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应以特定语境下的语篇为基本视角。译者在重构译文语篇时,须考虑原文语篇的语境特征及其制约因素,选择适当的译文处理方式。本文从语境维度分析中医汉语语篇的语境特征,并以具体语篇翻译为例,探讨如何英译符合中医语篇语境的译文语篇。译者须从语境的交际维度把握中医语篇的交际语境,在译文中构建与原文语域一致的交际语境;从语用维度揣摩语篇的语用用意,尽可能对译文进行语用充实;从符号维度分析语篇中各语言符号内容与形式,选择恰当的译语表达方式进行语言符号转换。  相似文献   

2.
正增译法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中定义为"为了使译文忠实的表达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并使译文合乎表达习惯,必须增加一些词语,就叫做增译法"[1]。这种增译法是文本内增译,其目的在于补足原文中虽无其形、但有其意的语言单位,使译文完整,是一种语法意义上的增补;相比较而言,文本外增译,作为译者们经常使用的另一种增译法,是一种语义意义上的增补,其目的在于补偿由于翻译过程而造成的原文中的文化缺失,使原文和译文达到意义上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古籍语译的要旨--信、达、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中医药古籍语译的方法 ,达到信、达、雅的宗旨。“信”的本意是“文语真实”。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 ,不要随意地添枝加叶 ,或望文生义地进行穿凿附会 ,这是翻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达”的本意是“通达”。译文在表述上要晓畅 ,用语上要通顺 ,在忠实于原文意旨的基础上 ,又不完全拘泥原文的措词和句式。“雅”的本意是“正”。译文应使用规范化的语言并力求优美 ,富于艺术性 ,简明、生动地把原文的意旨表现出来。这样译文可使原著的精神思想更有效地得到推广和传播  相似文献   

4.
旨在从"深度翻译"的视角探讨中医英译。中医包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有关中医内容的英译在本质上是对中医文化的翻译。"深度翻译"既是一种具体翻译方法,也是一种翻译研究方法,其阐释性和文化再现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实现语言和意义的双重转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背景知识、话语语境、主体意图的充分解读,能够将中医文化保留在译文中,使译文读者有条件更好地理解、欣赏中医文化的深刻内涵,理解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再现,从而让中医通过译介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词汇衔接是语篇重要的构建手段之一,词汇衔接的识别与重构是衡量译文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从词汇衔接视角,对《黄帝内经》中文原文、李照国译本(简称:李译本)及威斯译本进行语篇分析,探讨不同译本在词汇衔接层面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分析发现两译本均有较强的语篇意识,将隐含信息明晰化。其中,李译本采用异化策略,较多选择重复和同义/近义衔接,译法以直译、直译加括号注释为主,但言语单一,流畅度欠缺;而威译本则倾向于归化策略,多采用同义/近义衔接,以直译、增译为主,词汇丰富,句式多样,但存在误译。汉英两种语言的词汇衔接模式不同,因此在翻译中要加强语篇意识,重构源语词汇衔接,实现译文连贯,完成语篇意义的等效传递。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医哲交融的特点和东西方文化的多样化、异域性使中医学英译过程中文化缺省的成份随处可见。该文指出翻译过程中将中医语篇中缺省的文化内容进行重构,填补译文读者在理解异域文化时,产生的意义空缺,是提高译文可接受性的有效保障,同时提出了中医英译文化缺省中所需要的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7.
黄艳彬 《环球中医药》2022,15(3):506-510
本文以《本草纲目》三个译本为主要考察对象,从哲学阐释学的视角出发,分析比较三个译本中的译者因素和历史语境因素,阐述译者文化身份在文本建构过程中所体现的主体性和所处的不同历史语境对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等的影响。翻译作为一种阐释行为发生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之内,译者根据不同的个人经历、知识水平和工作经历等确立自身的主观立场,构建独特的文化身份,同时受到历史语境和个人文化身份双重制约,在与读者意图建构阐释共同体的过程中,对所翻译的文本有意识地进行选取、摒弃、扩充或浓缩,采用不同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在翻译实践中要重视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译者要具备必要的自觉性、高度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译本要充分考虑当代语境和预期读者,增强译本读者的针对性;按照阐释精神客观接受现有译本、不断推出复译本和多类型译本,深化和丰富中医药典籍理解,在译者、译本、读者合力下推动中医药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加,当前的翻译理论对译文文化因素的要求日益提高。归化和异化翻译作为与语言及文化密切相关的翻译策略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它们的争论也不曾终止。译者一方面要忠实于原文,另一方面又要使译文流畅,符合译文读者的思维习惯。异化与归化两种方法均有其自身的价值,应相辅相成,共同使翻译起到跨越不同文化的桥梁作用。笔者从中医方剂名称翻译的具体情况出发,阐述归化及异化翻译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以及这两种翻译策略对中医方剂名称的理解与学习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医英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在此过程中如何翻译中医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已成为中医英译研究的焦点。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中医英译中如何阐释文化图式,译文如何更好地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指出了中医英译的双重交际的实质,指出译者需要把握好源语的文化因素才能进行文化暗含推理,从而选择合适的译文形式并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最佳关联,以利于读者理解,保证中医英译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定性分析法,以《黄帝内经·素问》英文译本为语料,结合英汉两种语言构成差异,分类分析评价译文中大量括号使用的功能和意义,指出在翻译过程中,括号的适当使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由语言差异造成的原文意义与写作风格的流失;然而单一追求保留原文意义和写作风格,而忽略英汉语言结构的差异从而过多地使用括号进行补充解释说明,会对译文的完整性和连贯性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11.
翻译能力是译者在翻译工作中所需的潜在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以及相关职业素养。根据关联-顺应理论,中医翻译过程可以分为"原文语篇释意"与"译文语篇产出"两个阶段,在中医翻译过程中,译员需具备包括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等在内的九大能力素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医经典著作中"结"字的医学内涵解析,分析其英译现状并对"结"的准确译文进行探讨,更好地理解不同语境下"结"的词性、独特内涵和语法结构,使其译文更加忠实和贴近原文,更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标准化译名进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语料库的方法,选取《伤寒论》的两个英译本(罗希文译本、魏迺杰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围绕词汇、句子和语篇层面,开展翻译风格比较研究。研究发现,罗希文译本倾向于使用意译法,用词更为丰富多样,句式表达更为灵活,注重译文的易读性和可接受性;而魏迺杰译本则倾向于使用直译法,句式结构较为复杂,注重译文与原文语言结构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两译本在翻译风格上的差异可能与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知识背景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4.
"信、达、雅"是翻译的三个标准.由于中医语言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医英语翻译时难以兼顾"信"与"雅",译文往往是得"信"而忘"雅",得"雅"而忘"信".通过语言国情学的理论特点,初步探讨中医语言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旨在使中医英语翻译在忠实地传达中医原文意义的前提下,尽可能在译文中反映出中医语言的文化信息,真正做到达意传神,信雅合一.  相似文献   

15.
中医文献英译的异化和归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法和归化法是翻译中的两种原则和方法,都具有其自身的价值。在中医文献的英译中,在语言内容方面,应更多地应用异化法,以期忠实地传递当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在语言结构方面,应遵从归化的原则,这是因为汉英思维模式不同,汉英语言结构呈现出极大的差异,译者一方面要忠实于原文,另一方面又要使译文流畅,符合译文读者的思维习惯,在翻译时必须进行语言结构上的转换以适应译文读者的思维模式。总之,异化与归化两种方法应相辅相成,共同使翻译起到跨越不同文化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将医古文较好地翻译成白话文,兹就翻译的标准、方法和具体事项探讨如下:1 翻译的标准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提出的“信、达、雅”的译文标准,同样适用于医古文翻译。信,就是忠于原文,准确贴切。达,就是语句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雅,就是译文优美,体现原著风格,生动传神。2 翻译的方法翻译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译,一是意译。所谓直译就是逐词、逐句地翻译,扣紧原文,  相似文献   

17.
《脉经》由西晋时期的王叔和所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对中医理论及临床都有重要意义。译者杨守忠的《脉经》英译本The Pulse Classic:A Translation of the Mai Jing是迄今为止首部全译本,在海外有较高的关注度和接受度。但目前关于《脉经》英译的相关研究较少。深度翻译是一种提供原文本历史文化语境的补偿性翻译策略,而副文本是实现深度翻译的重要途径。本文拟在深度翻译视角下分析杨译本《脉经》的副文本内容,并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杨译本《脉经》中包括丰富的副文本内容,使用了深度翻译策略,深度翻译有使译者显现、提升译本深度和丰富译本文化形象和体现中医药文化异质性等作用。研究认为深度翻译适合翻译中医药典籍这种兼具学术与文化信息的文本,译者应为读者补充理解文本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提高译本的接受程度,尽量消弭历史距离和语言文化差异给读者造成的理解障碍,从而传递中医药广博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中国古典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中医英译中的音译现象与翻译的等值理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英译难,要在英译中实现翻译等值更是难上加难,问题的关键是翻译的等值理论在中医英译实践中的再现,即如何既要准确地传递原文,又要将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全面地在译文中准确表达出来,努力使译文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鲜明导向性特征,一个能被英语母语使用者接受的流畅篇章。  相似文献   

19.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文化蕴含丰厚,医古文意蕴艰深,资深翻译家罗希文采用"深度翻译"对中医哲学进行了深度跨文化阐释,提高了译本接受性。罗译本采用内副文本对中医文化进行了评注钩玄、语境充实和文化诠释,内副文本的类型涵盖译者序、导言、每章简介、脚注、英汉对照术语表、参考文献凡6种。罗译本中副文本的文化功能表现在:促动译者显形,建构译者身份和译本学术价值,以异语重构中医文化体系,凸显中医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病证名的英译一直以来都是《伤寒论》英译的重点和难点,其具有多义性、抽象性、模糊性、文学性、专业性等文本特点。译者在翻译《伤寒论》的病证名时需要考虑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等对译文可接受性的影响,灵活运用直译法、直译法结合注释法、意译法、音译法结合注释法等多元化的翻译方法,以准确完整地翻译词义进而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