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8 毫秒
1.
横向研究发现能从COPD患者中分离出绿脓假单胞菌,但绿脓假单胞菌在COPD中的作用及作用方式尚不清楚。Murphy TF等在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上发表文章阐明了COPD中绿脓假单胞菌发挥作用的机制、表型、临床症状和针对绿脓假单胞菌的抗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卡介苗胞壁蛋白组分能否提高大鼠肺组织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率.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和分子筛方法分离卡介苗胞壁蛋白组分.用Northern 杂交和RT-PCR检测卡介苗全菌体及其胞壁蛋白组分对肺上皮SPC-A-1细胞β防御素hBD-1 mRNA表达的刺激作用;腹腔注射卡介苗胞壁蛋白组分48 h后,经气管滴入铜绿假单胞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24 h后处死大鼠,取肺组织进行菌落计数.结果 卡介苗胞壁蛋白经分子筛层析后主要得到两大组分,Tricine-SDS-PAGE鉴定组分2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8×103~30×103.Northern杂交显示热灭活卡介苗能提高肺上皮细胞β防御素hBD-1 mRNA表达,RT-PCR显示胞壁蛋白组分2刺激作用明显强于全菌体.经胞壁蛋白组分2治疗的大鼠肺组织铜绿假单胞菌数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无明显抵抗作用.结论 卡介苗胞壁蛋白组分可提高肺组织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率,增强肺抗感染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3.
产ESBLs菌及其它耐药菌对含酶抑制剂抗生素的敏感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莲娜  米华  周鸿江 《广西医学》2001,23(6):1339-1341
目的 :比较不同含酶抑制剂抗生素对产ESBLs菌及其它耐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应用K -B纸片扩散法 ,分别观察阿莫西林 /棒酸 ,头孢哌酮 /舒巴坦 ,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等 5种抗生素对产ESBLs大肠 ,产ESBLs肺克及绿脓假单胞等耐药菌的体外抗菌作用。结果 :含酶抑制剂抗生素与不含酶抑剂抗生素对产ESBLs的大肠、肺克菌及阴沟肠杆菌的抗菌作用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别 (P <0 0 0 0 0 ) ,但显示 :对不同的产酶菌 ,含酶抑制剂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不同 ;两组药物对绿脓假单胞作用无差异 (P >0 0 5 ) ,含酶抑制剂抗生素对绿脓假单胞无加强抗菌作用。结论 :含酶抑制剂抗生素对产ESBLs菌的抗菌活性明显增强 ,但对绿脓假单胞抗菌作用不明显 ,可能与该菌产酶类型有关 ,结果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烧伤创面绿脓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IP/TAZ)的耐药性并与其他几种治疗绿脓假单胞菌感染的抗生素比较,寻找最佳的治疗用药。方法:对烧伤创面分离出的189株绿脓假单胞菌,用MI-CROSCAN AS4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鉴定,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几种常用于治疗绿脓假单胞菌的药物中,敏感性较高的依次为PIP/TAZ、哌拉西林、头孢他啶、氨曲南和泰能,其耐药率分别为27.5%、42.9%、52.3%、57.1%、74.6%。结论:PIP/TAZ为治疗烧伤创面绿脓假单胞菌较理想的抗生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绿脓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eruginosa) 在感染中耳上皮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绿脓假单胞菌感染中耳上皮细胞后, 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和Smad2蛋白的mR和蛋白水平以及Smad7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绿脓假单胞菌在感染中耳上皮细胞过程中显著上调TGF-β1和Smad2的m RNA和蛋白水平, 同时抑制了Smad7的磷酸化;突变型 (Opr F) 绿脓假单胞菌和采用蛋白激酶C (protein kinase C, PKC) 抑制剂Bisindolylmaleimide I处理中耳上皮细胞均可以下调TGF-β1和Smad2的m RNA和蛋白水平, 同时促进Smad7蛋白的磷酸化.结论 绿脓假单胞菌感染中耳上皮细胞可以激活TGF-β1/Smad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1018份临床标本中发酵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研究。共分离出非发酵菌166株,检出率16.3%,各类标本以脓汁检出率最高,为41.8%,其次是分泌物,为16.9%,痰为15.9%,166株非发酵菌鉴定结果表明,绿脓假单胞菌最多,占56.6%,其它假单胞菌占26.5%,假单胞菌以外的占16.8%,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绿脓假单胞菌以及绿脓假单胞菌以外的非发酵菌对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率最高,为93.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近年来以呼吸内科为代表的主要内科绿脓假单胞菌的检出趋势及耐药性,以引起临床注意,指导临床更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探讨医院感染的防控办法。方法:对2004年8月~2007年8月内科住院和门诊病人送检的各类标本进行培养、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绿脓假单胞菌2004~2007年分离株逐渐增多,而对抗生素的敏感率却在不断下降,分离株主要来自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综合内科,以呼吸内科为主,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自呼吸道标本分离出的绿脓假单胞菌占75.0%。结论:绿脓假单胞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亚胺培南仍是治疗该菌感染的首选。  相似文献   

8.
绿脓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nyinosa)是人畜共患的条件致病菌.又称绿脓秆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衡阳地区绿脓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衡阳市南华大学附一医院临床分离的199株绿脓假单胞菌,采用K-B法检测药物敏感性.结果 199株绿脓假单胞菌中,以痰液为主,占64.32%(128/199);其次为伤口分泌物,占9.05% (18/199).病区来源以ICU检出率最高,占14.07%(28/199);其次为神经外科和呼吸内科,占9.05% (18/199).在检测的19种药物中,耐药率超过50%的达13种(68.42%),耐药率最高为氨苄西林/舒巴坦(98.00%),其次为复方新诺明(95.00%)和替卡西林(79.00%),耐药率最低为多粘菌素E(8.00%).结论 临床分离绿脓假单胞菌多来源于呼吸道标本,且耐药现象十分严重.临床应加强对绿脓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穿心莲内酯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穿心莲内酯对铜绿假单胞菌密度域值感应系统(QS系统)调控的毒力因子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穿心莲内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长曲线、绿脓菌素、胞外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影响,同时检测穿心莲内酯对QS系统双突变株PAOJP2蛋白水解酶活性的作用。结果穿心莲内酯组与对照组铜绿假单胞菌生长未表现出明显差异。12.5mg/ml穿心莲内酯能明显抑制绿脓菌素的分泌和胞外蛋白水解酶活性。穿心莲内酯对PAOJP2胞外蛋白水解酶无明显影响。结论穿心莲内酯可能通过抑制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产生而实现抗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乳铁蛋白多肽嵌合体对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绿脓菌素、弹性蛋白酶表达的影响.方法:在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培养基(D600 =0.05)中分别加入乳铁蛋白多肽(LFampin、LFcin)以及乳铁蛋白多肽嵌合体(LFchimera)溶液干预,通过氯仿萃取法定量检测绿脓菌素水平,用刚果红弹性蛋白检测法检测弹性蛋白酶活性.结果:LFampin、LFcin以及LFchimer均对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有杀菌活性,且能显著抑制绿脓菌素、弹性蛋白酶的表达,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其中,LFchimera的作用强于LFampin及LFc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铁蛋白多肽,尤其是乳铁蛋白多肽嵌合体对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能显著抑制其绿脓菌素、弹性蛋白酶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对氧磷酶1(PON1)在铜绿假单胞菌绿脓素生成及绿脓素所致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探讨其在防治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方面的可能作用.方法 ①以293细胞为表达细胞,分为pcDNA 3.1(+)-PON1转染组、pcD-NA 3.1(+)-EGFP转染组及生理盐水组,转染细胞后,将细胞蛋白提取物或生理盐水混入铜绿假单胞菌培养物中,过夜培养后检测培养物中密度感知系统信号分子--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homoserine lactone,AHL)及绿脓素水平.②以A549细胞为效应细胞,分为转染组、未转染组及生理盐水组.转染组采用pcDNA 3.1(+)-PON1转染A549细胞后并经G418筛选的阳性克隆细胞,未转染组采用普通A549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绿脓素(30 μg/ml),生理盐水组为培养液中加入生理盐水的普通A549细胞,观察细胞内活性氧(ROS)、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 ①pcDNA 3.1(+)-PON1转染组铜绿假单胞菌培养物中AHL信号分子水平和绿脓素水平较生理盐水组和pcDNA 3.1(+)-EGFP转染组均明显降低;②绿脓素作用后,未转染组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升高,而转染组较未转染组有所下降.结论 PON1不仅能够减少铜绿假单胞菌绿脓素的生成,而且可以减轻绿脓素所致的细胞氧化损伤,可能具有防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豚鼠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肺感染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豚鼠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肺感染模型.方法 40只Hartley品系雄性豚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经气管注射含琼脂微颗粒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模型组),或生理盐水(对照组).第30天取肺和支气管组织,观察组织形态变化以及生物膜形成,从肺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内分离细菌并测定其生物膜形成能力.结果 模型组豚鼠肺泡壁萎缩,肺组织实变,炎症细胞聚集,脓肿形成,肺泡间隔炎症细胞浸润,肺不张;支气管纤毛上皮脱落,黏膜下淋巴细胞浸润,部分支气管管腔内炎症渗出.支气管以及肺泡内壁有细菌生物膜生长.左肺和BALF内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无差异(P=0.82).结论 豚鼠气管内注射含琼脂微颗粒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可建立可靠的生物膜肺感染模型,该模型适用于探讨细菌生物膜感染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大鼠铜绿假单胞菌(PA)慢性肺部感染模型.方法 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组与对照组.将铜绿假单胞菌包被的硅胶管(3Fr,直径1.0 mm,长3.0 mm)置入感染组大鼠的一侧主支气管处;对照组置入生理盐水浸泡的无菌硅胶管.接种后28 d处死大鼠,分离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和肺组织匀浆菌落计数.结果 硅胶管置入后28 d,感染组肺组织培养出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匀浆菌落计数超过103cfu/g;大体病理表现为纤维增生、肉芽肿形成,镜下表现为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对照组大鼠肺组织未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病理上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包被的硅胶管置入大鼠一侧主支气管,可成功建立慢性肺部感染模型.该方法造价低廉、可操作性较强,易于推广,为PA肺部感染药物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喻志芳  韩彬  柴文戍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0):2435-2439
目的 通过研究Krupple样因子6(KLF6)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肺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KLF6调控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介导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小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于2014年10-12月,3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感染组,每组15只,低感染组注射铜绿假单胞菌1.0×107 CFU制作动物模型,感染后3、9、24 h,分别随机取各组5只小鼠留取标本。另10只小鼠随机分为中感染组和高感染组,每组5只,分别注射铜绿假单胞菌5.0×107、1.0×108 CFU,均在感染后9 h留取标本。在各时间点处死动物后无菌分离肺组织,左肺结扎后测定湿干重之比。采用TUNEL法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水平,化学比色法测定iNOS活性,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肺组织KLF6水平。结果 光镜下可见低感染组小鼠肺组织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隔增厚,肺泡壁结构破坏,局部有肺泡膨胀不全或肺泡塌陷,并扩散到肺间质内,24 h时炎症改变最为严重。3 h时,对照组和低感染组肺组织湿干重之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24 h时,低感染组肺组织湿干重之比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感染组不同时间肺组织凋亡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铜绿假单胞菌感染9 h后肺组织凋亡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9、24 h时,低感染组肺组织NO水平、iNOS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铜绿假单胞菌感染9 h后肺组织NO水平、iNOS活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感染组不同时间肺组织KLF6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铜绿假单胞菌感染9 h后肺组织KLF6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能诱导KLF6的表达,并有可能通过iNOS调控介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铜绿假单胞菌抗菌物质对白色念珠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 用交叉条带实验方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18株白色念珠菌等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抗菌物质对白色念珠菌体外抑菌活性良好,第6和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率均达到了100%,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色素的菌株抗真菌活性显著优于不产色素的菌株.铜绿假单胞菌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主要是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绿脓素.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抗菌物质对白色念珠菌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LasI基因反义核酸原核表达载体pUCP18/lasI^antisenae转化入铜绿假单胞菌并分析其生物学作用。方法PCR扩增LasI基因序列,反向克隆法构建LasI基因的反义核酸原核表达载体pUCP18/lasI^antisenae,并转化铜绿假单胞菌。通过检测转化菌的LasB和LasR基因表达,测定外毒素的活性和绿脓菌素的表达等指标,分析pucP18/lasI^antisenae的生物学作用。结果成功构建pUCP18/lasI^antisenae并转化铜绿假单胞菌,且有效表达,转化菌的毒力因子弹性蛋白酶、外毒素和绿脓菌素表达水平均降低。结论pUCP18/las I^antisenae可以降低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表达,提示LasI基因可作为医院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的一个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8.
周俊立  李柏生  张玲  廖芳  贺超 《广东医学》2007,28(5):694-696
目的 构建LasⅠ基因反义核酸原核表达载体pUCP18/lasⅠantisense,转化入铜绿假单胞菌并分析其生物学作用.方法 PCR扩增LasⅠ基因序列,反向克隆法构建LasⅠ基因的反义核酸原核表达载体pUCP18/lasⅠantisense,并转化铜绿假单胞菌.通过检测转化菌的LasB和LasR基因表达,测定外毒素的活性和绿脓菌素的表达等指标,分析pUCP18/lasⅠantisense的生物学作用.结果 成功构建pUCP18/lasⅠantisense并转化铜绿假单胞菌,且有效表达,转化菌的毒力因子弹性蛋白酶、外毒素和绿脓菌素表达水平均降低.结论 pUCP18/lasⅠantisense可以降低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表达,提示LasⅠ基因可作为医院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的一个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9.
新洁尔灭棉球中分离出绿脓假单胞菌王娟秋王红*梅新红(惠民县卫生防疫站,*滨州地区结防院,251700)为有效地控制医源性感染,我站对全县部分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疗卫生用品严格进行消毒质量监测。于1996年12月自某乡村卫生室新洁尔灭棉球中分离出绿脓假单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性角膜溃疡快速诊断的可行性。优越性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建立PCR检测标准铜绿假单胞菌方法,对兔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性角膜溃疡模型研究并应用于临床,并与细菌培养做比较。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扩增出一条长504bp的阳性条带,其他常见细菌,人和兔正常角膜组织均为阴性,动物模型PCR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100.0%;细菌培养敏感性为68.7%。特异性为93.7%。临床标本PCR阳性率为66.7%;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8.1%。结论:PCR技术对快速检测实验室和临床标本中的铜绿假单胞菌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