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以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特征,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而又缺乏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临床症状。现代医学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明确,仅仅知道其作用机制与内脏敏感性、肠道运动异常、肠道感染及肠道炎症、精神神经因素、免疫因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肠道微生物失调、肠渗透性等有关。中医理论目前认为,本病发病的基础是脾虚湿盛,但以肝郁为标,脾虚为本,肝郁脾虚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为病机关键之所在;肠风内扰则为本病发病之关键。本病久则脾阳日亏,可累及肾阳,肾阳命门火衰,无以暖脾胃之土,故水谷精微不化而泄泻愈重。目前西医的治疗效果欠佳,运用中医药治疗取得了一定成功,尤其风药的运用更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风药味薄、气轻,具有升发、疏散、走窜的特性,有调脾胃之气机、升提脾中之阳、醒脾化湿及疏肝利胆等功效,而药理研究表明,风药能抗过敏、调节免疫、抗炎、调节胃肠蠕动、抑菌及镇痛,故临床上若疗效不佳,可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加用风药。在临床用药中,诸多医家推崇风药用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5.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
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特色和优势。广东省名中医余绍源教授主张以肝郁脾虚,风气内动为核心病机,从风论治,以祛风疏肝、息风养肝为法,并结合脏腑辨证,随证加减,灵活化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7.
文章按照体质学理论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分为气郁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5种常见体质类型,从整体的体质入手,进行辨质论治,分别给予疏肝解郁、益气健脾、化痰除湿、清热利湿、温补脾肾等治法,全面调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机体的失衡状态,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8.
9.
从脾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92例患者按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药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8%,与西药组73.91%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症状改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提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在中医辨证中与脾虚症关系密切,因此采用健脾和中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11.
12.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1,(9)
随着工作压力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上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较为多见,此病缠绵难愈,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师陈文慧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常见于情志致病,情志失调导致肝疏泄失常,影响脾胃运化而生湿、化热、伤阴等,进而影响肠腑功能而发为本病。从疏肝健脾、平肝利湿、柔肝止泻三法论治,治法独特,用药精简,临床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3.
14.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为临床多发的功能性胃肠疾患,发病原因复杂、缠绵难愈,中医主要归为\"泄泻\"\"腹痛\"\"肠郁\"范畴。\"风胜湿\"理论是指导腹泻相关性疾病治疗的重要理论,自古有之,通过从病机、治法方面阐述风胜湿理论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论治,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17.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伴排便异常或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我国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腹泻型占大多数。刘启泉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病机为:脾虚湿盛、肝脾失调。刘启泉教授认为风药具风之清扬开泄之性,善走不守,其性轻灵,具有多重效应,可治多种疾病,并配伍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疗效。风药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可以起到疏肝理脾、祛风除湿、升举清阳、调气引经、活血通络等作用,并列举相关风药的现代药理研究与刘启泉教授运用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18.
魏玮教授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辨证分为4型,脾虚湿阻证,治用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化湿消滞,药用党参、白术、茯苓、桔梗、山药、砂仁、薏仁、莲肉等.肝郁脾虚证,治宜抑肝扶脾,药用党参、白术、炒白芍、防风、陈皮、郁金、佛手、茯苓等.脾肾阳虚证,治宜用附子理中汤温补脾肾,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五味子、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等.脾胃湿热证,治用葛根芩连汤清热利湿,药用葛根、黄芩、黄连、甘草、苦参、秦皮、炒莱菔子、生薏苡仁等.魏玮教授认为有效的调摄方法是提高本病临床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20.
风药质轻辛散,药性升浮,既能祛风解表,又能疏通经络、升发清阳、芳化湿浊、调达气血.运用风药燥湿健脾、疏肝解郁、祛邪解表、升举清阳、开通玄府等功效,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可取得良效.风药多辛散,易耗气伤津,临证应根据病情,因时、因地灵活掌握味数与用量,且勿滥用,应注意固护正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