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活血补气祛痰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0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口服治疗,观察组予以活血补气祛痰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补气祛痰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效果显著,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给予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综合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好(P0.05)。结论: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效果确切,优于单纯西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4例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22例用西比灵治疗,疗程14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4%,对照组54.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天麻镇眩汤联合盐酸培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疗效。方法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患者316例随机分为天麻镇眩汤联合盐酸培他司汀(治疗组)160例及盐酸培他司汀组(对照组)156例,观察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之74.36%(P<0.05)。结论天麻镇眩汤联合培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镇肝熄风汤结合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8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按掷币法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并配合降压、降脂及降血糖治疗,对照组结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镇肝熄风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眩晕评估量表(DARS评分)、眩晕障碍调查表(DHI评分)、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MV)和血管搏动指数(PI)]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95.24%(40/42)显著高于对照组78.57%(33/42),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ARS评分、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M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PI、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镇肝熄风汤结合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疗效明显,可显著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血流速度,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障碍,恢复脑部供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确诊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比黏度均比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患者临床不适症状,降低血液黏度,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三芪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予以长春西汀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三芪汤。两组均治疗7天。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5.56%,对照组有效率8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三芪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药物(尼麦角林)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作用。方法:83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刺组28例,针刺百会、四神聪、风池等穴位;药物组27例,单纯口服尼麦角林片;针药组28例,以前2组方法针刺结合药物治疗。分别观察其疗效并做治疗前后TCD血流平均速度比较。结果:针药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和药物组(P〈0.005);针药组治疗前后TCD血流平均速度改善明显优于针刺组和药物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药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柴芩止晕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加用自拟方柴芩止晕汤。治疗14天后观察两组的总有效率和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3%明显高于对照组79.1%(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的基底动脉与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快(P0.05)。结论:自拟方柴芩止晕汤能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益气聪明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9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常规支持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益气聪明汤,对照组加用西比灵,比较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和血脂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脑血流速均有所提高,治疗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能够降低血脂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优于对照组的71%(P0.05)。结论益气聪明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张爱冰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0):1184-1184,1235
目的观察清眩汤联合西比灵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清眩汤联合西比灵口服,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静滴。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清眩汤联合西比灵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治疗过程中通过清灵定眩汤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方法: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比灵治疗,观察组给予清灵定眩汤治疗。针对临床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两组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低于对照组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治疗过程中通过清灵定眩汤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显著,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使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120例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山莨菪碱治疗.观察组采用舒血宁注射液联合654—2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起效时间和用药总时间明显缩短、治疗成本降低,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舒血宁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可缩短起效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2例予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及天麻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5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2组均治疗14 d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8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恢复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陈欣 《河南中医》2013,33(2):252-253
目的:观察定眩汤联合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使用长春西汀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定眩汤口服,治疗14 d,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TCD推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平均速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痊愈22例,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定眩汤配合西药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6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进行疗效对比,观测临床症状、体征,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P0.05)。结论:温针灸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定眩止晕汤联合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方法 选择广东省龙川县中医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分为研究1组(定眩止晕汤联合针刺治疗)与研究2组(定眩止晕汤治疗)各50例,对干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研究1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49/50),明显高于研究2组的84.0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椎-基底动脉供血状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1组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p)、舒张末期流速(Vd)、平均流速(Vm)均高于研究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采取定眩止晕汤联合针刺治疗后,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椎基动脉供血状况,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西药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给予对照组强力定眩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和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疗效及中医症候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94.87%)较对照组(79.4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联合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患者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候,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患者14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73例使用法舒地尔联合天麻素治疗,对照组70例使用天麻素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7%,对照组为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法舒地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周福  史嵩海 《吉林中医药》2013,33(7):688-689
目的 观察化痰活血定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采用自拟化痰活血定眩汤(方药组成:姜半夏、天麻、川芎、水蛭、陈皮、白术、茯苓、泽泻、三七、葛根、刺五加、白芷).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2例,并设对照组活血化瘀、涤痰定眩,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总有效率80.3%,2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痰活血定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能显著改善心脑血供而达到治眩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