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星宇  梁振荣 《陕西中医》2004,25(2):189-190
1 饮食调摄 ,益脑益心 饮食调摄是根据中医理论指导人们合理摄食 ,促进健康 ,治疗疾病的养生方法。中国古代积累了许多有关饮食调摄的经验 ,记载有专门的医案 ,医著类多本著作。并认为食物与药物一样 ,具有寒热温凉、补泄滑涩、润燥升降等性质 ,因而根据人体状况取舍食物 ,是饮食调摄的基本原则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食性、食养、食节、食疗及饮食禁忌等。由于食物也有四气 ,五味 ,有毒无毒 ,归经等不同特点 ,故饮食可以益人也可害人 ,饮食物之性味与人本身所需相合则益人 ,否则相反。如《灵枢·五味篇》中就有禁忌的论述 :心属火 ,水克火 ,…  相似文献   

2.
《摄生要义》的作者认为养生应遵从《黄帝内经》等经典。该书的养生思想一是养生应注重存想、调气、导引、按摩等方法,持之以恒才能达到良好效果;二是重视脏腑调摄,并以脾肾为调养重点;三是饮食上要保持温暖,食后应听音乐、摩腹、慢步以助消化,避免暴饮暴食、五味偏嗜、醉酒露卧等不良习惯;四是选择地势高的地方居住以防湿邪,居处当固密以防风邪;五是性生活应当适度并避免不良的时机和环境;六是养生应顺应四时阴阳变化,才能保持健康,避免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3.
试析孙思邈饮食养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有关饮食养生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从饮食基本原则和五脏饮食宜忌两个方面探讨了孙思邈的饮食养生观。指出孙氏的饮食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四宜、二少、四忌;五脏饮食宜忌可以概括为:慎五味不偏嗜、洞析五脏所宜,调平五脏两个方面。作者认为孙氏饮食养生观简便易行,适用性强,对于今天之饮食养生不无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寿世传真》是旴江医家徐文弼的养生专著,其养生思想可总结为:内外功结合,保养静气神;四时调摄,勿失其序;饮食调摄,节五味,择四气;五脏防病,首重脾胃;内养为本,药饵为辅。对于指导临床医生实践及现代人养生,均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中医养生保健方法贯穿于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包括日常起居、饮食调摄、情志调摄、导引保健、顺时调养等。通过调摄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强健体魄,充养精神,可达到预防疾病以及养生保健的作用。血瘀体质虽然是指无病状态的"正常人",但体内已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基础,全身性的血脉运行有些缓慢瘀滞,  相似文献   

6.
胡凤媛 《国医论坛》2007,22(1):17-17
1 饮食五味对人体作用的双重性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说明饮食五味对人体具有"养"和"伤"的双重作用:一方面饮食五味化生精微,人养五脏,滋养机体,可养正;另一方面,饮食五味失调,非但无益于机体,反而偏助脏气,损伤五脏,使阴阳失衡,可导致疾病发生,久之亦可招致早衰.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饮食以节、谨和五味"的饮食养生原则,成为后世中医饮食养生的圭臬。李时珍《本草纲目》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深入系统地论述了饮食五味与五脏的损益关系,使人们对每一种食物的气味功效了如指掌,以此克服饮食嗜欲,减少饮食的盲目性。文章从三方面论述李时珍对《黄帝内经》"谨和五味"饮食养生方法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内经》从提出"治未病"预防学思想、教人以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对《内经》养生学防治亚健康作了探析。认为,顺应时气、调摄精神情志、调节饮食、劳逸适度、起居有常、房室养生是《内经》倡导主要养生手段。顺四时,调情志,节饮食,适劳逸可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探究孙思邈在饮食养生治未病的观点和具体方法。孙氏强调食物对生命的重要性,"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重视饮食宜忌,"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治病提倡食疗为先,"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要求知晓五脏宜忌,慎五味而不偏嗜,以饮食之性味调和五脏。因此对孙氏食养的具体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以期对当今温饱解决后的中国社会生活方式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主要是顺应自然而调养人体的精、气、神、结合适当的养性炼体之法,保持饮食有节,起居有序,注意防病于未然,调摄精神,保养精气。  相似文献   

11.
张晓平 《中医杂志》2011,52(2):175-177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预防思想,王冰解释为应制四气养生,马莳解释为应顺四气养生,张介宾解释为应补四气养生,张志聪解释为应补四时阴阳内虚养生。分析了五脏的相对阴阳属性、四时和五脏的五行属性,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本义应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  相似文献   

12.
表观遗传指的是不改变基因DNA序列,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强调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重视外界环境致病因素对人体的作用,所以二者在人体-环境-疾病之间的联系上不谋而合,均可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支持。从注重先天固根本、顺应自然以养生、调养性情以养神、调摄饮食存正气四方面探讨表观遗传现象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有机融合方式,从而开拓中医养生和疾病治疗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刘伟胜教授在哮喘防治方面具有了丰富经验,善于运用治未病理念指导疾病的预防,提出寒热有别,避寒为先;防治宿痰,去除夙根;调摄饮食,谨和五味;情志调畅,病安从来;动静结合,形神合一;药膳食疗,日常固本;以及体质调养,溯本求源的哮喘预防原则.  相似文献   

14.
春天里,万物欣荣,生机蓬勃,是人体生理机能、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然而春雨绵绵,天气潮湿,乍暖还寒,气候很不稳定,饮食调养就很重要。春季的饮食调摄也应当遵循春季养生的总原则,即:养阳气,助阳升发;避风寒。  相似文献   

15.
正安富先生:要讲饮食滋味,必然要说"五味":酸、甜、苦、辣、咸。食之得当,五味可以滋养五脏;食之不当,偏嗜某味,又会损伤五脏,危害健康。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嗜苦味的人,这里只谈嗜酸、嗜辣、嗜甜和嗜咸的害处。油脂厚味,尤其危害健康,也在这里一并讨论。嗜酸,指偏嗜醋、梅之类。《黄帝内经》早就指出,过分吃酸的,会使肌肤增厚而多皱纹,并使口唇干裂。现代研究表明,偏嗜酸味食物,能使血液酸化,使人容易疲劳,  相似文献   

16.
脾胃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对脾胃病的预防和调养尤为重要,方法包括饮食调摄、情志调摄、起居调摄、运动调摄。用中医理论的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预防脾胃病,治疗脾胃病,以维护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7.
出于对《中医养生学》中四时五味观的质疑,从病理、四时、五味3方面分析《素问·脏气法时论》四时五味观的本源意义,认为该篇中的"脏气"为病理状态而非生理状态;所法之五"时"是天干物候十月太阳历的产物,其中的"长夏"大致在现行农历四月中旬到六月下旬的72天,读长(cháng)夏而非长(zhǎng)夏;调理脏气之"味"指食味而非药味。"脏气法时"系指五脏病态下的饮食调治而非生理情况下的饮食调养,《中医养生学》所持时味观不符合原文本意且其养生指导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食饮有节"的原则指导下提出并探讨能够指导人们进行饮食调节与养生保健的具体方法。方法:从谨和五味、食不偏嗜、食不过量、食知所宜、食无所犯5个方面对《黄帝内经》中的食养之道进行探讨。结论:这些内容对于研究饮食养生理论的深刻内涵及其现代指导意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医养生与“非典”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阐述了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扶正避邪 ,未病先防 ;天人相应 ,三因制宜 ;形与神俱 ,动静相宜 ;谨致中和 ,以平为期 )和主要方法 (精神调摄、运动健身、饮食调养、针药调养 ) ,认为正确运用中医养生方法有助于预防和抗击“非典”  相似文献   

20.
早在《黄帝内经》年代,古人就很重视饮食,《黄帝内经》有大量篇幅对饮食加以论述,《素问》提出养生之道必须谨调五味,才能长有天命,为后世饮食养生体系奠基之作。笔者结合《内经》,将饮食养生归纳为其与生理病理、食量、食物四气五味、季节、梦相关系,以及疾病发生发展、治疗与宜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