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阴火学说溯源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李杲),宗《内经》要旨,根据《素问·调经论》“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生内热”的理论.继承并发展了刘元素的相火学说。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血压与中医学的"血气"名有异而意相近,提出血压的升高是气(阳)机逆乱、血(阴)循紊乱导致的阴阳失衡的结果,与血管稳态失衡机制有相通之处。高血压病的防治以调和脏腑气血阴阳为旨的和血法为总则,以体现治法阴阳属性的潜(泻)、育(补)为纲,潜阳育阴,并提出和血六法。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低度炎症反应,这种炎症以气虚为基础,火热为重要致病因素,气虚之火即李东垣所说的“阴火”。因此,本研究以慢性低度炎症为切入点,探讨阴火的基本证候要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机制的关系,气虚是动脉粥样硬化低度炎症发生的基础,火热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关键,气虚又是动脉粥样硬化火热之邪形成和缠绵难愈的重要基础,甘温除热法可能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途径。并结合自噬相关研究,探讨了气虚之火与自噬功能异常引起的免疫炎症级联反应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对甘温除热法的可能物质靶标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4.
脾胃学说为后世医家治疗疾病提供广泛思路,本文将以脾胃学说中的阴火理论为基础,探析干眼的中医内涵。目珠与脾胃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联系,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及转化成的血起到濡养作用,有助于维持眼珠的正常功能;脾失健运,脾胃气虚导致阴火内盛、湿热内生、肝木亢旺、脾不统血将引起眼珠功能失常。干眼分为“热、郁、虚”3个阶段,干眼作为慢性低度炎症是由于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常,阴火内盛,灼伤阴液所致,日久累及他脏,出现严重并发症。从慢性低度炎症入手,认为阴火理论与自噬功能异常引起的炎症反应相关,慢性低度炎症引起了干眼的发病。阴火理论进一步完善了脾胃学说在干眼诊治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低度炎症(low-grade inflammation,LGI)是指非特异性、慢性、持续、低度的炎症,表现为一些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CRP)、选择素E(s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浓度的升高。系统性低度炎症(systemic low-grade inflammation,SLGI)又称为LGI对血管性并发症、非感染性持续炎症表现的病理参与过程,是目前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理、损伤特征及预后研究的热点之一[1-2]。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认为高尿酸血症的病因病机为饮食失宜、情志失调等各种因素所导致脾失健运,久之及肾,脾肾俱虚,造成湿、热、痰、瘀、毒邪痹阻而成。高尿酸血症疾病过程中多兼加湿浊和瘀血,湿浊和瘀血既是疾病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二者在疾病过程中相互影响,渐成浊瘀交阻之标象。在治疗高尿酸血症时既要注重治病必求于本,又要标本兼治。笔者认为高尿酸血症的病机关键为脾肾亏虚,阴火内生,浊瘀交阻,以补脾益肾、清阴火、降浊化瘀为治疗大法。脾肾亏虚是高尿酸血症的根本病机。  相似文献   

7.
从中医络病学说认识血管新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试图从血管新生的诱导和阻抑角度,探讨络病与血管新生的内在联系,倡导化毒祛瘀生络的治疗原则,为临床应用治疗性血管新生的方法拓宽缺血性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运用中医象思维思维方法,并结合肿瘤血管生成的现代认识,将肿瘤血管生成的中医病因病机概括为:癌毒致病是肿瘤血管生成的始动因素,火邪内生是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动力,络脉瘀阻是肿瘤血管生成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自从1961年《中医杂志》首次刊登了欧阳錡先生的“甘温除热法的理论探讨”一文以后,在中医学术界引起了热烈的争鸣。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于气虚发热的机制进行了探讨,为深入研究,发掘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基础。本文就中医生理病理方面来谈谈阴火的含义及形成,谬误之处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10.
总结路志正教授从阴火论治干燥综合征的临证经验.干燥综合征属中医学"燥痹"范畴,《脾胃论》中所述阴火与燥痹之病机、病症相类似,病机均源于脾肾不足、瘀血内停,在发病中又有"火盛化燥伤阴蕴毒"之特点,虚、燥、瘀、毒四者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终成虚实夹杂之证.在《脾胃论》基础上,承其治疗阴火之法,根据燥痹之特性,临证采用"持...  相似文献   

11.
阴火的概念首见于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详实于《脾胃论》,但其中并没有对阴火的本质做出详细解释,因此后世医家对其有很多不同见解。主要包括:气虚发热、阴虚发热、相火离位、阴火非火四种观点,但是以上观点仍不能较全面解释阴火。现通过复习李东垣对于阴火的论述,并结合个人对气机循环的理解,同时应用以方测证的方法,得出阴火的本质是脾胃之气在受劳倦,饥饱失宜或七情内伤的情况下,脾胃的运化和受纳腐熟的功能受损,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补中益气汤治疗阴火的原理为健运中焦,恢复脾胃运化谷食的正常功能,使阴火所生乏源,再以风药泻之,则元气复,阴火散。  相似文献   

1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炎症反应机制与中医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静  陆峰 《山东中医杂志》2006,25(8):572-575
回顾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促炎症-抗炎症反应机制的认识历程,反思单纯对抗性干预炎症介质策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结合现代“炎症-抗炎症反应失衡”假说和中医阴平阳秘学说、扶正祛邪治则,提出中医免疫调理治疗的新设想。参考文献26篇。  相似文献   

13.
李东垣对祖国医学发展有一定贡献,他首创甘温除热的治法,并提出“阴火”这一概念。但由于他对“阴火”这一定义模糊,概念不清,引起了后世医家的纷争。建国后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到现在一直继续在对东垣的学术观点进行争论、阐述、发挥或评价。“阴火”到底是什么性质的火?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火?下面谈一些粗浅认识。东垣之论源于《内经》。他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信,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  相似文献   

14.
沈康  吴锋 《四川中医》2010,(11):36-37
贫血是慢性肾脏疾病(CKD)常见的并发症。在CKD患者中,慢性炎症反应及营养不良普遍存在,肾性贫血与炎症-营养不良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理论认为,湿浊或湿热标实证对肾性贫血起着重要作用,湿浊或湿热标实证与炎症-营养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15.
16.
脓毒症高致死率使其成为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已知免疫失衡是其主要发病机制之一。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是致免疫失衡的关键因子,有RAGE、TLRs和CD24等多种受体,可通过与受体结合,介导多种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发挥免疫调节功能。中药以单体和复方治疗脓毒症均取得一定进展,有待进一步结合现代医学共同应对脓毒症挑战。  相似文献   

17.
铆秀秀  汤杰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1):110-110,F0003
<正>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是指机体对各种刺激或打击包括感染、缺氧、创伤、坏死等引起的全身失控性炎症免疫反应。自1992年美国危重病医学会/胸科医师协会明确其定义,确定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发生的基础,所以防治SIRS对MODS的发生至关重要。西医治疗尽管随着机理研究的深入,不断提出新的治疗方法,如抗炎性介质治疗、肠道去污治疗等,但其病死率仍居  相似文献   

18.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讨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主要病因病机和基本证候,认为热毒炽盛、败血阻滞、脏腑虚损、阴阳逆乱贯穿于发病的始终;毒热、瘀血和急性虚证为其基本证候.作者就临床常见证型 (热毒炽盛、阳明腑实、湿热蕴结、败血阻滞、邪陷心包、气血两虚、邪盛亡阳、邪盛亡阴 )及其辨治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9.
有关"肾主骨"的论点,出自中医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认识到肾与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有着密切关系,并提出"肾藏精""骨者髓之府""肾生骨髓,髓生血"等论述。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肾精日暂亏虚,肾气不足,从而影响体内骨骼的正常发育,而导致骨质疏松、增生、退化等相关的肾性骨病。因此说明肾对人体的生长、发育,骨骼的健康有其重要的营养、促进、合成等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陕西中医》2012,33(12):1692-1693
<正>美尼尔氏综合征是在1861年由一位名叫美尼尔(meniere)的医生首先揭开了内耳性眩晕的原因。他对人的平衡器官作了解剖研究,发现平衡器官有异常病理改变,压力增大,循环障碍中,致内耳膜迷路积水,保持不了液体平面,从而出现突发性眩晕,耳鸣,耳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