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广州管园线虫是嗜酸性脑膜炎及脑膜脑炎的病原体,有关该虫致病作用的研究,在我国台湾省,Cross曾报告过应用本虫感染猴子的致病作用实验研究,但我国大陆尚未见报导。我们对该虫的实验病理研究,是从1980年5月开始作动物感染,于1981年获得动物感染成功,在此基础上观察广州管园线虫引起的大白鼠脑、脊髓及肺的病理改变,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广州管园线虫于1933年陈心陶教授首先在广州鼠肺中发现,至今已有50年了。半个世纪以来在太平洋沿岸的一些地区及太平洋的某些岛屿(大约从南纬23°至北纬23°和东经100°(泰国)至西经150°(大溪地)]相继报告鼠肺中存在广州管园线虫。人类广州管园线虫病(嗜酸性脑膜炎)于1945年在我国台湾第一次报告,在我国大陆广州管园线虫病,直到最近在广东一病人的脑脊髓液中找到不成熟虫体而首次被证实,从而解决了我国大陆可能存在广州管园线虫病  相似文献   

3.
广州管园线虫是陈氏于1933年在我国广州市捕获的家鼠中发现。第一例广州管园线虫病则是野村氏和林氏于1944年在我国台湾省发现的。从1944至1978年,台湾省共发现管园线虫病及嗜酸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共259例,其中有8例死亡。与此同时,在日本、印尼、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均报告发现病例。因而该虫逐渐为人们所重视。我国台湾省及日本、印尼、菲律宾、柬埔寨、越南等亦开展对该虫的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调查。但我国大陆地区至今未见有关这方面报导。我们自1979年  相似文献   

4.
广州管园线虫于1935年首先在鼠体中发现,人类病例(广州管园线虫病或嗜酸性脑膜炎)1945年在台湾省首次报导以来,在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相继有病例报告,直到1984年我国大陆第一例确诊广州管园线虫病,之后在香港和上海均有病例报导。8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海南省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感染现状,为继续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2019年,按海南省的地理方位和水系分布,抽取与2006年一致的5个调查点,采集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螺蛳,以“肺检法”结合“匀浆法”检测中间宿主并查找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结果 2018—2019年,在5个调查点共检测野外采集螺蛳1 597只,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平均感染率为6.39%(102/1 597)。其中福寿螺、褐云玛瑙螺、蜗牛和蛞蝓感染率分别为7.95%(43/541)、6.45%(34/527)、15.91%(7/44)和3.71%(18/485)。福寿螺感染率琼中县较高为9.57%(11/115),海口较低为4.90%(5/102),各地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63,P>0.05)。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儋州市较高为16.50%(17/103),三亚市最低为0.95%(1/105)。各地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9,P<0.05)。蜗牛感染率儋州市最高为33.33%(5/15),三亚市最低为0,各地感染率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6.
前言寄生于啮齿动物的管园线虫有多种,其中广州管园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tlsis)及哥斯达黎加管园线虫(A·costaricensis),因引起人类管园线虫病的报告较多,特别是广州管园线虫分布更为广泛,所以,人们对它们的研究较多,认识也较深入。陈氏于1933年首次在广州鼠肺中发现,并于1935年报告为广州管园线虫,继之  相似文献   

7.
浙江一所医院收治了一批不明原因的“流行性神经痛”,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26岁~57岁。大部分病人的体温为37℃~38℃,以头痛、肌痛、关节痛为主要症状。实验检查发现病人血液、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普遍高,有的超过20%。脑压部分升高,最高可达400mmHg。脑电图部分波纹有轻微波动,CT、MRI、胸X光片均为正常。专家以为,这是一起生吃玛瑙螺感染广州管园线虫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它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多为散发。其宿主主要是野鼠,中间宿主为软体动物,包括陆生、水生螺类等。人体感染是因为食用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1984年10月在我国大陆徐闻县友好农场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家鼠、褐云玛瑙螺、足襞蛞蝓、黑眶蟾蜍的感染率分别为28.57%(4/14)、31.69%(158/467)、29.19%(54/185)、4.76%(2/42)。徐闻县地理概况,170人群调查(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病史回顾、血涂片检查末梢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对于人群感染不多的原因,作者等从感染途径(皮肤感染)、感染方式(食螺方式)进行了探讨。本调查资料为当地群众防治本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自我国陈氏1935年首次子鼠肺内发现广州管园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并对其成虫形态进行描述后,近年来,Otsuru,Nishimura,Hori及Kussui,Yamashita等也先后对其形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描述,Bhaibulaya1968年,Bhaibulaya和Cross1971年也先后发现了与广州管园线虫形态不同的管园线虫,并分别命各为马克拉管园线虫(Angiostrongylus mackerasae)及马来管园线虫(A.malaysiensis)。本文作者于1981年对广州某地区进行终未宿主——主要是褐家鼠及中间宿主——主要是褐云玛瑙螺等自然感染的调查并进行实验室动物感染过程  相似文献   

10.
广州管园线虫是陈心陶于1935年首次在广州的鼠肺中发现,随后,国外相继报告人类经口感染广州管园线虫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据统计,全世界的临床病例至少有2889例,其中我国台湾省报告的259例中有8例死亡。随着广州管园线虫病在人类的流行,其他感染途径在国外也不断被重视,Hori(1969)及Intermill(1972)等对广州管园线虫感染性幼虫通过皮肤及皮下组织等进行了动物实验。鉴于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导,为了进一步探讨广州管园线虫的各种感染途径,更全面的做好本病的预防工作,提供研究本虫更简便的方法,作者于1981年对大白鼠进行了经腹腔,皮肤,皮下组织和口等感染途径的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海南省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的分布情况,为预防控制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卫生部《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调查方案》要求,采用研磨匀浆法对重要中间宿主进行检查。结果在3个调查点共解剖检查6种活体物种1160只。其中主要中间宿主福寿螺、褐云玛瑙螺、蛞蝓的感染率分别为10.80%、20.00%、21.75%。在距离民宅点近及周围有生活垃圾的环境的地方捕获的褐云玛瑙螺感染高。结论海南省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分布广泛,种类也较多,存在着广州管圆线虫病在人群中传播流行和局部地区的暴发疫情的潜在危险,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海南省居民既往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检测人群血清IgG抗体,居民问卷调查,并对当地市县级医院近三年收治的脑膜炎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共检测人群血清459人份,抗体阳性92人,对人群血清lgG抗体阳性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8例可疑症状病人,共有3家医院3年来收治11例脑膜炎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病人,这11例病人均有接触青蛙、螺蛳史。结论海南省居民中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病感染,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临床医生培训,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海南省定安县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的状况。方法随机选取定安县九所镇石门村委会为调查点,采用研磨匀浆法对重要中间宿主进行检查。结果共采集检查中间宿主6种420份样本,发现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者4种,感染率最高的是双线嗜粘液蛞蝓为35.75%(25/70),其次是褐云玛瑙螺,为19.00%(19/100)。双线大蛞蝓和分别福寿螺感染率为15.00%(3/20)7.10%(10/140)。结论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村委会为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推测同自然环境条件的地区可能有本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广州管圆线虫动物宿主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在珠江三角洲三市五县及增城县进行广州管圆线虫动物宿主的调查结果。终宿主田鼠的感染率为1.75%。中间宿主褐云玛瑙螺、皱疤坚螺、短梨巴蜗牛、同型巴蜗牛、淡红毛蜗牛、环带毛蜗牛、足襞蛞蝓、双线嗜粘液蛞蝓、方形环棱螺及多棱角螺的感染率分别为:26.89%、38.30%、4.88%、1.25%、5.77%、5.66%、24.45%、35.29%、2.50%及0.将同一时间地点采集的褐云玛瑙螺分成两组,一组检查全螺,另一组检查螺肺肾胃,两组感染率(前者29.52%、后者30.00%)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湖南地区广州管圆线虫宿主及疫源地的分布。方法从野外、餐饮店、农贸市场等场所采集食用淡水螺、陆生螺、蛞蝓、虾、溪蟹、鱼和青蛙,用组织捣碎匀浆法及过筛沉淀法检查中间宿主、转续宿主体内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解剖检查野鼠心肺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果7县(市、区)有5县(市、区)从野外捕获到福寿螺;3县从野外捕获中国圆田螺、中华圆田螺、方形环棱螺和蛞蝓,检查均未发现广州管圆线虫幼虫;7县(市、区)均未发现褐云玛瑙螺。6县(市)解剖褐家鼠、黄胸鼠、鼩鼱3种鼠,仅在1只褐家鼠的心脏和肺检获广州管圆线虫成虫8条。结论福寿螺在湖南南部地区分布广泛,首次证实湖南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国内外广州管圆线虫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为检索词从PubMed 数据库检索1963~2009年4月的文献,以"管圆线虫,广州"为主题词和"广州管圆线虫"为关键词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1981~2009年4月的文献资料,从时间分布、期刊和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国内外有关广州管圆线虫(病)报道的年刊载量呈上升趋势,且大多数文献刊载在热带医学或寄生虫学的专业杂志;国内文献量自1996年起逐渐增多,且出现两个高峰:文献内容以病例报道和流行病学调查居多,关于致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等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结论 关于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研究尚处在初始阶段,在该病的流行病学、致病机理、实验诊断、药物治疗等方面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n A 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Methods A total of 930 papers were searched from the PubMed and Chinese Bio-medical Disc(CBM) database under the search terms of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and analyzed through publication time,journal and contents.Results The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was found to increase annually,and two peaks of publication in national magazines occurred since 1996.Most papers were published in tropical medicine or professional joumal of parasitology.The reports mostly documented cases and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s,and only a few invetigated pathogenic mechanisms,drug treatment and other basic theory.Conclusion It is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study on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and Angiostrongyliasis,and there are a vast space in diagnosis,pathogenic mechanism,therapy and prevalence of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ns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捕捉广州大学城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检查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第Ⅲ期幼虫的感染情况。方法采集大学城10所高校生活区和教学区褐云玛瑙螺,人工消化酶消化分离第Ⅲ期幼虫,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并与广州其他地区进行比较。结果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理工大学2个校园内未捕捉到褐云玛瑙螺外,其他8所高校均发现有褐云玛瑙螺;广州大学城广州管圆线虫总体感染率为11.8%(76/642),平均感染度为872条/螺,阳性螺中最高15725条,最低17条;中山大学校园内感染率和感染度比其他校园高,分别为22.0%(56/255),1007条/螺。结论广州大学城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低于广州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广东省阳春市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方法 在阳春当地采集野生的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在实验室用人工胃液消化法检查其中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并记数.用检获的幼虫感染实验小鼠.结果 共检查褐云玛瑙螺350只,福寿螺465只,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的阳性率分别为7.71%和0.86%;感染度分别为1~312和1~4.从上述感染的实验小鼠中检获到广州管圆线虫第4期幼虫,且其血清特异性IgM均为阳性.结论 阳春是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该虫中间宿主以褐云玛瑙螺感染较严重.  相似文献   

19.
深圳市食用螺广州管圆线虫自然感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市场流通的食用螺广州管圆线虫自然感染情况。方法从深圳市区流通市场随机抽取6个种属258份食用螺样品,对其进行人工消化处理后镜检分离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期幼虫,并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结果在6个种属的258份食用螺中,仅福寿螺和东风螺检出阳性,自然感染率分别为40.7%和37.8%,平均感染强度为32.53条/只。结论深圳市食用螺流通市场存在着广州管圆线虫的流行因素,中间宿主以福寿螺和东风螺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