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双版纳引种栽培草果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西双版纳引种栽培草果化学成分分析。方法:GC—MS方法,对草果的4种不同果型的挥发油中1,8-桉油素、柠檬烯、香叶醇、橙花叔醇、柠檬醛a、柠檬醛b等15种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4种不同果型草果的化学成分含量都有一定差异,1,8桉叶油素、α松油醇、橙花醛等低于市售样品,α-水芹烯等3种高于市售样品。结论:为今后草果质量的研究和优良品种的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2016,(2)
目的研究砂仁Amomi Fructus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与其镇痛作用的关系。方法 GC-MS法建立18批不同产地砂仁挥发油的指纹图谱,醋酸致小鼠扭体实验研究其镇痛作用,灰色关联度法研究谱效关系。结果 GC-MS指纹图谱中有7个共有峰,与挥发油的镇痛作用有一定关联(0.858~0.718),大小依次为樟脑乙酸龙脑酯龙脑匙叶桉油烯D-柠檬烯莰烯月桂烯。结论砂仁挥发油的镇痛作用为多组分联合效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定白子菜不同药用部位中挥发油的含量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 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C)联用仪进行分析. 结果白子菜不同部位挥发油的含量在 0.245%~2.379% 之间,经 GC-MS 分析鉴别出 44 种化学成分.其中在根、茎、叶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 31 ,25 和 27 种化学成分,有 14 种成分为 3 个药用部位所共有.结论 白子菜不同药用部位挥发油的含量及其化学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以α-石竹烯、δ-荜澄茄烯、大叶香烯 D 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4.
砂仁挥发油抗炎活性谱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7批不同产地砂仁挥发油气象色谱-质谱联用(GC-MS)指纹图谱与抗炎活性的关系,为揭示砂仁挥发油抗炎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7批不同产地的砂仁分别为广西、吴川、蟠龙、春城、永宁的阳春砂,云南、缅甸的绿壳砂,采用GC-MS建立不同产地砂仁挥发油指纹图谱。取昆明种小鼠90只,随机分为9组,分别为模型组,地塞米松组(12.5 mg·kg-1),广西组、吴川组、蟠龙组、春城组、永宁组、云南组、缅甸组(均为3.2 g·kg-1的砂仁挥发油),每组10只,ig给予相应剂量药物,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ig 4 d,经二甲苯造模,测定耳肿胀。数据统计分析后,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谱效关系。结果:建立7批不同产地砂仁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确定了其中13个色谱峰为共有峰,并对各共有峰进行了化学成分鉴定;7批砂仁挥发油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广西和春城的砂仁无明显的抗炎作用,其他产地和地塞米松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P0.05,P0.01)。13个共有峰与抗炎活性均存在一定的关联度,关联度在0.857~0.734,关联度大小依次为:龙脑芳樟醇樟脑α-松油醇α-香柠烯醇D-柠檬烯乙酸龙脑酯α-檀香醇月桂烯匙叶桉油烯醇α-杜松醇莰烯α-蒎烯。结论:砂仁挥发油抗炎作用为"多成分"共同起效的结果,其中抗炎作用较好的吴川和永宁的阳春砂其龙脑、芳樟醇含量均较高,具有明显的关联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浙产山鸡椒根、茎、叶和花序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进行定性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鉴定出75个化合物。根挥发油主要成分是柠檬烯、α-柠檬醛和β-柠檬醛。茎挥发油主要成分是芹子-6-烯-4-醇、(R)-4-萜品醇和α-柠檬醛。叶挥发油主要成分是α-蒎烯、桉树脑和桧烯。花序挥发油主要成分是α-萜品醇和顺式-β-萜品醇。结论:浙产山鸡椒根、茎、叶和花序挥发油主要成分有所差异,且相同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草果果仁、果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的差异,为其开发及应用提供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草果果仁及果壳的挥发油,并计算其含量;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鉴定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组成及结构.结果:从3个不同批次的草果中共鉴定出75个成分.其中从草果仁挥发油样品中分别鉴定出35,48,42个组分,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94.8%,95.6%,93.7%;从果壳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55,70,68个组分,分别占其挥发油总量的94.5%,91.5%,91.4%.其中果仁挥发油共有成分有33个,果壳挥发油共有成分有54个;果壳与果仁挥发油成分大部分相同,其共有成分主要有1,8-桉油素、α-蒎烯、β-蒎烯、α-松油醇、橙花叔醇等29个成分,分别占果壳和果仁挥发油总成分的69.27%~77.29%,91.56% ~93.88%.草果果壳挥发油的特有成分有β-桉叶醇、葑醇、反式-松香芹醇、δ-杜松烯、(-)-桃金娘烯醇等18个化合物,果仁挥发油中无此类成分.结论:草果果壳挥发油含量约为果仁的1/4,果壳及果仁的挥发油成分大部分相同,均含有较高含量的1,8-桉油素和α-松油醇,但两者成分仍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李毛加  沙玉茹  罗晓敏  龚普阳  顾健 《中草药》2021,52(20):6268-6273
目的建立基于谱效关联分析的竹叶椒挥发油抗菌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的研究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建立竹叶椒挥发油指纹图谱,并进行不同产地竹叶椒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考察不同产地竹叶椒挥发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红色毛癣菌及须鲜毛癣菌的作用;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竹叶椒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与抗菌活性的相关性,筛选Q-Marker。结果 10批不同产地竹叶椒挥发油相似度良好,相似度均大于0.97。不同产地竹叶椒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红色毛癣菌和须鲜毛癣菌均具有抑制作用。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柠檬烯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关联度值较高,芳樟醇、侧伯酮与大肠杆菌、红色毛癣菌和须鲜毛癣菌关联度值较高。结论柠檬烯、芳樟醇和侧柏醇可作为竹叶椒挥发油抗菌的潜在Q-Marker。  相似文献   

8.
鱼腥草野生居群人工栽培后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鱼腥草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规范化种植等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方法:将17个采自峨眉山不同山峪和海拔的野生鱼腥草居群地下部分移栽至同等立地条件下栽培一年,用共水蒸馏法提取其各自地上部分挥发油,并用GC-MS法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含量。结果:所有材料共鉴定出31种化学成分,其中共有成分为19种。t检验结果表明鱼腥草栽培一年后,其α-蒎烯和D-柠檬烯含量极显著高于其相应野生居群两种成分的含量,崁烯和甲基正壬酮的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居群中的含量,trans-β-罗勒烯含量则极显著低于野生居群中含量。试验结果还表明,9类检测到的化学组分中共有7类在栽培和野生条件下均可检测到。除非萜类醇和非萜类醛外,其余5类组分在野生居群中(占总挥发油含量的84.05%)的变异系数均大于在栽培类群(占总挥发油含量的90.12%)中的变异系数。结论:野生和栽培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间存在一定差异。野生鱼腥草居群移栽至同等立地条件下后其挥发油成分多态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浙产隔山香根、叶和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进行定性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各部位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鉴定出37个化合物。隔山香根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左旋-α-蒎烯和洋芹脑,叶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石竹烯及其氧化物,而果实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洋芹脑和D-柠檬烯。结论:浙产隔山香根、叶、果实挥发油成分相差较大,与广西产隔山香主要成分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8,(11)
目的:通过比较姜炙前后厚朴和草果化学成分的变化,初步探讨姜炙法中姜汁对辛温性药物的影响。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姜炙前后厚朴、草果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姜炙后厚朴和草果的挥发油含量变化趋势不同,厚朴挥发油含量显著性降低,而草果略有上升。姜汁挥发油中所含α-姜黄烯、姜烯、β-没药烯和β-倍半水芹烯等被引入草果,但在厚朴中未发现类似现象。姜炙后厚朴、草果中均未检测到6-姜辣素、8-姜酚和10-姜酚。结论:姜炙过程中,姜汁中姜辣素类成分的迁移不是辛温性药化学成分变化的主要途径,厚朴和草果两味辛温药的挥发油组分迁移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尤力克柠檬花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为柠檬花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利用柠檬资源,促进柠檬产业链的发展。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柠檬花中的挥发油并计算收率,以GC-MS结合NIST14.0质谱库、保留指数和文献资料共同分析鉴定挥发油化学成分及种类,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尤力克柠檬花中挥发油的提取率为0.36%,共分离出76个峰,鉴定出64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8.94%。柠檬花中挥发油化学成分主要有烯烃类(28种)占81.90%,醇类(14种)占12.28%,醛类(6种)占3.34%,酯类(5种)占0.45%,烷烃类(6种)占0.79%;其中,含量由高到低的有d-柠檬烯(59.88%),β-蒎烯(5.52%),顺-β-罗勒烯(5.33%),反-橙花叔醇(4.84%),3,7,11-三甲基-6,10-十二烯-1-醇(4.49%)和γ-萜品烯(4.11%)等。结论:柠檬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绝大部分与柠檬果皮中的相似,均含有d-柠檬烯,β-蒎烯等活性成分,且d-柠檬烯含量(59.88%)远高于文献报道柠檬叶中d-柠檬烯含量(17.22%),这意味着尤力克柠檬花具有潜在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部位及生长年限的千斤拔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一至四年生千斤拔叶、茎、根挥发油,结合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组成和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总共鉴定出61个化合物。一年生的千斤拔叶、茎、根分别鉴定出37、26、7个化合物,分别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88.97%、76.55%、79.52%;二年生的千斤拔叶、茎、根分别鉴定出31、35、15个化合物,分别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93.39%、79.93%、85.90%;三年生千斤拔叶、茎、根分别鉴定出34、48、47个化合物,分别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93.83%、93.46%、81.85%;四年生千斤拔叶、茎、根分别鉴定出46、34、25个化合物,分别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86.40%、84.87%、86.35%。4种不同年份的样品中挥发油的提取率最高的为千斤拔叶,且化学成分种类较多。结论:千斤拔挥发油成分种类主要为烃类、醇类及酸类,一至四年生千斤拔不同部位挥发油成分及相对含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陈皮药材来源提供理论基础与探讨橘属杂果皮代中药陈皮入药的可能性。方法单因素考察橘属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比较陈皮与新鲜橘皮、砂糖橘皮、柚皮挥发油的提取率。GC-MS检测陈皮、新鲜橘皮、砂糖橘皮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结果砂糖橘皮的挥发油提取率略高于橘皮,而砂糖橘和橘皮远高于柚皮。GC-MS检测结果显示砂糖橘皮挥发油中D-柠檬烯含量高于橘皮,新鲜橘皮中D-柠檬烯含量高于陈皮。结论砂糖橘作为常见橘属杂果皮不仅有成为陈皮的药材来源的可能性,而且还可作为医药行业提取D-柠檬烯的重要来源。放置一年以上的陈皮挥发油中的D-柠檬烯含量小于新鲜阴干的橘皮,这可能与陈皮在长期贮存期间挥发油中D-柠檬烯逐渐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小花山小橘叶、茎中挥发油成分,对比二者成分差异,为小花山小橘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小花山小橘叶、茎的挥发油成分,应用GC-MS技术分离和鉴定各化学组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小花山小橘叶的挥发油成分中鉴定了38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2.28%;从其茎挥发油成分中鉴定了36个化合物,占总量的80.57%。结论:小花山小橘叶、茎挥发油成分差异较大,但二者均以石竹烯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采收期樟头红橘皮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鉴定;应用Kováts保留指数与质谱对化合物定性,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结果 3批不同采收期樟头红橘皮挥发油中共定性、定量31个化合物。3批样品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均为D-柠檬烯(64.9%~69.3%),另有2个含量较高的化合物γ-萜品烯(8.3%~9.4%)与芳樟醇(4.5%~11.8%)。2-甲胺基苯甲酸甲酯(0.2%~0.8%)。根据4个特征性化合物柠檬烯、γ-萜品烯、芳樟醇、2-甲胺基苯甲酸甲酯的含量,确定源于樟头红的橘皮挥发油属于柠檬烯/γ-萜品烯/芳樟醇或柠檬烯/芳樟醇化学型。随着采收时间的延迟,含氧化合物含量减少,而单萜烯含量增大。结论不同采收期樟头红橘皮挥发油成分在性质上基本一致,10月采收橘皮与另2批较早前采收橘皮在含量上有显著性差异。源于樟头红的橘皮挥发油属于柠檬烯/γ-萜品烯/芳樟醇或柠檬烯/芳樟醇化学型。  相似文献   

16.
黑莓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黑莓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分别以水蒸汽蒸馏法和乙醚萃取法提取挥发油,得样品Ⅰ和Ⅱ。以气 质联用法分离和鉴定化学成分。通过标准图谱对照确定化合物。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相对含量。结果:从样品Ⅰ中鉴定了14个化合物,其含量占总离子流的33.24%。从样品Ⅱ中鉴定了39个化合物,其含量占总离子流的91.53%。结论:从黑莓果实挥发油中共鉴定出了53个化合物,其主要成分是α-蒎烯、β-蒎烯、对-甲基苯乙酮、月桂烯、柠檬烯、间伞花烃、乙酸乙酯、甲氧基次乙基乙酸酯和乙酸基甲酸乙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蒸馏时段的赤桉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探讨蒸馏时间对赤桉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蒸馏时段的挥发油馏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蒸馏初期的赤桉叶油以单萜类化合物为主,随着蒸馏的进行,倍半萜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逐渐增加。主成分1,8-桉叶油素主要集中在蒸馏的30min内,其相对百分含量大大高于在总挥发油中的含量。结论蒸馏时间对赤桉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影响很大,可以通过控制蒸馏时间提高赤桉叶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泽兰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GC-MS计算机联用仪定性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从泽兰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出63个峰,鉴定出48个化学成分,占其挥发油总量的94.31%;从泽兰茎挥发油中共分离出12个峰,鉴定出9个化学成分,占其挥发油油总量的89.33%。二者均含有反式石竹烯、石竹素、葎草烯环氧化物Ⅱ、Z,Z,Z-1,5,9,9-四甲基-1,4,7,-环十一碳三烯、法尼基丙酮、β-瑟林烯。结论:泽兰茎叶同用入药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藏药烈香杜鹃叶和花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叶和花中的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提取物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分析,并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叶和花的挥发油分别鉴定出44种和58种化合物。其中,叶的主要成分为苄基丙酮,相对百分含量为54.748%;花的主要成分为桉叶油二烯,相对百分含量为8.740%。结论:烈香杜鹃叶和花的挥发油无论在成分还是含量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比较大叶臭椒果实,叶,茎3个不同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组成,并探讨其抑菌活性。方法采用水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挥发油化学组分分析;纸片法进行抑菌活性实验。结果果实中挥发油提取率为4.73%,主要成分为桧烯(32.43%)、苧烯(28.91%)和1,8-桉树脑(13.55%);叶部分中含挥发油提取率1.89%,主要成分为1,8-桉树脑(43.79%)、桧烯(26.89%)和α-萜品醇(11.13%);茎中挥发油提取率为0.21%,主要成分为萜品烯-4-醇(37.77%)和桧烯(10.58%)。果实中挥发油无抑菌作用;叶提取挥发油对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茎中挥发油对多种菌株均有抑制作用。结论果实中挥发油含量最高,且果实、叶和茎中的挥发油成分差别较大;茎所提取得的挥发油有广谱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