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病因病机 1.1肾<素问·水热穴论>上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肘肿,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又云:"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肘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素问·邪气藏府病形篇>又云,"肾脉微大,为石水,起脐以下至少腹睡睡然."通过这些条文,可知水肿与肾的关系.一是肾阳虚,火不生土,肾脏不能协助脾胃运化,因而水湿停留为肿;二是卫气出于下焦,因肾虚而卫气不固,感受外邪,致肌表水湿停滞;也有因肾虚气化不及而水停下焦的.  相似文献   

2.
肾病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诚  董尚朴 《河北中医》2003,25(3):237-238
2 中医病因病机肾病综合征属中医学水肿、腰痛、尿浊等范畴。相似记载始见于《内经》 ,如《灵枢·水胀》篇称为“水”。指出 :“水始起也 ,目窠上微肿 ,如新卧起之状 ,其颈脉动 ,时咳 ,阴股间寒 ,足胫肿 ,腹乃大 ,其水已成矣。”《素问·水热穴论》曰 :“勇而劳甚则肾汗出 ,肾汗出逢于风 ,内不得入于脏腑 ,外不得越于皮肤 ,客于玄府 ,行于皮里 ,传为跗肿 ,本之于肾 ,名曰风水。”《金匮要略》称“水气”。《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曰 :“夫水之病 ,皆生于脏腑。方家所出 ,立名不同 ,亦有二十四水 ,或十八水 ,或十二水 ,或五水……。寻起…  相似文献   

3.
申珊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45-247
肾病综合征属中医学水肿、腰痛、尿浊等范畴.相似记载始见于《内经》,如《灵枢·水胀》[1]篇称为"水".指出:"水势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素问·水热穴论》[2]曰:"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本之于肾,名之风水".这些描述均与本病相似.中医认为肾病综合征的发病多因素体禀赋薄弱,或体虚感邪、风寒湿热外袭、湿毒浸淫,或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情志失调等引起或诱发.其中尤以禀赋薄弱、体虚感邪为要.  相似文献   

4.
孙中诚  董尚朴 《河北中医》2003,25(4):318-320
4 治疗法则 水肿的治则,<内经>首先提出"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艹)/(坐)"的法则,即发汗、利小便和攻逐瘀浊.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中,对<内经>的三大法则从临床角度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方药,并对益气、实脾、温肾法进行了探讨.隋唐及北宋的医家,大多偏重于攻逐,如唐代<外台秘要>、北宋<圣济总录>所收录的治水肿方剂,常用大戟、甘遂、芫花、商陆、巴豆、牵牛子、大黄等攻逐药.  相似文献   

5.
中医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孙志佳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2):507-509
1 关于病名和症状 中医学里并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下简称慢阻肺)"一词,但从其临床表现及病变演变过程来看,早期慢阻肺的临床表现与中医学中的内伤咳嗽相似,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其临床表现与哮病、喘证、肺胀等病类似.祖国医学对此论述颇多,<医学三字经>:"<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灵枢*胀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素问*逆调论篇>:"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相似文献   

6.
中医眼科之“治未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被提出,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述其源流,蓝毓营[1]认为中医治未病说奠基于战国时期<内经>、<难经>, 发展于东汉<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清代<温热论>.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谓:"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土不受邪,即勿补之".<温热论>曰:"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可见"治未病"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我院张志坚主任医师为江苏省名老中医 ,治疗慢性肾炎收效显著。现总结介绍于下 :1 肇端主因为风邪张老认为 :慢性肾炎的病因要考虑素因、主因及诱因三个方面。由于本病的发生多由外邪侵袭 ,风为百病之长 ,易伤肺、脾、肾 ,故肺、脾、肾虚损常为本病的素因 ;而外感风邪侵袭实为本病的主因或诱因。《素问·水热穴论》提到 :“勇而劳甚则肾汗出 ,肾汗出 ,逢于风 ,内不得入于脏腑 ,外不得越于皮肤 ,客于玄府 ,行于皮里 ,传为月付肿 ,本之于肾 ,名曰风水。”《素问·气厥论》提到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 :“若醉…  相似文献   

8.
历节与痹源流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曰:"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求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日历节".这被后入看作是关于历节病的定义性论述.后人常将"历节"归入"痹证"之中,现行的第五版、第六版<中医内科学>都没有"历节"专章,而是将其在"痹证""痹病"中加以阐述.因此,有人认为"历节"即为"痹".  相似文献   

9.
<灵枢·经脉>:"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邪气内袭,流于经络脏腑,其络脉必暴然而起.<内经>把此称作"盛络"或曰"结上甚血者".其状如<灵枢·血络论>所载:"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笔者用刺"盛络"之法于针灸临床,现介绍验案4则如下.  相似文献   

10.
论原气循行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瑞  赵百孝 《中国针灸》2005,25(10):751-751
1 原气的发生与布散 <内经>提出了脏腑的原穴,但却无原气、元气之名."原气"一词首见于<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名曰原."原气即是肾间动气,生命之所系,是十二经之根本,十二经脉皆系于原气.而原气则系于命门,为生气之原.<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难经·六十六难>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三焦为一身之大腑,通行上、中、下三焦之气,遍历五脏六腑,主通行原气,原气为三焦之别号,而三焦为原气之别使.肾间动气自命门生发之后,通过三焦的布达而将原气散布到脏腑及十二经脉之中.  相似文献   

11.
血汗症,历代中医将之归于中医学的"血汗"、"汗血"、"肌衄"、"血箭"、"红汗"等病证的范畴."血汗"之名,首见于明.方贤<奇效良方·诸血门>"神白散,治血汗,从肌腠出."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血汗"即"血自毛孔出".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汗血证治>明确指出"病者汗出正赤污衣,名血汗."明.李梴<医学入门>云:"又血从汗孔出,谓之肌衄."明.戴元礼<证治要诀·诸血门>谓"血从毛孔而出,名曰肌衄."  相似文献   

12.
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现综述如下. 1 肝癌病因病机 肝癌当属中医"积聚"、"胁痛"、"臌胀"、"黄疸"等范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圣济总录>曰:"积气在腹中,久不瘥,牢固推之不移者,癞也,饮食不节,致脏腑气虚弱,饮食不消,按之其状如杯盘牢结,久不已,令人身瘦而腹大,至死不消." 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凝、毒聚脉络,日久渐聚积成块停于胁腹而成.以脏腑气血亏虚为本,气血湿热瘀毒互结为标.谢兆丰[1]认为肝癌病机关键是肝郁脾虚,其重点在于"虚"与"瘀".钱英则认为"虚损生积、毒瘀内结"是肝癌最基本的病机,其将肝癌辨证为虚实夹杂证,虚证以气阴两伤最为常见,实证以毒瘀最为突出,治法则强调扶正解毒化瘀,扶正以益气健脾为主,祛邪则以解毒化瘀为重[2].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曰:"瘀,积血也."所谓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滞,不能正常循行,它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血脉及脏腑内运行不畅的血液.  相似文献   

14.
"大气"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五味>曰:"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日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1].又<灵枢·邪客>曰:"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相似文献   

15.
肾炎血尿中医治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尿是各种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现将近年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肾炎血尿属中医学尿血、溲血范畴.其记载首见于<内经>,<素问*痿论篇>亦谓:"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  相似文献   

16.
"肾主水"是中医肾藏象理论的重要观点之一,对其阐述自<内经>开始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医认为,肾主水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输布排泄功能,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藏,主津液".<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指出,"静而不走"之阴水,是肾所藏之"精","乃肾之体";"动而不居"之阳水,是肾下输膀胱之"溺","乃肾之用".肾主水的功能具体表现在肾脏的温煦化水、司开合和肾在液为唾[1].  相似文献   

17.
汗证有自汗、盗汗之不同.<证治准绳>指出:"睡则汗出,醒则倏收,日盗汗;不分寤寐,不因劳动自然汗出者,曰自汗."两种汗证虽表现不同,但病机重点都与阴阳失调、腠理开阖失司有关.尽管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而<景岳全书·汗证>却指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临床自汗亦有属阴虚者,盗汗亦可见阳虚.笔者兹举2例并结合临证所得,刍谈浅见.  相似文献   

18.
崩漏,是中医门诊常见或多发病,在<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妇人经行之后,淋漓不止,名曰经漏,经血突然大下不止,名曰经崩." 1 中医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中就有"阴虚阳博谓之崩"和"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内溢".即阳胜之体,邪热灼伤冲任,损及肝肾,迫血妄行,如<济生方>云:"元气不伤,七情未郁,荣卫调平,则血无壅决之虞,节宣失宜,必致壅闭,血遂不得循经流注,失其常度,故有妄行之害".可为崩漏的病因病机之一;素体不足或房事不节、损伤冲任而致肾气不固,淋漓不断,劳思伤脾耗气,脾虚不摄,冲任失司,血不循经,亦可致"崩漏";如在<诸病源侯症>巢氏云:"劳伤冲妊"可为崩漏的病因病机之二;在<金匮要略>张仲景就因瘀血内阻,血不归经,导致漏下不止而云:"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固也,当下其癥."即瘀血凝滞,血阻气滞,新血不守,经血淋漓不断,又可为崩漏之病因病机之三.唐容川在<血证论>认为:"崩漏者,非经期而下血之谓也,少者名曰漏下,多则名为血崩,行经而去血过多,如水之流不能止者,亦是血崩,古名崩中.谓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脾不摄血,是以崩溃,名曰崩中."崩漏二者均为子宫出血,"漏者为崩之渐,崩者漏之甚",虽病势有缓急的不同,但病机则一.二者相互转化,互为因果.若久崩不愈则大伤气血;气血或病势转轻可为漏;久漏不止,病势转重,可转为崩,如<济生方>云:"崩漏之疾,本乎一症,轻者为漏,甚者谓崩中."  相似文献   

19.
水肿是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肾性水肿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引起的水肿,属中医"水气病"范畴,其病机复杂,临床表现繁杂,病变涉及全身多个脏腑.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记载治疗水肿病之经方立法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对于指导水肿的临床实践颇具价值.笔者在导师刘旭生教授的指导下,从汗、下、消、和、温、补、清、吐8 种治法对经方治疗肾病水肿进行初步探讨,旨在探索中医辨证论治肾性水肿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汗证,出自<医学正传·汗证>以全身或局部非常出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关于汗的机理最早可见于<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1]但详细论述则见于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汗>:"阳加于阴谓之汗,由是推之,是阳热加于阴,津散于外而为汗也."[2]吴瑭亦云:"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内经>云:"从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所以,无论生理性病理性的汗之有无多少,都应从阴阳盛衰及其相互关系是否协调来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