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灌注参数在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进行多排螺旋CT检查,统计灌注参数,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将其分为发生淋巴结转移组和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组;比较两组多排螺旋CT灌注参数,包括血容量(BV)、血流量(BF)、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BV、BF、PS、MTT诊断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100例肺癌患者中,手术病理确诊淋巴结转移25例,转移率为25.00%(25/100);发生淋巴结转移组BF、PS水平均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V、MT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BF、PS单项及联合应用评估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9、0.818、0.882,均>0.70。结论:多排螺旋CT灌注BF、PS单项及联合应用评估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癌灌注参数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相关性及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倾向预测价值。方法我院手术后病理证实肺癌患者36例,将肺癌肿瘤各灌注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肿块动脉强化峰值(peak height,PE)与肿瘤MVD计数行相关及回归分析,并比较纵隔淋巴结转移组患者与纵隔淋巴结无转移组患者各灌注参数及MVD计数之间差异,通过ROC法评价各肺癌灌注参数及MVD计数对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倾向的预测诊断价值。结果纵隔淋巴结有转移组患者肿瘤各灌注参数中肿瘤BF及MVD计数均较纵隔淋巴结无转移组患者升高。肿瘤BF、BV与肿瘤MVD计数呈正相关。结论肺癌灌注参数中血流量、血容量与肿瘤微血管密度计数存在线性相关性,且肿瘤血流量、血容量及肿瘤微血管密度可作为纵隔淋巴结转移倾向预测诊断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多参数联合用于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南昌市第一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106例肺癌患者。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前,进行CT平扫、增强扫描及灌注扫描检查,对CT扫描结果进行统计。以术后淋巴结病理诊断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对CT检查相关参数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106例受试者,术后纵隔淋巴结病理诊断结果显示65例患者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61.32%。转移组与非转移组肺动脉血流量(PA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AF)高于非转移组,灌注指数(PI)低于非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F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敏感度为63.40%、特异度为41.50%;BAF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敏感度为75.38%、特异度为87.80%;PI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敏感度为74.82%、特异度为58.54%。结论:针对肺癌患者,应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是否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可为临床治疗肺癌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晚期肺癌患者术前采用能谱CT多参数成像检查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3年1—6月在医院经手术病理检查诊断为晚期肺癌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能谱CT多参数成像检查,以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能谱CT多参数成像参数预测晚期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 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60例晚期肺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患者19例,非淋巴结转移患者41例;淋巴结转移患者淋巴结能谱曲线斜率(λHU)、淋巴结λHU/原发病灶λHU、淋巴结标准化碘密度(NIC)、淋巴结NIC/原发病灶NIC、淋巴结Neff-Z/原发病灶Neff-Z参数低于非淋巴结转移患者,原发病灶λHU、原发病灶NIC参数高于非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淋巴结λHU/原发病灶λHU、淋巴结NIC/原发病灶NIC、淋巴结Neff-Z/原发病灶Neff-Z参数评估晚期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  相似文献   

5.
赵蕾  郭华  韩舒 《中国民康医学》2023,(19):121-124
目的:分析320排CT双血供灌注(DI-CTP)参数联合肿瘤标志物在术前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137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75例和未转移组62例;另选取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DI-CTP参数[肺动脉血流量(PAF)、灌注指数(PI)、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AF)]水平、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19-9、CA125、CA242、CA153、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铁蛋白(Ferritin)、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基(β-HCG)、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320排CT DI-CTP参数、肿瘤标志物单项及联合检测诊断术前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三组CA125、CA242、AFP、Ferritin、β-HCG、NSE等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CA19-9、CA153、CEA水平均高于未转移组和对照组,且未转移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早期评估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8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以21d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按照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在治疗前后患者进行低剂量CT灌注成像扫描。记录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低剂量CT灌注成像参数,比较治疗后有效组和无效组低剂量CT灌注成像参数,使用ROC曲线分析低剂量CT灌注成像参数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评价效能。结果 68例患者经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后,1例完全缓解,35例部分缓解,28例稳定,4例进展,临床控制率为52.94%(36/68);68例患者治疗后对比剂达峰时间(TTP)短于对照组,血容量(BV)、强化峰值(PEI)、灌注值(perfusion)均小于治疗前(P0.05);有效组治疗后TTP短于无效组,BV、PEI、灌注值均小于无效组(P0.05);根据ROC曲线知,TTP、BV、PEI、灌注值及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4、0.734、0.718、0.744、0.886,特异度分别为84.33%、81.56%、77.78%、82.54%、88.57%,敏感度分别为72.87%、70.12%、68.75%、71.56%、80.65%(P0.05)。结论低剂量CT灌注成像有利于早期评估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内不同良恶性结节或肿块的CT灌注特点,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5月至2013年5月入住我院的110例肺部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肺癌50例,肺良性肿物60例。应用PHILIPS BRILLIANCE 16层螺旋CT对上述两组患者肺部进行扫描,并使用CT灌注软件包一般灌注模式进行分析,对两组病变的灌注值(PV)、血容积(BV)、最高强化值(PEI)以及达峰时间(TTP)进行测定与记录。结果 (1)高、中分化肺癌组(n=24)与低、未分化肺癌组(n=26)PV、PEI及BV值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两组TTP无统计学差异(P0.05);(2)肺良性肿物组(n=60)与肺癌组(n=50)PV及PEI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BV及TT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肺鳞癌组(n=28)与肺腺癌组(n=22)PV、PEI、BV及TTP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够定量地反映肺内肿块血供特点的相关信息,有利于肺癌与肺内良性结节或肿块的鉴别诊断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12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均给予化疗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双源CT灌注成像检查,根据化疗效果分为敏感组(n=81)和不敏感组(n=4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双源CT灌注成像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双源CT灌注成像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效果的预测价值。结果:治疗前,敏感组BF、PS、BV均高于不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F、PS、BV均低于治疗前,且敏感组低于不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BF、PS、BV单项及联合检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效果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7、0.824、0.803、0.932,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最高。结论:双源CT灌注成像参数联合检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效果的价值高于三者单项检测。  相似文献   

9.
肺癌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管腔化程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管腔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36例肺癌结节进行CT灌注成像,记录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最高增强值(PEI),将各值分别与肺癌的微血管密度(MVD)、未形成完整管腔的MVD以及分化程度做相关性分析;将36例肺癌按灌注参数高低分为高灌注组与低灌注组,分析2组微血管管腔化程度和分化程度的差异。结果:36例肺癌结节灌注参数BF,BV和PEI的值分别为(39.7±11.5)mL/(100 mg·min),(8.6±3.8)mL/100 g 和(20.1±8.6)HU。PEI与MVD呈正相关(r=0.645,P<0.01),BF与MVD呈负相关(r=-0.280,P=0.048);BF,BV,PEI与未形成完整管腔的MVD均呈负相关(均P<0.05),其中BF与未形成完整管腔的MVD相关性最高(r=-0.882,P<0.01)。高灌注组中未形成完整管腔的MVD低于低灌注组,2组MVD无明显差别。BF,BV,PEI与分化程度均呈负相关,其中BF与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最高(r=-0.751,P<0.01)。结论:CT灌注成像有助于判定肺癌分化程度与血管生成状态,其病理基础主要与病变微血管管腔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2):113-115+12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外周型小结节状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我院就诊的320例外周型小结节状肺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采用元相关分析的手段,探讨患者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强化峰值(PEI)、血容量(BV)、血流量(BF)和患者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 320例研究对象中,201例有淋巴结转移,119例无淋巴结转移,有淋巴结转移组的强化峰值(PEI)、血容量(BV)、血流量(BF)均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后,119例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87例出现复发转移,32例无复发转移,有复发转移组的强化峰值(PEI)、血流量(BF)均显著低于无复发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复发转移组的血容量(BV)和无复发转移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有效预测外周型小结节状肺腺癌淋巴结转移和术后转移复发情况,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灌注参数与肺腺癌(LUAD)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LUAD患者78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收集CT灌注参数[血容量(BV)、病变相对应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表面通透性(PS)],分析CT灌注参数与LUAD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转移组BF及PS均高于无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显示,BV及PS预测LUAD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均有一定预测价值,当各指标取最佳阈值时,可获得最佳预测价值。结论CT灌注参数中BF及PS与LUAD淋巴转移密切相关,对LUAD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Zhi XY  Liu BD  Xu QS  Zhang Y  Su L  Wang HR  Hu M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9):2026-2029
目的 比较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显像(PET)和CT显像在判定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上的临床价值。方法 68例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于手术前常规进行PET和CT胸部显像,判定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1个月以内行开胸手术纵隔淋巴结清扫或标准电视纵隔镜淋巴结活检以获取纵隔淋巴结病理标本,对切除的纵隔淋巴结进行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PCNA/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手术前的影像学CT检查进行比较。结果 有纵隔淋巴结转移者52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者16例。CT显像诊断纵隔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9%(40/52)、50%(8/16)、70.6%(48/68)、83.3%(40/48)、40%(8/20)。PET显像诊断纵隔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3%(48/52)、87.5%(14/16)、91.2%(62/68)、96%(48/50)、77.7%(14/18)。CT+PET的敏感性为98%(51/52)。结论 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上,PET明显优于CT,CT+PET能提高检查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SPECT对肺癌淋巴结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9例肺癌患者进行胸部SPECT显像,勾划肺内病灶感兴趣区(ROI)。在对侧相应位置复制相同大小(ROI)测定靶/非靶比值(T/N)和病灶大小。进行纵隔淋巴结分期,并与同期增强CT纵隔淋巴结分期结果比较。结果 SPECT对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均高于增强CT的诊断。结论 SPE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的准确分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对颈部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颈部恶性淋巴结组17例、良性淋巴结组13例行CT灌注成像扫描,盲法分析两组病例的时间密度曲线(TDG)和灌注参数的特点及差异。结果良恶性病变组间的TDC形态不同,恶性淋巴结组的血容量(BV)和血流量(BF)值高于良性病变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表面通透性(PS)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转移瘤的BF、BV、MTT、P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的CT灌注特点不同,CT灌注成像技术对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对鉴别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转移瘤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肺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9例肺腺癌患者的MSCT灌注参数与影像特征,用多元相关分析探讨灌注参数与病理特征的关系,再分组进行趋势检验。结果灌注参数与周围型肺腺癌影像特征相关,血流量(BF)和强化峰值(PEI)随分化程度减低而降低(P值分别为0.012与0.024);有淋巴结转移组的BF和PEI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值分别为0.002与0.003);PTNM低分期组BF值明显低于高分期组(P=0.001);术后转移组BF值明显低于未转移组(P=0.001)。结论 MSCT灌注成像通过无创性评价血管生成的方式和程度,间接反映肿瘤分化程度,从而预测淋巴结转移和术后转移复发的可能性,是判断周围型肺腺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肺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术前CT影像学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分析其临床预判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病理N分期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建立纵隔淋巴结转移术前CT影像学特征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绘制ROC曲线分析预测效能.结果 肺腺癌术前临床N分期与术后病理N...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肺癌病理分型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经病理证实的40例周围型肺癌,其中腺癌25例,鳞癌15例,记录术前MSCT灌注成像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对40例肺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对腺癌组与鳞癌组的MVD计数及CT各项灌注参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肺腺癌MVD计数高于鳞癌,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各项灌注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灌注参数对于周围型肺癌的病理分型尚无明确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兔肝VX2种植瘤盐酸消融前后CT灌注参数的变化及盐酸消融组与空白对照组CT灌注参数的变化进而为临床肝癌短期治疗效果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采用组织块种植法制成兔肝VX2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周后治疗组兔接受盐酸消融治疗。于治疗前、后7 d分别对两组行CT灌注扫描动态监测1周。选取肿瘤中央区、周边区和瘤周正常肝组织的感兴趣区(ROI),分别测量灌注值(PV)、强化峰值增量(PEI)、达峰值时间(TTP)、血容量(BV)。结果:组间对照,治疗组治疗后与1周后对照组肿瘤中央区及瘤周区PV、PEI、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照,1周后对照组肿瘤中央区及瘤周区PV、PEI、BV均升高(P〈0.05),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盐酸消融治疗前后肿瘤中央区及瘤周区PV、PEI、TTP、BV较治疗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内(2周内)盐酸消融治疗对兔肝VX2种植瘤有抑制作用,其临床意义在于纠正传统概念上盐酸消融患者2周内相关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改善的错误理解。实际在病理生理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关消融治疗的干预,2周内患者的状态及实验室检查将明显下降。所以说短期内盐酸消融治疗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对于肿瘤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术中分别使用电视纵隔镜及标准纵隔镜所取淋巴结样本对判断是否发生肿瘤组织转移的准确性。方法:在NSCLC术中经同一个进镜孔,由术者分别使用标准纵隔胸腔镜和电视纵隔胸腔镜取气管两侧淋巴结,对两种方法取淋巴结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分别采用标准纵隔镜及电视纵隔镜对26例患者各自取得97个和103个淋巴结样本。标准纵隔镜检发现6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电视纵隔镜检发现9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电视纵隔镜检查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92.3%,而标准纵隔镜检查诊断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80.7%,两者阴性预测率分别为88.2%和75%(P:0.002)。结论:与标准纵隔镜检查相比较,电视纵隔镜检查可更有效地对NSCLC患者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肿块型活动性肺结核与肺癌18F-FDG PET/CT影像学特点,探索综合分析PET和CT的多种影像改变鉴别两者的可能性。方法 纳入在CT上呈现为肿块型的实性病灶的活动性肺结核74例和肺癌64例患者,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灶的18F-FDG PET代谢信息(包括SUVmax、病灶代谢是否高于纵隔血池、病灶中心是否存在放射性缺损)和CT信息(包括病灶大小、空洞、空泡征、分叶征、边缘是否光滑和纵隔/肺窗比值)等参数。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比较两种疾病的参数,建立鉴别两者的回归公式,通过ROC曲线分析其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肿块型活动性肺结核与肺癌病灶在PET定量指标(SUVmax是否高于2.5)及定性指标(病灶代谢是否高于纵隔血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虽然肿块型活动性结核与肺癌在SUVmax、代谢是否明显高于纵隔血池、患者年龄、病灶大小、空洞以及CT纵隔/肺窗比值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患者性别、病灶内有无放射性缺损、空泡征、边缘是否光滑和分叶征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放射性缺损、边缘光滑和分叶征对鉴别两种疾病有价值(P<0.05)。采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将上述4个因子纳入分析而得活动性结核风险预测模型:P=1(/ 1+e-x),X=-0.530+1.978×性别+3.343×放射性缺损+2.846×边缘光滑-2.116×分叶征。该模型用于诊断肿块型活动性肺结核的灵敏度为78.4%,特异度为92.2%,准确率为84.8%,阳性预测值为92.1%,阴性预测值为78.7%。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仅根据病灶的代谢高低难以将肿块型活动性肺结核与肺癌进行鉴别,综合分析患者性别、病灶是否存在放射性缺损以及病灶边缘信息有助于将大多数活动性结核病灶与肺癌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