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埋藏式起搏器110例的程控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各型埋藏式起搏器术后,各项起搏参数变化及工作状态,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达到最佳起搏。方法对我院植入的110例永久起搏器患者,采取在植入术后即刻、1月后、3月后、其后每年1次、到达更换期后增加随访次数的方法,定期程控随访。结果 11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起搏功能不良,3例感知不良,2例出现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均经过调整参数得以纠正;及时发现25例患者电池耗竭,并在起搏系统失效前更换了起搏器。结论定期程控随访,对维持起搏系统正常工作非常必要,是埋藏式起搏器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吴春玲  要金芳  王明明  胡敬 《临床荟萃》2004,19(11):605-605
起搏心电图指应用人工心脏起搏器带动心脏搏动时所记录到的心电图.其心电图与普通心电图有明显差异。起搏心电图是临床起搏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了解起搏器工作状态最简便和较准确的方法,也用以区别起搏器功能不良和伪功能不良,以及发现合并存在的自身和其他的各种心律失常,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安装起搏器的患者越来越多,起搏器的适应证也不断扩展,作为临床医生和心电图室工作人员应该明白各种起搏心电图的特征。下面将几种起搏心电图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3.
1病历摘要女,74岁。因头晕、乏力就诊。2 a前诊断为冠心病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偶发室性早搏,心室率35~42次/min,安装了VVI永久起搏器。术后随访0.5 a起搏功能、感知功能良好,术后仍偶有室性早搏间断服用胺磺酮。本次因胸闷、头晕来诊,做心电图为:窦性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室率42次/min,室性早搏。起搏脉冲信号以60次/min的频率发放,其后无相关的QRS波群,起搏器处于不起搏状态,考虑为起搏器失效。分析原因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起搏器及系统故障,包括电池耗竭,电极移位,导线断裂脉冲发生器电子原件失灵等。第二种情况心肌本身原因导致起搏阈值增高,如某些疾病,代谢障碍,电解质紊乱,药物的作用等。经过程控分析得知:起搏电压、频率、脉宽、灵敏度等参数与术后设定相符,电池工作状态好。胸透提示起搏器电极固定完好。将起搏电压调高1伏起搏器功能恢复正常。心电图:起搏频率60次/min,起搏信号后有相关的QRS波群。2讨论胺碘酮主要作用是延长各部分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该患者出现的不起搏现象考虑为口服胺碘酮所致有心肌起搏阈值增高造成。此例给我们的启示是:(1)药物可造成起搏阈值增高导...  相似文献   

4.
3 各类型起搏器的心电图不同类型的起搏器 ,依其本身性能、电极所在部位与自身心搏关系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心电图表现。如安置VOO起搏器的患者心电图出现室性竞争心律图形 ,并非起搏器故障 ,而对于安置VVI起搏器患者来说 ,出现上述心电图图形则是感知功能不良的表现。因此 ,分析起搏心电图之前首先应了解患者所安置起搏器的类型及其可能出现的心电图表现 ,以免将一些正常现象误认为起搏器故障 ,或将起搏器故障心电图误认为正常。3 1 单腔起搏器 起搏与感知仅涉及一个心腔。3 1 1 心房起搏器 分为非同步与同步两大类。3 1 1 1 非同步…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评价其在设备条件差的基层医院开展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接受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31例患者对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表现,起搏器类型,治疗效果评价,并发症等进行临床统计分析。结果:31例患者经人工心脏起搏治疗后原有的晕厥、头晕、乏力、心悸等临床症状消失,存在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恶性心律失常纠正,手术操作安全,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极少。结论:人工心脏起搏作为症状性心动过缓的唯一标准的治疗方法。其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在设备条件差的基层地区医院开展人工心脏起搏能挽救心脏不可逆性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患者的生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心脏直视术后安置临时起搏器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减少心脏直视术后安置临时起搏器的并发症及意外事故.方法:(1)密切监测心电图变化,防止心律失常;(2)监测血生化,预防水、电解质紊乱;(3)预防电源耗竭、电极移位和导线断裂;(4)随时调整输出强度和感知灵敏度,防止阈值升高而引起起搏无效.结果:按上述护理方法,16例接受临时起搏治疗的患者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总有效率100%.结论:安置临时起搏器并发症多且重,加强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意外事故.  相似文献   

7.
鲁静朝  刘凡  谢瑞芹  崔炜  杨秀春 《临床荟萃》2006,21(13):966-966
患者,男,69岁,主因劳累后心悸气短1个月入院。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38次/min。于入院后第3天行永久性房室全能型(DDD)起搏器置入术,手术顺利。于术后第4天患者活动后感心悸气短,自摸脉搏40次/min,复查心电图示:心室起搏功能不良,Ⅱ、Ⅲ、aVF、V2~6T波异常宽大深倒,酷似Niagara瀑布样T波(图1)。起搏阈值由术后即刻的0.4V升高至7.5V,复查心肌酶及肌钙蛋白均在正常范围。X线证实起搏器电极无明显移位,遂考虑电极导线微脱位而行起搏器电极位置调整术。于术后第4天,将起搏频率降低后,复查心电图与图1相似(图2)。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60岁,因“起搏器植入术后8年,胸闷、头昏3个月”入院。8年前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阿斯综合征”于本院在右锁骨下行VVI起搏器(美敦力SVVI103)植入术,术后8年来一般情况良好。本次于3个月前出现胸闷、头昏,来本院查心电图示:起搏器频率缓慢而固定,50次/min,感知不良,考虑起搏器电池耗竭。  相似文献   

9.
VVI 型(心室起搏,心室感知、抑制型)起搏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起搏器,本文特别参照VVI 型起搏器解释起搏器功能异常时的心电图原理。分别检查超搏器的四个方面:电池状态、起搏(刺激)功能分折、感知(抑制)功能分析和控制电路功能分析。电池功能许多起搏器加入了电池状态指示电路,通常采取逐步增加输出脉冲宽度和/或逐渐增加R—R 间距的方式。这一般是以10%的顺序增加(电池寿命的起始和终结之间),以至有必要精确测量脉冲宽度和起搏R—R 间距。虽然可以用高速示波器观察起搏器脉冲的轨迹,但一般用专门的数字分析器测量脉冲宽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不同类型起搏器的临床应用价值~([1])。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起搏器不同类型随机分为四组,同期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四组起搏器的起搏比例及感知、起搏异常的情况,记录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起搏术后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起搏比例≥60%占比70.00%,起搏比例60%占比30.00%,房室逆传16.00%,感知异常10.00%,起搏异常5.00%,室性融合波56.00%,心室安全起搏6.00%;发生频发房性早搏15.00%,房性心动过速19.00%,阵发性心房颤动5.00%,室性早搏30.00%,多源室早17%,成对室早24.00%,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22.00%。结论:动态心电图能够有效监测起搏器的工作状态及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为起搏器程控及疾病治疗提供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1.
采用Karolinska生活质量问卷评估法观察安装永久起搏器后患者在心室按需起搏器(VVI)、频率应答型心室按需型起搏器(VVIR)、全自动型起搏器(DDD)、频率适应型双腔起搏器(DDDR)不同模式下生活质量差异及患者对起搏模式的满意率。结果显示DDDR为最优起搏模式,房室顺序性起搏DDD模式优于单腔心室起搏VVI模式,具有频率应答功能的起搏器由于生理性增加心率,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示接受生理性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于非生理性起搏患者。  相似文献   

12.
病例男,57岁。头晕20年,加重伴乏力20天,双下肢水肿4天。2010年11月2日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5℃,血压132/90mmHg,心率65次/分,律齐。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电图示心室起搏心律。该患者于1991年行单腔永久起搏器置入术,2001年因起搏器电池耗竭行永久起搏器更换术(当时电池和导线完全更换)。2010年3月16日超声心动图所见:患者透声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86例不同模式起搏器植入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86例不同模式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术中及术后各种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模式心脏永久起搏治疗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结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能有效改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即只要掌握好起搏器植入指征,有条件者对所有需起搏治疗的患者均予以选择最佳起搏模式治疗。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研究的发展,起搏器植入的适应证也不断扩展,我们植入的起搏器57例为右心室起搏,3例为房室顺序起搏,2例为右心室心起搏及频率反应性起搏。有2例出现合并症,1例为术后3天电极脱位;1例起搏器外露,经再次植入起搏良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若有植入起搏器指征时.要根据梗死部位来抉择植入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25例心室VVI起搏器置换病人的护理,包括术前准备、术后心电监护、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出院指导等。主要包括专科护士掌握起搏器置换适应症,术前配合医生对患行X线检查,测试原起搏电极参数以确定置换方案;术后严密心电监护,观察起搏器起搏、感知功能;适当限制新安置起搏器侧肢体的活动,防止电极导线脱位;观察伤口渗情况以及囊袋有无感染或血肿;出院前行健康宣教和生活指导,嘱患定期随访等。25例病人置换术后,起搏与感知功能均良好。  相似文献   

16.
对246例患者进行344例次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冠心病Ⅲ°房室传导阻滞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起博治疗的主要适应症。发生起搏故障52例,其中电池耗竭23例,导管脱位14例,心肌穿孔2例,电极导管折断4例,起搏阈值升高致起搏失灵7例,术后发生局部感染7例,起搏综合征19例,体循环栓塞14例。本文对并发症的防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VVI型按需起搏器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感知功能。VVI起搏器的感知功能是指当有自身心搏时 ,心腔内的电极感知自身心搏的R波 ,而抑制起搏器电脉冲信号。心室R波能否被起搏器感知电路感知 ,决定下列因素 :①起搏器的感知灵敏度 ,②心脏自身激动产生R波振幅的大小 ,③从心肌组织经电极将此自身激动电信号传入至起搏器感知电路。因此 ,感知灵敏度是感知功能好坏的一个重要参数。作者对植入的30例复合双极感知型VVI起搏器 ,50例单极感知型VVI起搏器进行随访 ,将复合双极VVI起搏器与单极VVI起搏器的感知度在动态心电图上进行对比观察 ,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心房起搏预防和治疗合并窦房结功能低下患者的阵发性心房纤颤的效果。方法对40例合并有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病窦患者(房速、房扑、房颤)分别行右心耳、右心房间隔十部(Koch三角),右心耳+冠状静脉窦(左房)双房AAI或DDD起搏,三组分别为20、12、8例,所使用的起搏器为Medtronic、Vitatron、Biotronic公司生产。起搏器植入后随访跟踪患者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心房颤动的发生情况。结果(1)三组术前临床资料对比无差异;(2)右心室VVI起搏组、右心耳起搏组、Koch三角起搏组、双心房同步起搏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年平均发生率分别为78%、56%、25%、23%;(3)各组均无并发症,无起搏及感知功能障碍,无电极脱位情况发生;(4)提高心房起搏频率能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结论双心房同步起搏、右心房房间隔下部Koch三角起搏,因为能减少或消除房间传导阻滞,有防治心房纤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心脏起搏模式下病人生活质量状况。[方法]选取均能进行日常活动且植入全自动双腔起搏(DDD)型或全自动双腔起搏频率适应(DDDR)型起搏器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窦房结功能正常(32例)和病窦综合征(心房、心室感知均≤10%)(51例)病人83例,进行前瞻性、随机、交叉、双盲对照研究,对起搏器随机程控为不同模式各1个月,在每种模式末,所有病人均填写Hacetepe生活质量问卷和Karolinska生活质量问卷中心血管症状学问题问卷。[结果]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窦房结功能正常的病人,与心室起搏感知频率适应(VVIR)模式相比,DDD起搏模式下,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病窦综合征病人,与DDD模式相比,DDDR、VVIR起搏模式时,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与VVIR模式相比,DDDR起搏模式时,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总分显著改善,但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各维度的改善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窦房结功能正常的病人,DDD模式是较佳的起搏模式;病窦综合征(心房、心室感知均≤10%)病人,DDDR模式是最佳的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希氏束起搏对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脏结构及心功能分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60例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临床资料,依据起搏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予以右室心尖部起搏,观察组予以希氏束起搏。对比两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起搏器程控以及心功能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心室电极感知、阻抗较对照组低,阈值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对照组,观察组心功能恢复情况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采用希氏束起搏效果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