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的疗效。方法:1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83例,两组均用常规方法治疗,B组加用脑梗通汤,比较两组疗效以及神经机能缺损评分。结果:总有效率B组87.95%、A组71.08%,轻型缺损率B组32.53%、A组18.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缺损率B组1.20%、A组9.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疗效较好,能有效改善神经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口服拜阿司匹林片,治疗组口服景芪扶正通络汤,两组疗程均为30天。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临床症候评分、临床有效率及复发率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临床症候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95.65%、对照组69.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治疗组0.00%、对照组17.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景芪扶正通络汤结合西医能显著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症状,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临床有效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2001年12月~2003年9月,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40例,并与同期单纯西药治疗的40例进行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2002年3月~2004年9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60例,并与同期单纯西药治疗的40例进行了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陈燕  谢玲玲 《新中医》2016,48(3):20-2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弥可保、康欣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疗程均为14天,观察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以及甘油三酯、胆固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等生化指标变化,并评价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NIHSS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88%,对照组为75.5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ADL评分升高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甘油三酯、胆固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值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证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均用血栓通注射液、阿司匹林肠溶片和尼莫地平片治疗,治疗组加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4.29%、对照组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对照组各31例,1疗程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血脂的变化。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治疗中风气虚血瘀型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型的疗效。方法:10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汤药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汤药组加用活血化瘀汤治疗。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估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汤药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汤药组治疗后SAQ各项得分明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4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8例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另口服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和"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应用于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6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基础护理干预结合现代康复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医康复护理,观察2组患者2个月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的Barthel指数)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护理前显著增加,治疗组护理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护理后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护理前显著上升,治疗组护理后改良的的Barthel指数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症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针刺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针药结合组、针刺组、中药组,1疗程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血脂的变化。结果:针药结合组总有效率与针刺组、中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中风气虚血瘀型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指标的影响。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口服。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症状积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BNP含量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LVEF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Hcy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型可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浆Hcy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方法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补阳还五汤。两组疗程均30天。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情况。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80%。治疗前LVEF值:治疗组平均(39.25±4.09)%,对照组平均(9.78±4.42)%;治疗后LVEF值:治疗组平均(60.76±6.24)%,对照组平均(55.12±6.08)%。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活血汤配合西药治疗气虚血虚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消心痛,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自拟益气活血汤。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6%,对照组8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心电图改善率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及治疗组30例,两组均行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加用定心汤加减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心功能分级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NT-pro BNP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较单用西医治疗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肝气郁结、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患侧合谷、手三里、足三里、血海,双侧内关、神门、太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电针大椎和百会穴,2组均每天针刺1次,每周5天,连续治疗4周,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1周、2周、4周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3.3%,对照组为6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4周,2组HAMD评分逐渐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4周后,治疗组HAMD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但联合电针大椎穴、百会穴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督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88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针灸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督灸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中风又称脑梗塞,包括脑血栓形成、脑分水岭梗塞、腔隙性脑栓塞、脑栓塞等,是由于各种血管性原因引起的急性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该供血区的脑组织坏死、软化,是临床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并以神经功能缺损为特征的疾病.采用中西综合治疗,康复治疗早期介入,有利于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快速早期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 :将148例住院患者分为两组 ;治疗组86例 ,采用中医辨证结合西医治疗 ;对照组62例 ,采用单纯西医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 ,比较治疗前后血液粘度及血脂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3% ,对照组总有效率86 6% ,两组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 ,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全血比粘度 ,血浆比粘度 ,血脂变化等治疗后两组比较 ,有显著性意义(P<0.05) ,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中风又称脑梗塞,包括脑血栓形成、脑分水岭梗塞、腔隙性脑栓塞、脑栓塞等.是由于各种血管性原因引起的急性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该供血区的脑组织坏死、软化,是临床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并以神经功能缺损为特征的疾病。采用中西综合治疗,康复治疗早期介入,有利于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快速早期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