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性肺癌     
王强修 《肿瘤》1992,12(4):185-186
由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肺癌分期研究单位于1985年提出的肺癌新TNM分期法,将肺癌分为隐匿期(TxN_0H_0)、Ⅰ期(T_1N_0M_0,T_2N_0M_0)、Ⅱ期(T_1N_1M_0,T_2N_1M_0)、Ⅲ_a期(T_3N_9M_0,T_3N_1M_0),Ⅲ_b期(T_4N_1M_0)和Ⅳ期(任何一级T、任何一级N伴有M_1者)。其中,隐匿期肺癌又称隐性肺癌,是临床诊断最困难的一期肺癌,但若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提高长期生存率。为此,本文就隐性肺癌的一些基本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应用支气管成形术治疗肺癌的临床病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Xu J  Yu Q  Jiang H  Gao Z  Long Z  Liu X  Qiao S 《中国肺癌杂志》1999,2(1):14-16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探索合理应用支气管成形术治疗肺癌的理论依据。方法 对58例肺癌支气管成形肺切除标本近侧支气管进行不同断面的病理学研究。结果 楔形切除术患者中切端癌残留的比例显著高于袖状切除者(P<0.01)。96.1%的病例癌浸润发生在距瘤缘1.5cm以内的支气管壁上。癌细胞沿管壁粘膜层、粘膜下层或多层面直接浸润者分别占3.9%、23.5%与72.5%。癌浸润距离与肺癌病理类型、浸润方式及TNM分期有密切关系。转移淋巴结对近侧支气管壁外膜层的间接浸润以腺癌最为突出。结论 为获得根治性切除,支气管切端距瘤缘的安全界限原则上应在1.5cm以远,并须选择袖状切除术式及常规彻底清除肺门、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近年我们为5例晚期肺癌行肺与房壁联合切除成功。当开胸心包内探查见肿瘤累及肺静脉根部或心房壁;则在正常房壁上安置一对心房钳,切除受累部分房壁,缝合心房切口。此5例均男性,41~61岁;中心型4例,周围型1例;鳞癌4例,未分化癌1例;T_3N_0M_0 1例,T_3N_1M_0、T_3N_2M_0各2例;2例累及心包、肺静脉根部,3例心包、肺静脉根部和房壁皆受侵;部分心包心房壁与右全肺  相似文献   

4.
肺癌手术方式的临床病理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探索合理选择肺癌手术方式的理论依据。方法 对 3 98例肺癌根除性肺切除标本近侧支气管及肺门纵隔淋巴结进行病理学研究。结果 ①癌直接沿近侧支气管壁粘膜层、粘膜下层或多层面侵袭蔓延 ,分别占 9.3 %、2 1.8%与 68.9%。 96.4%的癌侵袭是发生在距瘤缘 1.5cm以内的管壁上。其侵袭距离与肺癌病理类型、侵袭方式及TNM分期有密切关系。②癌细胞经转移淋巴结间接侵袭近侧支气管壁外膜或软骨层 2 2例 ,其中N1者侵袭叶支气管壁 3例 ,N2 者侵袭主支气管壁 19例 ,以腺癌为突出 ,尤其低分化腺癌N2 转移率与侵袭率均显著高于高分化者 (P <0 .0 1,P <0 .0 1)。结论 合理选择肺癌手术方式的病理学原则是确保支气管切端距瘤缘的安全界限 >1.5cm ;即使是周围型肺腺癌 ,也应重视淋巴结转移对支气管壁的侵袭性并主动清除同侧肺门及上、下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4年来我科共作气管支气管成形术27例,占同期肺癌手术的11.2%。年龄35—67岁。鳞癌17例、腺癌5例、小细胞癌3例、大细胞癌1例、腺瘤1例。T_2N_0M_0 1例、T_2N_1M_0 3例、T_2N_2M_0 8例、T_3N_1M_0 5例、T_3N_2M_0 10例。MVV最低占预计值39%。10例EKG有异常改变。右上叶袖状切除14例、左上叶袖状切除8例、右全肺切除,隆  相似文献   

6.
对16例大细胞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6.2岁。中心性肺癌5例,外周性11例。T_1N_0M_03例,T_2N_6M_04例,T_3N_0M_05例,T_1N_1M_01例,T_3N_1M_02例,T_3N_2M_01例。均施行根治性手术,手术标本经电镜检查分两类:第1类4例,肿瘤完全由未分化的细胞组成,瘤细胞无器官、组织和/或细胞的特异性表征,圆  相似文献   

7.
李学昌  岳彩迎 《癌症进展》2013,11(2):181-182
正1病历摘要男,61岁,体检胸片检查发现左下肺阴影。胸部增强CT检查提示左肺下叶背段实性肿物,大小约6cm×5 cm,左心房腔内可见条状低密度影(图1)。术前诊断左下肺原发性周围型肺癌,心腔内肿物考虑为癌栓形成,由左下肺静脉突入左心腔。术前临床TNM分期为cT_4N_0M_0(Ⅲ_B),手术指征明确,术前检查未见明确手术禁忌,行全麻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左侧股动静脉转流)下左下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及左心房切开癌栓摘除术。全麻双腔气管插管,患者右侧60°侧卧  相似文献   

8.
心包内全肺切除术治疗晚期中央型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3例晚期中央型肺癌施行心包内全肺切除术,病程分期为T_3N_1M_05例,T_3N_2M_07例,T_3N_2M_11例.无手术死亡,术后效果满意.重点讨论了心包内全肺切除术的病例选择及手术适应征,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我们认为心包内全肺切除术能使部分晚期中央型肺癌患者得到手术治疗,提高患者生存期,并给进行综合治疗提供了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肺癌根治手术有37~45%的病例发生并发症,死亡率高达40%。老年人肺癌的手术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作者对231例60~78岁老年人肺癌根治手术后的并发症进行了分析。肺癌分期:T_1占22.5%,T_2占58%,T_3占17.3%,T_4占2.2%。支气管肺转移(N_1)占83.7%,纵隔淋巴结转移(N_2)占16.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气管隆突部肿瘤的手术方法及早期诊断.方法:总结本院1989年1月至2002年12月14例气管隆突部肿瘤或中心性肺癌累及隆突的手术方法、病理及预后.其中良性病变3例,低度恶性肿瘤4例,余7例为腺癌和鳞癌.一侧全肺加隆突切除2例,右肺上叶加隆突切除重建2例,不切肺叶单行隆突切除重建8例,姑息切除1例,手术探查1例.结果:所有病例手术过程顺利.1例肿瘤累及食管,术后发生吻合口瘘,后治愈.2例术后发生吻合口肉芽肿而狭窄,经微波治疗治愈.余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绝大部分病例可单纯切除气管下段及两侧主支气管近端,将病变切除而不切除肺叶.少数病例可连同一侧的肺上叶切除而不行全肺切除.只有较晚期的中心型肺癌同时累及隆突及中间支气管才行全肺加隆突切除,而此种手术不必切断对侧支气管的外侧壁.  相似文献   

11.
抗药性一直是胃癌治疗的主要问题,为评价这种抗药性的作用机制,作者检测了原发性胃癌多抗药MDR1基因的表达.患者和方法胃癌标本取自22例已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男16,女6),平均年龄67岁.组织学类型包括腺癌20例,硬癌1例,未分类癌1例.肿瘤TNM分类为T_24例.T_38例,T_410例;N_05例,N_15例,N_210例,N_32例;M_016例,M_16例.术后标本立即冰冻保存待测.细胞株选用药物敏感KB-3-1细胞和多抗药KB-8-5细胞作为对照.采用slot印迹  相似文献   

12.
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17.
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