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中药非静脉途径给药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96~2004年《中国中药杂志》中报道的123例中药非静脉途径给药所致的不良反应病例,从性别、年龄、药品名称、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发生时间、不良反应类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3例不良反应无性别、年龄差异:非静脉途径给药发生的中药不良反应以口服途径为最高,占81.3%。不良反应类型中,以变态反应为主,占39.8%.30min内发生不良反应的占14.6%。123例不良反应涉及药物达80种,以原药材引起不良反应为最多,达29.3%。结论:使用任何一种药物,无论是何种剂型、何种给药途径,都必须保持警惕,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方法:按照患者年龄与性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涉及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统计.结果:静脉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占94.23%,骨髓抑制最为常见.结论:规范使用化疗药物,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合理,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药物不良反应病例的分析,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95-2000年在《药学实践杂志》中报道的137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从性别、年龄、药品名称、给药途径、发生时间、不良反应类型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137例不良反应无性别、年龄差异。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给药途径主要为口服给药和静脉给药,分别占总例数的47.4%,32.1%。在不良反应类型中,变态反应发生最多,有64例,占总例数的46.7%。137例不良反应药物达87种,其中抗菌药物品种和例数最多(21种,34例),中药及中药制剂其次(16种,23例)。结论:使用任何一种药物,都必须保持警惕,严密观察,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王蜀梅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1):1520-1521
目的 分析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抗肿瘤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结合临床资料,观察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及药物种类的关系.结果 随患者年龄的增加,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60岁以上ADR为31.8%.不同给药途径ADR不同:静脉给药占90.2%、口服给药占6.8%、肌内注射占0.8%、鞘内注射占1.6%、皮下注射0.8%.排在前三位的药物是铂类药物占35.6%、植物类药物占30.3%、抗代谢药物占12.9%.药物引起各器官系统的临床表现构成比也不同.结论 加强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开展全方位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可有效的减少抗肿瘤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药物致精神障碍不良反应6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药物引起精神障碍的情况。方法:对1993~2002年医药期刊中61例药物致精神障碍的不良反应病例,按药物种类、性别、年龄、发生时间进行分类和分析。对其发生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共有30种药物引起精神障碍,其中抗感染药物最多(15种,34例)。61例中男性病例多于女性,无年龄显著差异,其发生时间多发生于24小时后(60.65%)。且不良反应的出现,不受给药途径的影响。结论:建议医师用药过程中,结合病情注意观察,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药源性过敏性休克53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唐志华  曹国建  蒋英 《医药导报》2003,22(3):189-190
目的:分析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病例资料,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99~2000年国内有关文献报道的53例过敏性休克病例,从给药途径、发生时间、病死率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致过敏性休克占41.5%,静脉给药致过敏性休克占58.5%,用药30 min后发生过敏性休克9例,死亡6例(11.3%).结论: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积极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抢救水平  相似文献   

7.
我院2006~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的24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不良反应发生的年龄、性别、药物品种、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3例药品不良反应中,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居首位,占44.0%,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位于第2位,占22.6%;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58.8%;给药途径中,由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占90.5%。结论应继续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和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根据2006年丽水市ADR监测中心收集的1430份报告表,按患者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物、ADR临床表现类型、给药途径、处理结果等进行统计。结果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等有关,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以静脉给药为主,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见。结论应加强药物的合理使用及监测,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并分析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我院145例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过敏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一般情况、给药途径、给药方式、发生不良反应时间、累及系统等进行分析。结果左氧氟沙星最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41~59岁组人群高于其它年龄人群,静脉给药高于口服和外用给药,单独给药高于联合给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6~40岁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长于其它年龄人群,恢复时间短于其它年龄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左氧氟沙星为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药物,中年男性通过静脉单独给药可为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影响因素,临床中用药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高危人群预防,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2010年我院16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上报的16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累及器官和临床表现、转归与评价等进行分析.结果 167例报告中,7例为皮肤过敏试验阳性,有效报告160例.其中患者女47.50%(76/160),男52.50%(84/160),平均年龄54.37岁;静脉给药145例(90.63%),口服给药ll例(6.88%),皮下注射给药4例(25.00%);涉及药品12类73种,列前3位的药品是抗感染药物83例(51.88%),中药制剂40例(25.00%),消化系统用药9例(5.63%);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药品不良反应多为一般性的(97.50%),严重的4例(2.50%),并且转归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无明显年龄和性别差异.抗感染药物、中药制剂及静脉给药途径是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合理用药监管,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城区各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城区各医院2012年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178例,从患者年龄、涉药品种和剂型、给药途径、涉及系统分类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178例药品不良反应中,小儿、中老年人发生率较高,涉药品种以抗生素最多,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最多,涉及系统分类以皮肤和附件系统最多;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转归较好,治愈123例,好转55例,无死亡病例。结论临床上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分析,尽快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查询平台,为临床医师提供准确及合理用药的数据服务,有效地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王金玉  郑昆 《齐鲁药事》2010,29(3):187-189
目的了解我院2009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临床表现,促进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方法根据我院2009年收到的410份ADR报告,按照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类型不良反应涉及系统、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0例ADR的报告中,静脉给药发生率最高,占85.85%;抗感染药物是引起ADR的主要药物,占58.0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消化系统表现为多见,分别为48.05%和26.34%。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对医疗用药安全的保障。药品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监督,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药,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应用氟喹诺酮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56例患者,对其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给药方式及给药途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及恢复时间,及其累及的器官或系统的临床表现.结果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58.9%)多于女性(41.1%),且31~60岁(66.1%)患者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在给药方式中,单独给药患者(85.7%)高于联合用药患者(14.3%);给药途径中,静脉注射患者(64.3%)高于口服及外用患者(21.4%、14.3%);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中,19~40岁患者的发生时间要长于其他时间段的患者,恢复时间要短于其他时间段的患者;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后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结论 在临床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要明确其适应症及禁忌症,选择最佳的给药方式及途径,合理用药,从而降低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抗感染药学》2017,(8):1529-1532
目的:分析医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6年上报的107例抗肿瘤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为样本,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及其疾病类型、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器官、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和关联性评价等资料。结果:107例抗肿瘤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报告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58.88%,男性占65.42%;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占46.73%;不良反应关联评价为"很可能"占73.83%;静脉给药途径占66.36%;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占40.19%;疾病分类中肺癌占57.01%。结论:抗肿瘤药物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给药途径等紧密关联,且可累及多个组织、器官与系统,而血液系统最容易累及,临床使用时需根据具体用药情况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我院药物严重不良反应45例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7-2009年我院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07-2009年45例严重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从患者的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45例严重不良反应中,性别无显著差异,以≥51岁老年患者居多;经静脉给药引发者39例占86.67%;所用药物中抗肿瘤药居首位,代表药物为紫杉醇和多西他赛;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疾病、全身性损害。结论继续加强临床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监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14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均平  张金安  陈红  胡占芳  付婷庭 《医药导报》2011,30(11):1532-1535
目的分析武警湖北总队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征,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1~11月14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以及不良反应类别、临床表现、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类别等。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中,≥60岁患者多于其他年龄段人群,主要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抗菌药物和中药制剂所致不良反应较其他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医护人员应增强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意识,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加强安全用药意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方法:对2006年-2012年间上报的310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其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ADR所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34种,其发生频次以注射用头孢美唑钠居首位,其次为注射用头孢地嗪钠,分别占19.35%和15.21%;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97.10%;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73.96%,另有3例为严重ADR.结论: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合理应用,严格掌握该类药物的用药指征,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兰敏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6):198-199
目的 总结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1年间收治的92例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60岁以上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最多,占58.7%,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也随之增大.诺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共占81.6%,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以消化道反应为主,静脉给药致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口服给药.结论 临床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严格掌握适应证,科学选择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保证用药安全,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探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通过对其报告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各科室从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收集到的抗菌药物治疗不良反应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有无过敏史)、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药物类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累及组织器官、不良反应的表现等)。结果 18岁及以下、5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患者,有既往过敏史,给药类别为头孢类、青霉素类以及氟喹诺酮类,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不良反应发生位置主要位于皮肤及附件。结论抗菌药物药物使用过程中,年龄、既往过敏史、药物类别、给药途径等都会对不良反应的发生造成影响,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累及多系统、结构,要把握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本院98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了解本院抗感染药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与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2012~2013年搜集的98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按患者的年龄、性别、引发不良反应的抗感染药品种、给药途径、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在98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患者大部分为老年人,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注射给药较其它给药途径更易引发不良反应,引发皮肤及附件的损害较多。结论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上报,进行抗感染药的使用时,要注意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