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观察综合方法治疗脑卒中对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92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各46例,两组均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rPMS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肢痉挛程度评分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方法治疗脑卒中可以改善上肢痉挛和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予抗痉挛药配合功能训练治疗,研究组予针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有显著改善,研究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Ashworth痉挛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SEP相关参数均有明显改善,研究组N20潜伏期与N20-P25波峰振幅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联合常规基础治疗与单纯常规基础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包括常规内科治疗、针灸及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周6次,共治疗2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刺络拔罐,于患肢肱二头肌肌腹痉挛最明显处行刺络拔罐及井穴放血,每次选取3个井穴,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评分、上肢被动牵拉力值、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痉挛评分及上肢被动牵拉力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均P0.01),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27/30),高于对照组的76.7%(23/30,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刺络拔罐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陈安亮  李伟  程凯  李雪萍  周俊  林强 《河南中医》2014,(12):2330-2331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对不同分期脑卒中上肢痉挛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63例,按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期组21例、恢复期组22例和后遗症期组2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针刺治疗。结果:治疗后三组Barthe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均<0.05),且急性期组、恢复期组Barthel评分优于后遗症期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急性期组、恢复期组RMS值均降低(P<0.05),后遗症期组RMS值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治疗急性期、恢复期脑卒中上肢痉挛效果较好,后遗症期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拘挛方热敷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同水平上肢痉挛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同水平上肢痉挛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拘挛方热敷,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治疗前、疗程结束后两组上肢肌张力分级、痉挛程度的变化;以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定治疗前、治疗3个月两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疗效分级、肌张力分级及痉挛程度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FMA评分、MBI评分、S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拘挛方热敷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同水平上肢痉挛脑卒中疗效优于单独康复训练治疗,可改善患者肌张力及肌痉挛程度,提升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头针动留针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辅治脑卒中偏瘫恢复期的效果。方法:160例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80例,两组均实施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加用头针动留针法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运动功能、上肢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头针动留针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辅治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恢复期治疗过程中运用针灸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对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在一般神经内科治疗后予以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加用针灸治疗,观察两组NIHSS、FMA、Barthel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较前有显著下降,FMA、Barthel评分较前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综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戴梦圆  周敏亚  吴李秀  俞坤强  徐日 《新中医》2021,53(11):124-127
目的:观察浮针结合三位一体肌肉激活术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小腿三头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6例脑卒中恢复期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行三位一体肌肉激活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浮针治疗。2组均治疗3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踝关节活动度及神经电生理指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6.8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改良Ashworth分级量表(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研究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研究组PROM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均较治疗前延长(P0.05),研究组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长于对照组(P0.05);2组胫神经H波最大波幅及M波最大波幅比(Hmax/Mmax)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研究组胫神经Hmax/Mmax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浮针结合三位一体肌肉激活术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小腿三头肌痉挛,可有效减轻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程度,改善踝关节活动度和神经电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合谷传经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合谷传经手法治疗。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用表面肌肉检测仪检测肱二头肌肌肉收缩、放松时的肌电数值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痉挛情况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观察组痉挛程度较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收缩时最大肌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80%(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基础上联合合谷传经治疗可缓解脑卒中后偏瘫所致上肢痉挛,增加活动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麦粒灸联合养血柔肝汤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下肢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用养血柔肝汤治疗,观察组联合麦粒灸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C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熄风通络汤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恢复期的效果。方法:93例按掷币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予以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47例用氯吡格雷及熄风通络汤治疗。结果: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及D-2聚体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熄风通络汤联合氯吡格雷治疗IS恢复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远期疗效。方法将488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4例。在必要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星期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随访期末神经功能、综合功能、SS-QOL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随访期末神经功能缺损积分、FCA评分及SS-QO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丹香冠心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肉痉挛疼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后上肢肌肉痉挛疼痛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奇数、偶数分成两组,对照组为患者应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为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丹香冠心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痉挛、疼痛评分低于治疗前,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的痉挛、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丹香冠心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肉痉挛疼痛的应用效果显著,减轻了疼痛感,改善了痉挛状况,提高了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阴阳平衡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阴阳平衡透刺法,穴取患侧肩髃透臂臑、曲池透少海、阳陵泉透阴陵泉、悬钟透三阴交等。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级、患侧上肢表面积分肌电值(i EMG),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级均降低(P0.05),观察组0~Ⅰ+级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屈肌、腕伸肌、指伸肌、拇短展肌最大等长收缩时iEMG值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侧各肌肉i EMG值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P0.05),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升高(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幅度及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升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P0.05)。结论:阴阳平衡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可改善上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CBTX-A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不同治疗方法,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CBTX-A注射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针刺联合CBTX-A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及FMA评分均有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及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后,治疗组RM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效15例(34.09%),总有效率为41例(93.18%);对照组显效4例(9.09%),总有效率为34例(77.27%),治疗组患者显效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中医针刺联合CBTX-A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缓解上肢痉挛状态、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井穴刺络放血配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的疗效,并分析对肌肉、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联合巨刺法,在治疗4周后分析疗效并探讨对患者肌肉、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疗效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74.00%(P<0.05); 治疗后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MBI)、肢体功能评分(FMA)均显著升高,肌肉痉挛评分(MAS)降低,且治疗组MBI、FMA评分高于对照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两组疼痛、关节僵硬、痉挛、疲劳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以上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两组Klotho、成纤维生长因子(FGF23)、G蛋白耦联受体APJ内源性配体(Apelin-13)水平均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两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著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降低,且治疗组HDL高于对照组,LDL、TC、TG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 治疗后两组认知功能评分(MMSE)水平显著升高,卒中状态评分(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F)降低,且治疗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NDF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井穴刺络放血配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效果较佳,可显著改善患者卒中状态、认知功能、上肢运功功能及活动度,降低血脂水平及对神经功能的损伤,在脑卒中恢复期治疗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协同护理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89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研宄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协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情况。结果:出院前24小时两组患者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入院24小时内(P0.05),且研究组FMA评分及恢复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协同护理利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王俊峰  邢仪霞  蒋树林 《新中医》2020,52(17):28-31
目的:观察栝楼桂枝汤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203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1例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研究组10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栝楼桂枝汤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痉挛指数(CSI)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ugl-Meger评定量表(FMA)评分、日常活动能力指数(BI)评分,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等血清学指标。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两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两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hs-CRP、D-D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两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栝楼桂枝汤辅助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调节体内凝血纤溶状态,减轻下肢痉挛程度,从而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严氏手法针刺结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Bobath技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严氏手法针刺结合Bobath技术治疗。2组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评估2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Ashworth痉挛分级评估肌张力,同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FM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治疗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Ashworth痉挛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P0.05)。结论严氏手法针刺结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疗效更好,可明显缓解痉挛状态,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临床具有研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陈琳  徐守宇 《新中医》2018,50(7):68-71
目的:观察大秦艽汤联合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大秦艽汤。治疗4周后,比较2组上肢痉挛改善率、治疗前后Fugl-Meyer评估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醇化酶(NSE)、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后,上肢痉挛总改善率观察组为70.59%,对照组为51.4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与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NHI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FMA评分、MBI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观察组NHI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血清Hcy与NSE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Hcy与NSE含量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大秦艽汤联合早期综合康复可以改善患者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和上肢功能,缓解神经受损,降低卒中相关蛋白表达,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对卒中后肢体重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