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留置胃管是ICU最常见的基础护理操作,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临床中置管困难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介绍了使用气管导管引导胃管置入的方法为3例咽喉部水肿的危重病人留置胃管,一次置管成功,早期为病人提供肠道营养,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与3M胶带在留置胃管患者中的联合应用临床效果,为患者寻求更有效的预防胃管移位、脱管及预防皮肤黏膜损伤的固定方法。方法 2018年12月-2019年1月我科收治的21例留置胃管病人,累计带管162天,采用水胶体敷料与3M胶带联合应用于留置胃管的固定。结果针对21例病人累计带管162天的追踪调查无病人因留置胃管而导致压力性损伤、意外拔管、移位,提高病人带管的舒适度、牢固性。结论应用改进的固定胃管方法可有效预防意外拔管和皮肤黏膜损伤,并增加病人带管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3.
李翠莲 《健康大视野》2006,14(10):116-117
目的 总结探讨留置胃管的操作技巧,以帮助临床护士在工作中能顺利地完成本项护理操作,提高留置胃管的成功率.方法 通过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病人,采用不同时间在下胃管前含少量温开水和体外刺激喉结和咽部引起吞咽的诱导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让病人怎样配合以及婴幼儿和昏迷病人单纯采用体外刺激引起吞咽,使会咽和食管起始部扩张,胃管顺利通过会咽和食道.结果 2950例术前、术后、鼻饲病人都顺利将胃管留置到胃内,无1例误入气管或引起窒息.结论 引诱法留置胃管对紧张病人、婴幼儿和昏迷病人均能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艾谱力鼻胃管在头颈肿瘤病人术后营养支持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7年1月~2007年5月住院并留置普通鼻胃管的41例病人与2007年6月~2008年2月住院并留置艾普力鼻胃管的病人55例对两种胃管的使用资料进行总结分析,观察比较两种鼻胃管的应用效果。结果使用艾普力鼻胃管一次插管成功率为93%,平均每例用时5min;使用普通鼻胃管一次插管成功率为66%,平均每例用时9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艾谱力鼻胃管能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减轻病人的痛苦,降低病人的不适感,避免堵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胃管固定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小红 《工企医刊》2006,19(2):89-89
临床上,胃管常用于胃肠减压、鼻饲、洗胃等治疗和抢救中,胃管的插入及留置都会给病人身体及心理上带来很大的痛苦,有些病人忍受不了这种痛苦或不合作的病人,丧失意识的病人往往会自行拔除胃管,这会给治疗和护理带来很大的影响,病人也会再次受插管之苦,所以胃管留置的有效固定很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神经内科患者因吞咽功能障碍,不能经口进食的病人,如昏迷、拒绝进食的病人,采用留置胃管以提供病人营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012年住院患者522例,其中男322例,女200例,年龄在50~80岁之间;脑血栓形成217例,脑出血280例,格林巴利综合征25例,进行留置胃管,并进行管路护理。结论:留置胃管在神经内科护理常规中,是较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由于神经内科患者的疾病特点的需要,多数患者吞咽功能障碍,不能正常进食进水,使用留置胃管的方法为病人提供营养的摄入,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病人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使用床旁超声两步法判断鼻胃管位置在ICU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住黄河三门峡医院ICU留置鼻胃管的病人64例,留置胃管后由床旁超声医师使用两步法,即通过床旁超声判断鼻胃管置入食管内、鼻胃管置入胃内、最后确定胃管位置,再由一名医师使用常规听诊法、气泡法判断胃管位置.判断完...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活动,对留置胃管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加以纠正,提高置管一次成功率,保证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方法在本科室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品管圈QCC,圈名为卫献圈),运用品管工具分析,通过研究留置胃管失败的因素,在本科室两个病区各层次护士统计了253次留置胃管,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0.1%,通过6个月的品管圈活动,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加强技能培训。结果留置胃管253次,一次成功率达到98%,提高了7.9%。结论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改善了病人对护士留置胃管技术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陈雄 《现代医院》2007,7(Z1):113
目的 探讨胃管置入不同的长度对胃肠减压效果的影响,以选择最适宜的长度,提高减压效果.方法 将162例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1例,观察2组病人胃肠减压的效果及影响.结果 2组病人引出胃液的量、减压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 对胃肠减压留置胃管的病人插入胃管的长度,在教科书规定的前额发际至剑突长度的基础上再加10 cm左右才能达到减压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日的通过52例脑血管意外病人留置胃管鼻饲的临床观察分析,总结出脑血管意外病人留置胃管鼻饲存在的插管困难、易返流、胃排空慢、呼吸道分泌物多等现象。方法采取侧卧位插管法,增加插管长度。并根据病人的情况注意调整鼻饲的速度和量。结果有效地减少插管困难及鼻饲返留的发生。结论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胃管及置管法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急诊内科进行气管插管的病例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治疗效果,然后对其插管的时机、方法进行探究。方法依据在急诊内科进行治疗的患者的具体情况,将调查患者分为三组:第1组是到医院时临床表现已经死亡的患者(23例);第2组是到医院急诊内科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患者(30例);第3组是到医院急诊内科经抢救存活.并转入病房留待观察的患者(30例)。结果第1组患者在其口气管实施插管,平均抢救30min后,没有出现心跳呼吸恢复的病例;第2组患者虽然通过CPR急诊治疗,但是其呼吸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或因不能控制其原发病,因此最终抢救无效死亡:第3组患者中有13例经口插管,17例经鼻插管,最终在急诊内科留待观察后治疗出院患者6例,在病房经ICU治疗基本痊愈出院患者12例。死亡12例。结论在急诊内科病危的患者,往往由内科医师对需要接受插管治疗的患者实施首诊治疗。而插管方法的选择及插管成功率的提高往往是决定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呼吸机集束化策略预防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72例神经外科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h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开展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应用SPSS20.0软件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呼吸机集束化策略和常规策略,对比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再插管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1.11%(4例)和27.78%(10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再插管发生率分别为5.56%(2例)和8.33%(3例),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分别为(14.94±3.44)h和(10.42±3.02)h,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的(18.57±3.78)h和(16.90±3.60)h(P<0.05)。结论:对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应用呼吸机集束化策略可以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呼吸机集束化策略预防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72例神经外科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h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开展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应用SPSS20.0软件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呼吸机集束化策略和常规策略,对比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再插管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1.11%(4例)和27.78%(10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再插管发生率分别为5.56%(2例)和8.33%(3例),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分别为(14.94±3.44)h和(10.42±3.02)h,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的(18.57±3.78)h和(16.90±3.60)h(P<0.05)。结论:对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应用呼吸机集束化策略可以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危重患者医院感染临床调查分析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4  
目的 了解我院重症监护病房(1CU)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对重症监护患者医院感染的有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以主动监测方法对2001年全院所有ICU患者依据患者临床症状、体格检查、血像、细菌培养、X线检查等确定诊断。结果 ICU患者的医院感染率为18.0%,显著高于同期医院平均感染率(5.5%);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上升,基础病感染率以肿瘤、外科开放性损伤(尤其是颅脑外伤),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医院感染的部位分布,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多,占48.5%。有高危因素的医院感染率高达41.3%,显著高于没有高危因素的感染发生率(6.7%),且高危因素越多,感染率越高,ICU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为主,在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为主。结论 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单位,应作为重点监测,尤其是高龄、肿瘤、脑外伤等高危疾病和进行侵入性诊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和外科重症监护病房2010年5月-2011年8月收治的进行机械通气138例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和CPIS评分.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气管切开、昏迷、住ICU≥5d、机械通气≥4 d、使用镇静剂、使用激素、留置胃管与VAP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ICU≥5d、留置胃管和昏迷是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VAP组APACHEⅡ评分(21.8±7.4)明显高于非VAP组(14.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CP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例VAP患者中共分离出16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04株占63.4%,革兰阳性菌35株占21.3%,真菌25株占15.2%,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VAP的主要致病菌.结论 住ICU≥5d、留置胃管和昏迷是发生VAP的危险因素,APACHEⅡ评分可作为预测VAP感染的指标,导致VAP的各种病原菌普遍耐药性较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法在ICU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集束化护理干预的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ICU行PICC的200例患者,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定位法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法及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插管操作时间、定位成本、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尖端定位准确率。结果观察组的插管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定位成本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异位、移位、堵管、静脉炎、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尖端定位准确率为97.00%,高于对照组的81.00%(P <0.05)。结论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法联合集束化护理可有效缩短ICU重症患者的插管操作时间,提高尖端定位准确率,降低定位成本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含脑出血)后行气管切开的患者留置胃管的两法方法及效果。方法自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对76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手术及气管切开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个体差异,改良常规置留置胃管方法,均采用了侧卧位置管法或托下颌置管法进行留置胃管,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结果本组76例,全部获得置管成功,成功率100%。其中采用侧卧位置管法48例,托下颌置管法28例;插入胃管一次成功70例,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达92.1%,二次成功4例,三次成功2例,且插管过程中患者未出现面色和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改变,取得满意效果。结论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优质的护理,并根据患者的临床个体差异采用侧卧位置管法或托下颌置管法进行留置胃管,有助于提高置管成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黄可强 《现代保健》2014,(4):114-116
目的:调查分析ICU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为预防ICU发生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将入住本院重症监护病房的391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气管切开治疗、气管插管治疗、泌尿道插管治疗、住ICU时间大于10 d等相应的操作,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91例患者的ICU院内感染率为25.8%。多因素分析ICU院内感染,表明泌尿道插管治疗、气管插管治疗、住ICU时间大于10 d及机械通气时间大于5 d是ICU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避免院内感染,在加强防范意识、增强无菌观念的基础上,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对患者的侵袭性操作等是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诊重症医学科气管插管相关不良事件,提高医护人员预防与应急处理能力。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3个部门(急诊ICU、急诊内科监护室、综合ICU)气管插管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及发生后的应急处理。共纳入392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其中男性204例,女性188例;年龄16~93岁,平均(54.62±6.28)岁。采取调整导管位置、彻底清除气道分泌物、简易呼吸器加压给氧、重新气管插管或经皮扩张气管切开等处理方法,比较不良事件发生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鼓励非惩罚性上报不良事件,分析不良事件种类、时间分布、年度分布、科室分布、原因分布。 结果392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发生不良事件53例,发生率为13.5%。其中综合ICU 1例患者气管导管置换时发生插管困难,考虑喉头水肿,家属放弃气管切开等进一步治疗;另1例重度肥胖患者困难气道,请麻醉师协助经口气管插管后气囊漏气,家属拒绝再次插管或气管切开,放弃治疗。其余51例经现场迅速处理,生命体征指标恢复到不良事件发生前的状态,未发生严重后果。 结论急诊重症医学科经口气管插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积极预防和现场快速判断、正确处理,可以减轻患者痛苦,防止严重后果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