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茵陈蒿汤联合PTCD治疗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方法]选取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8例,两组均行PTCD胆道引流,术后予以抗生素抗炎、甘草酸二胺针静脉滴注护肝等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胃管注入或口服茵陈蒿汤,观察比较两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含量以及患者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ALT、AST、TBIL、DBIL含量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以研究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加用茵陈蒿汤能降低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血清ALT、AST、TBIL、DBIL的含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肝复乐胶囊(党参、鳖甲、重楼、白术、黄芪等组成)预防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肝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组44例入院时已口服肝复乐胶囊1个月,对照组44例未服用抗肿瘤中药。两组患者均入院行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比较治疗后肝损伤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后观察组总胆红素(25.08±10.59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07.81±171.95 U/L)、天门冬氨酸转移酶(149.21±153.31 U/L),对照组分别为(35.30±20.18μmol/L)、(263.44±372.78 U/L)、(279.78±288.07 U/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前口服肝复乐胶囊能减轻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后肝损伤。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病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立华 《中医杂志》1999,40(12):741-743
1 病历摘要卢某,男,31岁,工程师,1986年发现HBsAg阳性,1991年肝功能出现异常,因乏力、纳差、上腹部隐痛、尿如浓茶色、巩膜黄染,收住某医院。住院时HBV—M示HBsAg( )、HBeAg( )、HBcAb( ),肝功能示TBIL234.58μmol/L,DBIL162.52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24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70U/L,γ—L—谷氨酰转肽酶(GGT)93U/L,碱性磷酸酶(CALP)240U/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6例分为2组,对照组42例单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组44例采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抗病毒治疗,疗程为1 a,治疗前后行Child-pugh评分,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指征改变情况、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乙型肝炎病毒DNA、血清总胆红素、Child-pugh评分、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均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乙型肝炎病毒DNA、血清总胆红素、Child-pugh评分、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常率、HBeAg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提高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甘利欣致低血钾呼吸肌麻痹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病历介绍 患者,男,35岁,因全身乏力、胃口差1周于2004年8月5日就诊。查体:巩膜轻度黄染,肝脾肋下未及,肝区轻叩痛。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28I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23IU/L,总胆红素25.49μmol/L,直接胆红素20.6μmol/L,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K^+ 4.0mmol/L,Na^+ 138mmol/L,Cl^- 102mmol/L。诊断为急性乙型肝炎。静脉注射甘利欣30mL/d,维生素C等静脉滴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清瘀利胆汤联合熊去氧胆酸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表达情况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90例ICP患者,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作两组,各45例,对照组施予熊去氧胆酸治疗,实验组于此基础联合施予清瘀利胆汤治疗,对比分析两组血清TBA、TBI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表达、细胞因子信号传导负调控因子-3蛋白(suppressors of cytokine signaling-3,SOCS-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磷脂转运蛋白(phospholipidtransferprotein,PLTP)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水平。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血清TBA(13. 57±4. 69)μmol/L,ALT(77. 96±46. 90) U/L,TBIL(19. 22±5. 10)μmol/L,AST(76. 97±44. 57) U/L,分别比对照组(24. 00±5. 11)μmol/L、(105. 50±50. 25) U/L、(32. 00±5. 55)μmol/L及(107. 11±50. 36) U/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实验组SOCS-3蛋白及TGF-β水平比对照组高,而TNF-α及PLTP水平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于ICP患者中施予清瘀利胆汤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有助于改善其TBA、TBIL、AST及ALT表达,并改善SOCS-3蛋白、TNF-α、PLTP及TGF-β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公培强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1876-1877
<正>1病例资料朱某,男性,56岁,因"乏力1周"入院。患者既往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0余年,一直未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患者入院1周前出现劳累后感乏力,休息后恢复差,大便次数增多,尚成形,否认柏油样大便,曾至某医院就诊,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085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881 U/L,总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6):82-86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大柴胡汤治疗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自2014年8月—2017年8月在该院消化内科住院的87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43例患者,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及ERCP内镜微创,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大柴胡汤加减治疗,疗程为4 d。记录两组患者的操作治疗的一般情况(一次性完成、二次操作、治疗失败、转外科手术以及塑料支架置入引流的病例)、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主要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并发症或不良反应(腹痛、切口出血、术后感染、胰腺炎指标升高、呼吸衰竭、死亡)。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上,联合组总有效率(95.5%,42/44)优于对照组(86.0%,37/43)(P0.01)。对于肝功能的主要指标的改善上,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联合组治疗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1)。在治疗后的两组组间比较中,联合组对于改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的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方面,两组均以腹痛最常见,分别为7例和8例。其次为胰腺炎指标(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升高,分别为7例、8例。该研究无呼吸衰竭或死亡病例报告。结论 ERCP联合大柴胡汤治疗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史文丽 《中医杂志》2008,49(11):1008-1009
1 病历介绍 王某某,男,43岁,2007年5月26日初诊.患者因"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乙型活动性失代偿期)"于2006年4月29日在我院行肝移植术.术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而出院.术后长期应用抗排斥、抗病毒药物(不详),定期复查肝功能,血药浓度较稳定.2007年4月24日自觉乏力伴尿黄,至当地某医科大学就诊,实验室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80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70U/L,总胆红素(TBiL)102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92μmol/L,碱性磷酸酶(ALP)552U/L,谷氨酰转肽酶(GGT)554U/L,予以保肝降酶退黄治疗(用药不详),病情无缓解,黄疸继续加深,遂于2007年5月26日住我院外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利胆排石汤联合纤维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纤维十二指肠镜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利胆排石汤治疗,手术前后1周内每日1剂,水煎服。观察两组患者发热、黄疸、腹痛等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淀粉酶(AMY)、总胆红素(TBIL)水平。结果:黄疸、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积分治疗后观察组分别为(0.75±0.12)、(2.33±0.22)、(2.57±0.24)、(0.54±0.26)分,对照组分别为(1.57±0.22)、(1.43±0.37)、(1.47±0.24)、(1.74±0.26)分,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TBIL、AMY、ALT、AST等指标治疗后观察组分别为(12.54±2.25)μmol/L,(48.43±18.87)、(33.54±6.42)、(33.34±4.25)U/L,对照组分别为(19.75±6.25)μmol/L,(84.53±13.57)、(34.71±6.24)、(33.94±5.16)U/L,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胆排石汤联合纤维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清TBIL、AMY、ALT、AST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验证中西医结合方法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将住院病例56例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用莲萸生脉汤加西药与单纯用西药进行对比观察,30d后统计疗效。结果:有效率治疗组90.0%,对照组65.4%,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优于常规西医疗法。  相似文献   

12.
慢性胃炎临床比较多见,笔者2000年6月以来,采用侗医药与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胃炎86例,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急慢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将门诊病例40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200例和对照组200例。两组均应用头孢他啶加入0.9%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组同时应用清肝利胆消毒饮加减,对照组口服苯丙醇胶丸。结果:有效率治疗组95.0%,对照组82.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胆囊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浅议中西医结合初级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医结合进行将近半个世纪,取得了累累硕果,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究其根源,这是由中西医结合尚处于初级阶段所决定的.在此,我们试图通过回顾中西医结合在初级阶段的研究进展,找到些许发展规律和理论依据,借鉴发扬之,以其今后的中西医结合工作能够扬长避短,收获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5.
对近10余年来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胶质瘤的研究进展,从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辨证分型论治,中医专方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4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就今后的研究工作指出了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经治疗症状虽有改善,且易复发。近年来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有高度相关性,故有“无幽门螺旋杆菌就无胃病”之说。笔者近年来,自拟愈疡汤治疗消化性溃疡48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辨治寻常痤疮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寻常痤疮的中医归属范畴存在局限性,其疾病与证候的中医命名尚需进一步规范。“血热”、“湿热”、“热毒”是痤疮发生、发展及演变病理链的主要环节。以痤疮严重程度分级、伴发症状及诱因作为线索进行中西医辨治,可以执简驭繁,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辨证方法。在治疗方面,补益法治疗痤疮亦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的设置,学术界对”中西医结合”定义的讨论越来越多,但多数未能注意和运用形式逻辑学规则进行定义。采用形式逻辑学方法及文献研究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西医结合”的定义,深化了对“中西医结合”概念的内涵、外延的认识,有利于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方法: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用自拟益中助消汤加减配合雷尼替丁、多潘立酮、维生素B1、硫糖铝、克拉霉素等治疗5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采用半定量法按症状分为轻中重3级,按评分计算疗效指数评定疗效。结果:显效25例,有效28例,无效5例,有效率91.4%。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转化医学作为一种新的理念,是连接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其核心是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使患者更快地受益于生命科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儿科研究所以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依据基础和临床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对新的形势下中西医结合儿科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