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脑室管膜瘤起源于室管膜细胞,可发生于脑室系统的任何部位,临床多采用CT和MRI对脑室管膜瘤进行诊断。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室管膜瘤21例,进一步探讨CT和MRI对脑室管膜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并与脑室内其他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脑实质室管膜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脑实质室管膜瘤的CT、MRI资料(16例中男4例,女12例,年龄29~63岁,中位年龄50岁),分析其病变部位、形态、与脑室关系、水肿情况及影像学特点。结果肿瘤12例位于幕上,4例位于幕下;12例呈囊实性,4例呈实性;16例均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体积多较大,周围水肿不明显;8例肿瘤内可见钙化。CT扫描呈不均匀混杂密度,MRI扫描呈不均质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实性部分可见不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4例病灶呈显著多环样不规则强化。结论脑实质室管膜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和MR检查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累及的范围,为临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MR表现,加深对本病的再认识。方法 20例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重点观察肿瘤的大小、部位、与脑室的关系、水肿情况和增强扫描特征。并分析发病的年龄及性别特点。结果 本组脑实质内室管膜瘤多呈囊性或囊实性占位,体积多较大,一般大于5cm,部分较大肿瘤周围水肿不明显,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增强后表现为环形强化或囊腔壁结节强化或不均匀强化;与侧脑室后脚、下脚及三角区的关系密切。结论 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对脑肿瘤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及CT对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的MR及CT表现。结果10例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表现为大囊为主型2例,肿瘤由位于深部白质区的大囊与位于皮层区的小部分实质构成。实质为主型8例,其中肿瘤实质内出现单发偏心性液化囊变区5例,出现多发小液化区3例。肿瘤实质与脑灰质比较于T1加权像呈等或略低信号,于T2加权像呈略高信号;在CT平扫时与脑灰质密度相似或略高于脑灰质密度;液化囊变区于T1加权像呈略高或等于脑脊液的低信号,于T2加权像呈等于脑脊液高信号,CT平扫呈略高于脑脊液的低密度。合并出血5例,钙化2例。结论幕上脑实质大囊为主型室管膜瘤,或实质为主型室管膜瘤肿瘤内出现单发偏心性液化囊变区,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CT扫描肿瘤实质与脑灰质比较呈等或略高密度,部分伴小斑点状钙化,MR及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当病灶表现为不规则实质性肿块伴多发小液化囊变区,周围水肿明显时,与恶性星型细胞瘤或胶质母细胞瘤极难鉴别。  相似文献   

5.
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15例CT和MRI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CT和MR表现,旨在提高脑实质内不典型的室管膜瘤诊断的准确率。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均行CT和MR检查:男9例,女6例;10岁以下2例,11~20岁2例,30岁以上11例。结果: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好发于颞顶枕交界部位,多靠脑表面一侧生长,与脑室关系密切,囊变率较高,肿瘤实质常可见条状或点状钙化,MR增强扫描常可见血管影。瘤周一般有轻度水肿或无水肿,增强扫描多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肿瘤实质内出现条索状血管影,也是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的特征性表现。提高对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CT和MR表现的认识,有助于术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室管膜瘤的CT及MRI诊断水平。方法:进行77例室管膜瘤的CT及MRI表现与手术病理——光镜、电镜超微结构与免疫组化对照研究。结果:位于脑室32例,脑内45例。CT显示不规则形或类圆形混合密度肿块或稍高密度肿块伴斑点状钙化,境界清楚,边缘分叶状。MRI显示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选择乳头型室管膜瘤的电镜显示:在胞质见微绒毛呈直棒状或形成菊形团,常见胶质丝。免疫组化检查:Vimentin显示阳性;Cytokeratin、EMA显示阴性。结论:进行室管膜瘤的CT及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有助于CT及MRI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间变性室管膜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及MRI表现。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9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间变性室管膜瘤病例,最终共收集到符合标准的患者17例,其中男15例,女2例;年龄1~67岁,其中 < 10岁的患者7例, > 50岁的患者7例,呈两极分布;主要收集病例的颅脑MSCT平扫、MRI的T1WI、T2WI、FLAIR及增强检查,分析其形态特征及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病例幕上16例,幕下1例;形态分2型,囊实性11例,实质性6例。囊实性肿瘤形状多不规则,囊性部分与实性部分比例差别较大,肿瘤边界不清或欠清,瘤周水肿较轻;实质性肿瘤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较清,多伴有轻或中度瘤周水肿。MSCT平扫示囊实性肿瘤实性成分及实质性肿瘤主要呈等或稍高密度,而囊实性肿瘤囊性成分呈脑脊液样密度改变;MRI扫描示囊实性肿瘤的实性成分及实质性肿瘤于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T2WI及FLAIR呈等或稍高信号,MRI增强扫描示囊实性肿瘤的实性成分及实质性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实性肿瘤的囊壁明显环形强化,囊内无强化。结论颅内间变性室管膜瘤的MS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及临床病史,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肌内黏液瘤的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肌内黏液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4例接受MR检查(其中3例接受增强扫描),1例接受CT检查(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5例肌内黏液瘤患者中,股内侧肌内黏液瘤2例,腓肠肌内黏液瘤1例,腓骨长肌内黏液瘤1例,胸锁乳突肌后方肌内黏液瘤1例.MR平扫肌内黏液瘤旱与肌肉走行一致的椭圆形3例,呈不规则片状1例,均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4例接受增强扫描,3例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1例呈厚壁强化并可见结节.CT平扫肿瘤呈液性低密度肿块;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环形强化,内部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及内部渐进性强化.结论 肌内黏液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但部分影像学表现不典型,MR增强扫描与病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纵隔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纵隔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7例均行CT平扫,其中4例行增强CT扫描,2例行MRI扫描.结果 7例纵隔淋巴管瘤均表现为纵隔肿块.其中右前上纵隔3例,右后上纵隔2例,右前下纵隔心包旁1例,左前上纵隔1例.7例中4例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较清楚;2例肿块沿纵隔血管间隙弥漫生长,边界不清;1例肿块向椎管内延伸,呈哑铃型.肿块直径5.0~11.0 cm,平均7.2 cm.CT平扫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平均CT值23 HU;增强扫描4例中1例肿块内部呈小片状或点、条样强化,3例无强化表现.2例行MRI检查,病灶均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的囊性肿物,增强后无强化表现,其中1例信号欠均匀,与周围结构分界欠清.结论 纵隔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表现为前上纵隔的囊性肿块,可沿纵隔间隙弥漫生长,增强扫描多无强化.CT增强扫描及MRI扫描有助于纵隔淋巴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脉络丛乳头状瘤的CT和MRI诊断水平。方法对8例脉络丛乳头状瘤患者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4例位于第4脑室,2例位于侧脑室,1例位于第3脑室,1例位于桥小脑角区。CT表现为2例呈稍高密度肿块影,5例呈混合密度肿块影,1例呈囊性低密度内伴稍高密度结节及钙化。MRI表现为2例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偏高信号影;5例在T1WI上呈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以囊性信号为主,伴有低信号钙化影。结论脉络丛乳头状瘤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CT及MRI检查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儿童期脑星形母细胞瘤的CT、MRI表现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星形母细胞瘤的CT、MRI表现特征。方法 对13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星形母细胞瘤的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星形母细胞瘤中,5例起于右侧额叶,3例起于左侧额叶,2例起于左侧额顶叶区,2例起于右侧脑室三角区旁。1例位于右侧颈叶。CT平扫肿瘤呈较大的表浅肿块,肿瘤密度高于正常脑实质,内可见小斑点状或团块状钙化。MRI扫描肿块于T1和T2加权成像与正常脑实质呈等信号,肿瘤内见有小的囊变或坏死区,肿瘤周围无明显水肿;增强后肿块呈非均匀性明显强化。结论 星形母细胞瘤多起源于脑的表浅部位,肿瘤内常发生钙化和存在坏死区,瘤周水肿轻是其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2.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16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表皮样囊肿。男11例,女5例,年龄29-56岁,平均年龄45岁;行CT平扫与增强检查4例,行MRI平扫与增强检查6例,同时行CT与MRI检查6例。结果:肿瘤发生于桥小脑角区5例,鞍上区4例,鞍旁区3例,四脑室2例,小脑蚓部和小脑延髓池各1例。CT平扫肿瘤呈脑脊液样低密度,大多形态不规则,少数呈圆形、卵圆形,均有不同程度占位效应,增强后均无强化。MRI检查,大多数类似脑脊液样信号,T1WI呈现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少数在T1WI上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结论:CT与MRI诊断表皮样囊肿均有重要价值,MRI显示表皮样囊肿优于CT。  相似文献   

13.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与MRI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 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15例均行CT平扫 ,其中 7例配合MRI扫描。结果 CT显示 15例中伴有视网膜下积液 5例 ;钙化 14例 ;视神经增粗 2例。MRI显示 7例肿块均伴有视网膜下积液 ,其中 4例显示瘤内的致密钙化灶 ,1例显示视神经在T2WI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呈斑点状强化。结论 CT对肿瘤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MRI显示肿瘤的大小、有无视网膜下积液及肿瘤的分期较CT优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MRI、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单发原发颅内淋巴瘤的MRI、CT表现。结果 12例病变位于幕上,1例病变位于幕下。CT多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肿块,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低或稍高信号,信号多均匀,瘤周水肿较明显。CT和MRI增强扫描肿块均明显强化,边缘光整或呈分叶状,坏死囊变、钙化少见。结论 颅内淋巴瘤的MRI、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通过认真的影像分析,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特征。材料与方法:搜集资料完整的经病理证实的软骨母细胞瘤10例,回顾性分析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0例均摄X线平片,7例行CT检查,7例行MRI检查,髂骨2例,胫骨骨骺3例,股骨远端骨骺1例,髌骨2例,肱骨大结节骨骺1例,股骨大转子骨骺1例,1例合并动脉动瘤样骨囊肿,X线平片显示3例有钙化,CT检查5例有钙化灶,7例行MRI检查均提示病灶内有软骨样基质T2WI较高的信号和肿瘤边缘有MRI的T,WI及T2WI上均为低信号的环形硬化边。结论:掌握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对软骨母细胞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分析肺癌与肺良性肿瘤的磁共振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搜集原发性肺癌21例,肺良性肿瘤5例,均经病理及临床证实。采用02T磁共振成像仪,常规自旋回波序列,将肺良恶性肿瘤MRI信号及形态学改变作一比较。结果肺癌表现为肿块>3cm,分叶征,边缘毛糙,T1WI上呈现等或稍高信号T2WI上呈稍高或不均信号者为多(83%);肺良性肿瘤表现为肿块<3cm,边缘光整,T1WI上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者为多(60%),二者之间有一定差异。肺癌的继发性改变有助于区分肺良性肿瘤。结论肺癌与肺良性肿瘤的MRI表现有一定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成人第二鳃裂囊肿的CT与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第二鳃裂囊肿的CT与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总结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第二鳃裂囊肿,分析其CT和MRI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全部病例均为第二鳃裂囊肿,其中BaileyⅠ型5例,Ⅱ型13例。鳃裂囊肿位于颈前三角区、胸锁乳突肌前内侧,圆形或椭圆形,壁薄、均质,胸锁乳突肌受压向后或后外移位,颌下腺向前移位,颈动脉鞘内大血管向内或内后移位,CT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界清晰的囊性肿块。MRI表现为T1WI呈低至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壁强化或不强化,合并感染时,边界模糊,囊壁及周围软组织强化,囊壁强化的厚度取决于感染的程度。结论:CT与MRI可以清楚显示鳃裂囊肿的解剖部位、大小、形态、范围、强化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特点能做出准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CT、MRI对疲劳骨折的影像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1例经随访证实的疲劳骨折的X线平片、CT、MRI征象。结果:与传统X线比较,CT、MRI更容易发现疲劳骨折的骨折线,并且更容易显示其相对早期改变。结论:疲劳骨折通常根据临床和X线平片即可明确诊断,但CT、MRI结合X线平片对疲劳骨折的影像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疲劳骨折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