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病例资料崔某、男、5 0岁。因活动后胸闷 10年 ,再发头晕 10余天于 2 0 0 0年 9月 30日入院。 1990年ECG :异常Q波 ;X线片 :心胸比率 0 .5 7。 1992年冠状动脉造影 :三支弥漫性病变。入院时BP12 0 6 6 mmHg,HR86次 min ,未闻杂音。UCG :LVDd 76mm、LVDs 6 8mm、LVEF2 6 %、FS13% ,室壁运动普遍减弱 ,下后壁明显 ,回声强、变薄、收缩期增率近于 0 ;X线片 :心胸比率 0 6 2。Holter:窦性心律、频发多源特宽型室性早搏、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异常Q波。 10月 17日坐在床… 相似文献
4.
患者 ,女性 ,5 4岁。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术后 4年 (起搏器Pinnacle86 19B ,VVI型 )。半年前因晕厥经心电监测确诊为室速和室颤。服用乙胺碘呋酮每日 0 2 ,半年未再发生晕厥。停药2 0d后突然发生阿斯氏综合征入院。确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室颤。于 2 0 0 0年 12月 31日植入抗快速心律失常起搏除颤器 (ICD) 72 2 3CX型号。电极导线为经静脉植入式除颤器电极 6 942型 (均为medtrovic公司产品 )。植入方法 :电极导线经左锁骨下腔静脉穿刺法送至右室心尖部。电极导线远端 (…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在一级或二级预防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放电治疗情况及相关因素。 【方法】 对2004年3月至2012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植入了ICD的92例患者进行程控随访,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2例患者,其中ICD一级预防45例,二级预防47例,共进行了423人次的程控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6 ± 21.8)个月。有37.8%的一级预防患者出现了室速/室颤(VT/VF),平均2.53次/人年;28.9%的患者给予了放电治疗,平均0.44次/人年。在二级预防中有59.6%的患者出现VT/VF,平均4.99次/人年,其中有47.9%需要放电治疗,平均为1.41次/人年。所有患者中,有46例ICD发生放电(50.0%),其中恰当放电的35例(38.0%),不恰当放电的11例(12.0%)。总计放电334次,其中恰当的放电治疗198次(59.3%),不恰当的放电治疗136次(40.7%)。不恰当放电原因包括:房颤92次(67.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2次(23.5%),ICD异常感知12次(8.8%)。有房颤病史的患者发生VT/VF的概率以及误放电的概率均高于无房颤病史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ICD在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能给患者带来获益;房颤既是ICD不恰当放电的主要原因,也是提示VT/VF高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心源性猝死(SCD)的原因很多,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等。因此对SCD进行预防性治疗极为重要。当前,SCD高危患者的首选治疗措施是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1 ICD的临床应用ICD用于临床已有20多年,其适应证也在不断改变,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十多年来组织进行了一系列多中心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均强有力 相似文献
7.
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性猝死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每年造成许多患者死亡。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纠正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手段。本文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历史、适应证、手术选择、疗效及并发症等多方面进行了论述,在肯定了ICD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9.
10.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作为心脏性猝死(SCD)的有效预防措施,在临床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设置一系列参数,ICD可正确识别和治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与此同时,ICD针对非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可自行终止的室速等发放的不适当和不必要放电会降低患者的临床获益,甚至增加死亡风险。因此,ICD术后需要进行长期随访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参数程控。本文就如何合理设置ICD参数以减少不适当和不必要放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过程除颤阈法测定(DFT)的必要性及ICD治疗后的效果。方法:4例有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两者兼有的男性患者(冠心病3例,扩心病1例)进行ICD治疗,ICD具有多项治疗和信息存储记忆功能,可通过体外程控仪随访体内资料进行分析和参数调整。结果:4例均成功植入,2例因年龄较大、心功能较差未在术中进行除颤阈测定。随访4~30个月,平均12.4个月,2例接受了抗心动过速起搏除颤治疗,其中1例术中未行DFT测定。术后24小时内发生电风暴,ICD进行ATP治疗后除颤成功。结论:ICD是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而改善心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避免电解质紊乱是保证ICD有效治疗和减少放电次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的治疗效果,分析影响ICD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2006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6例ICD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6例ICD植入患者手术成功,无手术并发症,随访6~73个月,无死亡病例。术后6例患者均长期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1例患者因窦性心动过速ICD出现误识别和误放电3次,开启突发性识别后,随访12个月再未发现误放电现象。2例因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出现电风暴3次,经强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随访6~12月再未出现电风暴。3例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有明确诱因,预防和治疗诱因可减少ICD治疗次数。结论ICD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源性猝死。术后加强随访、合理设置工作参数、配合药物治疗、积极预防诱因是保障ICD有效治疗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1病历资料.患者男,42岁,因阵发性心悸,晕厥反复发作5年伴双下肢水肿6个月,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Ⅱ度、频发多源成对及成串室性早搏、心室颤动,于2001年12月26日在我院安装第三代,进行心衰纠正,临床症状缓解后于2002年1月16日出院.后因气短、夜间喘息不能平卧、双下肢水肿5 d于2002年12月9日在县医院住院治疗,12月15日晚9时关闭病房电灯开关时,ICD突然放电,患者紧张恐惧,急查血常规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观察评价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工作情况及疗效.方法 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接受ICD治疗者35例,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存储记录的资料共计49例次进行分析,总结随访资料以评价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结果 35例植入ICD的患者随访平均(33±19)个月,ICD记录室速596阵,抗心动过速(ATP)治疗成功478阵(成功率80.2%);高能量除颤(DF)终止25次室颤均获成功;5例误放电18次;4例术后出现心律失常电风暴;1例术后1月因顽固性心力衰竭死亡.结论 ICD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发生误放电、心律失常电风暴及精神症状,植入后应定期随访,及时调整参数,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给予心理辅导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17.
1病历资料
患者男,42岁,因阵发性心悸,晕厥反复发作5年伴双下肢水肿6个月,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Ⅱ度、频发多源成对及成串室性早搏、心室颤动,于2001年12月26日在我院安装第三代,进行心衰纠正,临床症状缓解后于2002年1月16日出院.后因气短、夜间喘息不能平卧、双下肢水肿5 d于2002年12月9日在县医院住院治疗,12月15日晚9时关闭病房电灯开关时,ICD突然放电,患者紧张恐惧,急查血常规在正常范围,血清钾3.9 mmol/L,血清钠142 mmom/L.12月29日患者自觉心悸,随后ICD连续电击达20次,至12月31日,共电击73次.电击时震动剧烈,每次需静脉给予大量利多卡因和胺碘酮方能控制. 相似文献
18.
病历资料患者男,42岁,因阵发性心悸,晕厥反复发作5年伴双下肢水肿6个月,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Ⅱ度、频发多源成对及成串室性早搏、心室颤动,于2001年12月26日在我院安装第三代,进行心衰纠正,临床症状缓解后于2002年月16日出院。后因气短、夜间喘息不能平卧、双下肢水肿5 于2002年12月9日在县医院住院治疗,12月15日晚9时关闭病房电灯开关时,ICD突然放电,患者紧张恐惧,急查血常规在正常范围,血清钾3.9mmol/L,血清钠142mmom/L。12月29日患者自觉心悸,随后ICD连续电击达20次,至12月3日,共电击73次。 相似文献
19.
20.
背景: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能够有效降低部分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此后,ICD的植入量大幅增加,非电生理专科医生也因此经常会遇到实施ICD电转复除颤的患者。
目的:在接受ICD电转复除颤的患者中评估诊疗策略。
证据获取:采用下列医学主题词在PubMed和MEDLINE数据库中检索1990年1月至2006年9月发表的文献:defibrillators,implantable(除颤器,植入型);defibrillmors,implantable/adverse effects(除颤器,植入型/不良反应);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agents);电除颤(electric countershock);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心动过速治疗(tachycardia therapy);运算法则(algorithm);室性心动过速/诊断(ventricular tachycardia/diagnosis);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diagnosis)。排除病例报告,仅纳入英文文献。参考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心脏节律学会(Heart Rhythm Society)发布的建议、指南及所附参考文献,获得其他相关文献。
证据综合:ICD恰当放电和误放电均有诸多原因。误放电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有多种ICD程控技术可有效控制ICD恰当放电和误放电的发生。采用抗心律失常药也能有效减少放电频率。
结论:采用有效的ICD程控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在保障ICD急救功能的同时减少ICD放电。对现有各种治疗手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是诊治接受ICD放电者的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