴意识不清,持续数10秒钟,无抽搐及二便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应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体会和短期随访结果。方法:8例因反复发作伴有血液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VT/VF)患者,5例植入单腔ICD、2例植入双腔ICD,1例植入三腔ICD,并应用药物治疗,随访半年~6年。结果:8例患者无一例死亡,所有患者再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时全部经ICD成功转复窦性心率,植入三腔ICD患者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肯定,三腔ICD除治疗恶性心律失常以外,还能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对置入ICD的5例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台ICD共检出心律失常事件238次,其中183次为短阵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自行终止;55次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29次经抗心动过速(ATP)终止,18次经低能量电击终止,8次经高能量电击终止,再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全部经ICD成功转复为窦性心率,有效率100%。误放电治疗8次,误放电原因: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室率超过设置的VT频率,ICD发生误识别,经调整识别频率后,未再发生。结论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肯定,但应加强随访,警惕误放电。  相似文献   

11.
1992年西班牙学者BrugadaP和BrugadaJ[1]首先报道一组临床有多形室速 (PVT )或室颤(VF)发作 ,心电图以右束支阻滞 (RBBB)伴STV1-V3段抬高为特征 ,而心脏结构正常的病人 ,为区别心电图正常的特发性VF ,作者称为“右束支阻滞 ,STV1-V3抬高和猝死综合征。 1996年日本学者Miyazaki将此综合征称为Brugada综合征。近年来世界各地类似的病例报道呈指数增加。其发病率虽尚不清楚 ,但据目前比利时和西班牙的临床资料提示占特发性VF的 4 0 %~ 60 % [2 ] ;在东南亚发病率更高 ,在泰国东北部年死…  相似文献   

12.
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及心脏骤停患者 ,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可降低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13.
J波、早期复极、Brugada综合征并存一家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J波、早期复极、Brugada综合征可能存在的相同的遗传背景与发生机制。方法对一Brugada综合征家系中的7个成员进行体检、胸片、心脏超声检查,并描记常规与高位右侧胸前导联心电图。结果在该家系,从常规导联至高位右侧胸前导联,存在着从J波、早期复极至Brugada综合征的连续的心电图表现类型。结论该家系从常规导联至高位右侧胸前导联存在从J波、早期复极至Brugada综合征的连续心电图表现,这或许从家系与心电图表现上说明J波、早期复极、Brugada综合征存在相同的遗传背景与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4.
岳丽丽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204-205
本文通过对3例Brugada综合征病例的探讨,总结其心电图特点为:正常的Q—T间期、右束支传导阻滞、右胸前导联(V1-3)ST段持续性抬高;药物治疗不能有效防止心律失常,ICD治疗是预防猝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2岁,藏族,因“反复胸闷气促伴下肢水肿9d”于2014年8月12日入院.既往有长期饮酒史及脂肪肝史,家族无遗传性心脏病史及直系亲属猝死病史.入院后查体:血压90/60 mmHg(1 mmHg=0.133 kPa),黄疸面容,呈端坐位,呼吸急促,双侧颈静脉怒张,双侧中上肺呼吸音增粗,下肺呼吸音减低.心率200次/min,律齐,心音低,未及病理性杂音.腹部胀,腹水征阳性,肝脏肋下可及3横指,有叩击痛.双下肢及骶髂部重度凹陷性水肿.入院后生化检查提示肝肾功能异常.心电图示:宽QRS波心动过速,心室率200次/min,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为右房室瓣环游离壁起源室性心动过速(图1A).  相似文献   

17.
Brugada综合征的心电图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rugada P.Brugada J于1992年报告8例发生多形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事件的病人,经临床检查、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以及心肌活检均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平时心电图Q—T间期正常,但有右束支阻滞和右胸导联(V1-V3)ST段抬高等改变。现有学者又发现室性期前收缩时V1~V3导联呈马鞍型,ST段抬高的程度与心源性晕厥发作,亦是支持Brugada综合征诊断的一种有力佐证,ST段抬高越明显可能预示更濒临晕厥发作,后来世界各大洲相继均有报道,但分布以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多见。此病发病相对较轻。平时心绞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发病时主要表现为晕厥或猝死。多在夜间睡眠中发生,故有意外夜间猝死综合征之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2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ICD,并进行随访观察,从心电储存器中了解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结果:1例发生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由于ICD放电过迟,导致患者心源性晕厥。另1例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导致ICD误感知,2例均经过重新调试,设置ICD工作参数,并联合足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随访至今未再有类似情况发生。结论:术后严密随访,合理设置工作参数,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提高ICD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Br S)是一种遗传性心律失常病,多以晕厥和猝死为首发症状。1992年Brugada兄弟首次报道后,一直是心血管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Br S诊断包括心电图Brugada波和典型临床表现。目前,唯一被证明能有效预防Br S患者发生猝死的措施是埋藏式心脏转复心脏复律除颤器,药物治疗仍首选奎尼丁。本文就Br S病理生理机制、临床心电图表现、诊断及危险分层及治疗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一、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18岁,因发作性晕厥伴抽搐1年于2005年10月22日人院.患者于2004年11月于熟睡中出现发作性晕厥伴抽搐2次,每次持续不到1分钟,自行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