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介绍间接血凝试验(IHAT)使用食蟹猴疟原虫巴氏亚种(简称Pcb)和诺氏猴疟原虫(Pk)两种异种抗原检测人类疟疾抗体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结果。抗原的制备,按Agarwal等(1981)介绍的方法,当感染的猕猴血中疟原虫裂殖体感染率达8~10%时放血,感染红细胞经密度梯度分离与皂素溶解处理1.5小时,用pH7.2的PBS洗3次,贮存于-196℃液氮中,试验的当天取出,超声粉碎,可溶的部份即为抗  相似文献   

2.
应用食蟹猴疟原虫与体外培养人恶性疟原虫两种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以检测疟疾抗体,结果居民146人中检出率分别为52.05%和53.42%,小学生107人检出率分别为18.69%和19.62%,阳性GMRT居民分别为45.60和58.09,小学生分别为42.87和53.84,后者较前者为高。在恶性疟流行区用恶性疟抗原测抗体更能反应当地疟疾流行状况。同时对羊抗人IgG和兔抗人IgG进行了对比,当工作浓度为1:16时,两种IgG均显示较高的灵敏性,将兔抗人IgG浓度稀释至1:32  相似文献   

3.
应用猴抗食蟹猴疟原虫抗体检测间日疟抗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测疟原虫抗原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免疫学技术,已被应用于恶性疟和间日疟的研究。我们也曾应用P.v.病人的混合抗体成功地进行P.v.抗原的检测,获得较满意的结果。为解决抗体来源的问题,本实验应用熊猴抗食蟹猴疟原虫抗体(简称抗P.c.抗体)取代病人混合抗体检测P.v.抗原,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食蟹猴疟原虫 (P c.)和恶性疟原虫 (P f.)两种抗原在不同疟区人群疟疾抗体检测的实用性。 [方法 ]1997年 5~ 10月在海南省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及河南省单纯间日疟区用P c 和P f 两种抗原测试人群疟疾抗体。 [结果 ]在海南省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P c 和P f 两种抗原检测人群疟疾间接荧光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37 4%和 31 3% ,其阳性符合率为 83 9% ;河南省单纯间日疟流行区的P f和P c两种抗原阳性率分别为 2 3 0 %和 9 7% ,阳性GMRT分别为 42 9%和 2 9 3%。 [结论 ]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P f和P c两种抗原均可用于人群疟疾抗体的检测 ,而单纯间日疟地区则以P c 抗原为优。  相似文献   

5.
体外培养的食蟹猴疟原虫用于间日疟的间接荧光抗体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的恶性疟原虫作为抗原用于间接荧光抗体实验(IFA)检出感染恶性疟患者的血清疟疾抗体灵敏度较高,但检出感染间日疟后血清中的抗体则灵敏度低或不理想。早巳证实与间日疟原虫相对应的食蟹猴疟原虫可用于IFA测试感染间日疟后的血清抗体,本文报道了用培养的食蟹猴疟原虫作抗原用于IFA测试间日疟病人血清中的抗体。 抗原片的制作:液氮保存已培养70天的食蟹猴疟原虫(PcC)复苏后再培养28天,按照Sulzer等的方法制成抗原片。将培养原虫去上清液后,用  相似文献   

6.
用人类疟原虫株制备疟疾抗原存在着困难,极需寻找一种与间日疟有交叉反应的替代抗原。到目前,已比较了用诺氏疟原虫和食蟹猴疟原虫制备的抗原的效价。用原虫血症大于50%的诺氏疟原虫和原虫血症为  相似文献   

7.
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及猴疟抗原查出一例三日疟供血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3年,在疟疾非流行季节,我省沙市发现1例输血后14天发病的三日疟患者,其血液来源为三名供血者。自1964年以来,我省无三日疟、恶性疟病例报告。为了追索传染源,在没有三日疟原虫抗原的情况下,我们用食蟹猴疟原虫作替代抗原,对  相似文献   

8.
在生活史的许多方面与人间日疟原虫相似的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已广泛用于抗疟药及红外期的研究。能感染该虫的灵长类虽有多种,但一般均用猕猴作试验。近因来源短缺且幼猴价昂,已影响研究工作的进行。为解决供根治药试验的猴模型。作者用捕获的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繁衍的后代进行了感染试验。接种子孢子量及切脾对原虫血症的影响:共用18只食蟹猴(♂11,♀7)进行试验。4只为小剂量组(接种子孢子0.8~1.7×10~6个),8只为大剂量组(3~10×10~6个),另  相似文献   

9.
应用体外培养的红内期食蟹猴疟原虫(Pc)与感染猴体的Pc制备的抗原,用ELISA测定间日疟抗体的效果进行了比较。两种抗原对发病19~90d的64例间日疟病人的阳性率均为96.9%,抗体滴度的分布也基本一致。用体外培养的Pc制备可溶性抗原具有容易获得成熟疟原虫的优点,且可根据需要随时培养和制备新鲜抗原,解决了Pc抗原长期贮存活性易受影响的问题,并证实了PVC薄膜作载体和HRP无毒新底物TMBS用于ELJSA检测间日疟抗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黎巴嫩贝鲁特地区324只野猫和家猫的抗弓形虫抗体作了IHA和IFA试验与分析比较。IHA试剂系采用美国Wampole实验室市售药盒;IFA以冻干虫体为抗原参照Kagan(1976)玻片改良法,应用羊抗猫全血清(Fotal-IFA)或IgG(IgG-IFA)两种荧光素结合物检测不同类型抗体。血样均自1:64倍比稀释至1:2048。三种试验结果的滴度几何均数(GMF)均进行t试验统计处理,并对各法滴度的一致性作了加权Kappa统计量分析。  相似文献   

11.
根据报道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应用恶性疟原虫裂殖体作抗原比用环状体好。作者等进行了用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裂殖体做厚血片抗原的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培养方法主要是用无菌注射器抽取中度感染恶性疟原虫环状体期并在一周内未服抗疟药的病人血液5~10毫升,立即移注于一个内有约3毫米直径大小玻璃珠的三角烧瓶中,轻轻旋转此瓶5~10分钟,将脱去纤维蛋白的血液1毫升注入一个内径为6×1厘米的盛有葡萄糖5毫升的螺盖平底小瓶,然后轻轻旋动,使血  相似文献   

12.
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的成功,提供了用培养的疟原虫作为试验抗原的可能,但是培养的疟原虫是否具有正常的抗原性。作者针对此问题作了初步试验。  相似文献   

13.
从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和食蟹猴疟原虫作为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发现对间日疟和恶性疟病人血清呈现交叉反应。曾对395人份间日疟病人血清以两种抗原进行测试,当血清滴度在≥1:10时,发现病人于确诊后3~60天内可全部检出荧光抗体,至2年时仍保持89.4%和86.8%的抗体阳性率,消长动态一  相似文献   

14.
制备疟疾疫苗首先要进行抗原分析。但人间日疟原虫(P.V)来源困难,常用食蟹猴疟原虫(P.C)代替,故弄清P.C的抗原特征,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用蛋白转染(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析了各种免疫血清和单克隆抗体对P.C抗原的作用特征。 材料和方法 一、血清标本:P.V病人血清采自云南疟疾流行区,正常人对照血清采自山东长岛非疟区;兔抗P.C免疫血清由本室按常规法制备,抗食蟹猴疟原虫单克隆抗体由本室制备。二、抗原制备:  相似文献   

15.
用Pc抗原对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的间日疟患者血样进行间接荧光抗体(IFA)试验,以评价其替代Pv抗原检测抗间日疟原虫抗体的效用。以Pc、Pf及Pv抗原分别检测采自海南及云南两省的60份确诊为间日疟的患者血样,阳性符合率依次为97.0%,86.4%及97.0%,无显著差异;GMRT依次为85.9,50.8及316.0,两两相比差异均非常显著。用Pc和Pf抗原进行血清学调查,约有半数不易确诊间日疟或恶性疟,其中又有45.5%可能将间日疟误诊为恶性疟。在目前间日疟原虫尚不能体外培养的情况下,宜尽快建立间日疟动物模型或开发基因工程Pv抗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恶性疟原虫与食蟹猴疟原虫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于1983年对五个不同类型疟区人群进行单次横向调查,同时以寄生虫学调查作对照。用平均每视野(10×40)含149.5个裂殖体的食蟹猴疟原虫抗原片与含124.4个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裂殖体的抗原片同时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疟疾抗体。血清学测定的结果与血检相一致,而恶性疟原虫抗原与食蟹猴疟原虫抗原测出的抗体阳性率与GMRT,分别与该地恶性疟与间日疟流行水平和传播强度呈正相关。表明在恶性疟与间日疟混合流行地区,可以使用此两种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了解恶性疟与间日疟的流行状况。  相似文献   

17.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以及恶性疟原虫与食蟹猴疟原虫两种抗原,于1983~1984年在安徽省三个采取不同抗疟措施的疟区进行了两年的反复横向调查,并与纵向调查作同期比较,两种调查的结果大致相同。表明两者均可用于了解该地区恶性疟与间日疟的流行程度及其变化,藉以评价所采取的抗疟措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用重感染食蟹猴疟原虫的大劣按蚊叮刺感染10只健康恒河猴,每只猴各受到98~169只腺阳性蚊的叮刺.原虫血症前期均为7~8天.6个月内复发率为70%.复发频率最高者四次,最少者一次。对少数不复发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南斯拉夫东南部的科索沃省,1946年前是以间日疟为主的疟区,脾肿率为6.3~66.6%,原虫率为0~47.9%,间日疟和恶性疟分别占68.4%和29.6%。1947年疟疾病人达33,000例,1947年后开始大规模的杀虫剂滞留喷洒,至1952年仅有疟疾6例。停止喷洒后,疟疾病人数逐年增多,至1957年增至646例。1959~62年恢复全面喷洒,并进行被动和主动的流行病学监督,疟疾得到了根除。1973年秋季,本文作者在该省试点进行了间日疟的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相似文献   

20.
观察了食蟹猴疟原虫寄生过程中宿主的免疫反应。结果表明,不仅在原虫密度高峰后出现高滴度的抗体,而且在低度原虫血症期间及原虫消失后4个多月,仍保持一定的抗体水平,滴度为1:80~1:60。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