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探讨对腰椎管狭窄症较理想的手术方法,自1995年3月~1999年3月,我们在棘间入路法[1]的基础上,将整块切除的棘突—韧带复合组织原位回植,我们称之为改良棘间入路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58例,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男37例,女21例,年龄38~67岁,平均52.6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6年8个月,平均3年5个月。1.2 影像学检查 本组病例分别经CT、MRI、脊髓造影等检查,病变部位:L4~525例,L5~S119例,L4~S18例,L3~54例,L3~S12例。单纯椎管狭窄41例,合并椎间盘突出17例。1.3 手术方法 采用后正中切口,保持棘…  相似文献   

2.
3.
董清平  刘昱  董华 《中国骨伤》1999,12(2):39-40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中发现合并同一节段棘间韧带损伤者,我们采用切除上下部分棘突和椎板,髓核摘出术;若合并有神经根管狭窄者切除部分上下椎小关节。椎间盘切除方法与国内外学者介绍基本一致。但同时行骶棘肌代棘间韧带重建术,取得满意效果。临床资料临床采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5):1435-1436
[目的]探索椎间孔镜下行腰椎间盘摘除手术循证康复方法。[方法]采用循证方法搜集资料,进行微创循证,病因循证,以循证的原则设计康复方案及措施实施,并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过采用效果评价标准进行相关项目评价。结果:1症状及体征改善效果评价达到优;2功能评价采用Prolo评定为9~10分(最高值为8~10分)。肢体放射痛及腰部疼痛改善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VAS评分评价,结果为疼痛明显改善或无痛。VAS评分为0分的占87.80%,2分为12.20%。术后无出血、无血肿形成、无神经损伤的肢体体征与表现。[结论]椎间孔镜下行腰椎间盘摘除术循证康复更符合手术方式与患者需求,方案设计更科学更优化,使该疾病手术患者得到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5.
胡茜  董琪 《中国美容医学》2003,12(2):197-197,T008
鼻位于面部正中显著位置,在容貌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鼻形态变化因人而异,其任何微小的畸形将明显影响容貌的美学效果,而临床上很难下所谓“标准鼻”的定义犤1犦。传统的整形手术,患者本人对术后的效果不能直接预测,具有一定的“盲动性”。我们采用口内入路法矫治鼻孔宽大畸形12例,使患者能在术中明确术后的整形效果,避免了传统手术的“盲动性”。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2例,女性11例,男性1例,年龄19-28岁。其中2例同时矫治唇红薄、唇珠不明显。手术顺利,伤口全部I期愈合。患者对整复效果均满意。如图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时,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2015年2月因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行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且获完整随访的12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患者分为4组:A组31例,采用经典椎间孔入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B组30例,采用后外侧入路(Yeung endoscopic spine system,YESS);C组31例,采用改良椎间孔入路(improved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access,ITEA);D组30例,采用椎板间入路(interlaminar dorsal access,IDA)。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及术前下腰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双下肢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隙高度、腰椎曲度指数(lumbar curvature index,LCI)及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各组术中髓核摘除体积,术后VAS评分、ODI评分、LCI、椎间隙高度和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结果A、B、C、D组术中髓核摘除体积分别为(3.6±0.9)、(3.5±0.7)、(4.6±1.0)、(3.1±1.1)cm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期间无典型术后髓核突出复发症状,无椎间隙感染、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各组下腰痛VAS评分、双下肢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各组间各评分以及改善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B组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4组间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LC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LCI以及丢失值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比较、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效果良好,其中采用ITEA手术操作范围更大,术中探查及摘除责任髓核更彻底;但需要根据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法修复唇隐裂的可行性。方法:白、红唇交界区域设计皮瓣,采用口内切口入路,完成口轮匝肌功能性重建、人中嵴的成形和鼻翼畸形的纠正。结果:本组12例患者伤口均I期愈合,并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鼻底丰满度良好,鼻孔横置现象改善明显,人中嵴形态良好。所有患者家长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采用口内入路法修复唇隐裂,在重建口轮匝肌环、改善鼻畸形、获得自然人中嵴的基础上避免了瘢痕,获得了美学、功能上的满意效果,是治疗隐裂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孔镜组(采用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42例)和开窗组(采用后正中入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3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JOA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4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孔镜组均短(少)于开窗组(P<0.001)。术后3个月JOA评分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等优点,且能达到同开放手术相同的直接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摘除术并发神经损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腰椎间盘摘除术中并发神经损伤为一极其严重的并发症,是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废的主要原因,必须严加预防。作者报道7例,结合文献对神经损伤的病理解剖基础以及手术操作做一分析。1临床资料自1988年至1997年本院共行腰椎间盘摘除术402例,发生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摘除术的临床应用杨希宝朱通伯常顺临床资料我院自1990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病人196例,年龄16~78岁,平均365岁,男性107例,女性89例,L3~412例,L4~5106例,L5S186例。其中L3~4,L4~54例,L4~5,与L5S...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侧后方入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U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ULDH患者行侧后方入路治疗。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腰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JOA评分。结果 20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2~24(18.8±2.3)个月。VAS评分:术前为7.8分±1.3分,术后2周为1.3分±1.2分,末次随访时为1.4分±1.1分,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术前为12.12分±2.12分,术后2周为20.60分±3.12分,末次随访时为21.88分±3.05分,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按Otani et al分级方法评定:优15例,良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16/20。结论侧后方入路治疗ULDH疗效明确。术中应仔细操作,以避免医源性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后路显微内窥镜椎间盘摘除术的临床应用,探讨其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对116例(143个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后路显微内窥镜椎间盘摘除术。对其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人均在术后7d内出院。全组病人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5个月,术后按Macnnab标准评级:优68例,良39例,可9例,优良率92.2%。结论后路显微内窥镜椎间盘摘除术手术创伤小,基本不影响脊柱稳定性,术后恢复快且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间盘内窥镜髓核摘除(MED)手术治疗急性发作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意义。方法对21例青壮年急性重症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入院4h内采用MED手术摘除突出椎间盘髓核。结果21例患者术后即刻优良18例。经4~18个月随访,无一例复发腿痛,20例恢复工作。结论急诊MED手术能尽快解除急性发作腰椎间盘突出症脱出髓核对神经的急性压迫,防止神经损伤进行性加重,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隙直视下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和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6.2-2001.8经椎板间隙显露法对18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及神经根管扩大术的病例。术前患者行腰椎X线检查,测量L5S1及L4-5椎板间隙的面积,对于L4-5椎板间隙的面积>250mm2及L5S1椎板间隙的面积>280mm2的病史短且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行经椎板间隙直视下微创髓核摘除术。结果术后对其中的169例进行随访,随访3~38月,平均随访24月,采用1994年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外科组制定的手术疗效标准,观察评定疗效。优122例,良38例,优良率94.6%。结论合理选择适应证,经椎板间隙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能迅速减压,消除症状,且几乎不破坏脊柱的稳定性,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疗效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系统(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特点和疗效。方法5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MED治疗,手术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进行“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及神经根减压。结果随访6~12个月,按照Macnab标准:优40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92.6%。结论该方法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或伴轻度侧隐窝、神经根管狭窄的患者,近期疗效好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显微镜和显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差异.[方法]选取两种术式开展初期的各30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JOA和改良MacNab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最,术后下地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指标.[结果]60例病例均获得术后一年随访,JOA评分改善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取得很好疗效.显微镜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显微内镜组,手术切口长于显微内镜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下地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显微内镜组并发症率略高.[结论]两种显微术式均很好的将传统的髓核摘除术微创化,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显微镜技术学习曲线难度较低,相对容易掌握,手术适应证广泛,手术并发症率略低,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显微内窥镜下微创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微创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对15例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突出间隙:L3~46例,L4~59例。手术选择后侧旁正中入路,采用MED系统完成神经根探查、减压和椎间盘髓核摘除。结果15例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3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8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6·7%。结论显微内窥镜下微创经后侧旁正中入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分析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C地POLD治疗的1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程、年龄与疗效的关系进行分批 3-42个月随访,优良率达87.67%,无严重并发症。病程在2年以内者疗效优于2年以上者(P〈0.01)。结论手术时机对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而年龄与疗效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和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MED组(48例,采用MED治疗)和PTED组(48例,采用PTE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手...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鄄my,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2月~2012年2月采用经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其中L3/4 3例,L4/5 9例,观察患者术中情况及手术耐受性,记录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通过术前和术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术后改善情况,使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患者耐受性好,手术时间110±20min。1例术后马尾神经损伤症状加重,保守治疗3个月后症状缓解,余病例无神经、血管、硬膜囊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2~24个月,平均18±2.5个月,下肢放射痛及日常生活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术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由术前7.75±0.97分减少到术后第一天的2.42±0.79分,末次随访时为1.42±0.79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1);OID评分由术前57.67±9.57减少到末次随访时的8.50±3.73,差异有显著性(P<0.0001)。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1.67%(11/12)。结论:经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