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患,起病隐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中医治疗此病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以"土湿木郁"为核心病机,运用风药胜湿、升阳、调肝三大功效对IBS-D病因病机及临床运用进行相关性探讨,突显风药在此病治疗中的关键作用。临证在抑木扶土的基础上,酌情加用风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3.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以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特征,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而又缺乏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临床症状。现代医学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明确,仅仅知道其作用机制与内脏敏感性、肠道运动异常、肠道感染及肠道炎症、精神神经因素、免疫因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肠道微生物失调、肠渗透性等有关。中医理论目前认为,本病发病的基础是脾虚湿盛,但以肝郁为标,脾虚为本,肝郁脾虚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为病机关键之所在;肠风内扰则为本病发病之关键。本病久则脾阳日亏,可累及肾阳,肾阳命门火衰,无以暖脾胃之土,故水谷精微不化而泄泻愈重。目前西医的治疗效果欠佳,运用中医药治疗取得了一定成功,尤其风药的运用更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风药味薄、气轻,具有升发、疏散、走窜的特性,有调脾胃之气机、升提脾中之阳、醒脾化湿及疏肝利胆等功效,而药理研究表明,风药能抗过敏、调节免疫、抗炎、调节胃肠蠕动、抑菌及镇痛,故临床上若疗效不佳,可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加用风药。在临床用药中,诸多医家推崇风药用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的功能性肠病,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腹泻型乃其常见临床类型,中医将其主要归于泄泻、腹痛等范畴。近年来随着对其认识和研究的深入,中医药在本病治疗本病中具有相对的优势。脾肾阳虚证是其重要临床类型之一,现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及讨论等方面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特色和优势。广东省名中医余绍源教授主张以肝郁脾虚,风气内动为核心病机,从风论治,以祛风疏肝、息风养肝为法,并结合脏腑辨证,随证加减,灵活化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是现今常见的全球性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可分为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在中国以腹泻型多见,且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本文从现代医学及传统中医学两方面,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中西医结合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优点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按照体质学理论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分为气郁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5种常见体质类型,从整体的体质入手,进行辨质论治,分别给予疏肝解郁、益气健脾、化痰除湿、清热利湿、温补脾肾等治法,全面调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机体的失衡状态,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8.
肖源诣  李军  欧阳希林  焦琳 《新中医》2020,52(20):167-17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肠道功能紊乱疾病,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经筋理论是中医经络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经筋与脏腑关系密切。经筋功能失常会导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本文首先回顾古今文献对经筋理论的认识,运用中医经筋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病变发展规律,并由此分为3期,各期治疗要务分别是\"舒筋\"\"解结\"\"温经养筋\"。在经筋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为该病的治疗找到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从脾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莉红 《陕西中医》2008,29(1):46-47
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92例患者按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药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8%,与西药组73.91%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症状改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提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在中医辨证中与脾虚症关系密切,因此采用健脾和中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中医"腹痛""泄泻"范畴,该病发作迅速、痛势急迫、迅速缓解,具有风善行而数变的特点,与患者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疏泄太过有关。肝风内动是腹泻型IBS反复发作的主要病机,治疗在辨证的基础上,佐柔肝息风治法,临床上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其中以腹泻型最为常见。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一定优势。中医学按其症状特征归为"泄泻""腹痛""痛泄"等疾病范畴,主病机为脾虚湿盛,肝脾失调。风药性轻灵,具有辛散升发的作用,配伍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以起到升清降浊、健脾胜湿、调肝理气、通络散结的关键作用,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作压力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上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较为多见,此病缠绵难愈,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师陈文慧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常见于情志致病,情志失调导致肝疏泄失常,影响脾胃运化而生湿、化热、伤阴等,进而影响肠腑功能而发为本病。从疏肝健脾、平肝利湿、柔肝止泻三法论治,治法独特,用药精简,临床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3.
古娟  徐兰  李增 《中医临床研究》2022,(21):116-118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复杂多变,中医可归为“泄泻”范畴,脾与泄泻密切相关,“土郁夺之”理论自古有之,“土郁”大多由于湿热、气郁伤及脾胃导致泄泻,治疗需从“夺”考虑,祛除“土郁”环境基础,恢复脾胃功能,可能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关键。  相似文献   

14.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为临床多发的功能性胃肠疾患,发病原因复杂、缠绵难愈,中医主要归为\"泄泻\"\"腹痛\"\"肠郁\"范畴。\"风胜湿\"理论是指导腹泻相关性疾病治疗的重要理论,自古有之,通过从病机、治法方面阐述风胜湿理论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论治,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黎豫川  张远哲  罗熙林  赵博 《光明中医》2022,(16):2904-2906
中医学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于“腹痛”“泄泻”范畴,目前研究认为此病主要病机为肝郁脾虚,治法以疏肝为本。但此研究认为此病与脾密切相关,过思伤脾导致脾功能失调是此病发病的关键,对其论治应着重恢复脾功能,以益气健脾、行气化湿为主。同时现代研究认为肠道菌群是中医脾主运化的生物学物质基础,而此病发病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故通过恢复脾功能,调节肠道菌群稳态而干预此疾病,是从脾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科学理论依据。应对其进行相应试验研究,进一步揭示脾主运化功能的现代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傅志泉教授系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金亚城的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脾胃临床、科研、教学近35年,同时被誉为上海、杭州二地的名中医,对脾胃病疑难病症的临床诊治经验颇丰,尤其是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治疗,临证用药精确,别有特色,疗效良好。笔者有幸跟师临诊,现总结傅教授临床诊治IBS-D的特色及经验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7.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伴排便异常或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我国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腹泻型占大多数。刘启泉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病机为:脾虚湿盛、肝脾失调。刘启泉教授认为风药具风之清扬开泄之性,善走不守,其性轻灵,具有多重效应,可治多种疾病,并配伍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疗效。风药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可以起到疏肝理脾、祛风除湿、升举清阳、调气引经、活血通络等作用,并列举相关风药的现代药理研究与刘启泉教授运用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18.
苏晓兰  魏玮  林琳 《吉林中医药》2012,32(2):142-143,146
魏玮教授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辨证分为4型,脾虚湿阻证,治用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化湿消滞,药用党参、白术、茯苓、桔梗、山药、砂仁、薏仁、莲肉等.肝郁脾虚证,治宜抑肝扶脾,药用党参、白术、炒白芍、防风、陈皮、郁金、佛手、茯苓等.脾肾阳虚证,治宜用附子理中汤温补脾肾,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五味子、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等.脾胃湿热证,治用葛根芩连汤清热利湿,药用葛根、黄芩、黄连、甘草、苦参、秦皮、炒莱菔子、生薏苡仁等.魏玮教授认为有效的调摄方法是提高本病临床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中医学对肝、脾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生理病理关系的论述,结合目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辨证分型及现代研究中的证治观点,认为肝郁脾虚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基本发病病机,贯穿于病理变化的始末,据此确立施治之法,并附病案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20.
王雪  何玲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9):130-131
风药质轻辛散,药性升浮,既能祛风解表,又能疏通经络、升发清阳、芳化湿浊、调达气血.运用风药燥湿健脾、疏肝解郁、祛邪解表、升举清阳、开通玄府等功效,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可取得良效.风药多辛散,易耗气伤津,临证应根据病情,因时、因地灵活掌握味数与用量,且勿滥用,应注意固护正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