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仲景《伤寒论》"误吐、吐法禁忌症"条文,从现代中药不良反应角度,对其"变证"的临证特点、分类、机理及救治方法试做分析和探讨,并初步归纳"吐法禁忌"12种,提出《伤寒论》是已隐函中医学业"药物警戒观"警示医者决不能以药试病,错投误治,有助于提高中药疗效、防止中药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其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最能体现辨证论治精神。该文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伤寒论》中的出处及含义谈起,详细探讨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诊治方法,体现了中医诊治疾病的临床思维特色,强调了中医诊治疾病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但不能失去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特色。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一部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其组方之法度严明,结构规范,用药简括,疗效可靠。既体现了传统的经典配伍理论,又展示出个体化诊疗的药物组合法则;不仅为医方学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为个体化诊疗医方组合的不断发展提示了思路和方法。其以整体观为指导的辨证施治的用方用药特点,体现了《内经》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个体化诊疗特点;其经方组方的个体化诊疗特点是以个体为核心,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且历经千余年而不衰。因此,探讨《伤寒论》方的个体化诊疗特点与思维方法,对指导现今中医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作为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桥梁课程,是奠定学生中医药扎实功底的必修书籍。如何让学生从零散的方证知识和条文的死记硬背过渡到对知识连贯性、系统性的掌握,即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改革。笔者从自身多年《伤寒论》教学体会和临床实践出发,在强化学生解析、背诵原文的基础上,以《伤寒论》方证为抓手,以思维导图为联络工具,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知识和《伤寒论》条文通过思维导图的发散连图有机联系起来,既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记忆,更能将各门课程知识有机连贯起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的中医临证思维模式,真正体现出《伤寒论》中医临床基础桥梁课程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临床诊疗思维的培养,提高了《伤寒论》的课堂教学质量,值得教学中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5.
卞尧尧  周春祥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3092-3093
《内经》言三焦为六腑之一。历代医家对三焦多有阐述,以探讨三焦"形质"为众。中医基础理论构建过程中受"象"思维的影响颇深,以"象"思维去探讨三焦,结合三焦"象"的多层次性,思考三焦之"形"。结合《伤寒论》"少阳为枢"的理论,从"枢"的角度分析三焦功能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探讨三焦。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作为中医四大名著之一,其对临床的重大指导意义已经被各中医学者广泛认可,但伤寒论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我们首先将分析《伤寒论》在中医史上拥有重要地位的原因,其次从《伤寒论》的医德和医术角度介绍伤寒论的主要思想和特点,最后分析它对于初学中医者有何重要指导意义以及它所蕴含的历史价值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其辨证论治思维为处理临床疑难问题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随着中医国际教育的发展,《伤寒论》已经成为面向来华中医留学生的主要中医经典课程之一。文章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根据《伤寒论》本身的文本特点在文化、词汇、语法、方药等几个方面浅析《伤寒论》留学生课堂教学的具体教学策略,旨在以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撑推进中医留学生教育和中医药海外人才培养,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生在学习《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课程时存在传统文化基础薄弱,尚未接受中医临床课程的辨治思维训练,而对于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比较完善,已经对现代西医诊治思维有了深入了解的客观学情。基于此,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教学过程中融入西医诊治思维(疾病诊断、重症判断、生理病理、病程发展等)可以促进中医学生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内容的理解,增强中医文化自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入西医诊治思维能够加强中医学生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专业知识的掌握,以促进学生中医辨治思维的建立;能够加强对西医临床资料的运用,以提升中医学生的临床胜任力。  相似文献   

9.
药学监护思维是药学思维与临床思维的有机结合。《伤寒论》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药学监护思维内涵,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对病情发展即时干预的临床药学服务理念。本文从病情评估和用药选择、药物服用方法及用药后注意事项3个方面对《伤寒论》蕴含的药学监护思维进行梳理、概括,为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象思维是中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处理问题的独特角度和方法,取类比象的方法在研究某些问题上更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虽然近年来中医学发展迅速,但是对于象的认视正逐渐淡化,取类比象的中医思维方式也正趋于淡化。《伤寒论》厥阴病篇中关于"蛔"的论述是历代伤寒学家争议的焦点之一,通过多年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笔者对"蛔"的本质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本文从象思维的内涵以及中医与象思维的关系展开,以此角度来诠释"蛔"的内涵,阐释其临床应用,并借以说明象思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黄疸是《中医内科学》中重要一节,也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通过从病因病机、证治分型、治疗原则等方面比较《中医内科学》《伤寒论》在治疗黄疸上的异同点,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将《伤寒论》身黄辨治条文引入黄疸教学,扩展和加深学生对黄疸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中医临证思维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提出一般性辨证论治和复杂性辨证论治的理念。可用"知常达变"概括,"知常"体现的是一般性辨证论治思维;"达变"体现的是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主要包括变法辨证思维、动态辨证思维、整体性辨证思维、相对性辨证思维、逆向性辨证思维等。《伤寒论》六经辨证最大的特点或曰精髓就是"述变",亦即阐述复杂性辨证思维。本文以变法辨证思维和动态辨证思维为例,结合《伤寒论》的病脉证治和临床医案,探讨了复杂性辨证思维的表现形式、运用特点和辨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伤寒论》原文"阳病见阴脉者死"的角度,论述老年性肺炎中医证候学的特点,揭示"阳病"中出现"阴脉"的临床意义以及老年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和病情进展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伤寒论》案例实训选修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进行了全面介绍,认为开设"《伤寒论》案例实训"课,强化并延伸《伤寒论》课程学习,同时把探究式学习法运用于经典教学中,在学生的分析讨论思考—老师的点评解答—学生的再思考过程中,有助于培养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拓展经典方药灵活运用,促进中医学术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具有完整系统的中医临床医学经典著作,书中的辨证思维方式灵活多变,质朴而慎密,临床实践反复证明了其有效性和正确性。由于其具有独特而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和"百试百效"的方剂,因此被誉为"医门之规绳,治病之宗本"。本文从初学者和临床实际运用的角度探讨了《伤寒论》中丰富、科学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以期为运用《伤寒论》进行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是一部衔接理论和临床实践,使中医体系理、法、方、药诸环节贯穿,提出诊治疾病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著作,是中医从业人员的必读书。文章主要从正确对待《伤寒论》;探索学习《伤寒论》的路径;《伤寒论》方法的临床验证三方面进行阐述。对《伤寒论》原文通篇应反复阅读、背诵,逐步理解每一条文。方证对应可作为入门学习《伤寒论》的第一步方法,从临床应用六经诊疗辨证论治的过程,真切感受经方的快捷、神奇疗效。同时,通过个人临床实践"嫁接"用好仲景方,更要举一反三,学会启迪思维模式,掌握解决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疾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其组方严谨,用药精当,疗效显著,此书被后世称作"众方之祖"。为了更加深入理解和寻求仲景选方用药的精髓,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经方"来合理治疗外感疾病。文章基于"方证相应"理论,以药物麻黄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探讨以麻黄为主的核心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研究结果揭示了麻黄的重要性以及在《伤寒论》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的辨证论治思想,加深了对仲景选方用药精髓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象思维是《黄帝内经》的主要思维方式和说理工具,对传统中医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象思维贯穿于中医学始末。对《内经》象思维特点进行诠释和解读,抽提《内经》象思维的表述方式和认知过程,从科学视角对象思维的特点和具体体现予以分析,《内经》象思维特点具有有象性、关联性、时空性、可知性,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分析《内经》中象思维,在理论、诊法、药物、治疗方面"天人合一"均有体现。研究象思维可以阐明中医学形成及发展的过程,探知中医理论的认知方法 ,恢复中医原貌,实现理论对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内经》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伤寒论》则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体系。作为中医学的两大特点之一的辨证论治是从《伤寒论》开始形成的,具体而言就是从《伤寒论》中的外感疾病的六经辨证拉开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序幕。 《伤寒论》初学者,往往会觉得尽管《伤寒论》言简义赅且能很好地指导实践,但是它却是没有很好地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近现代中医的辨证论治都通过四诊去获得资料,而在《伤  相似文献   

20.
姜艳  赵凤英 《光明中医》2016,(9):1222-1223
通过运用《伤寒论》中经方麻黄汤及葛根汤加减治疗长期枕后头痛连及项背痛的太阳经头痛患者取得明显疗效的病例,体会《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的运用及临床意义及麻黄汤和葛根汤选方用药的思路和配伍特点,介绍六经头痛的分型及太阳伤寒兼经络不舒证头痛的特点及《伤寒论》的动态辨证的思维方式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