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高血压肾病患者肾脏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分析本院肾内科近2年收治的高血压肾病患者的血压、眼底、尿和肾功能变化,对其中47例采用16G弹射针在B超引导行肾脏穿刺活检,标本分别进行光镜、免疫荧光检查。【结果】高血压肾病患者的病理改变表现多样,多数表现为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肾小动脉玻璃样变,管壁增厚。病情严重者表现为恶性小动脉肾硬化症:肾小动脉纤维素样坏死、内膜重度增生,呈现典型的洋葱样改变。随着高血压病程增加,肾动脉及肾脏病损害加重(P〈0.05)。【结论】高血压肾病患者其病理改变与临床病程有关,行肾脏病理检查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脉压与冠心病并发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年龄≥60岁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328例,其中单纯性老年高血压患者168例,为高血压组;合并有冠心病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160例,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增厚与正常将高血压组分为IM T增厚组(94例)和IM T正常组(74例),对其动态血压及IM T进行测定。【结果】与高血压组相比,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的24 h平均脉压(24hAPP)、白昼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脉压(nPP)等指标以及24 h平均收缩压(24hA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等指标均显著升高;而24 h平均舒张压(24hA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等指标则明显下降;IM T增厚组患者的24hAPP、dPP及 nPP水平均明显高于 IMT 正常组;≥60 mmHg 组共89例,IMT 为(1.14±0.23)mm ,明显高于<60 mmHg组79例的平均厚度(0.93±0.1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脉压在冠心病并发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4.
5.
高频超声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应用高频彩超检测32例正常人,45例单纯高血压患和31例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患的颈动脉:结果:高血压患的粥样斑块的发生率.斑块面积和Crouse积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高血压患上述指标又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三组的血管弹性指标也存在显差异。但血流参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标志之一。高血压是颈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本院门诊用于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处方320份进行药物利用情况分析,主要包括降压药的使用种类、药物利用指数(DUD、用药频度(DDDs)和联合用药情况。【结果】320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DDDs由高到低依次为:培哚普利、氨氯地平、卡托普利、氯沙坦钾、美托洛尔、硝苯地平控释片等。大部分药物的DUI≤1;联合用药以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应用最多。【结论】本院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的降压药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7.
8.
二级预防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发生大血管并发症的影响:3年510例随访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患者进行对照观察,提供血压、糖代谢所致大血管并发症的直接证据,明确二级预防中降压和控制血糖的意义。
方法:选择2000-02/12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8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30例、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单纯高血压患者120例及正常对照者110例,总计540例。进行3年随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制定统一调查表格,专人询问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变、心血管病变、下肢血管病变及其他疾病的相关临床情况,记录有关病史;并负责查体及相关检查。各组均测定空腹血糖和C肽、餐后2h血糖和C肽、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谱。对高血压患者(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制定目标血压:①血压〈130/80mmHg。②130/80mmHg〈血压〈160/100mmHg。采用钙拮抗剂非洛地平5-10mg/d为主的治疗方案,按阶梯治疗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阻滞剂和利尿剂,使所有观察对象血压达上述目标值。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严格控制血糖。随诊3年观察大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进行3年随访,其中30例失访。共有510例观察对象进入结果分析,2型糖尿病组168例,单纯高血压组112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120例,正常对照组110例。①3年随访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大血管并发症在对照组中无发生,在其余各组中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9.097,P〈0.01),以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最著,其次为2型糖尿病组、单纯高血压组。②高血压患者不同治疗目标3年随诊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共计232例高血压患者人组时平均基础血压为(160&;#177;11)mmHg/(102&;#177;11)mmHg,大血管并发症患病率为24.57%(57/232)。治疗后目标血压达到:血压〈130/80mmHg者78例,130/80mmHg〈血压〈160/100mmHg者154例。随诊3年,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前者为0,后者为10.39%。
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在良好控制血糖的同时,强化血压达标,可在减缓患者发生大血管并发症方面产生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手术后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在本院进行高血压出血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对患者年龄、GOS评分、临床表现、CT检查、平均动脉压等多因素进行评估,分析其与患者手术预后的关系。【结果】经过逐步向前回归法建立模型,多元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患者的术前GOS评分分级、出血量、并发症、尿激酶的使用及病程长度分级为主要的影响因素。【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术后预后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应对其进行了解,以便于指导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薯蓣皂苷片(DCT)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79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常规+ DCT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及1 a采用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IMT、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各参数.结果 经DCT治疗1a,颈动脉IMT显著变薄(P<0.05),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显著下降(P均<0.05),HDL-C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患者颈动脉IMT、血脂(TC、TG、LDL-C)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治疗期间未见DCT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DCT可作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一种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状况,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在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技术分别检测106例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径(CCA)、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并与29例健康组对照。结果高血压组较对照组颈动脉内径及IMT增加(P〈0.05);高血压病的严重程度与颈动脉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超声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筛选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常规首选检查,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血压及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0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血压值的不同分为三组,比较各组间血尿酸与血压的相关性,对各例患者分别检测血生化指标:空腹血糖(FBG)、血尿酸(UA)、甘油三脂(TG)和总胆固醇(TC),B超观察颈动脉变化,按B超结果将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比较各组间血压、血尿酸水平。结果:三组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值分别为(318±35)、(366±37)、(426±52)μmol/L,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颈动脉内膜正常组血尿酸值为(269±51)μmol/L,内膜异常组血尿酸值依次为(318±38)、(366±46)、(429±51)μmol/L,各组间比较血尿酸值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压、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提示高尿酸血症是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初诊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CAS)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为临床干预和预防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5月在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门诊年龄>18岁的初诊高血压患者513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颈动脉硬化组和正常组,其分别为233例和280例。应用t检验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血糖血脂、肾功能、诊室血压、24 h动态血压、尿蛋白定量、心脏彩超等指标,然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颈动脉硬化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2组患者靶器官损害情况,应用χ2检验比较2组左心室肥厚和尿微量白蛋白检出率。
结果(1)颈动脉硬化组患者的年龄、空腹血糖、24 h脉压、夜间脉压和白昼舒张压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7,P<0.001;t=2.60,P=0.035;t=1.13,P=0.034;t=0.79,P=0.008;t=0.34,P<0.001)。(2)年龄是初诊高血压患者发生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β>0,OR>1,P<0.001),高密度脂蛋白(HDL)则是颈动脉硬化的保护因素(β<0,OR<1,P=0.019)。(3)颈动脉硬化组左心室肥厚和尿微量白蛋白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χ2=13.17,P<0.001;χ2=9.80,P=0.002)。
结论年龄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的危险因素,而HDL水平越高对颈动脉的保护作用越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对粥样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收集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67例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组)及60名健康成年人(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并计算粥样斑块总面积(TPA)、颈动脉内径(CAD)、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最大剪切率(SRmax)、颈动脉最小剪切率(SRmin)、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及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组的TPA、CAD及IMT均增加,而SRmax及SRmin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组患者TPA增加,而SRmax及SRmin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颈动脉TPA增加、剪切率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表型与高血压、糖代谢异常、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华西医院老年科住院患者202例,年龄60~85岁。未诊断2型糖尿病(T2DM)者行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根据糖代谢异常状况和是否达到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代谢综合征(MS)诊断标准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糖耐量受损(IGT)组、T2DM未合并MS[T2DM/MS(-)]组、T2DM合并MS[T2DM/MS(+)]组。记录所有受检者的人口学指标、血压、血脂、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超声检测受试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和斑块情况。结果与NGT组相比,IGT组CCA-IMT增加;T2DM组较NGT组和IGT组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增加;与T2DM/MS(-)组相比,T2DM/MS(+)组颈动脉IMT轻度增加,IMT异常和斑块发生率轻度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年龄和糖代谢异常不同程度是影响颈动脉IMT的主要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吸烟、高血压病程是预测颈动脉斑块发生的主要因素,纤维蛋白原是预测内中膜异常的独立因素。结论糖代谢异常和高血压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2型糖尿病基础上迭加MS未能见到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对各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形态学、生理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的评价。方法120例临床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高血压水平分为3组,即高血压1级、2级和3级组,每组40例;正常对照组40例。各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形态学、生理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级高血压组扩张系数(Dc)、顺应系数(Cc)降低,动脉壁僵硬度(B)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级高血压组比较,2级和3级高血压组左右两侧颈总动脉主干及膨大处内中膜厚度(IMT)增厚,斑块检出率增高,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时间平均血流速度(TAVM)、平均血流速度(MV)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评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时,Dc、Cc、B可作为评测高血压病的生理学指标;随着高血压分级增高,IMT、斑块检出率可作为评价的形态学指标;PSV、EDV、TAVM、MV作为血流动力学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与左心室功能的超声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与左心室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0例正常人,采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扩张性、顺应性及血流参数作为颈动脉缓冲功能的指标,与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室功能作对照研究.结果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收缩末管径、舒张末管径和血流阻力指数均有增大,颈动脉扩张性及顺应性明显降低,并且与二尖瓣血流E/A比值及二尖瓣环运动e/a比值密切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缓冲功能的改变与左室舒张功能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VitD]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老年颈动脉硬化(CAS)患者的关系。方法收集60岁以上112例住院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依据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及狭窄,分为颈动脉硬化组(CAS组、52例)和非颈动脉硬化组(CAN组60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25羟维生素D含量,运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hs-CRP水平,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ox-LDL水平。分析CAS组与CAN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性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和CAN组相比,CAS组患者血清25(OH)VitD水平降低,ox-LDL、hs-CR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VitD与CAS呈负相关(r=-0.617,P0.05);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CAS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r=0.478、r=0.591,P0.05)。结论血清25(OH)VitD水平降低、ox-LDL、hs-CRP水平升高在老年CAS患者中可能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超声评价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脉压评价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方法动态监测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并计算脉压,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颈动脉管壁、管腔、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大小及血流情况,对脉压及颈动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0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分级越高,脉压越大,斑块检出率越高,颈动脉内径、IMT及阻力指数也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测量脉压预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对临床预防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