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简称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到中心静脉的导管。在体内可放置1a以上,为患者提供中、长期静脉治疗,解决了肿瘤患者穿刺难、反复穿刺及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从2002年开始,我科开展了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2-2007年,施行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160例,其中男102例,女58例,年龄29~88岁,接受留置导管者均为晚期肿瘤患者。1.2材料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型号为4F。1.3方法选择合适静脉,测量定位、消毒、0.9%氯化钠溶液  相似文献   

2.
叶江川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5):8626-8626
目的 研究对化疗者行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PICC)的安全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120例需要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行PICC安全护理,对照组行PICC置管化疗后传统护理,比较两组在并发症及舒适度等方面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PICC并发症发生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患者舒适度等其他方面的情况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行PICC导管留置的安全护理是肿瘤患者在实现成功化疗中理想的护理方案,提高了患者的舒适、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开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7年护理管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管理,降低置管风险。方法严格技术准入制度,对操作者进行专项培训,持证上岗,规范置管操作流程,定期质量控制。结果长期进行针对性护理管理,可以有效控制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防止医疗纠纷发生。结论通过置管的管理,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医疗纠纷的发生,也提高了护理质量,增加了医院的医流量。  相似文献   

4.
NICU中PICC导管堵塞20例的处理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1):7761-7761
目的通过分析PICC在临床使用中发生导管堵塞的不同原因,探讨导管堵塞的处理和预防措施。方法对2008-11-2009-12 NICU中20例PICC堵塞导管进行尿激酶溶栓处理。结果 17例溶栓成功,3例溶栓失败而拔管。结论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导管堵塞的预防措施,严格遵循PICC操作规程,增强防范意识,以提高PICC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17例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后保留导管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护理重点包括:严格按医嘱溶栓,严密观察局部症状与体征、继发性出血和肺栓塞等并发症,定期监测出凝血功能和血管超声影像,同时做好血栓肢体的护理,并主动与患者及家属做好沟通,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本组患者均成功保留导管至治疗结束拔管,留管时间为67~189d,无一例血栓再发或加重.  相似文献   

6.
报告了1例因锁骨与第一肋骨夹闭致锁骨下静脉导管拔除困难患者的处理.经过胸部X线片定位、科学分析、两次调整体位、加大第一肋骨和锁骨之间的夹角后顺利拔管.  相似文献   

7.
周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5):1163-1164
目的总结留置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经验,探讨如何有效预防并发症。方法分析2008-03-2009-03解放军总医院CCU病房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留置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结果常见并发症:感染3%,出血7.7%,堵管1.5%,带管时间为10 d~5个月。结论中心静脉导管是一条方便、快捷的血管通路,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预防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我院对开胸患者24例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心静脉导管拔除致晕厥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静脉留置导管拔除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报道较少.2008年12月22日我科1例患者在拔除导管即刻出现晕厥,短暂意识丧失,经积极救治转危为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无陪护患者导管脱落原因分析,制定出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或避免无陪护患者导管脱落,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方法对无陪护患者导管脱落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制定出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各种导管脱落情况:胃管10次、气管插管8次、尿管4次、头部引流管3次、腰椎置管3次、气管外套管2次。结论患者导管脱落与医生及护理人员缺乏预防导管脱落的警惕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吸氧去氮方法对全麻诱导期无通气期安全时限的影响。方法:45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吸氧去氮组(3MIN组)、30 s深呼吸4次组(4DB组)与60 s深呼吸8次组(8DB组)。所有患者入手术室后在呼吸空气情况下采集动脉血气标本测定血气分析,并记录SpO2值,吸氧结束时记录SpO2和动脉血的血气分析。记录各例患者SpO2降至97%、95%、93%的时间,在SpO2降至93%时采集动脉血标本测定血气分析。结果:三组SpO2降至97%、95%、93%各时点的时间,3MIN组患者与8DB组相近(P〉0.05),而均明显长于4DB组(P〈0.05);吸氧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值三组相近,但在SpO2降至93%时点,3MIN组与8DB组的PaCO2值均明显高于4DB组(P〈0.05);吸氧后PaO2值3MIN组与8DB组相近(P〉0.05),而均明显高于4DB组(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的给氧方法中,60 s深呼吸8次法、传统吸氧去氮法的吸氧去氮效果明显优于30 s深呼吸4次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复合地佐辛静脉麻醉在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查的疗效。[方法]选择择期行结肠镜检查老年患者60例,分为三组( n=20):依托咪酯复合地佐辛静脉麻醉组(A组),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组(B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记录三组患者给药前(T0),插镜时(T1),结肠镜过乙状结肠(T2)、脾曲(T3)、肝曲(T4)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三组患者检查时间、苏醒时间、不适度视觉模拟评分(VAS)、重复检查的依从性评分和术中知晓情况。[结果]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结肠镜检查。A组和B组的检查时间、苏醒时间,术后不适度VAS评分和重复检查的依从性评分均低于C组( P <0.05),但A组和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C组T2、T3和T4时的MAP和HR较T0时升高( P <0.05);B组T2、T3和T4时的MAP和 HR较T0时降低( P<0.05);A组各时点的MAP和 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A组和B组T2、T3和T4时的MAP和HR均降低( P <0.05)。三组组间和组内脉搏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A 组和 B组患者均无术中知晓情况,C 组患者检查过程均知晓。[结论]依托咪酯复合地佐辛静脉麻醉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查,且患者循环稳定,无明显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动态血气监测与分析在对拟行胸外科开胸手术治疗患者手术耐受力进行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心胸外科2010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90例开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52例)和非并发症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肺功能指标及静息状态下、运动后不同时间的血气指标测定差异。【结果】并发症组共52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79例次,前三位并发症分别为发热(24.05%)、肺不张(16.46%)、肺部感染(10.13%)。并发症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分别为FVC2.38±0.48(L)、FVC(79.4±12.8)%、FEV1(1.08±0.31)L、FEV1%(56.5±8.9)%、MVV(35.9±14.2)%均较非并发症组患者低(P〈0.05)。非并发症组患者的静息状态、运动实验第0、2、4、6rain的血气指标PaO2、PaCO2、pH值、SaO2(%)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血气指标波动小、较为稳定。并发症组患者的运动实验第0、2、4、6min的血气指标PaO2、SaO2(%)较静息状态均显著的降低(P〈0.05),与同一时刻非并发症组比较显著偏低(P〈0.05)。【结论】对于开胸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检查患者的肺功能及动态血气指标对于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及术后预后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胃食管反流病并发"哮喘"的患者在静脉麻醉下经食管射频治疗术和在全麻下腹腔镜胃底折叠手术中"哮喘"发作的应对措施。方法:对2008-01/2008-12 200例胃食管反流患者在静脉麻醉下行经食管射频治疗术(100例)和在全麻下腹腔镜胃底折叠术(100例)中的"哮喘"发作患者的处理进行总结。结果:射频治疗术有8例、胃底折叠术有28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哮喘"。处理措施均为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和氨茶碱,胃底折叠术吸入七氟烷,呼吸机正压通气,以上措施无效者加用肾上腺素。结论:胃食管反流患者多有"哮喘"的呼吸道症状,是麻醉的危险因素之一,麻醉医师应高度重视,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氟比洛芬酯对重度烧伤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应激因子及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重度烧伤患者8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平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EX组)、氟比洛芬酯组(FLU组)、右美托咪定复合氟比洛芬酯组(DEX+FLU组)和对照组(C组),于手术结束前 30 min时DEX组经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 0.25μg/kg;FLU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DEX+FLU组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 0.25μg/kg+氟比洛芬酯 50 mg;C组静脉注射与DEX组等容量生理盐水,观察四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拔管前15 min(T1)、拔管后即刻(T2)、拔管后15 min(T3)各时间点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皮质醇(COR)、血糖(GLU)水平以及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苏醒期间躁动发生率.[结果]与T0时比较,T1~T3时C组、DEX组、FLU组血浆E、NE、COR水平及GLU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EX组、FLU组与DEX+FLU组T1~T3时血浆E、NE、COR及GLU水平显著降低,且DEX+FLU组降低更明显(P<0.05);DEX组和DEX+FLU组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LU组躁动发生率数低于C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氟比洛芬酯可显著降低重度烧伤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的应激因子和血糖水平,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而不延长患者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使用Bland-Altman分析法评价床边血气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Hb)及血细胞比容(HCT )结果与中心实验室检测结果是否具有相关性及一致性。【方法】对100份动脉血标本分别使用迈瑞BC-5800血液分析仪及GEM Premier 3000血气分析仪行Hb及 HCT检测,并对结果行相关性分析及Bland-Altman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所测得Hb的相关系数 r =0.807,P <0.01,回归方程为Y=24.163+0.742X ,两组方法所测得 HCT的相关系数 r =0.709,P <0.01,回归方程为 Y=8.881+0.635X ,两组数据均有较好的相关性。但经Bland-Altman法分析,Hb及HCT检测95%的可信区间均在临床可以接受的界限之外,一致性欠佳。【结论】GEM 血气分析仪与BC血液细胞分析仪方法测得指标均有较好的相关性,但一致性欠佳。床边即时检验尚无法完全替代传统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脐血血气分析、C反应蛋白(CRP)及脑损伤在新生儿窒息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窒息新生儿60例,其中轻度窒息组36例,重度窒息组24例,选择同期在本院产科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新生儿抽取脐动脉血肝素抗凝行血气分析检测;另抽取股静脉血检测C反应蛋白含量;以缺血缺氧性脑病、死亡的发生率评估各组患儿的预后。【结果】轻度、重度窒息组患儿脐动脉血 pH、动脉氧分压(PaO2)显著降低,而脐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剩余碱(BE)负值及股静脉血浆C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轻度、重度两组患儿比较,窒息程度越重,变化越显著( P<0.05);缺血缺氧性脑病和死亡病例的发生率与窒息程度相关,与轻度窒息组相比,重度窒息组发生率显著升高( 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程度与脐动脉酸碱平衡紊乱、缺血缺氧性脑病病情密切相关,新生儿窒息的诊断和预后可结合Apgar评分、脐血血气分析、血浆CRP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开胸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开胸手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A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监测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分别于麻醉前、插管后、术中及拔管时测定血浆肾上腺素、皮质醇及血糖浓度。结果:A组出现明显的心血管反应,B组血流动力学稳定,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0.01);B组内分泌各测定值无显著变化,A组则显著增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能减轻老年高血压患者开胸手术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方法对气管拔管应激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22例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患,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硬膜外组,每组各11例。两组麻醉前用药、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硬膜外组气管拔管期间复合应用硬膜外麻醉。分别在麻醉前、拔管前、拔管后1min、2min、5min、10min各采集动脉血标本.测定血浆儿茶酚胺等浓度.并做血气分析,计录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两组气管拔管期间血浆儿茶酚胺等浓度均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对照组高于硬膜外组。结论:气管拔管期间复合硬膜外麻醉能减轻气管拔管引起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异氟烷、丙泊酚两种麻醉方法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CPB 心脏手术患者,年龄35~60岁,ASAⅡ~Ⅲ级,无严重肝肾功能受损和活动性炎症;随机分为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P组)和异氟烷吸入麻醉组(I 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依托咪酯0.3 mg/kg,舒芬太尼0.4~0.6μg/kg,咪达唑仑0.08~0.1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 完成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后行机械通气。I 组以吸入异氟烷复合舒芬太尼、咪达唑仑、维库溴铵静注维持麻醉,吸入异氟烷呼气末浓度为1.5~2%。P 组用丙泊酚4~6 mg/kg/h 持续泵入复合舒芬太尼、咪达唑仑、维库溴铵静注维持麻醉。术前1 d,术后 d7、1个月用简易智力量表(MMSE)和数字广度对患者行神经心理学测试。【结果】①术后d7 I 组有9例发生了术后认知障碍(POCD),其 POCD 的发生率为30%,P 组 POCD 发生率为26.7%(8/30)。术后1个月 I 组POCD 的发生率为13.3%(4/30),P 组 POCD 的发生率为10%(3/10)。P、I 两组术后7 d、术后1个月 POCD 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②两组术后 MMSE 和数字广度得分无统计学差别。③患者转流时间和受教育程度与 POCD 有关,与年龄无关。【结论】①丙泊酚静脉麻醉和异氟烷吸入麻醉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别。②POCD 与转流时间和受教育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